基础教育精品课研发应用区域探索与行动
2023-11-21李百艳
【摘 要】 以精品课为抓手的课堂变革,既是重塑教师专业品性的新时代选择,也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导向型行动,更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针对性决策。彰显高品位教育理想、追求高质量学习效果的精品课,理应契合“双新”“双减”政策要求,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拥抱教育数字化赋能。遵循“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的核心价值追求,区域教育研发机构领衔学校和教师创造精品课的行动路径可包括:秉持“系统化思维”,构建区域推进施工图;依托“新五级教研”,建立主动发现新机制;坚持“多方位发力”,奏出孵化培育最强音;关注“教学评一致性”,开展逐顶竞争遴选赛;转向“造血式扶智”,实现推广应用在地化。
【关键词】基础教育精品课 课程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 优质均衡 浦东新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原则,指导意义极为重要而深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全程性、全员参与的推进过程与系统工程,终极价值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千千万万的实际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的根本之基和必由之路。基于此,为贯彻政策主张和落实“双新”要求,推动课堂变革已然成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赓续追寻的重要理路。在课堂变革的宏大图景与纷繁行动中,基础教育精品课的推荐遴选和推广应用成为关键引擎,区域教育研发机构、学校、教师等众多教育主体为此展开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以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浦东教发院”)为例,该院将基础教育精品课研发应用置于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的治理格局之中,构筑精品课的战略价值与时代内涵,探索多主体协同参与、多路径交汇创新的精品课建设行动,以推动优质均衡、促进教育公平为己任,促进精品课教育效益最大化。
一、认识精品课的教育战略价值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決策部署,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总结“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21年8月启动“基础教育精品课”(以下简称“精品课”)遴选工作[1]。教育部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精品课遴选活动,目前已举办两届,共评选出6020节部级精品课(第一届为2422节[2]、第二届为3598节[3]),上海市浦东新区共有44节课(第一届为26节、第二届为18节)入选[4-5],从区域层面获奖数量来看,不仅在上海位居第一,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这些部级精品课在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汇集优质教学资源、服务教师学生使用、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中强调,要扩大精品课遴选规模,以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为抓手,引导广大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规律,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鼓励指导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精品课遴选。就宏观层面而言,以精品课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既是新时代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和必要举措,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程中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1. 重塑教师专业品性的新时代选择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教师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重新审视教育、把握教育变革的命脉?教师可以在自己的任教班级与课堂教学中发起“草根式改革”,并从中实现自我成长,但不应该以此为限,仅仅将眼光局限在具体的事实和狭小的时空,而是应该志存高远,怀抱如“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样一种博大的教育情怀与教育信念。这样的抱负直接决定教师思考的深度、教育的广度和专业成长的高度,帮助教师超脱现有的个人与共同体立场及文化,获得全局性、长远性、多维度的视野。教师是精品课的建构者与创造者,把扩大精品课遴选规模作为激发广大教师教学热情的实在举措,通过打磨优秀教学课例、孵化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精品课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隐性教育教学知识与经验的流动和共享,让优秀的人入队、让入队的人更优秀[6],既能增强教师的职业获得感与成就感,也能释放教师潜在的自我超越意识与创造性,更能涵育教师个体在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感,促使教师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人民教师风采。
2.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导向型行动
伴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发,如何让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真正转化为区域、学校、教师的实践行动,成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最后一公里”在课堂,精品课正是在“课堂”这一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上深化改革的导向型行动,指引学校和教师将创新行动聚焦于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追求,切实基于改变课堂进而实现改善学习的目标。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所说:“每一节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质量。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上课就是用生命在歌唱。”[7]按照现行的课程方案,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12年中累计需要上课大约18000节,学生的生命可以说是由一堂一堂的课累加而成,只有每一堂课都充实、精彩、高质量,学生的生命才能丰富、灵动、有成长。虽然“课”是日常的,但如何让日常的“课”更有质量、更有效果,则需要对精品课的观摩、参照与利用。
3.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针对性决策
精品课作为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教育信息化创新探索实践,回应了中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程中的“公平”和“质量”这两大时代主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精品课遴选工作,大力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8]。可见,精品课已被视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寻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尽管精品课是教育领域中最微观、最普通、最司空见惯的主题,但它所指向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课程教学支撑。对于拥有645所学校、5万余名专任教师、55万余名学生的浦东新区来说,在从教育大区迈向教育强区的进程中,大力推进精品课的区域实践,将优质资源转化为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转型的内生力量,成为破解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缩短校际优质均衡水平差距的现实选择。
二、探索精品课的时代考量标准
若要判断何为精品课,首先需要明晰“何为判断的标准”。精品课除了要符合教育部设定的包含目标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技术规范在内的“精品课评价指标”,还要具备外在的观摩、教研功能,更要满足一堂“好课”的内在本质功能,即促进学生的真实学习在课堂真正地发生,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发展学习的能力。因此,根植于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精品课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彰显高品位的教育理想,又要追求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1. 契合“双新”“双减”政策要求
虽然“双新”理念已为课程教学带来了重大转变,但当下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相应的变革来迎接和适应课程与教材的更新。对此,精品课应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育人“新方向”,强化学科实践的教学“新样态”,推进综合学习的学习“新方式”,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能动学习、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课堂转型。另外,面对“双减”政策提出的“強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要求,精品课应实现课堂教学的“应教尽教”。“应教”并不是指一切可能考查的范围,而是指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重要节点;“尽教”意味着帮助学生搭建起经验和知识之间的桥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减量提质”[9]。
2.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培育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导向,增强与发挥课堂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功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精品课要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着力点,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发现过程中体悟知识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有结构的整体性学习,通过联系、组织、整合等方式,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并使知识真正转化为可迁移的素养。在众多探索实践中,跨学科主题教学是锚定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为此,浦东新区根据上海市中考改革中增加跨学科案例分析的需求,借鉴面向社会群体的多样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基于跨学科的、有融合趋势的精品课,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实现“跨科目”,用“课程思维”来破解各种繁杂的专业问题。同时,在跨学科精品课设计孵化的过程中,扩大精品课的授课教师群体,在更专业的领域寻找人才,助力学生实现素养提升。
3. 拥抱教育数字化赋能
精品课建设需要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赋能,无论是信息聚集,还是智慧平台建设,抑或终端技术使用,都需要将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与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形成同频共振,体现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教学变革的独特智慧,真正扩大优质师资、课程资源的供给覆盖面,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此外,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丰富呈现手段等独特优势,因此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精品课网络研修共同体,让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以数字化转型赋能课堂教学全方位系统性变革,促进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课堂创新的应然选择。
三、创造精品课的区域行动路径
“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是精品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扩大精品课遴选规模,既是为了打造一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精品课,更是为了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教学不能零起点,特别是新教师,作为教师梯队中的“后浪”,需要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成长。精品课研发应用机制的建设能够帮助不同群体的教师利用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寻找到学习伙伴,组建教研团队,开展课例研讨,避免沦落为教学“单干户”。另外,精品课的研发成果不仅仅是一批优质课例,更宝贵的成果是在过程中建立有效机制,激励每一位教师主动敞开教室、每一所学校积极打开校门,主动、积极、常态化地投入到这件事情中来。只有如此,精品课研发才能真正精益求精,优质课例才能不断开花结果,实现推广效益的最大化。
1. 秉持“系统化思维”,构建区域推进施工图
精品课建设只有细化为区域和学校的“施工图”,才能够使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基于“前期发现—孵化培养—申报遴选—应用推广”的基本步骤,区域制定“调研—孵化—培训—申报—评审—应用推广—复评—研讨修订”的具体流程,依托“教—科—研—训—评”一体化新型教育治理形态,组织区域层面的培训与评审团队,保障精品课程资源开发协同机制的长效化运行。着眼于多元主体的协作和育人资源的整合,区域精品课程资源的研发需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合作开展”的体系,基于“可落地、结构化、流动性、简洁性”的原则,设计具体的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区域研发应用施工图(见图1)。
2. 依托“新五级教研”,建立主动发现新机制
在发挥原有国家、省、地(市)、区(县)和学校“五级教研机制”优势的基础上,浦东新区从“区域—学段—学区集团—学校—教研组”五个层面层层落实,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精品课主动发现机制。
其一,调研先行,总结自省:发现问题、发现需求。以调研为基础,发现问题、发现需求、发现经验、发现典型,改进完善精品课遴选策略和行动实践。若想扩大精品课遴选规模,就必须了解教师对既有精品课资源的态度、看法、投入及使用情况。通过基础调研,发现过往遴选推广精品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和典型,着重了解一线教师的真实需求,包括学习、应用精品课和设计、申报精品课两个方面的需求。
其二,深入课堂,寻找闪光:发现人才、发现好课。现实中,很多好课不可重复,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转瞬即逝,很多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的高超技能也以“默会知识”的形态而内隐,无法言传。如何将这些好课变得可利用、可复制,如何将优秀教师的“默会知识和技能”显性化,区域需要搭建发现人才、发现好课的平台,形成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等发现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深入课堂,自下而上,发现一线教师关于精品课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智慧和经验,让更多类似《海燕》这样的“名课”成就更多如同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这样的“名师”。对此,浦东新区通过着力构建一体化新型区域教育“研究立交桥”,设计“在线随身办”等云上教研工具实时摸排学校在线教学情况,举办“双新”名师在线答疑活动,开展名师“面对面”、慧学促“双减”等活动,广泛收集、推广优秀教学案例。2023年在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教育部遴选了6节“数字化精品课堂”,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通上线一周年展”“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进行了展播,浦东新区九年级物理在线答疑课、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推荐的六年级英语课成功入选,展示了区、校两级中小学课堂中的数字化应用成效。
3. 坚持“多方位发力”,奏出孵化培育最强音
第一,多主体参与课例研讨,全过程、全细节留痕。浦东新区在组织研磨打造精品课的过程中,坚持多主体、多圈层参与,全过程、全细节留痕,有效推进精品课的再利用,开发设计出适合区域的精品课程。同样,在精品课孵化后,区域、学区集团、学校等层面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作用,鼓励更多的教师群体一起来评价、鉴赏,用强有力的教研力量来推动精品课的广泛讨论和应用。此外,各层级的教研活动都注重激发不同层次的学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发相应的精品课,帮助不同群体都获得可提升的台阶。
第二,实现精品课“有生”转化,打造学科“生本”课堂。目前的精品课多为教师自问自答、没有学生参与的“无生”课堂,实际上精品课的精髓恰恰在于学生的“表演”,在于课堂中形成学生“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的点拨与自觉机制,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师度”或“自度”,并在其中自由切換,用这种灵动的方式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10]。因此,精品课要实现从“无生”向“有生”的转化,打造学科“生本”课堂,只有充满生机的“有生”课堂,才能帮助教师真正锻炼课程的转化能力,实现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面貌。
第三,研磨大单元教学精品课,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大单元教学要求学科教师既要有更大的教学格局,也要有支撑格局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是当下学科教学亟须突破的改革重难点。因此,浦东在培育以一节课为单位的精品课之外,也在探索培育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系列精品课,旨在吸引一批优质学校的优秀学科团队投入精品课的制作、申报工作,将学科知识点传授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自我建构”的教育活动上来。
4. 关注“教学评一致性”,开展逐顶竞争遴选赛
浦东新区尝试将“逐顶竞争”概念运用于区域教育公共治理,用以描述不同教育主体之间通过竞相争取项目、试点等进行学校治理创新的行为。这一机制同样适用于精品课遴选,即通过各级各类遴选赛,把最能体现精品课特征的好课选出来。
第一,设定系列化评价指标,分层分科遴选课程。根据部级精品课评价指标,结合区域特征,围绕“双新”教育改革,制定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特点的精品课遴选标准,分学科、分主题设计系列化的评价指标,帮助学校、教师明晰精品课的价值立意,获取设计精品课的具体抓手,树立申报精品课的底气和自信。
第二,突出精品课评价功能,贯穿“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任务都应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不论是一课时教学还是单元教学,本质上都是一段相对完整的学习历程,都需要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引领下展开。因此,精品课遴选需要注重考察其“目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努力实现自上而下地设立目标、自下而上地落实评价。
5. 转向“造血式扶智”,实现推广应用在地化
区域须考虑实际区情,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本地教师进行内部转化,使其成为能够满足本地本校教育教学需求的可用和能用资源,实现由“输血式扶智”向“造血式扶智”转换,实现精品课资源的在地化、在校化发展。
一是组织各级各类精品课展示交流活动。区域组织各级各类精品课评比、展示交流活动,给时间,让基层教师参与进来;给机会,让现场参与者互动起来;给舞台,将活动成果推广开来[11],开展教学说课评课,示范带动广大教师变革教与学方式。同时,区域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优质课的教师以适当方式予以鼓励,鼓励培训教师积极参加,总结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经验成效,探索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落地、本土创新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人人出好课,课课是精品”的目标。
二是打造精品课迭代升级的再利用系统。区域不断归纳总结、迭代优化已有的精品课,让新一批的教师个体、教师团队基于以往的精品课,结合新学情、新要求、新任务,设计更加精彩的课堂教学,促进优秀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帮助青年教师通过模仿学习快速提升教学水平,通过重构学科知识来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同时在以往精品课的基础上孵化更多种类的教育教学成果,包括论文、著作、课题等,让经验型教师通过磨炼教学语言和教育思维,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是数字技术赋能精品课资源的有效集成。通过开放共享资源,为区域精品课搭建展示平台;通过开列详细学习清单,形成精品课推广矩阵,提升精品课的点击率和受欢迎程度。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资源推广精品课,实现精品课推广应用的“私人订制”,包括针对基础薄弱教师帮助其进行复制式学习提升,针对基础良好的教师给予其创新完善、修改、再创造精品课的空间。
总之,以精品课为抓手,聚力课堂变革的关键问题与方向,既是教师开启未来教育图景的基点,也是培育未来新人的起点。展望未来,区域、学校、教师等教育主体发挥所有的想象和智慧去塑造一种未曾经历的课堂,在打造精品、用好精品、再创精品的进程中,精品课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精品课的内涵也将与时俱进地赓续绵延、接力生长、历久弥新。当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精品课样态展现之时,便是优质教育资源触手可及、教师专业素养水涨船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之日。让精品课真正成为撬动育人方式变革、助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支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EB/OL].(2021-08-24)[2023-06-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108/t20210824_553692.html.
[2] 202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名单正式公布[EB/OL].(2022-03-18)[2023-06-2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18_608942.html.
[3]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5月又上新[EB/OL].(2023-06-11)[2023-06-2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306/t20230611_1063744.html.
[4] 岳良燕.数字资源结硕果 数字转型添动能——贺浦东新区微课资源获教育部与上海市“基础教育精品课”称号[EB/OL].(2022-03-30)[2023-06-22]. https://mp.weixin.qq.com/s/QmjbadT2ypiVQpKzRI0kiA.
[5] 微课凝练出精品 数字转型添动能——贺浦东新区微课资源获2022年教育部与上海市“基础教育精品课”称号[EB/OL].
(2023-06-26)[2023-06-28].https://mp.weixin.qq.com/s/m8lZGHtYLPcanKjX_dRLeQ.
[6] 李百艳. 让优秀的人入队,让入队的人更优秀——新时代上海教师队伍建设的卓越导向[EB/OL]. (2018-09-10)[2023-06-22]. https://mp.weixin.qq.com/s/hvXeK1sX9xSKdysqIWCMDQ.
[7] 于漪. 一輩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在江南大学国培班上的演讲[N]. 光明日报,2014-01-14(14).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 (2023-06-13)[2023-06-24].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6/content_6886110.htm.
[9] 周序,付建霖.“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应教尽教[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5.
[10] 郭思乐. 国家课程从教师课程形态化归学生课程——生本教育20年之策略[J]. 人民教育,2018(Z2):108-112.
[11] 房泽平. 莫让评优课活动成为“独秀”场[J]. 教学与管理,2015(8):22-23.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