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海南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路径

2023-11-18蔡冬雪

新楚文化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产业协同

【摘要】海南作为“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其生态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形象鲜明,可见发展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本文在海南文化产业现状的基础上,从强化产业间的合作、注重创意与文化本质深度融合进行分析,将文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与“文化精品”打造实践有机结合,引导鼓励群众参与“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在注重文化品牌開发的集约型、全面性、协调性和创新性等几个维度上着力,探讨发挥文化产业体系优势,助推海南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产业;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0-0093-04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更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海南省于2010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文化产业定位为促进海南省今后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2022年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在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中明确要求,“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当前,海南省积极抓住自贸港建设、国际旅游岛、“一带一路”支点城市的政策优势,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借助独特的资源和有利的政策优势建设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新海南,是进一步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海南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海南于1988年建省,时间并不是很长,由于其四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以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流贬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地质文化、建筑文化最为出名。海南的饮食文化最为有名的是海南本地的“四大名菜”——和乐蟹、嘉积鸭、海南文昌鸡、万宁东山羊,除了这个四道菜,还有定安牛肉、糟粕醋、腌粉等有名的小吃,海南也融合了西方的饮食特色和中国粤菜的口味,发展出了老爸茶、清补凉等一些有名的小食。海南民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公期”“三月三”是他们在整个海南都具影响的传统民俗。海南的贝雕、椰雕是海南著名的传统手工艺术,采用当地原始材料进行精细制作,很多艺术家对其钟爱有加,在很多展览里都出现了它们的身影。但是海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被视为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的荒岛,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海南独特的流贬文化,海瑞、苏轼就是海南流贬文化的代表人物。而海南的华侨文化是海南发展历史中必不可少的一段,如被称为“海南侨乡第一宅”的蔡家宅,是爱国华侨、印尼富商蔡家森与兄弟于1934年共同建造的建筑群。1927年9月在海南诞生的一支人民武装小队——琼崖纵队,是海南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坚持孤岛奋战的一支红色小队,拥有着“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传奇。海南还有着独特的地质文化,其中湿地文化与火山文化更为著名,尤其是海南的红树林湿地公园及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这些都是受到国家关注与保护的特殊地质文化。海南的建筑风格特色大致可分四类:少数民族建筑风格、汉族地区传统建筑风格、现代建筑风格和舶来建筑风格。其中,海南特色建筑骑楼、船型屋更是独具区域特色。近些年海南不断创新探索适合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形成了以海南为核心的电视剧创作拍摄制作发行联盟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其中以三亚电影节等活动更具代表。

然而,提到海南,人们对它的印象更多是当地的热带旅游风情,可见海南众多文化产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连接支撑以达到共赢。基于此,构建新的理论方法与研究路径,力求在更新的角度、更深的连通、更优的策略上推进海南省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彰显海南形象、个性和风格

文化产业体系在彰显外在形象和内在实力的同时,还能呈现出文化的理念、功能、整体价值取向,充分展现出海南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气质。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文创产品的设计、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等优质文化资源可以更好地转化成品牌效益,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繁荣。

(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能够充分体现海南的凝聚力、自信力和创造力,在形成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同时,可与旅游、会展、科技、文创融合发展形成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从而搭建“价值、主体、结构、方法、内容”的理论框架,推动海南经济的同时借助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

(三)地域文化及时代特征相结合

本文将文化产业建设置于文化强国战略下、“一带一路”建设与自由贸易港建设有机结合背景下,深挖地域的特色文化内涵,以地域特色为基、以文化内涵为重、以精品意识为先凸显海南的政策优势,探讨当下环境中打造海南文化产业体系的方法,力图构建符合可持续化发展的现代文化精品体系,以期为海南省的发展战略定位提供参考及可行性建议。

二、海南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困境

文化产业的建设离不开文化精品,文化精品是优秀文化的高度浓缩,城市品牌要紧紧抓住文化精品生产这一重要载体。只有不断推出文化精品,才能不断扩大和树立城市文化的影响和形象。目前,海南的文化产业体系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尚未形成协同

目前构建的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精品体系,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尚未形成协同、融合的发展体系,造成这种原因的显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传统,没有更好地发掘文化精品之间共同的文化交叉点,造成各种文化资源发展的单一性,不适应新时代的协同、融合发展;二是缺乏高质量人才,近几年海南人才引进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还未形成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文化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无法进行合作同构;三是多方联动机制建立尚未成熟,调动人们对城市文化精品建设的热情,是海南文化产业体系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

(二)现有文化产品包装缺乏创意性

海南的热带水果、椰子食品、咖啡等特产非常受消费者欢迎,但在包装创意上却缺乏深入发掘文化内涵和品质研究。一是文化品牌名称缺乏创意,比如一些特色小吃,名字过于相近,显得大同小异,不能体现品牌的内涵,更无法展现地域风情;二是文化精品的文化推介缺乏内涵策划,造成推广效果不佳;三是创意型团队缺乏,在数字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策划团队的凝聚力、创造力和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率不理想

海南近年来的文化研究成果质量有了飞跃发展,但目前转化率还不是很理想。一方面,文化研究成果推广渠道过于单一,文化研究理论一般以学术界为主体,而文化企业对其中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就使文化产品生产者与文化产品的销售者之间有一定的壁垒,优秀的科研成果无法快速地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另一方面,一些学术研究成果调研充分,且有创新性,并且有理论纵深,但是由于使用的多为抽象的学术语言,造成群众的阅读障碍,发表的专业学术杂志群众也很少问津,造成了研究成果的应用影响力下降。由此看来,如何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海南本土文化问题,将专业理论以通俗易懂、明晰简洁的方式传递给文化产业领域的有关人士,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四)城市文化品牌开发还不充分

目前,海南文化品牌的开发利用工程正在日趋完善,但配套系列工作尚未全面充分地展开,造成文化产品塑造过程中的发展障碍。比如一些文化资源的文化景观建设不完善,部分场馆建设、公共设施缺乏城市文化特色;黎族与苗族的民俗文化“公期”“三月三”缺乏有效的宣传;海瑞、苏轼等历史人物文化研究尚需进一步发掘;黎锦、椰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保护、有关人才培养、文化产业的创意开发等,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影视文化发展缺乏资金、场地、政策、人才等领域的扶持。

三、海南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发展路径

现代化都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方面的较量,更多展现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对决。海南的地域特色鲜明,在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可以融入中国元素和海南特色,培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结合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打造一批集文化传承、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主题项目,并挖掘海洋、火山、苗黎等特色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创意类特色文创商品。

(一)强化产业间的合作

首先,这种合作应当注意各自特點的有机契合,错位发展、互补增容,如在餐饮文化产业中,室内装修体现“南海历史文化”版画、根雕艺术的装饰,内容以《更路簿》故事为蓝本,达到审美的寓教于乐功用;在“民俗文化精品”打造中,融入军坡、公期、“三月三”、妈祖等民俗文化;开发“疍家文化”等具有文化群落代表性的创意产品,引领外地访古、猎奇的游客,并形成“海南文化精品”资源配置的优化格局,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加筹码。

其次,围绕重点产业、重点群体、重点园区,培养文化建设高端专业人才;围绕海南自贸港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四大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就如何留住人才、提升人才在政策、机制、待遇与平台的搭建等领域全面考虑。

最后,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布局,全面促进文化创新合作体系的形成,注重文化产业精品资源的适度开发,合理布局好各种文化资源,比如南洋文化背景下的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的蔡家宅,是典型的琼北民居代表,独具特色,能让人们感受到华侨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二)文化精品包装注重创意与文化本质有机结合

首先,文化包装的创意需要注意表现的形式与效果,能够在形式上吸引受众,并且创意的形式要与产品的本质做到“知行合一”,贝雕、椰雕是海南著名的传统手工艺术,采用当地原始材料进行精细制作,通过创意包装加深受众对文化包装的认知。

其次,文化精品的创意包装,要融合其他地域文化元素,但最主要的是突出产品自身文化特质,比如海洋文化、疍家文化、湿地文化、火山文化因带有原生态,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同时还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凝练、简洁、生动,图画形象可以承载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立体、动态、充满生活气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文化包装艺术品。

最后,成立文化创新团队,形成相关部门、文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学研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和推广科普的文化传播机制,通过新媒体平台不断地传播海南故事,在传播中注重图文并茂、语言精准、讲解生动,让人更直观把握文化的历史及发展状态。

(三)文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与“文化精品”打造实践有机结合

首先,加强历史遗存的综合研究成果的推广与传播,推进南海历史考古的发现与历史遗存的美学价值研究,借助数字媒体等新的传播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以鲜活的生命力提升地方的文化影响力。官方媒体可以打造精品栏目,如借鉴河南广播电视台,打造“文化+产业”新引擎,以文旅文创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孵化唐宫文创、信阳等城市IP运营,建设集项目、平台、品牌于一体的新型主流媒体,打造国潮品牌项目集群、原创文综项目集群、文化IP产业项目集群,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

其次,在博物馆、车站、机场、旅游景点等场所加强具有区域文化艺术特色的融合历史元素、现代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工艺品,并在博物馆、有关高校设置相应的文化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有关专题的科普讲座,提升市民的普遍参与性。

最后,加强高新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文化创意产业应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注重科技含量与文化内涵建设,从而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与此同时以产业孵化园为中心,形成文化精品产业的辐射圈,以高校作为人才库和技术核心区,将文化创意产业开发项目集中在城市文化中具有竞争力的领域,不断研发、融合新的发展点。

(四)注重文化品牌开发的集约型、全面性、协调性和创新性

首先,海南转型发展优势资源的文化内涵建设是扩大城市影响的重要实践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海南城市的发展历史进行发掘、整理并形成系统化,并注重海南历史与周边地区的历史的横向联系;做好海南精神的时代演绎,将新时代的风貌展现给大众,讲好当代海南的故事;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质量内涵的加强、品牌市场的拓展,品牌与地方历史文化的有结合。

其次,寻找文化资源之间的“跨界”模式与“互联网+”等新模式的有机融合,通过大数据进行云分析,对文化景观布局进行科学的调整,比如建筑文化——骑楼老街、黎族船型屋各具特色,不仅是宝贵的建筑遗存,更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凝聚着海南人独有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再次,建立完善的文化资源产业链,打造精品旅游、精品艺术、精品访古、精品餐饮文化、精品科技体验、精品休闲娱乐、绿色生态食品、影视文化基地建设等多领域的产业链结合体,并为产业链进行网络媒体的创意推广。文化生产不再是垂直的,而是在一个自治的网络体系下,不同生产者相互碰撞、相互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生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2]。

最后,借助政策优势拓宽国际市场。海南的自由贸易港建设飞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独特政策优势,包括了“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各个层面。海南还为59国人员提供30天免签政策,为举办国际的艺术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便利。此外,商务部等二十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海南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支持创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鼓励创新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模式等,有利于加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胜昔,丁艳.“新时代 新文化”的生动实践——河南广电探索文化创新表达之路[N].光明日报,2023-7-10.

[2]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关于元宇宙时代北京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考[EB/OL].(2023-2-24)[2023-4-13].https://cpu.baidu.com/pc/1022/275122716/detail/74968938424944492/news?chk=1.

[3]許俊.推动海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N].光明日报,2015-05-14.

[4]李倩.海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出路[D].海口:海南大学,2013.

[5]彭青林,符弘茜.以体制改革推进海南文化产业大发展[N].海南日报,2010-05-08.

作者简介:

蔡冬雪(1983-),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文化产业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协同进化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