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实验室对高校教师科研促进作用
2023-11-21姚登旺刘娟娟
姚登旺,刘娟娟
(1.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南京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3.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4.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0)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产出成果、科技转化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高校实验室是教师、学生及科研工作者进行科研活动、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发挥好高校实验室作用既能够促进学术资源整合,又能够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
相较于理工、生物医学等学科,我国人文社科类的高校实验室建设基础与建设力度显得较薄弱,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起步晚、投入力度小、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逐渐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提出“新文科”建设规划,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也在该背景下逐渐启动。2018年,我国启动“新文科”建设,即针对现有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重组,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高校逐步开始建设人文社科类实验室。2019年,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了必须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学术发展。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教材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目标[1]。文科实验室的建立为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试验平台,将有效缓解“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师学术科研活动的阻力,增强其科研活力与创新能力,高校专任教师、科研人员应立足“新文科”立场,充分发挥文科实验室带来的科研价值,探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发展[2]。
1 “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实验室的特征
1.1 基础设施信息化、智慧化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手段与人工智能、智慧化教育教学技术逐渐在高校的课程建设、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环节得到应用,提升了高校课程教育教学效率与效果。高校文科实验室作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研究机构,在建设规划上体现出“信息化、智慧化”特征[3]。
文科实验室充分利用网络、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多媒体及相关先进智能化技术结合,对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人员管理采用智能化、智慧化管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实验室管理理念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与规范理念的引导作用,实现资源高效运作,创造资源的最大效益。运用计算机与现代网络技术,对实验室、人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数据与报表等相关事务进行网络化的规范管理。
1.2 多学科交叉融合
我国“新文科”的建设涵盖领域较多,既有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多学科渗透、交叉融合与拓展,也有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文工交叉、文理融合、文医融汇等新兴领域。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已突破了传统的文科束缚,开启了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道路[4]。文科实验室通过多领域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多领域、多学科学术资源,加强不同学科理论相融、方法互补,针对学术研究的问题联合攻坚,在创新协作过程中突出了“新文科”的特点与特色。例如,厦门大学数据金融交叉实验室利用当前学科基础与研究经验,发挥金融学与大数据科学的学科交叉优势,促进经济金融大数据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山大学哲学系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资源和引领作用,建设“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为“新文科”背景下人文基础学科的建设实践提供新路径[5]。在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文科实验室的研究方法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方法,而是将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充分融合,充分发挥领域学科互补的优势。
1.3 数据驱动实验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实验室的研究模式以数据驱动型的实验为主。在融入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后,全球海量的数据库会被快速存储、挖掘、清洗,将数据集成到实验室的数据库之中[6]。通过数据分析流程,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特征挖掘,展开趋势预测、系统仿真,突破人文社科已有的研究方法限制,借助跨学科网络、新技术方法,运用数据分析和计量模型,从而建立可被用于人文社科研究的、模拟的社会系统,开展涉及复杂社会系统及行为的研究。
2 文科实验室对高校教师科研活动的促进作用
2.1 丰富研究方法,创新科研成果
传统的人文社科领域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多集中于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同样需要量化性、客观性的科学研究方法。人文社科领域同样会面对许多客观性问题,需要通过实验、调查、模型构建与测试等去验证假设、总结规律,以此提出学术上的新观点与成果,将某些理工、生物医学等学科研究手段与范式融入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早已成为学术前沿的常态。
文科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通过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实验研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也是未来人文社科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的方法比传统的文科研究方法更能揭示深层的因果机制,对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有着重要价值和贡献[7]。将理工、生物医学、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方法融入人文社科的学术活动中,将进一步拓展、丰富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实施路径,对其成果创新起到促进作用。
2.2 提供技术手段,提升科研效率
智能化和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基础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教学、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资源与设备,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信息传递和管理、实时数据共享和互动。通过大数据、通用模型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构建具有高度真实性的虚拟仿真社会环境,让文科实验从模拟、沙盘演练走向高度虚拟真实。例如,历史学专业学者在考虑地区空间发展变化与时间的发展规律时可以借助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模型等技术方法,使得科研活动能够更加精细、准确地进行,并提供客观的支撑依据,不仅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还能更全面细致地分析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8]。
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文科实验室依靠数字化先进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减轻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工作量与负担,提升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依靠物联网、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实验、科研创新、自主创新等自由灵活的实验场所,彻底改变了传统实验室粗放的管理模式,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学术科研活动的效率与质量。
2.3 建立信息平台,提供数据支持
当前,正处于信息社会、数字时代,资源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据开源和体系融合成为数字人文平台发展的基本趋势,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研究数据的获取路径更加多元,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数据模型为依托、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面对进一步复杂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系统,数据化实证、数据驱动型的实验更具有创造性、科学性与可验证性[9]。例如,在法学研究中引入数字实验方法,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数字法治学术共同体,面向不同应用场景构建法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展开仿真模拟实验以实现预测和验证目标。“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实验室将以“数据驱动型”实验为主要研究类型,其本质是数据的采集、管理、加工、总结过程,目的是通过数据发现、总结其规律与结论,其核心是数据建模和虚拟仿真系统建设。相较于传统的数据挖掘、分析,其研究的目的是将短期收集到的数据作为母本,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采用一些统计学分析方法,构建既有的模型进行预测性分析。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主体建模、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方法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预测模型的效果逐渐变得可验证。文科实验室具备完善的信息平台,能够充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服务功能,依托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上载交换、数据智能化分析、模型构建与验证,为科研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2.4 团队协作运行,提升科研水平
当代社会重大科学技术突破越来越依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多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渗透性知识可以有效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不同学科理论相融、方法互补,多学科交叉、团队协作研究成为取得原创性重大成果的重要途径。“新文科”背景下的文科实验室建设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交叉,也会有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协作模式。这种多领域学科团队式协作运作给予学术科研活动极大的延展空间,有助于挖掘学科间的共性问题,打破学科间的语言壁垒,促进学科间的深度融合[10]。
同时,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多领域多学科的学者互相协作,基于文科实验室平台深入交流,使得科研人员在保持独特、独立学术思想的同时分享思想观点、相互学习,在交流中打造互通的语言,培养良好的创新、交叉研究生态,促进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提升[11]。
2.5 推动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教育工作做了重大部署,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定位和新要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管理等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学生、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实验室的实验工具和研究方法不断丰富,有效打破传统教育机制与思想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课本教材改革路径,助力高校释放创新活力[12]。
哲学人文社科应用型实验课程的开设对培养文科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立足本校开设的学科深度融合,开展通识教育,充分培养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校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3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思路
3.1 结合现状,明确建设目标
明确文科实验室建设目标是建设落实的保障与执行基础。当前,文科实验室的具体概念、内涵以及建设规范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高校应当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现状,与人才培养需求、专业发展与建设方向以及区域性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结合,明确自身建设目标,注重建设方向与我国社会当前重大研究问题的结合,避免概念化、空泛化,围绕重大攻关问题组建跨学科的文科实验室。
3.2 科学规划,实现学科共享
“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实验室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文科实验室应当充分结合学院、专业群与系别的基础,整合学科,搭建集中、合作型的文科实验,实现文科实验室在交叉学科之间共享共用,解决实验教学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工作分配不均衡问题,消除实验设备盲目、重复购置和实验经费隐性流失等管理盲点。高校应当针对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合理的总体规划,科学设计,最大程度发挥文科实验室的效用与价值。
3.3 把握方向,健全评价体系
文科实验室在功能定位上,应当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发展方向和需求重点。高校文科实验室要立足于新文科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战略目标整合,拓展实验室的业务、发展方向以及前进道路[11]。文科实验室要坚持“破五唯”,健全多种评价方式,避免以论文、项目、奖项等作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硬性条件,创新评价体系,注重社会应用型成果的创造与落实,合理设置实验室研究周期与规划,给予实验室充分的发展时间与空间。要立足于新文科建设,坚持产出质量高、价值高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
4 结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之一,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新建一批智慧文科实验室,据此适应新时代发展新兴科研的需要。文科实验室是催化社会变革和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交叉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构设施。各大高校应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发挥文科实验室的价值与功能,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师科研活动中,以文科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