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研究

2023-11-20亮,曾源,韩冰,2

教育观察 2023年28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育人思政

熊 亮,曾 源,韩 冰,2

(1.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关键在于培养知农爱农复合型农林人才。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农科人才的职责,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为响应新形势与新要求,高等农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势在必行。本研究尝试梳理高等农业院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构建可行的实践路径,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为“一二三”框架。“一”即一个首要问题:培养什么样的新型人才。“二”指两大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三”指两个体系和一个体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三全育人”机制体制。[1]高等农业院校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大学三问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一)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需要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强农兴农的战略重器,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知农爱农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拥有优秀的农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具有强烈的“三农”情怀,积极投身于农业农村发展事业。任何课程都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道理。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农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能够帮助学生从“知其然”学习农学知识,到“知其所以然”掌握农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最终进阶到“知其必然与当然”运用农学知识与技能服务社会的层面。高等农业院校将各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大熔炉”,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仅能提高思政课程的亲和力,更能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使学生在习得农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对农学的价值认同,积极成长为知农爱农的新型农科人才。

(二)落实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要求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及:“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2]新农科建设是当代高等农林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不仅是面向全球农林教育发展新趋势的现实革新,也立足我国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格局,通过全面优化育人生态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为响应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要求,为新农科建设培养更高层次人才,高等农业院校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为动力,推进思政课程的优化,督促其他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落实教书与育人双重任务,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中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现实困境

在党和国家给予高度重视的背景下,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尝试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两者的有效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在顶层设计、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顶层设计之困

顶层设计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保障,统筹规划着融合过程中的各层次和各要素,对其产生增力效果和约束效应。对农业院校而言,由于经验欠缺且无可行性较高的具体模板套用,顶层设计的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协同联动不到位。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是一个整体联动的过程,需要学校建立专门机构对多个部门进行协同。目前,一些农业类高校如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教务处推进[3],多方协同联动机制没有建立,院系间各自为政的状况没有打破,资源难共享、信息难联通的困境仍然普遍存在。二是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思政追求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效果,这对高校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改革要求。课程思政本身具有隐蔽性和浸润性,课程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增强等较为抽象的内容,较难实施定量评价。[4]因此,高校评价体系大多围绕知识获取、技能提升等更易测量的维度展开定量评价,而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素养维度的测量被忽略。而且,现阶段部分农业类院校的评价体系仍以学生为单一评价主体,导致课程评价既无法反馈客观的育人效果,也淡化了教师的育人意识。三是监督激励被疏忽。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在实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希望尽快得到建设性成果,于是会偏重于整体环节的推进,而忽视融合工作体系建设的长期性,在实施过程中容易缺乏监督与激励。这既无法落实课程思政的长期建设,也无法维持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导致整个工作体系未形成闭环,难以获得保障性与持续性成效。

(二)教学理念之困

教学理念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关键,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其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融合质量与育人效果。优秀的教师能够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教师只有确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教学理念,才能实施立德树人这一打基础、固根本的工程。[5]目前,高等农业院校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革新。一是育人认知待转变。一方面,高校教学中长期存在“唯用论”“唯智论”的工具理性认知[6],部分高校教师只关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不同属性,认为两者在基本教学任务、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难以融合。另一方面,思政课程应注重价值引导,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而农业院校中大部分课程属于理工科,偏向技能传授,教师擅长通过推理论证的方式解决知识收获多少的问题。因此,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程不具备价值引导功能,忽视课程育人,导致课程缺乏育人氛围。二是知识视野待拓展。部分教师专注于自身课程能力的提升,未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且不同学科的教师归属于各自的学科组,思政教师与其他各类教师间的交流机会偏少,导致教师的知识视野扩展有限。其中,部分思政教师未考虑育人对象多数为农学生,不善于将农学相关案例与思政道理有机结合起来,部分专业课教师则是思政素养不够,不知道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怎么挖”“挖什么”。三是教师情怀待提升。教师的情怀影响教师的真情,而真情最能感染人。习近平对高校教师提出“情怀要深”的要求,但现阶段许多高校仍未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参评范围[7],导致部分教师忽视教书育人,缺乏传道情怀,难以在课程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

(三)教学设计之困

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重点,关系到整个课堂实施育人的具体化落实。因此,教师必须遵循课程建设规律,结合学科特色,推进课程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由于学科属性不同,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元素挖掘与教学渠道运用上有着很大的融合难度。一是教学目标模糊。依据系统论、课程论原则,课程目标应依据高校总目标与具体目标设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目标也应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都服务于高校总目标。[8]但由于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属于不同类别,两者之间的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高校通常未依据自身农业属性设定明确的教学总目标,导致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目标呈现彼此孤立的状态,难以形成“劲往一处使”的育人力量。二是教学元素匮乏。教学元素匮乏并非表面意义上的缺乏教学内容,而是指专业课教师无法讲好专业知识内所蕴含的思政道理和思政课教师的内容体系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外延,进而呈现出课程内容只停留在学科本身、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这主要受到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师个体教学特征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9]如何合理运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或是对课程内容进行衍生对许多教师而言极富挑战性。三是教学渠道单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现有的能够适用于农业院校大多数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也偏少,许多农业院校仍把课程育人的重心放在思政课程,这既无法有效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也浪费了高校内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育人资源与互联网育人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值得关注。

三、实践路径

高等农业院校为回应大学三问,要牢牢把握住院校的农业类属性,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俱进地推动融合工作体系改革,搭建一条涉及顶层设计、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协同性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协同联动、多元评价、监督激励

坚持以一导多,协同联动育人。高校思政工作党委负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10]。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离不开各级党委的响应,应坚持“以一导多”的理念:“一”,即校党委;“多”,即各院党支部,以校党委主导,引领各院党支部共同参与建设,打破院系间的壁垒。第一,校党委引领。校党委统领融合的全局,应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工作,确保课程育人按照正确方向开展。第二,院党委实践。学院党组织作为融合的推动者,要积极落实融合方案,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领舞”作用,主动加强与其他学院的对接,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实现“群舞中共舞”。

健全评价机制,综合全面评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立足培育学生精神层面的价值,教学评价机制作为评判课程育人效果的重要渠道也应纳入隐性育人效果的评估,提高评价的精准性,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第一,从单主体转向多主体评价。基于农业院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目标,依据评价内容特性划定评价主体权重,转变学生单一主体的课程评价方式,转向学生负责课程具体表现的描述性评价与专业评定团队负责过程性和结果性材料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二,从唯量化转向定量与质性协同评价。鉴于学生精神发展与价值观培养的隐蔽性特征,采取量化与质性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保持客观性,兼具灵活性。质性评价基于学生的理想信念、专业自信等维度考查学生对农学的认可度、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从而实现全要素评定。

加强监督激励,保障持续推进。为应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制度诉求,构建协同联动与多元评价两个首尾机制,引入必不可少的监督激励机制,在融合运行过程中形成完美的闭环,以监督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以激励保障育人工作的持续开展。第一,设立监督检查机制。以各学院设置监督工作小组的形式,定期对课程进行监督,保障各类课程育人落细落实。第二,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一方面要设定物质激励,结合教学评价结果对优秀教师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另一方面要加大表彰力度,以先进典型呼吁其他教师学习形成精神激励。两种激励形式的结合使教师产生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

(二)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认知、开阔视野、厚植情怀

转变教师认知,实现德才共育。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诚然,不仅是思政课程,实施好课程思政的关键也是教师。作为课程的首要负责人,教师的认知要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坚持德育与智育相结合,集传授知识、技能提升和价值引导于一身。一是定期举办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讲座。通过讲座宣传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使立德树人从教师为完成各自教学任务的自发行为,转变为教师为共同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自觉行为。二是定期对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育人工作培训。相关调研显示,高校教师中80%是专业教师,课程中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实践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12]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也是贯彻育人理念的关键所在,要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思政,既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又当涵养德行的“人师”。

强调一专多能,提升综合素质。为有效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要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开展自身综合能力建设,坚持“一专多能”的教师发展理念,即教师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公共服务能力,自觉认识到所授课程与专业、社会需求的联系,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13]第一,搭建教师交流平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是一个全员协作的过程,通过交流平台,能在实现思政教师对各类教师的理论指导,增强其他各类教师挖掘思政元素能力的同时,帮助思政教师获取更生动、典型的教学素材,将思政道理与学生所学专业背景结合起来。第二,创设各类教师集体参与的科研项目。通过集体参与科研项目,鼓励专业课、思政课及通识课教师之间主动交流,项目围绕农业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与农业类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等内容立项,推动各类教师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沟通中凝聚共识。

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三农”情怀。教师只有先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初心使命,才能心里装着国家、民族,把教书的职业变为育人的事业。高等农业院校的专属特色为农业,厚植教师的“三农”情怀最为关键,只有教师真懂、真信、真用、真爱农业,才能提升课程的感染力,增强育人的实效性,才能使学生钻研农学知识、坚定为农决心、加深助农感情。第一,组织教师参观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通过浓厚教育氛围的熏陶,使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笃行“三全育人”职责。第二,开展农业科研技术报告会。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的功能,邀请一批优秀“知农爱农”科研团队通过报告会的形式分享他们的农业情怀与科研故事,使教师受到启发。

(三)改革教学设计:明确目标、内容联动、渠道拓展

明确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的目标都是高校课程总目标分解的目标群,都服务于高校育人总目标,是相互联系的整体。[14]因此,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统一,形成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于一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基于院校总目标设定课程专属目标。在尊重课程规律的前提下,依据各类课程的内容属性,围绕服务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总目标,设定不同的知识、能力与价值目标,既体现课程目标的差异性,又突出涉农高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第二,“五育并举”中贯穿“一懂两爱”。即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育人目标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中,这既契合育人要求,又牢牢把握农业类院校属性,还有助于改变当前农业类院校偏于智、弱于德体美劳的教育格局。

合理编排内容,制定专属套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大差异性,但两者都属于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思政课程内容是讲思政道理最精练的“干货知识”,课程思政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知识是讲清楚思政道理的重要元素。视野宽广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基本治学格局,要切实推动各学科课程相互交融和优势互补,阐述清楚思政道理的知识脉络。[15]一方面要重视其他各类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确保内容的编排与思政课程相互连接,合理引入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要重视思政课程内容结构的系统性,思政课程内容的编制应有丰富的农业元素外延,将思政道理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思政之“道”中呈现农学之“理”。如在思政课程概论的教学中引入黄文秀、张桂梅等人的事迹作为案例,达到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育人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教学内容设计

联合三类课堂,拓宽育人渠道。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教学课堂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现代技术的变革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渠道,教师应积极探索各类渠道育人资源,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全方位育人格局。首先,科学把握思政小课堂的基础功能,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推动各类课程改革创新,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率、课堂抬头率。其次,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延展性作用,将课程思政目标全面纳入社会实践中。耕读教育强调边耕边读,正是知行合一的典范,通过引领学生参加农业实践基地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实现耕读相长。最后,正确应用网络云课堂的媒介功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课程成为教学的重要渠道。许多网络精品思政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思政内容的渠道,也为广大教师创新课程提供了参考。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主渠道与微循环的关系。高等农业院校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既把握了立德树人的高校立身之本,又坚持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高等农业教育基本立场;为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依据现实困境解决问题,坚持系统性原则,搭建一条涉及顶层设计、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这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落实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要求的生动实践。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