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内化对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启示与思考

2023-11-21丁璐邓慧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内化立德

丁璐 邓慧君

[摘           要]  遵循道德内化规律是个体道德水平提升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优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现实需求。就其产生机制而言,道德内化是个体认知形成、情感产生、意志坚定与行为自律的过程,具有从模糊到具体、从产生到认同、从选择到坚定、从他律到自律的特点。根据这一生成机制,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要挖掘理性之美,筑牢道德认知基石;回归生活之美,激发道德情感认同;立足实践之美,锤炼道德意志品质;发挥个性之美,养成积极道德行为。

[关    键   词]  道德内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077-04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维系社会有序运转和和谐发展的功能与意义。个人道德的养成是个体适应社会,获得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个体意识之外的社会和文化存在,需要经过内化这一心理过程才能为个体所真正习得并接受。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但高职学生个体行为不规范与道德失范现象频现,德育工作实效性仍需提升。因此,关注高职学生个体道德内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内在规律,从内生视角反思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方法与路径,提升育人工作实效,是德育工作者的时代任务之一。

一、道德内化对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意义分析

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然而个体道德是一个由外在规范到内在自觉再到外在实践的过程,遵循道德内化规律是促进个体有效进行道德生成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实现的现实需求。

(一)提升个体道德水平的关键环节

《伦理学大辞典》认为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1]。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层面的内容,是个体之外的社会要求和文化存在,是人类为了自身稳定的存在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其是为了整体社会关系有序和稳定而存在,因此在其内容与目的方面有与个体私欲相悖的存在,需要个体进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取舍,甚至要求个体放弃私欲以获得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还是或许要牺牲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要成为个体的心理意识并成为行为的原则规范,势必要在自我分析、自我衡量、自我取舍以及自主选择之后才能成为一种理性认知并转化成为个体稳定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准则,只有实际发生这一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行为的发生与道德信仰的生成,而这也是个体道德心理的内化过程。可以说,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发现并遵循道德内化规律是促进个体有效进行道德生成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体道德水平提升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优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效果的有效途径

新的时代背景下,道德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立足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继而实现培育德行优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根本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德育要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个体的道德观念,二是将个体的道德观念外化成为习惯性行为。这两个过程都是内外同时作用的过程,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发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只有实现个体认知上认可、情感上认同、意志上自觉、行为上自律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而这一机制正是道德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处于人格品质成熟定型的特殊时期,有着强烈的自我探索欲望和自我独立需求,外在环境的要求与外在观念的接受都需要个体形成认同与接纳才能真正成为其人生信仰与内在准则,高职院校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其人生阶段与群体属性的特殊性,关注高职学生个体道德内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内在规律,遵循个体道德生成规律并将其融入育人工作实践,才能唤醒个体的道德自觉,提升德育水平。可以说,关注道德内化机制,是实现立德树人同时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需求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未来共产主义接班人和奋斗者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德育的导向也就意味着国家新生力量的价值与行为导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变革,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德育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使得高职学生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遭遇挑战,高职学生个体行为不规范与道德失范的诱因频现。同时蜂拥而至的各种思潮、观念带来了进步与落后、精华与糟粕、文明与腐朽的冲击,心智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容易陷入质疑与动摇的迷茫境地,造成个体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混乱。在这一思想的暴风骤雨中,光是依靠德育工作者传导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准则或者学院的规章制度或者行为束缚开展个体道德行为的养成,无法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长效性,只有激发个体内生动力基础上的德育才能实现育人的长效性。可以说,关注并实现个体道德的内化是应对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现实挑战的必然路径。

二、道德内化产生机制分析

道德内化是“将外在道德规范、道德原则、价值观念等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道德自觉的过程”[3],是在心理机制作用下个体认知的形成、情感的产生、意志的养成、行为的发生具有从模糊到具体、从产生到认同、从选择到坚定、从他律到自律的特点。

(一)道德认知从模糊到具体

认知是心理过程产生的开始。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道德的内化在于“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把社会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植于个体意识之内”[4]。实现意识的转化与要素的移植需要基于个体对社会意识的认知与判断,只有对道德是非标准或者行为规范形成理性认知基础上的转化,才有可能发生道德认同与行为自律。然而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是个体对于外在社会环境或者社会关系的感知与认识,人虽为社会生物,但社会性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与逐步演化的,因此道德认知的产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随着社会行为的日益深入与广阔而形成的经验沉淀与反思总结,在动态的过程中逐渐从模糊走向具体。因此,从道德内化的角度而言,要实现道德内化势必将不断提升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已证明个体道德水平与认知水平之间呈正相关联系,只有对道德准则与观念有了正确、全面、科学的认知才能实现道德内化的真正发生。

(二)道德情感从产生到认同

情感认同是个体行为产生与价值追求的动力,意味着外在事物或者观念与个体形成了内在连接。道德情感是个体基于认知理解对相关道德准则与观念的感受与体验,在体验发生之时也就意味着个体对于抽象的道德观念或者可能与自身本能行为相悖的道德行为产生了经验的连接,道德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与认知的沉淀,而是成了一种态度和一种动力,能够激发个体心理基础上的共鸣,实现道德认知的深化以及认知向行为的积极转变。情感有正向与负向之分,道德情感同样如此。所谓的正向指的是满足个体需求基础上所形成的积极感受,比如个体在进行道德认知的过程中能够在个体经验反馈以及他人反应中获得愉悦、满意等正向感受。在道德情感产生到认同的过程中,个体理解了道德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形成了对道德的态度,继而形成了个体道德产生的内驱力,激励个体积极道德行为的强化,继而加深道德情感的认同,加速道德意志的形成,刺激道德行为自觉的产生。反之,个体若形成负向的道德情感,则会导致个体对相关道德准则的否定或排斥,在缺乏个体主观能动性唤醒基础之上的道德规范自然也不太可能成为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和选择。可以说,正是道德情感从产生到认同的过程中个体的道德行为不断被鼓励、被重复,个体道德素质的养成才成为可能。

(三)道德意志从选择到坚定

所谓的意志是个体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现预定目标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意味着个体对所要产生的行为已经形成了认知的肯定以及情感的认同,对于行为的目标和意义生成了方向的选择,以及对于行为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障碍与困难形成了自觉的调控与坚韧的毅力,当个体“在面对干扰时,仍然能够坚定不移地克服困难而履行道德义务的坚持精神,以及在遵守道德规范时表现出来的强大决心和信心”[5]。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道德意志的生成意味着停留在相对感性层面的道德观念与准则已经被个体自发地转换到了相对理性的行为层面,并且基于肯定和认同的基础上与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形成了关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本是社会化行为的道德品质融入了个体的行为倾向,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力,道德的发生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结果,道德的内化也就有了心理品质保障。可以说,在道德意志生成过程中个体实现了对道德方向的选择与坚定。道德认知上升成为道德信仰,道德情感激化成为道德行为成为可能。

(四)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

道德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面临道德冲突时的行为表现,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这是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冲突情境和道德抉择能力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6]。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道德冲突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现实基础,冲突的发生聚焦在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取舍之间。他律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经过程,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引导或者束缚下完成道德行为的监督与调节,而发展到自律阶段,个体能够根据自身意志在面对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去伪求真、扬善弃恶,自主自发地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实现道德行为的自控。他律到自律的发生是一个从外到内的心理过程,关键点在于外在规范与个人发展产生了内在连接,是个体在道德认知基础的引导下,在道德情感的刺激下,在道德意志的调控下所产生的个人自觉。当个体生成道德行为自律,也就意味着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已经实现,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完整且和谐的统一整体,不仅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发展与社会期待融为一体,形成了具体且成熟的道德价值感。随着道德行为的不断强化与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逐渐形成。

三、道德内化对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启示分析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关注高职学生个体道德内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内在规律,把道德发生的内生机制嵌入育人视野,挖掘道德的理性之美、生活之美、实践之美与个性之美,实现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有机统一,将有效克服目前存在的“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等问题。

(一)挖掘理性之美,筑牢道德认知基石

實现个体对道德的具象认知是道德内化的第一步。不管是道德准则还是道德规范都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社会在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契约与共识。作为社会化的理性认识,道德中包含有理性之美,体现在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微观与宏观的公共秩序中,基于这一有序空间,群与己、利与义、公与私实现了和谐统一。而道德内化的开始就是要让个体确切地感受到这一理性之美,继而即使在与自我愿望相悖的基础上也愿意遵循其教化与约束。就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而言,立德树人的“德”指的是大德、公德、私德。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塑造青少年道德品质、涵养青少年法治素养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7]。发现并清晰地认识道德之美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关于美的体会是随着个体阅历的成长而在不断变化,道德理性之美在个体身上的具象化同样需要在对比与冲击中不断明晰。因此在道德认知环节,高职院校要善于找到道德理性之美的载体,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讲好中华道德故事,用丰富而又形象的案例进行启发、暗示和教育,在道德叙事中帮助个体理解道德的来源,在榜样故事中理解道德的意义,在对话交流中掌握道德的真谛,继而理解道德的本质,实现对真善美的明晰与景仰。

(二)回归生活之美,激发道德情感认同

道德情感的产生到认同是个人道德内化机制的关键环节,“道德主体任何自觉的道德行为都是在道德意识的驱使下完成的,而道德意识又会因道德情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8]。作为社会化行为规范的道德成为个人行为意愿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只有两者处于有联结的场域过程中才能实现交织与缔结,当道德认知与个人经验、个人行为与道德影响、道德意志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与道德意义产生联动时,个体的情感悸动才会发生,外在的道德规范与个体的行为意识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共鸣。因此,道德情感的产生重要因素在于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回归个体生活场域,用生活故事、生活经验来跨越主客体之间的鸿沟,在融会贯通之后触发个体对于道德最真实、最真诚的认同。因此,就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而言,德育需要回归生活,要将抽象的道德观念与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具有高职学生特色的道德教育场域,在已有的直观生活中捕捉教育素材,在个体熟悉的人或事中确证和完善道德的内容与方法,在唤醒个体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加深道德的理解与体验,在个体情感冲突之中感受道德的冲击与重塑,继而寻找到道德的现实生存根基,感受到真善美追求过程中个体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自由。

(三)立足实践之美,锤炼道德意志品质

道德意志是“链接道德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关键环节和纽带”[9]。如果说道德认知能够引导个体要产生什么样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是激发个体愿意产生道德行为,那么道德意志则是道德行为产生的最后一步,即个体愿意产生道德行为以及即使碰到困难也愿意去坚持和维系已有的道德行为。可见道德意志的产生是一个基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形成之后的必然结果,但是意志的坚定与否需要在一个反复检验和不断论证的过程中去积累和沉淀。认知和情感的不断加深与巩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个体的道德信仰,实践出真知,最终能够帮助个体理解道德意义并坚定不移地坚持道德理想的是基于个体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切身体会与经验认同。可以说,实现个体道德内化过程中意志由摇摆到坚定是个体道德实践的发生。基于此,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在提升个体道德认知、促进个体道德认同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使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习得道德品性,在行为审视与个人反省中掌握真善美的追求之道,在行为试误与尝试中强化积极的道德体验,在行为冲突与选择中坚定个体道德信念。不仅如此,在行为实践中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践唤醒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在真知中实现道德启发,在真情中感受道德体验,在真做中养成道德习惯。

(四)发挥个性之美,养成积极道德行为

道德内化中行为的产生是个体的个性养成过程,具有主体性,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形成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10]。从外而内的道德养成和升华过程的发生是个体主体性发挥的结果,在主观能动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把握。同时从本质而言,道德是一个高度自主主体性的发挥过程,尤其是道德自律的产生,当道德内化成为自律行为,这也就意味着个体已经形成了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自主地将道德追求与个人发展相统一,个性化与社会化实现一致。因此,道德内化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道德内化机制,唤醒个体的道德主动意识,激发个体的道德主观需要,塑造个体的道德人格,继而实现道德行为的自主、自发与自律。因此就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而言,发挥个性之美首要在于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人格特征抑或是心理结构,高职个体都具有特殊性,因此要从心理学角度厘清高职院校学生个体道德内化的生成机制与发生规律,关照高职学生个体的心理思想状况阶段性特征,尊重高职个体心理发展差异,以此为逻辑起点,架构转向个体内生式道德养成机制,同时结合高职教育的类型属性与学生道德内化规律,激发高职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需求,契合高职育人的类型特点,加入科学合理的协作引导,促进道德教育与个人内化的相适性,探索符合高职育人特色与学生个性特点的立德树人范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内化的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复杂,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的挑戰,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更是要遵循个体道德内化规律,把握个体道德内化特点,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6.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3-07-03].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 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3]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5.

[4]杨道涛.道德内化主客观条件合力形成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62(19):54-56.

[5]周春男.大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8:13.

[6]孙银光,赵舒月,杜时忠.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及德育方略[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1):137-143.

[7]王树荫.厘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德”的含义[N].光明日报,2019-12-04(16).

[8]马军红.内化视域下高校德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9]沈永福,张友国.论道德意志的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5-141.

[1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教育出版社,2007:122.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成果(XSP22YBC002)。

作者简介:丁璐(1989—),女,汉族,湖南湘潭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邓慧君(1988—),男,汉族,湖南怀化人,江西农业大学艺术设计学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内化立德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远和近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