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2023-11-21张晓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1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心理健康

[摘           要]  家庭經济困难学生作为独立学院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类型,往往处于弱势,需要重点和持续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独立学院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重点了解部分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人际关系敏感、感恩意识缺失等特点,将扶“志”和扶“智”有机结合,提出“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并举、创造和谐友善的外部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调适等改善意见和有效措施,以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    键   词]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081-04

一、研究背景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资助育人持续强化,向着资助项目更全、资助力度更大、资助标准更高、资助范围更广的方向发展,学生资助更加精准有效,这在更大程度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年轻的办学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独立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良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总人数占比不大,但是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家庭经济普遍较好的学生群体环境中,更容易出现学业困难、人际关系敏感、就业困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在充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实际、困难类别和困难等级的基础上,独立学院根据国家资助政策,在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如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有效的精神激励和心理帮扶也值得深思和探索。

二、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江苏省某独立学院非家庭经济贫困生400人、家庭经济困难生40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下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从非家庭经济贫困生400人中回收有效问卷398份,从家庭经济困难生400人中回收有效问卷385份,总计回收有效问卷783份。其中,文科类学生262人,理工科类学生288人,医学类233人。男女生性别比例接近1 ∶ 1,其中女生405人,占51.72%,男生378人,占48.28%。学生年级分布情况为:2022级学生共234人,占29.89%;2021级学生共201人,占25.67%;2020级学生共187,占23.88%;2019级学生共161人,占20.56%。其中共有39名党员,占4.98%;有617名团员,占78.80%。在这些学生中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有376人,占48.02%;未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有407人,占51.98%。综上所述,本次问卷调查的覆盖面较广,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调查目标。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旨在比较独立学院非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了解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显著心理问题。问卷共包含五个部分,分别是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压力来源、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学院非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中心理异常的只占4.39%,而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异常者占20.67%。这一数据凸显了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经过数据比对分析后,总结当前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有以下几点。

1.自尊与自卑,矛盾凸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自尊心较强,不愿意主动或被动提及,有些甚至拒绝申请校内外奖助学金或接受校内外资助。在强大的自尊心影响下,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及社会的认可。但是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独立学院学生普遍经济优和能力强的现状,他们难以无视现有的差距,比如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才艺特长、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没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差距明显且突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外貌形态、社交能力等方面表现得不自信,久而久之产生极大的自卑感,心理落差难以抚平。

2.敏感与焦虑,长期并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心思细腻,敏感多疑。他们的人际交往圈狭窄,参与校内外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时候都在被动交往,担心会被关注、被讨论,甚至被同情,自身也不愿意和他人深入交流,难以把内心的真情实感与亲朋好友分享,导致自我封闭。尽管国家、社会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和学生自助的全套帮扶体系,但在整体经济优越的大环境下,他们仍然备受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难以缓解家庭经济、学业成绩和就业升学带来的心理焦虑。

3.抗压与受挫,薄弱无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要面对的就是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压力。由于家庭经济贫困,极大可能会出现学费、生活费等困难,即使他们中的一些办理了助学贷款,但是面对物价上涨、消费欲望增强、攀比心理作祟等因素,难免在平日的生活中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有时甚至会产生“囊中羞涩”的无助感,由此衍生而来其他压力和挫折,比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恋爱压力等。由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尚少,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这些意想不到或者突如其来的压力和挫折,都会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时也会伴有躯体疾病的发生。

4.感恩与自强,淡薄缺乏

部分家庭經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一般会表现在对父母、教师、国家和社会缺少感恩。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尽管家庭经济贫困,但是多数父母受到“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孩子”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还是会倾其所有给子女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父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行为,认为父母为子女奉献是理所应当的,不需要感恩和回报。同样面对教书育人的教师,由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和敏感,他们与教师交往缺乏礼貌;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因为助学金的等级、勤工助学的岗位对负责资助工作的教师产生意见,缺乏感恩心理;面对教师上课的劳动成果,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自立自强意识,不认真听课,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严重,最终出现课业困难,影响毕业。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国家完善的资助政策,视之为一种单纯的福利,在顺利毕业后未能按时还款,甚至恶意拖欠。这表明他们的自私自利,在享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同时,却恶意不履行应尽的还款义务,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

5.孤僻与交往,交织影响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不管面对的是身边的教师和同学,还是父母,他们往往都应付地回复,难以推心置腹地与他人交往,将自己的情绪隐蔽起来,害怕用真心,更害怕受伤。性格的缺陷与人际交往的局限,两者互相影响。性格孤僻,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人际交往越受限,孤僻感和无助感越重。

6.自立与依赖,对立影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享受到了国家、社会和学校奖助政策的福利,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了基础的保障,没有过多的顾虑和烦恼。他们中的一部分心怀感恩,在感谢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同时,自立自强,积极投身社会工作,锻炼自身,回馈社会。但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将自己的苦难归结为命运的不公,认为国家、社会和学校都有义务帮扶他。他们理所应当地接受着资助,自以为是地依靠着他人,殊不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依赖他人的惰性心理,将美好的愿望完全寄托于他人,自己不再努力奋斗,错失了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机会。

三、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通过深入访谈,鼓励有心理问题的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交流成长中的困扰、学习中的挫折、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以及生活中的压力。笔者了解到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有教育环境、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因素。

(一)教育环境因素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制度不完善以及家庭教育背景不同等因素,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性,限制着受教育者的发展和成才。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生在偏远地区,从小难以接受优质的教育,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无疑阻碍了他们的知识获取、学习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困难的生活条件双重压力下,他们要比其他人付出几倍的努力才有机会考上大学,对于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也比其他人高出很多。但是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家庭经济优越、专业成绩优秀、兴趣特长丰富的同学比比皆是,而他们自己性格内敛、穿着朴素、特长技能缺失等不足,导致其自卑感、失落感油然而生。

(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价消费上涨,生活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学费制度的改革,教育费用不断增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逐年增长,群体基础迅速增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提前消费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产生强烈冲击,在独立学院学生经济普遍较好的环境影响下,他们中的一些人内心产生不良变化,由自卑心理到攀比心理,再由摆烂心理到堕落心理,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困扰。

(三)家庭因素

一是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长期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占比较大。独立学院的学费远高于公办学校,尽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办理了助学贷款,享受国家、社会、学校给予的资助,但在独立学院学生家境普遍优越的大环境下,依然没有彻底使他们摆脱生活的拮据和内心的自卑。二是家庭成长环境。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友爱、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稳定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归属感和价值感,提高学生的抗压受挫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家庭父母离异、成员关系恶劣、语言行为粗暴等不良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自卑胆小、敏感多疑、脆弱无能,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父母因承担着生活重担,平时忙于生计,很多学生成了留守儿童,对学生的成长缺少必要的关心和陪伴,加之本身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言语表达和动作方式容易产生矛盾,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三是家庭教育观念。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生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愿意主动倾诉交流,有时即使和父母有些许表露,但因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而被无视或漠视,没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四)学校因素

一是独立学院的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较好,相对缺少节约意识,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之风盛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较大的思想冲击,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严重自卑心理。二是独立学院的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优越,他们从小占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性格能力、才艺特长、举止谈吐、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相比较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这使得他们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生活,不能勇敢地展示、表达自己,从而引发自卑、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三是独立学院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政策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的压力,但对他们的精神和身心健康方面关注度不高。

(五)个人因素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自身自卑、焦虑、敏感等,他们往往自认为低人一等,经常处于自尊心受损、自信心缺乏、愧疚感和挫败感交错,不甘平凡的命运,却难以打破,负重前行,却难以成功。长此以往,他们慢慢地趋于平庸,在自我防备的保护屏障下谨慎地生活着,人生理想缺失,人际关系单一,身心状况不佳。

四、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对策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学校等方面的高度重视,面对其突出的特点和复杂的成因,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本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在开展经济困难帮扶的基础上,做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介入,有利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扶“志”和扶“智”并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独立学院的特殊学生群体,身处家庭平均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群体中,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困难,还有思想、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前提下,独立学院要更改单一的经济资助策略,全方位、多角度地给予帮扶[1],将扶“志”和扶“智”并举,“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同步,加强其自立自强的内驱力,鼓励其通过勤工俭学、创新创业、竞赛评优等方式实现自我突破,建立自我效能感,强大自尊心,提升自信心。通过开展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育人体系宣讲会、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个人事迹分享会等活动,引导其形成自立自强、激流勇进的决心,感恩国家、社会、家人、教师的善心。

(二)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

创造和谐、友善的教育、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供其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包容有度的社会认可、亲密有爱的家庭氛围和团结和睦的学校环境,有利于其形成乐观向上、积极向善、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和目标追求。同时,全方位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支持主体,经济、精神、心理、能力等支持内容,保障其克服经济困难的同时,做一个精神富有、心理健康、能力强大的社会人。

(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调适技能

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始终。在个别学生访谈中,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到在入学之初,由于未能清楚地知晓绿色通道、奖助学金政策,产生过紧张、焦虑和无助等不良情绪。面对该群体易产生内向型的心理冲突[2],易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中,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有意识地提前做好资助政策宣传、信息统计反馈和心理健康筛查,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纸质册子等多渠道宣传,电子海报、短视频、微电影等多形式呈现,尤其是学校扶贫政策措施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这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第二课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其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巧,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制,以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为信息网格,以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信息员为信息员队伍,关心、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疏导不良情绪,避免心理危机。

(四)制定精准心理脱贫,个性提升心理健康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教育模式的构建是否科学、可行,要看教育过程的精准度和融合度,应建立动态的平衡心理脱贫教育机制,做到因材施教、个性精准。首先,以心理脱贫为教育目的,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学生自身心理需求为主,针对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经济、精神、心理、生理等多维度,因地制宜、分层分类、主次先后地制定个性化心理帮扶策略。其次,全方位、全员开展心理健康脱贫教育,将心理脱贫教育内容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教师等都有心理帮扶教育的职责,利用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阵地,联合第二课堂、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氛围。整合不同的心理脱贫教育力量,邀请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医疗机构心理医生以及社会心理咨询师等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以及素质拓展活动等,塑造学生坚强果敢、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由此构建一整套完备的心理脱贫教育体系,形成从对象到目标再到内容的一体化精准心理帮扶机制。再次,根据不同背景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心理发展任务[3],提供科学可行、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心理脱贫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正视并主动接受心理帮扶。最后,心理脱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显现的教育效果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在这个过程中,已有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后,需要定期追踪、观察、反馈,做好效果的巩固和维护,继而关注学生随着成长带来的不同心理问题。育人育心,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摆渡人。

五、结束语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学院应积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将资助与心理融合育人,把扶“志”和扶“智”并举,做好学生资助帮扶护航人,当好學生心理健康守护人。

参考文献:

[1]李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帮扶体系探讨[J].大陆桥视野,2022(7):82-84.

[2]贾涛,孟莉,翟天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帮扶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101-104.

[3]陈敏,叶丽芳,赵令群.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问题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85-90.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项目编号:2019SJB 937)成果。

作者简介:张晓霞(198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心理健康
困难中遇见团队
心理健康
困难我不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