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渗透研究

2023-11-18王郝朱千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工匠劳动育人

■王郝,朱千锋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劳动中的精神风貌,也是构建“劳动最光荣”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敬业风范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1]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契机,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匠精神是践行劳动精神的楷模榜样,工匠精神代表了中国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与敬业态度。高职教育承担着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育人使命,要深挖工匠精神,强化学生职业品格和匠心精神的培育,让广大学生能够从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职业意义。扎实的职业技能,高尚的职业素养,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职业生涯,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自身所在行业,践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价值观念,才能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一、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内在耦合性分析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一方面,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载体,工匠精神是劳动者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通过付出劳动,在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在劳动中追求卓越,在劳动中铸就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劳动教育为工匠精神提供了基础,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在劳动中才能展现工匠精神。

(一)劳动教育课程的本质内涵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优秀人才,将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恪守劳动者的本分,弘扬中华劳动传统,倡导用辛勤的劳动,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来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劳动者最本真、最崇高的价值理想[2]。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就是要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引领广大学生参与劳动,在劳动中端正劳动观,领会劳动精神,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从心里热爱劳动。劳动课程建设,要体现三点,一是思想性。劳动课程,要关注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观念的塑造,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从劳动中获得尊重和成就感。二是社会性。劳动课程,要由校内走向校外,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构筑和谐、平等的劳动关系。三是实践性。劳动课程,要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让学生从劳动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精神追求。具体来讲,劳动者在自身职业生涯中,形成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推进“中国智造”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蕴含“执着、专注、精益、卓越”等精神品格,是每位大学生始终坚持和追求的优秀素养。工匠精神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侧重于“敬业”观的培育,要求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修养,具备优秀的、精益的职业品质。面对工作,要一丝不苟,热爱岗位,认真负责,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以一颗“匠心”来对待岗位。广大学生要坚定信念,学习和掌握过硬的职业本领,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甘平庸,追求极致,以责任、信心、协作、专注聚焦“匠能”,展现“匠魂”。

(三)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耦合关系

工匠精神是在劳动中不断追求精进的过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就是要挖掘劳动者的的内在职业精神。劳动本身,孕育工匠精神,劳动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追求超越,追求精致的职业体验。劳动教育课程要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内核,劳动课程也为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了良好载体。培育能工巧匠,要立足学科教育,拓宽劳动教育阵地,让学生从专业课程实践中培养责任感、荣誉感,获得必备的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3]。工匠精神作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之一,从日常职业劳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最光荣,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努力学习,不断精进。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增进两者的内在耦合,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遵循行业实际,开展专业化劳动教育。比如,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劳动教育课程中,要深入挖掘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联的知识、技能、实践应用,创设校企实训基地,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围绕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展开专业训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相关系统构成、工作原理、程序编译、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技能,让学生能够胜任工业机器人不同岗位。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从专业岗位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中,体现职业特点,获得认真、严谨、敬业、精诚、创新等优秀职业品格。二是传承职业精神,增强职业操守。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要让大学生从专业劳动中树立职业精神,培育职业信念,规范自我职业行为。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坚守,是对优秀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的学习,是对劳动技艺的习得与传承。劳动教育课程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在提升学生专业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养成积极向上、专注敬业的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二、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定位

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改革育人模式的现实诉求。工匠精神体现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事物意义和效用的集成。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引领广大学生参与劳动、崇尚劳动,从劳动中获得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是培育专业人才的内核要素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工匠精神是成为大国工匠的重要条件。基于不同专业实际,从“道”与“术”的关系上,由“术”上升至“道”,将专注、精进、敬业、创新内化于劳动者的职业操守中。显然,高校劳动教育,要坚持将工匠精神作为核心要素,从专业化实践活动与训练中,赋予学生专门技术、职业技能,也让学生从专业实践劳动中塑造匠心,成就匠能[4]。新时代下,工匠精神要融入专业课程实践中,要打破单纯性的劳动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品质。践行工匠精神,从具体的专业劳动项目实践中,以专业化训练,创新劳动教育形态,将育人与劳动、社会实践紧密衔接,夯实“专业劳育”基础。

(二)工匠精神为获得精湛职业技能奠定基础

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要重视工匠精神的融入。要转变求量不求质的育人格局,围绕劳动教育课程,从知识习得、技能操练、职业精神养成中,打造高素质职业化匠人。尽管劳动教育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劳动课程框架搭建中,精湛技能的训练,需要融入工匠精神。要让学生从专业岗位劳动中,提高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增强学习自主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坚持学生为本,面向工业机器人领域,深入行业、企业,了解不同工业机器人应用岗位需求,明确劳动教育理论、劳动哲学、劳动经济学及劳动法、保障法等知识整合关系,确保学生参与工业机器人领域劳动,在精益求精中获得必备劳动技能。

(三)工匠精神聚焦学生匠心匠魂的获得

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构建“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重视多种劳动实践课程的整合与重构,激励学生参与劳动体验,从劳动中获得匠心、体现匠艺,成为技能熟手与岗位能手。工匠精神,要加强劳动基础知识学习,夯实学生思想根基。通过工匠大师讲座、劳模报告、成功校友沙龙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向,端正劳动态度。工匠精神,要深挖专业实训,提升学生职业劳动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要从职业劳动、知识技能学习中,强调学生敬业精神的塑造。如在日常实训中,引入行业工作规范,严格执行岗位技能标准,从“一日下企业”“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等途径,了解和熟悉职业场景,体验劳动岗位,内化劳动品格。工匠精神,要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突破时空局限,整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高校要有计划地引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组织校园“劳动周”活动,将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服务、创新创业活动串联起来,既要让学生出力流汗,又要发挥学生专业所长,培育匠心和匠魂。

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更好地推进立德树人战略,为国家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融入劳动课程实践中,要把握四个着力点。一是工匠精神要定位准确;二是劳动育人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三是劳动课程教学要重视创新与改革;四是工匠精神要体现育人成效。

由此,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价值与内涵,重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打造匠师团队,强调思政育人;要落实专劳融合,强调课程育人;要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强调实践育人;要注重工匠氛围营造,强调环境育人。每一条育人路径,要讲究铸匠魂,育匠心、赋匠能、润匠品(见图1),唯有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深度整合,让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相得益彰,互为促进。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态度

工匠精神,要明确其在高校劳动育人中的定位,要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衔接学生、学科实际,深化和拓宽劳动教育路径。新时代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育人的灵魂,充分发挥劳动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推进学生匠魂的铸造[5]。思想政治教育是构成劳动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必须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依托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劳动中认识“爱岗”“敬业”“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为培育品格高尚的劳动者奠定基础。具体而言,需要从两方面来落实。一方面,加强匠师的培养。高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师资是关键。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要加强劳动师资团队的打造。建议由思政教研室牵头,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小组,由思政素养高、个人品德高尚、专业素养强的教师担当劳动课程的组织与教学。同时,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学习,特别是专职劳动教师,要结合劳动理论课程、思政课程,充分融入学科领域的劳模、匠人事迹,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重视劳动观念的渗透,特别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学生从劳动课堂上领会工匠精神。

(二)强调专业教育与普适性劳动课程融合,推动课程育人

要切实提升高职劳动教育课程育人质量,要创造性地将专业教育与劳动课程互补,增强学生劳动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品德高尚。专业教育与劳动课程的互融施教,要对照学科专业育人目标,细化育人方案,衔接行业职业标准,将普适性劳动课程与职业课程实现深度融合。工匠精神,要在专业实践操练中,发挥专业优势。要面向行业领域,对接就业岗位,从生产劳动基地建设中,让学生体会专注、创新、敬业,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发展优秀职业品质。具体而言,从两方面来推进。一方面,专业劳育课程建设,由综合教研室统一组织和安排,专业课教师、劳动课教师共同参与,在专业实训中将劳动理论、劳动观念应用到实践,让学生从生产劳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升劳动课程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延伸生产企业。要融入行业岗位标准,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以相关企业日常工作为劳动载体,重构劳动课程教学内容。如让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工匠人物,向学生呈现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经典行业案例。这些针对性强的实践性生产劳动资源,便于学生从中增进价值认同。同时,企业技师的参与,特别是能工巧匠的技能展示,以匠人示范方式,强化工匠精神育人效果。另外,专业劳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最能让学生从专业视角,体会到“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劳动观,也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前景,用匠心来塑造自己。

(三)劳模示范引领,在实践育人中诠释匠人品格

工匠精神,在与劳动课程融合中,要强调实事求是,要让学生能够真实体悟。工匠精神不是说一说、画一画就行,工匠精神,是通过真实具体的面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要重视劳模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特别是对杰出校友、行业优秀人才、企业优秀员工的工作风范进行以理服人,来诠释优秀的匠人精神。劳模是时代先锋,劳模的精神极具感召力[6]。在工匠精神示范中,要通过劳模,将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依托专业实践活动,体会“精益求精、不断精进、追求卓越”的道理,并能够从具体的劳动项目实践中,将这份工匠精神真切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着重从两方面来推进。一方面,整合校内外劳动实践资源。对校内专业实训室、校企合作车间,开展以专业技能竞赛为主的劳动实践项目训练,要从专业实践训练中,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岗位意识、敬业精神的体验。专任教师负责劳动实践项目的开发、组织与落实,要积极联系优秀校友、行业劳模、企业杰出工匠,参与专业劳动实训,指导学生要虚心,有耐心,有恒心,使他们收获坚毅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要细化生产劳动活动,从细节入手,做好示范指导,培养学生优良的劳动习惯。比如,结合工业机器人岗位,对相关工器具进行维护与保养,加强对实验场地卫生、工具整理,要求学生从“慢工出细活”中践行工匠精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开展校外生产实践劳动提供良好条件。鼓励更多院校积极拓展校外劳动项目,特别是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由校内教师、企业技师、优秀匠人共同参与职业岗位劳动实践。真实的场景,专业的实训,劳模的现场示范,学生能够与从事相关岗位的前辈展开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另外,在专业劳育实践中,要注重校内劳动实训内容的优化,突出工匠精神,增强劳动实训目标性。在行业劳模示范育人中,建议劳模参与专业劳动课程开发,提炼工匠精神。

(四)加强校园工匠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优势

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将劳动文化、工匠精神氛围的营造作为重点,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工匠精神作为劳动文化的一种范式,将之渗透到学科专业育人中。校园生活对学生精神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动态、静态多种方式,传递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物化到校园环境中[7]。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理念,又是校园劳动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组织劳动文化活动,让学生从劳动中认识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的职业内涵与时代价值。校园文化要发挥环境育人优势,通过具体、可知、可感、可视的工匠精神文化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建树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品格。充分发挥校园网平台优势,将工匠精神作为劳动文化之魂,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实践,在劳动中追求卓越,内化精益求精的职业风范。着重从两方面来落实。一方面,整合校院资源,激发师生共同参与校园劳动文化活动。重视校史文化的梳理,各专业、各领域杰出校友案例的整理,行业巧匠、劳动模范的联络,组织以工匠精神为主线的校园劳动节活动,各院系更要注重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从办学历程、教职工奉献精神、名师典范塑造中,向学生诠释匠心的本真意义,让学生从心里敬佩匠人,尊重劳动者,见贤思齐。另一方面,要从软硬件环境建设上,为学生创设工匠精神宣导环境。工匠精神的学习、体验与内化,要具有可感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史、校训、工匠精神等文化宣传,可以通过建筑、雕塑、文化长廊、校园景观等物质载体进行呈现。各院系也要对接行业,体现专业特色,打造物化工匠精神育人环境。比如,在校内实训室、教室,细化职业岗位操作规范,明确专业技能标准,展示优秀教师、优秀大师、技能能手等杰出代表的事迹。同样,在软环境建设上,要依托团学活动,拓展劳动课程教育途径。如引入红歌合唱、“大国工匠”演讲比赛、“匠心”劳动技能竞赛、“劳动周”等特色品牌活动,让学生从思想、言行、专业素养等方面获得全面成长。另外,要重视“名师工作坊”“工匠(校友)讲堂”宣导平台建设,特别是在对接专业技能、职业精神上,要传承工匠精神,培育学生优良劳动素养。

四、结语

弘扬工匠精神,依托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打造高职劳动教育文化品牌,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工匠精神蕴含丰富的价值,高职院校要着重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与学生专业成长、职业素养发展融合起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型综合人才。工匠精神要强调学生专业技术的精进与提升,从劳动中树立质量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学生职业认同与劳动自豪感,用过硬的技能、高尚的操守,优良的匠心为中国智造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工匠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