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舍恩设计教育理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3-11-18刘伯荣陈世栋

美与时代·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创新教育服装设计

刘伯荣 陈世栋

摘  要:舍恩设计教育理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基于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情境和问题的分析,对当下在设计创新教育过程中渗透的工具理性思维范式及其影响进行了考察与反思,进而探讨了将反映性实践理论应用于服装设计教学中的意义、策略和方法,为设计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认识论上的支撑,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为进一步促进实践性创新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关键词:舍恩;反映性实践;工具理性;创新教育;服装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教改项目“服装设计专业深化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YZUJX2021-34D)研究成果。

唐纳德·舍恩(Donald A. Sch?n)针对大学的专业教育中赋予系统的、倾向于科学的知识以特权地位的现象的反思和批判,提出把实践本身的能力和技艺作为专业知识的出发点的反映性实践理论(Reflective Practice Theory),对后来的设计方法学和设计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在设计教育领域也常显现出受困于工具理性思维范式的问题,在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实践路径上难以跳出“特权知识和工具性实践”[1]xi的藩篱。本文基于对当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分析,对设计创新教育中的工具理性思维模式及其后果进行了分析与反思,进而研究和讨论了将反映性实践理论应用于服装设计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为设计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认识论上的支撑,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进展。

一、舍恩的反映性实践理论简述

舍恩教授对于反映性实践理论的建构工作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期间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酝酿,直到1983年《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和1987年《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两本著作先后出版,才标志着该理论完整体系的正式提出。此后,反映性实践的理念在教育、心理和人文社會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其理论内核基于对杜威探究理论(Deweys theory of inquiry)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是对盛行于当时各学科领域的科技理性范式的坚决批判和理论回应。舍恩本人将反映性实践理论阐述为一种帮助专业人士从自身的经验中了解内在学习和知识的实践性理论。

舍恩将专业实践区分为两大地带:一种是“干爽的高地”,对应的实践方法是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体系,实践者运用科技理性建构起严谨的、结构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和解决问题;另一种则是“低洼的湿地”,这里充满了混乱、不确定、动态变化和具体的独特性,实践者则需要凭借经验、直觉,以及在做中学的方式探索和解决问题。19世纪以来,科技理性范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获得了牢固的地位,并在20世纪中叶进入到大学体制[3],主导了专业的教学模式。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可以通过逻辑或数学进行分析或通过实验验证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而实践性的知识则由于其不稳定性而得不到重视。但专业的实践者们逐渐发现,现实问题的情境总是充满了不确定、不稳定和难以量化的特征,科技理性的方法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总陷入到舍恩所说的“严谨或适切”的两难困境中:一方面,遵循科学理性的方法构建的严谨知识框架常常难以概括和吸纳实践中的一些关键现象;另一方面,艺术性和直觉性的方法又因为达不到严格的理性化标准而不被承认。舍恩认为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认识论范式的转变,即从“科技理性”范式转向“行动中的反映”(Reflection-in-Action)范式。在面对复杂、变动和各种不确定性的情境中,实践者需要先从自己处理先前问题的经验出发,对问题进行框定(framing),在混乱复杂的现实中构建某种连贯的秩序,并尝试在行动中实现它。然后根据环境的反馈重新框定问题,如此反复迭代形成与环境的反映性“对话”。这种创造秩序的尝试赋予情境新的意义,通常会带来意料之外的结果[4]。反映性实践理论的本质是把实践者的经验、直觉和行动训练为应对世界复杂性的方法,其实践路径是让学生在风险较低的环境下在做中学,教师以资深实践者的身份提供辅导,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完成反映性实践,达到严谨与适切的统一。

尽管舍恩对科技理性的方法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其本意并非是否定该范式及其知识体系的价值,而是要通过开拓新的范式来应对现实中设计问题的复杂性,把技术性实践和实践者的技艺作为专业知识创造的出发点。舍恩认为,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关系问题应该完全倒置,即我们的出发点不应该是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研究知识,而应是探究我们通过对技艺的全面检查能够学到什么,即实践者处理实践中不确定地带的能力[1]12。

二、服装设计教学问题与情境分析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服装行业的创新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建立更丰富的实践和互动。一般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一)过度强调结构化专业知识体系

受到科技理性范式的影响,服装设计的专业教学也存在专业知识过度结构化的倾向。这主要是延续了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惯性,其理论前提是基于实证主义的还原论思想,即假设专业学科的知识是可以不断细分至“原子化”的知识单元,并通过单元之间的有序连接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专业知识的科学化倾向最初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后逐渐渗透到工程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领域。这种模式和创新实践性的学科专业存在严重的不匹配性。因为该模式发生作用需要满足三个前提:1.设计的全部过程都是有确定的方法可循的;2.每一种设计方法和技能都可以用简洁和规范的形式描述,实践者可以据此操作以输出“正确”的方案;3.设计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有效地应对各种创新场景[5]。在设计创新的场景中,以上三个前提都不具备。创新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初始条件和方案输出之间无法建构起稳定的线性化处理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经验、直觉、新素材和隐喻等因素都可能会对最后的创新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方案的不断修改、完善和迭代更是设计过程中的常态。期望用结构化的方法建立可以精确控制的创新流程在实践中总会陷入到舍恩所说的“严谨与适切”的两难困境。

(二)自上而下的解题思维与现实实践的脱节

设计创新的问题情境常常是复杂、动态和开放性的。很多具体的知识和内容需要在实践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一般的文字性描述,以及图文结合的案例都是对现实情境的抽象化表达,在描述过程中会自然过滤掉很多具体信息,而且展示的视角也是单一的,这样做很可能导致对问题的过度简化。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情境时,大量的具体信息并不能做简单的抽象,而是必须保留一定的冗余度,同时,设计师需要在现实情境中体察各种因素,并在脑海中逐渐形成连贯性的线索。这个过程往往是无法准确概括和描述的。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这种获取情境化信息和深度思考的过程是必要的技能训练阶段。设计师需要不断凭借经验整合信息,建立思考的框架,参与讨论,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具体的实践性学习只靠理论和案例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做中学。

(三)应试教育惯性形成的惰性心态

第三个现象主要源于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应试化学习习惯。有学者调研发现,东部地区教育发达省份的高校学生存在较高比例的“透支性厌学”现象[6]。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感同身受。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初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不在本文的分析范畴,在这里仅将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应该说,这种厌学心理对于创新教育的伤害是很严重的。要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在实践中获得学习的正向反馈,在真实的个人经验中感受设计的意义。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的教学模式中同样存在舍恩所说的对科技理性范式的过度运用,这会导致学生在设计的学习中形成两种并行的知识结构:一方面是脱离现实实践的理论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是复杂和难以概括的现实实践。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分裂甚至冲突让设计的教育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在反映性实践理论的指导下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反映性实践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策略

反映性实践理论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全面学习和训练通过创新来应对不确定性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扬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即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基于以上原因造成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在认真分析和研讨的基础上,专业的教学改革通过引入舍恩的反映性实践理论来改变设计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在具体的实践方法上主要表现为。

(一)理论教学中引入情境交互式案例研究教学

设计的专业知识具有非常显著的情境化特征。正如前文所述,这些知识无法通过科学理性范式进行完整的结构化传授。作为在进入设计实践之前的过渡阶段,需要培养学生对情境知识的感知、萃取和处理能力。该环节通过交互式案例研究的方式开展。传统的案例式教学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步是文本讲述对情境信息的过滤,其次是从教师单一视角带来的认识局限性[7]。交互式案例教学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些问题。其基本特点是强化”交互“性,即以学生参与为主导,在频繁的交流和研讨中丰富对案例的多视角和多层次的认知。具体的实践步骤包括选题、翻转课堂和多角度研讨。首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由学生自行组织进行开放性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第二步是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分享案例的研究过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三阶段是围绕案例的分享,进行分组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隐性的指导性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与资料和方法上的指导,尽量不去干预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在讨论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的具体情况考虑专门安排提出反对意见的同学,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从对现实处境的推想中丰富化对案例情境的理解和想象,训练学生对情境的“反映”能力。

(二)实践教学强化设计成果与动态展示过程

在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中,专业首先对课程进行了分类遴选。着重选出综合技能训练比重较高,适合进行成果展示的课程作为重要的试点性课程。筛选的标准主要包括:1.课程在整体教学进度中所处阶段是否适合开展综合教学实践;2.课程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开展综合教学实践;3.课程作业是否表现为综合性强,以及在设计和制作方面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对于选出的课程,重点做好以下教学设计和管理工作:1.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全面参与设计实践的目标和动力。引导学生了解培养全面的设计能力的必要性,设计过程不仅仅是把灵感和想法表达为可视化的图像效果,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设计过程,从概念设计到工艺设计,再到方案的落地性问题,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方向,并不断完善细节。2.强化和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迭代中完善。具体在课题的设计中,建立小组竞争和组内互评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三)结合竞赛、工作坊和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竞赛、工作坊和项目实践的形式,可以带来三个明显的好处:1.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增强自我驱动性;2.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3.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和问题讨论深度[8]。引入的方式推荐以先由教师初选,后由学生自主确定的形式。在组织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角色的转变。首先是调整教学内容的比例,把理论讲授的时间精简压缩,主要讲授框架性的知识结构,把具体的知识点融入在实践和总结复盘的环节。其次,从确定选题、设计创意、方案完善和决赛筹备四个阶段分做好全过程的教学组织工作,教师的角色不是权威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实践的引导者和知识的共创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适当的沟通,给予学生实践操作上的准确指导。完善设计方案。最后,积极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根据教学情境做好学生的情绪引导工作。

四、结语

扬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新一轮教学改革从2016年启动至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针织服装设计、童装设计、毛皮服装设计等试点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设计实践参与热情有了明显的提升,自组织的课题小组对设计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设计构思到服装动态展示的全过程。一些优秀作品集中在校园内举行了动态展示,由学生自主完成了策划和布景工作,演出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团队成员都有充分的收获。此外,班级的参赛率达到或接近100%,平均有超过10%的作品入围。学生的作业质量和专业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从对学生访谈以及课程评价数据结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对自己的能力有明显的提升效果。在课程结束后的总结环节,90%的学生可以比较清晰地列出自己在专业能力的长处和短板,对自己接下来的努力方向有了明确的认识。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对专业学习和自我能力的清晰化认知不是来自纯粹的理论思辨,或是根据科目成绩的简单归因,而是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点充分的展现了在行动中反映的学习特征。

舍恩的反映性实践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在认识论的层面反思了科技理性范式对涉及教育的束缚,为设计专业的教育家学指出了一种新的解决之道。显然,这一理论范式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来完善其系统化的构建工作。同时,这一开放性的理论体系也为设计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开阔的视野。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工作初步证明,反映性实践的理论与方法虽然没有科学化范式那样清晰的结构化特征,但是在创新设计教育中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训练学生在不确定的、独特而矛盾的情境中作出有效的设计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舍恩.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M].郝彩虹,张玉荣,雷月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夏林清,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xi.

[3]姜超.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论基础——舍恩的反映性实践理论及其启示[J].山東高等教育,2016(1):56-62.

[4]范斐,董雯静,杨琳琳,徐江.舍恩反思实践理论对设计研究的学术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2):65-70+210.

[5]刘伯荣.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动态展示的实践探索——以“毛皮服装设计”课程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9(2):178-181.

[6]简圣宇.回归教育的本质:关于当代教育问题的批判性反思之六[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4):66-72.

[7]刘伯荣.服装设计课程中的交互式案例教学策略与方法探析[J].美与时代(上),2020(8):126-128.

[8]刘伯荣.结合设计竞赛主题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纺织服装教育,2020(4):357-360.

作者简介:刘伯荣,硕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服装理论。

通讯作者:陈世栋,博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用户体验。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创新教育服装设计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