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的“一带一路”海外学术框架及传播图景研究(2013—2023)
2023-11-17庄严文吉昌
庄严 文吉昌
[摘要]海外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经过十年的精耕细作,已经从大写意转变为工笔画,对百年变局中的世界秩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展开各类合作项目,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展望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推出的理念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经过十年的推进,中国在与沿线相关国家开展合作项目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形象得到了进一步重塑及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政党及其智库团队都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强大的社会动员力、组织力、凝聚力与感召力,也充分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带一路”的海外学术研究图景也呈现出了海外学者认为在“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与实施过程中,东南亚、南亚、南欧和拉丁美洲将会成为未来实施合作的重点区域。由此可见,这样的研究成果也为我国今后更有效地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准施策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全球化;一带一路;中国共产党;组织力;海外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5—0104—10
[作者简介]庄严,男,中共广西区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一带一路”与国际传播;文吉昌,男,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海外中共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实施了十年,通过海外学者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研究图景及研究框架主要聚焦于过去十年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几年的发展预判。从这些海外学者相关理论成果的研究可以精准地理解当地政府、媒体、人民群众对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路径的理解和评价,能够帮助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展国际项目合作、国际文化传播的实践中知己知彼、精准施策。
一、十年来海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的热点透视
海外学者对“一帶一路”倡议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涉及很多方面,部分专家学者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持有怀疑和不解的态度,也有少部分海外学者提到了“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国际推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手段等问题。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学者从正面视角解读了“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现出的全球发展的新气象。
(一)欧洲及日韩学者视域下的“一带一路”研究热点
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同于以往西方发达国家所提出的全球经济战略,以往的国际性经济战略或多或少都携带着一定的经济入侵元素,都强调经济结果的单方面获利,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以往经济发展倡议有很大区别。“这主要因为中国并不是要用刀剑和美元来征服整个世界,中国政府也没有倚强凌弱,让弱小国家在贸易互动中担负更多的义务和责任,更没有让实力弱小的国家被迫选择自己不愿去运营的商贸项目。十年来,中国正在不断深化自我认知,推动世界政治民主发展的同时,展现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倡导的公平参与的主动性和主体性。”1当然,也有海外学者深刻分析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意图,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有力回应,中国欲想通过“一带一路”中相关项目的合作让亚洲成为新世纪发展的地理核心。通过海外文献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区域研究中,不同国家的学者也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分析该倡议的推行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推动作用。比如,德国学者沃尔福恩·缪勒在2021年总结了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虽然在欧洲地区饱受关注,少部分学者担心该战略会缩小欧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甚至很多大型的资本集团都在增加贸易壁垒,希望获得当地政府的保护,“然而,中国并不打算用‘一带一路削弱欧洲或欧盟,中国在国际上长期倡导多边秩序,中国公司在南欧和东南欧所做的长期投资是基于商业利益,中国公司能够进入欧洲市场,可以帮助欧洲市场实现更快的国际化转型。”2有的海外学者认为,虽然从2020年开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投资有了明显下降趋势,但这主要原因来自中国国家内部的资金监管,目的在于将有限的资金投资更有价值的欧洲项目。日本区域研究的学者在研究“一带一路”倡议时始终保持了一种保守的心态,这是因为受到日本政府推动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影响,日本学者以及政府官员之中没有找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最佳切入点。学者们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在亚洲塑造了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新变化影响了传统美、日、韩在亚洲所形成的政治辐射力,日本政府也在采取各种措施缩小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并希望影响中国将“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到印太战略中。日本首相的国家安全顾问松浦健太郎就曾公开建议“希望中国政府可以考虑成为印太战略的合作伙伴,并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项目推广到印太地区,实现印太地区的共同繁荣与稳定。”3还有一部分日本区域研究学者怀着乐观的态度,认为日本正在潜移默化地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合作项目,因为中国内陆地区与日本的私营部门在能源生产、风力发电、太阳能科技创新等领域有着大量的合作订单。韩国与日本也有高度的契合性,都是在欧盟政治影响下表现出模棱两可的决策,虽然表面上没有明确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但实际的经贸合作早已展开,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中日韩的经贸循环模式。
(二)东南亚、南亚学者视域下的“一带一路”研究热点
东南亚区域的研究者分析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区域的影响力,很多学者都关注了新加坡尤索夫伊沙克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公开的《2022年东南亚状况调查报告》,报告中标明超过7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大国,虽然有少部分受访者担心中国经济可能存在波动和风险,但是多数人都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刺激东南亚经济带来的活力和创新发展模式。1海外学者们关注到,尽管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在缩减,但东南亚地区从2020年以来的相关投资项目资金却在不断增加,这些项目主要包括财政投入和基础设施投资两种形式。从现有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官方数据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比较活跃的有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等,其他东南亚国家也与中国签订了很多合作项目。东南亚地区的学者们还关注了该地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具体类别,并指出能源、运输、金属、建筑和化学品等领域是常规合作项目。东南亚区域研究的韩国专家李东银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近几年如中国电力建设公司、中国国家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东南亚开展了广泛的投资,国有企业占比远高于民营企业的占比,“特别是在疫情三年,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数字化治理项目不断创新,这些新项目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合作的重点。”2而南亚区域的海外研究学者们关注了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适应性,从总体上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南亚区域经济和地缘政治带来的改变。南亚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主要以工业为主,“南亚地区的进展也有利于促进中印经贸交流,将中印政治关系推向更好的未来发展方向。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设施联通作为中印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抓手。”3但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尤其是“印-美”关系的特殊影响,印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数量和种类有限,美国不断推进印度参与“印太战略”的合作项目,希望通过“美—日—韩—印”四国的军事合作形成环太平洋区域的政治经济联盟。但与之相比较,巴基斯坦则广泛参与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也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辐射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重点项目不仅有工业园区、农业基地、轻轨高铁与机场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有能源生产项目,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世界单体最大的太阳能农场项目。”4“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大幅度地提升了巴基斯坦沿海地区的国际贸易,同时巴基斯坦的海军建设也因此得到了重点发展,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实现了从保护海岸线拓展到保护港口及周边海域,以及应对周边恐怖主义威胁等。”5
(三)美国学者视域下的“一带一路”研究热点
美国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表现出两个极端:支持该项目的学者从定量结合定性两个方面论述了该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与地缘政治的改变。而另一部分学者从一些细枝末节上找问题,这些学者的研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其结论也显得偏激。美国学者托马斯·菲格尔认为:“十年前,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作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但从特朗普上台之后,共和党大量宣传中国发展对美国人带来的威胁,强调中國的发展严重侵犯了美国人民的利益。现阶段民主党的拜登也沿用着特朗普时期对华的论调,这使得中美之间的关系从友好合作转变成了对立竞争。”1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刻意夸大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进行的军事基地建设,将沿线国家的债务危机归结到“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上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在海外的建设缺乏可持续性,这种非持续性的运营导致中国内部资金的不足,同时也会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挑战。美国学者还列举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水利工程影响下游渔业发展。还有少部分美国学者质疑“一带一路”倡议并与气候变化议题结合起来讨论,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一半以上的合作项目都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投资,这与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倡议产生了分歧等,从而抹黑“一带一路”。
二、“一带一路”海外叙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与中国共产党形象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让世界看懂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策略,特别是在对外开放和外交领域,海外学者从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信心。十年来,海外学者们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方略,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坚定对外开放的理念,修路、建房、招商引资是共产党人开展经济建设的标志性策略。为此,“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中国在新时代搭建起通往世界各国的物理桥梁,物理空间搭建好后才能进行精神上、文明上的交往。海外学者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推行的具体实践,认为这一倡议的实施具有较为完整的系统性和可行性。首先表现在相关工程的参与者具有组织性,“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非常明确且具有较高的凝聚力,任何一次海外铁路项目的建设都凝聚着国外企业、海外当地政府以及配套服务的供应商们的积极参与。这种全面领导和系统性的治理能力让‘一带一路的海外工程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2很多海外学者都在具体的案例中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政治引领力和组织凝聚力。从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结论可以发现,海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与中国国内所讨论的“四个之问”的议题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提升沿线国家的民生质量。在回应世界之问时,中国共产党人也通过加大对外开放、拒绝零和博弈、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来解决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文明赤字等发展难题。“一带一路”蕴含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推广有助于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从这一点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早已超过中国地区单方面的经济发展,而转变成一种对国际性的有益探索。”3
(二)海外学者聚焦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传播力研究
除了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引领力和动员力,海外学者们还特别重视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传播力。很多海外学者都关注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与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之间的关系。海外学者们认为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宣传中国文化、中国理念、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的重要路径;同时,孔子学院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让沿线地区的政府机构和当地百姓都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达则兼济天下”的世界胸怀。“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五通”的合作,但受到不同地域空间文化的影响,经济合作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孔子学院,可以提升中国文化传播。众所周知,“在不同国家参与孔子学院活动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且很多人都是当地商贸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这非常有助于中国与当地实现更加紧密和长远的全方位合作。比如,在分享贸易信息、建立互惠平台、完善协商机制、减少文化冲突等方面都将展现孔子学院汇聚人才的优势。”1还有的海外学者通过研究孔子学院的建设来剖析国内外的制度差异与文化差异。通过定量结合定性的分析,海外学者们发现国内外文化差距越大,相关地区的孔子学院制度建设就越是趋近于海外当地的企业制度。2这一研究表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抓手,因为这有助于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的传播,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实践还需要更多的制度性保障,而海外大中型文化传播(传媒)企业的建设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此外,海外学者还从理论上对“一带一路”的倡议叙事进行了深刻分析。比如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阿利斯特·米斯基蒙(Alister Miskimmon)教授从世界非传统性安全视角出发,论述“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问题。其相关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传播信息的可信性问题,“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是中国推行的新型世界交往方式,但对世界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政治意义。“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工程的开展及其国际传播的话语要重点突出世界各地人民的情感共识与价值共识,可以通过隐喻和类比的叙事方法,将倡议背后的历史实践、政治观念、国际预判呈现出来。“一带一路”倡议充满了国际政治叙事思维,这场叙事不仅涉及中国的公共外交策略,同时也牵涉沿线地区反恐、反贸易壁垒等热点问题。战略叙事环境的构建至关重要,海外研究者们认为需要深刻理解国际权力、国际传播、国际影响力在整个叙述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不论是哪一种叙事方式,相关的话语体系和学术理论都必须要与国际传播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一种能够有机生命的形式(organiclife-sorms),以此让世界各国的受众充分感受到传播内容和叙事内容的权威性与合法性。”3
(三)“一带一路”倡议塑造了中华民族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
通过这些叙述话语的表达,海外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塑造了中华民族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海外相关学者更加聚焦对中国共产党和平友好形象的研究并提出了“世界力”的表述方式。海外学者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也表现出了一种全球化的特点,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组织工作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地的资源流动和人心所向。通过建立海外的机构组织,中国企业在“一帶一路”沿线展现了惊人的社会动员力和组织引领力。海外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友好形象是建立在自己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向世界呈现中华民族真诚友善的一面,塑造了自己的“世界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力的塑造者,从自身的组织权力中拓展出适合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力并不是意图干涉他国事务,而是要将中国制度、中国价值和中国愿景以和平友好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塑造政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1通过对这些海外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不论是海外中国学还是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学者们,他们在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中国的硬实力,更习惯于将研究聚焦在中国文化、中国价值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形象领域。百年变局中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形象也必然是多元的、动态展现的,海外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强大社会动员力和组织力,从而深刻认同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所蕴含的世界共同价值。从2021年以来,以美国学者托尼·赛奇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沈大伟的《毛泽东以来的中国领导人》、加拿大齐慕实的《中国共产党》、德国倪宁灵的《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政治:治理创新与政策变革》、纽约大学熊玠的《习近平时代》《大国复兴》、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的《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政治》、丹佛大学赵穗生的《习近平时代的中国雄心》、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里奇的《美国最大的挑战:直面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为代表,海外学者已经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治理和政党形象塑造界定为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这些海外学者们认为中国共产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已经让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前提。
三、海外学者关于“一带一路”研究框架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一)“一带一路”的推进在欧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仍要做好欧洲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带来的挑战
欧洲学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过去十年形成广泛的全球“一带一路”倡议效应,本质上在于中国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他们稀缺且持续的物质资料。“在欧洲,‘一带一路倡议推行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但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核心的驱动力,这些驱动力主要来自‘新欧洲(newEurop)和‘旧欧洲(oldEurop)之间的矛盾和冲突。”2 “旧欧洲”主要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这些国家展现了传统欧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但从2003年美国国防部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使用了“旧欧洲”和“新欧洲”的话语后,很多学者都对二者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新欧洲”更加凸显了北约新增的地缘力量,在2020年欧盟正式批准了英国脱欧之后,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加入其中。从欧洲的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待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便会发现,中欧和东欧的政治地位在近几年不断攀升,这些政治影响力的改变必然会导致欧洲地缘政治重塑。虽然欧盟从建立时就立志于推动整个欧洲国家的一体化发展,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仍没有改变欧洲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为此,海外学者深刻分析了欧洲的地缘政治,认为从2009年开始,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塞浦路斯和西班牙等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虽然同属欧洲,但与法国、德国相比,南欧的很多国家在经济状况与社会稳定上都存在很多问题。经济结构的失调导致了各个国家在欧洲地缘政治领域中政治影响力与日下降。法国与德国作为欧盟的主要国家,在面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挑战时,都公开表示彼此之间的坦诚合作意愿,但在具体的解决策略方法上却充满了地缘政治的意图和地缘政治之间的矛盾。比如,德国希望能够将一部分东欧国家纳入欧盟的范围,而法国则表达了希望将一部分南欧国家纳入欧盟的范围中。从金融资金的流动与经济格局的建设来看,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会直接促使德国成为欧盟的地理中心。同样,南欧的国家加入进欧盟之后也会从地缘政治上增加法国在欧盟地区的主导地位。从欧债危机的爆发到欧债危机的止息,经济决策的背后都是政治权力的操控,这次危机为欧洲地缘政治的突变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另一个影响欧洲地缘政治的重要事件就是俄乌冲突。欧洲各国在这一问题上几乎达成了一致,欧盟也在这次冲突中感受到了欧洲地缘政治的瓦解与重构带来的隐患。在地区冲突中,欧洲全域都在遭受能源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冲突导致超过800万难民转移到了欧洲,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其描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地区最大的人口流动。这一现象让之前低迷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欧盟在调解俄乌冲突上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连芬兰和瑞典这样的中立国也试图加入北约。在上述国际性问题的影响下,中国与东欧之间的关系在近几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形成了“17+1”的合作机制,从2012年建立到现在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获得了很多成果,尤其是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海外学者关注到了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往来的历史新高,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中国必然会与西欧各国竞争中东欧的市场份额,因此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机制也面临很多挑战。俄乌冲突让大量的中东欧国家将精力投放在安置难民上,同时,美国从来没有减弱对中东欧地区的意识形态影响。在2023年1月10日,北约和欧盟签署合作联合宣言,旨在加强欧洲集体防御,应对共同的“安全威胁”。俄乌冲突后,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已经成为乌克兰的后方基地和“后勤中心”,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能源。面对这一事实以及未来俄乌冲突的不确定性,海外学者认为南欧的地缘政治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很高的契合性。
(二)以能源合作为主线,用好南欧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具有高度契合性的潜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南欧在政治上与欧盟的关系比较微妙。这些年来南欧国家在欧盟内部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与欧盟核心国家在经济政策上存在分歧和摩擦。欧盟内部的南北冲突比较激烈,南欧的国家希望能够与西欧、北欧各国联合发行债券,彻底缓解之前的债务危机。但是德国和法国则只通过了启动南欧恢复性建设基金的项目,这一决策让南欧很多国家决定把资本的流动拓展到更加适合的空间上。而且欧盟在进行外交活动时,比较关注东欧、北高加索和中亚等地区,南欧所能获得的外交资源较少。南欧希望欧盟在与中东和非洲的交往中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但事实上欧盟并没有满足南欧各国的需求。从多方面来看,南欧与西欧、北欧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力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洲各国也是在这种不确定性、差异性的空间中追寻着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其次,疫情之后,南欧将成为欧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疫情之前,南欧地区面临着高额的主权债务危机,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疫情之后的南欧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上升。再次,中国与南欧各国已经拥有了坚实的合作基础。“中国与南欧的很多合作项目都受到了当地人的好评,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工程,希腊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和获益者,通过相关工程的开展,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又重新回归到南欧重要海港的国际地位。”1从事实上看,中国与希腊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希腊港口航运优势的发挥,这为双方下一步更大规模的现代化铁路和桥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希腊政府也通过很多官方的报道肯定了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卓越成效。回望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在此之后的欧债危机为整个南欧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但在与中国进行了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和中欧陆海快线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后,有效缓解了经济萧条问题。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中国与南欧国家在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2013年中国与南欧6国的双边贸易额为560.61亿欧元,2022年增加到了1046.62亿欧元,基本实现翻番。1学者们认为未来的南欧“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应该主要以能源领域合作为主,学者们通过研究南欧国家领导人在外交场合的公开讲话发现南欧地区国家对能源合作的诉求。不论是汽油勘探、电网建设、核能研发、还是水、电、风、光伏产业的创新,这些领域都是南欧各国所急需外力支持的重要国家战略主题。2为此,今后在与南欧开展相关合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南欧相关国家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海外学者们认为一些南欧国家只占有了能源产业链的某个局部生产环节,在世界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和俄乌冲突等事件的影响下,南欧的整个产业链条都有断裂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在相关地区进行港口、5G、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外界因素带来的挑战。
(三)有效应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风险性,在地缘博弈中行稳致远
东南亚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在2023年初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合作关系和外交影响力始终排行靠前,同时美国虽然没有像中国这样积极参与到东南亚投资发展中来,但美国的政治影响力逐年提升,与中国形成了相类似的影響力。在报告中,中国的外交影响力和军事硬实力是加分项,但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增长力都比上一年有所减弱。在相同类别上,美国的加分项和扣分项变动幅度较小。海外学者认为东南亚经济体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体有着鲜明的不同,东南亚经济体所具有的政治包容力更强,比如美国的“印太战略”和“印太经济框架”的构思直接影响了东南亚的军事布局与经济合作模式。在2021年3月,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布了《国家安全战略中期指导方针》,在国际外交战略中,报告指出东南亚经济体是美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合作目标,并强调通过菲律宾作为战略基地,增强美国在东南亚的政治、军事影响力。3海外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实施离不开对这些地缘政治、矛盾冲突的深刻影响。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在东南亚也逐渐出现了民粹主义、环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苗头,再加上近几年的新冠疫情、恐怖组织活动和人才、人口流失问题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开展也面临了很多非传统性安全带来的挑战。在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欧美学者关注更多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是否真正弱化了东盟的政治核心,而东南亚本土的学者则关心当地如何在中美贸易竞争中处理与两国的关系。同时,日韩学者在研究东南亚“一带一路”倡议时则表现出对美日印澳“四方对话”影响力的关注。海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总是在夹缝中开展,因为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是美国传统亚太经贸合作的重要伙伴,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则是近几年美国正在不断扶持的东南亚国家。这一现象早在2019年美国国防部出台的《印太战略报告》中就鲜明地呈现了出来,报告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要提升美国与东南亚盟友之间的政治互信,连接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以及热爱和平民主的欧洲各国参与到东南亚的‘印太战略合作项目中。”4
面对如此复杂的地缘政治,海外学者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实施需要提升整体项目的稳定性和抗风险性。这种风险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在东南亚地区进行的布局,美国日本在公共卫生、网络安全和数字经济领域同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所有的战略都归于“印太战略”的框架中,从而增强该战略的地缘影响力。在进行投融资和基础建设的同时,美国与日本夸大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债务陷阱”问题,以此降低东南亚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好感与热情。新加坡的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在2023年刊发了一份报告,调查显示东南亚国家在过去一年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创新力和稳定性产生了怀疑。调查者在进行解释时都会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日本在东南亚开展的“印太战略”合作项目相比较。在所有的受访者中,68%的人担心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合作会影响自身的政治独立性,而多数人对美国和日本的“印太战略”则没有意识形态上的担忧。1海外学者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在东南亚所开展的“一带一路”倡议,重点任务在国际交往上,这是因为过去十年“一带一路”相关的项目合作让中国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地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海外学者也指明欧美国家联合日韩在东南亚的经济战略本质上绝非帮助东南亚各国提升国家硬实力,而是为了争取东南亚的政治合作伙伴,为了给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增加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才进行的战略合作。2在未来的战略布局中,中国应该更加关注东南亚地区的政策沟通和政策疏导,“一带一路”在东南亚所面临的政策沟通问题都或多或少受到多边外交关系的影响,如何让沿线各国政府认同中国政策的优越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海外学者们认为中国在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需要采取一种更加内敛的经济主张,不能过多单一地依靠经济实力来影响海外的区域政治格局;同时,要通过有效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国政府的国际公信力,尤其是针对美、日、印、澳等国家带来的长期政治风险。海外学者们认为,通过民间力量的参与可以有效缓解海外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极端解读,让倡议的顶层设计同区域经济生产的基础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民心融合在一起,从而促使“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多边竞争的政治生态中夹缝生存,等待创新发展的契机。
(四)以相对柔性的文化软实力为重点,争取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同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发现:海外学者们认为未来南亚“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应该重点在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和医疗工业制造上。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让全沿线各国共享了与中国合作发展的经济红利,中国在已经实施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中积累了大量的交流合作经验。“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南亚区域的经贸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要比中国与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更加重要,中国政府正在把这一区域作为未来‘一带一路实施的重点。”3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南亚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凸显出更多的民间力量。受到美国在南亚地区开展经贸活动的影响,美国将大量的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贯穿在南亚各大能源、粮食、基建的工程项目中。很多南亚地区政府和民众都认为中国和美国在南亚的经贸合作是出于中美意识形态竞争的目的。所以,中国可将民间企业作为南亚“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主体,可以从某种程度上降低区域政治矛盾冲突的风险。
与南亚有很多类似性,拉丁美洲的地缘政治问题也比较复杂。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19个拉丁美洲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有的海外学者预测了中国在拉丁美洲的未来经贸合作计划,指出大宗商品和工业制品将成为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在拉丁美洲實施的重要项目内容。“南美洲的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市场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不论是大豆还是铜矿铁矿,其出口份额最高的国家都是中国。这就决定包括巴西、智利、秘鲁等地区的经贸发展已经深入融合于‘一带一路倡议之中。”1很多海外学者将南亚与拉丁美洲进行了横向比较,认为这两个地区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后,都是将本地区的矿产资源、粮食资源通过贸易合作的形式传输到中国,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大量的矿产资源输出让很多政治评论家又提出了“能源殖民”2的分析逻辑。海外学者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拉丁美洲的开展虽然在现阶段一直很顺利,但过去十年的合作始终在固定的粮食和矿产资源上,这让‘一带一路在拉丁美洲的基建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开展遭遇了瓶颈”。3
可以看出,海外学者充分肯定中国在南亚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基础设施的建设、高质量的经贸合作、水电站与核电站合作项目的完成、银行和公共事业的投资与并购、港口与铁路的重建、海外金融机构的完善,中国都与南亚与拉丁美洲各国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国际贸易合作。但面对海外极端右翼势力和恐怖组织的威胁,未来的国际投资环境也存在很多不稳定的状态。此时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就体现出必要性和紧迫性了。为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还需要我们在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上充实和完善。同样,在交流互鉴中所探索的世界文化共情理论;以世界元素构建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既融合历史和现代又结合了大事件与小人物的文化IP等文化项目工程还有待于深化,配以相对柔性的文化软实力为重点,争取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同。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中,世界各国的学者都紧密关注倡议实施的动向。可以看到,“一带一路”议题已成为近年来海外中国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壮大。虽然现阶段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但是学术研究和话语创新的方面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标识。回望十年,海外学者们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并以政治凝聚力和国际传播力为聚焦点深剖了中国共产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时,海外学者还重点分析了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认为南欧、南亚、拉丁美洲和东南亚是中国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区域。此外,海外学者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以美、日、印、澳等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一带一路”带来的地缘重构不断创新政治话语,以提升他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意识形态传播和政治影响力。为了进一步使得“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下一步中国需要精准掌握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深耕“一国一策”发展战略,可以尝试在南欧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在南亚和拉丁美洲以能源合作为主线;在东南亚以政策沟通和疏导为重点实现国际交流与国际传播的分众式和精准化。过去的十年是“一带一路”倡议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发展的十年,未来的十年也将会获得更大的收获,每一分收获都是建立在中国政府对世界格局变化与“五通”实施的精准把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引领世界更加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彭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