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群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挑战和建议

2023-11-21张文涛王世春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6期
关键词:马群科技园园区

刘 成,张文涛,王世春,马 倩

(1.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2.南京市栖霞区马群办事处,江苏 南京 210049)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科技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区,是推动创新、加速知识转移的重要通道,是国家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科技园区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加大投入、相关政策的完善和优化,以及市场的不断变化,科技园区也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

西临紫金山,环绕外郭城,曾因牧马之地而闻名的马群,如今已成为栖霞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绘就立体化交通网“蓝图”的城市综合枢纽,也是迸发强劲创新动能的科技产业集聚区,更是托起民生幸福感的宜居生态家园。10年时间,马群的变化翻天覆地。地区生产总值从原来的10亿元跃升到近百亿元,“四上企业”数量由原来的20家扩充为百余家,科技人才企业从原来的空白发展到接近70家,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民生福祉也在不断增加[1]。

1 马群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马群科技园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马群街道,成立于2002年,总面积1.78 km2,东起宁芜铁路,西至绕城公路,南起沪宁高速公路,北至仙林大道,毗邻仙林大学城,受数10所高校辐射带动,环绕着栖霞高新区、麒麟科技园、徐庄软件园等全市重点园区,企业平台集聚,创业氛围浓厚,产学研融合度高,是南京市栖霞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板块和高新产业的重要承载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马群科技园已从最初的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工业园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科技园区,年总营收超过130亿元。先后被认定为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科技产业园、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马群科技园已成为紫金山东麓、南京主城东大门一个引人瞩目的科技园区。

园区集聚了企业800余家,形成了互联网和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环保科技、交通几大特色产业链。互联网和电子信息产业,汇集了三宝、才华、通行宝科技、中拓、恒电电子、萨特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其中,通行宝于2022年成功上市,萨特科技荣获2022年辖区唯一“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项目。医药健康产业,以海陵药业、中生科技为代表。海陵药业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旗下集科研、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自研产品唐林依帕司他片热销海内外。环保科技产业,以凯米膜、奥尼斯为代表。凯米膜科技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管式膜研发、生产、工程应用及人才集聚基地,获评2022年度“国家专精特新企业”,且荣获“企业专利导航”项目。交通产业,聚集宁沪高速、现代路桥等企业。宁沪高速是江苏省唯一的交通基建类上市公司,直接参与经营和投资的路桥项目达到17个,直接或间接拥有的已开通公路里程已超过910 km;现代路桥公司隶属于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专业化养护工程企业,主导建设的润扬大桥RBPC主体工程实现3个“全国第一”。

截至2022年,园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6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获得省成果转化项目3个,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认定的市级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4家,上市企业10家。近年来,马群科技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动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先后获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2022年度园区技术合同登记额超8 00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57件。萨特科技获得“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项目(全区唯一)。

马群科技园持续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全力“筑巢引凤”,人才项目层级不断攀升,已集聚国家、省市级人才计划等各类人才60余人。近3年来,培育省级双创人才1人、市级高层次人才6人、区级高层次人才5人,初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科技园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十园千企”计划,全力打造企业总部基地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聚区。目前,拥有6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22年认定121家科技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7%,认定2家市级培育独角兽企业、4家瞪羚企业。科技园2016年成立南京市首个“上市企业联盟”,已培育10家上市企业(含子公司)。2022年9月,江苏通行宝智慧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全国ETC发行服务行业首家上市企业。科技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获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2022年度园区技术合同登记额超8 00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78件。

科技园着力建设孵化器及众创空间,“马群科技创业中心”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招商紫金智谷厘米众创空间等建成市级众创空间。2019—2022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为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超过1.6亿元。落实《马群街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十条”》等助企惠企政策,积极引入知识产权、科技服务、法律服务、金融创投等专业机构,成立“良驹 HR 联盟”,搭建人力资源交流平台,科学制定用工储备清单,助力企业填补用工缺口。牵头联合N个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园,成立马群“1+N”园区发展联盟,整合力量联合招商、错位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服务质效。

2 马群科技园的发展机遇

2.1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带来新市场

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融合,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马群科技园要深刻把握产业发展的新规律、新趋势,加快布局物联网、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检验检测、交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充分发挥三宝科技、海陵药业、凯米膜、沪宁高速等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支持企业平台化转型,向上下游高价值环节延伸,建立更紧密的产业链协同生态。

2.2 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实体经济带来新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马群科技园要加快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

2.3 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带来新机遇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重大要求,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联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有效循环,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江苏成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策源地,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马群科技园要紧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机遇,围绕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培育具有马群特色的新兴产业,切实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撑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4 南京深入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带来新空间

南京市“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快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典型意义的现代化都市圈,提升南京战略枢纽地位,争创国家中心城市。马群素有南京主城“东大门”之称,马群科技园要紧抓南京都市圈建设、争创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机遇,全面连接宁镇扬,打造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的创新共同体,建设全新枢纽经济高地,以产业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2.5 栖霞区全力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极”带来新目标

栖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内的创新发展工作,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多次到马群街道开展实地调研工作,为马群街道提出发展建议。在《栖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南京市栖霞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马群片区加快发展信息通信、5G设备、人工智能等产业,强化集聚发展,在现有产业空间布局与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交通、空间、生态等要素,科学划定产业功能片区,实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加速产业质态聚变,在栖霞打造“一区多片”的产业空间格局[2]。马群科技园大力推动低效用地处置,推动科技园二次创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招商智谷、盛恒达科技园、星叶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载体建设。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机器人、智能控制、通信设备和智能成套设备等高端产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3]。2021年以来,栖霞区连续2年出台“科创22条”创新政策[4],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扶持产业项目、培育壮大科创森林、加速推动成果转化、构筑科技人才金字塔、推动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国际化科创高地作了集成,为马群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马群科技园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南京五拼五比晒五榜,马群招商压力增大,同城园区能级较高,工业配套设施基础较完善,马群科技园竞争优势相对不足,原有要素驱动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发展更有必要、更为紧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梯次培育有待加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及独角兽企业增长较慢,具有生态主导力的头部企业仍然较少,尚未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产业载体空间亟须优化。空间资源还不够优化,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层次还不够高,缺乏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平台。

三是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随着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产业紧缺人才、专业服务人才等高端人才的需求骤增,园区人才引育力度有待加强。

四是产业服务体系尚需完善。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尚待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尚需完善,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需加强,产城融合水平仍待提升。

4 马群科技园创新发展的建议

4.1 实施企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

4.1.1 梯度培育优质科技企业

进一步强化园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小升高-高升规-规育小”的分级分类培育机制,强化创新型企业源头招引,夯实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基础。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导向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培育壮大“四科”标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规模。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投入力度,为申报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落实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完善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生长全生命周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孵化链条,依托马群特色楼宇和专业产业园,推广“投资+孵化”模式,提升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4.1.2 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

聚焦物联网(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先进制造领域,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效应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建立马群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一企一策”制定培育计划,在项目申报、平台建设、用地用能等方面给予集成支持。支持三宝科技、海陵药业等加速成长为细分领域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鼓励“链主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供应商管理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要素资源,形成功能互补、协作紧密、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的产业配套能力。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园区头部企业自建孵化载体或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供需对接、创新链协同发展,涌现更多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引导头部企业加快园区企业上市步伐,支持企业高端并购、强强联合,完善多维度上市服务体系和多方共赢服务生态,全方位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4.1.3 加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园区科创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省市、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优势的新产品,择优推荐纳入《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园区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落实栖霞区新“科创 22 条”、马群“十条”惠企政策,通过“栖霞政策通”“宁企通”等平台向园区企业加强政策宣讲,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将科技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4.2 实施高端人才汇聚行动

4.2.1 引育卓越产业人才队伍

全面实施省“双创计划”“333工程”,紫金山英才高峰计划、先锋计划、宁聚计划和菁英计划,完善产才融合推进机制,聚焦园区“2+1+1”主导产业链建设,重点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双创人才队伍,构筑产业科技人才高地。采取“人才+项目”模式引育人才,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联动机制,实施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与“双一流”高校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搭建人才信息对接平台,对园区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一事一议”予以支持。强化企业用人育人主体作用,支持省内外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与园区企业联合设立各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集聚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产业人才队伍。加强对园区企业家的战略引导和服务,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培育富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科学头脑和国际视野的科创型企业家队伍。

4.2.2 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效能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综合保障与公共服务,用足用好紫金山英才卡综合服务功能,整合公共服务及相关市场资源,为园区人才提供落户安居、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健身、交通出行、法律金融等服务。借助市区两级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和“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为园区海外人才提供签证、工作许可等“类海外”便利服务。积极发展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为人才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服务。着力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以市场导向的人才跨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人才健康有序流动。深入开展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等选派工作,鼓励园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科技人才双向流动、兼职兼薪机制,为园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4.3 实施现代化产业链锻造行动

4.3.1 加强产业高端资源集聚

立足马群先进制造业基础,组织实施产业强链计划,建立健全产业链挂钩联系制度,分行业精准施策,支持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加强资源、技术、装备支撑保障。围绕物联网(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重点产业链,研究编制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梳理相关细分领域发展重点和产业资源清单,加速向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双向拓展”,提升园区产业创新策源能力。鼓励高校院所、科研单位面向园区企业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检验检测等资源。支持园区骨干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共同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化研究(试验)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等,聚焦技术创新、研发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核心任务,探索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有机结合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形态向价值链高端延展,打通“科-技-产”双路,完善产业创新生态。

4.3.2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聚焦马群优势产业领域,支持园区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应用基础研究、产业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难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鼓励科研院所与园区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关键核心领域开展合作,实现“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良性互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大创新平台优先在马群布局建设,对有望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平台或者建设意义特别重大的创新平台,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指导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现代路桥、萨特科技等科技企业申报省成果转化、省重点研发项目,促进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技项目组织方式,以需求引导科研成果的供给与转化,支持重大创新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通过多种手段支持园区内的创新产品开拓市场。

4.3.3 前瞻推进未来产业布局

加强前瞻谋划,结合南京市、栖霞区未来产业规划,提前布局基因技术、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等产业新赛道,加快建立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创新生态。加大未来产业投入,依托仙林大学城和南京高校优势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联合共建未来产业科技园、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编制项目化的未来场景机会清单,鼓励园区企业组建应用场景开放平台或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开展前沿科技、硬科技创业,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孵化高地。

4.4 实施空间载体更新优化行动

4.4.1 科学调整规划,盘整空间招商引资

加快推进园区控详修编,综合考虑存量工业企业诉求和未来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态势,同步启动规划环评调整,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项目的扩能、技改以及新项目、新业态的落地提供政策环境支持。继续关注三宝科技、科能电力等面积大、问题复杂的企业地块进行低效用地开发,逐一跟进了解诉求、提供方案,推动项目尽快启动实施。加快将苏果仓储中心以及天马路沿线物流企业列入整治计划,为园区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4.4.2 加快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园区面貌

对青马路、天马路、神马路沿线开展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整治和提档升级,加大对园区河道清理和路面绿化管养,不断提升园区面貌和形象。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以现有紫金山东入口项目为起点,考虑引进品牌酒店及陈家园城中村整体征而不拆打造网红商业,在保证交通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增强金马路TOD地块的配套服务功能和属性,不断推动马群成为南京“东大门”产城融合、产业集聚的样板。

5 结语

当今全球发展格局的日益变化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各国之间的科技水平竞争逐步白热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园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以及生产研发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字经济时代的当下,传统产业园区已成为过去式,建设生态、集聚、完善、融合的高科技园区,实现由原来的单一运行模式向“产城融合”模式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以产促城,不断促进园区智能化、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服务打造创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围绕企业与人才的需求,构建深度服务、共享资源的平台,打造一体化生活服务体系,助力企业与创新人才共同成长,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城。以城兴产,城市支撑园区充分发挥周边交通枢纽、生态人文景观、多元的现代化配套、行业龙头企业的优质资产端优势,让园区成为宜居宜商宜投资的现代大城。未来不论是城市还是产业新城,都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城市规划配套符合产业发展,产业规划发展嵌入城市发展,形成产业与城市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马群科技园园区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开心
失 眠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准噶尔盆地的下午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浦江高科技园信息化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