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2023-11-17杨小虹
杨小虹
(福州屏东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力量源泉,[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初中阶段需要培育的家国情怀指的是:“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己任的使命感。”积蓄中国前行的伟大力量,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青少年的政治认同素养[2],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家国情怀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厚植家国情怀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笔者通过研读教材、查找教参、查阅资料等方式,力争最大限度地读懂教材并创造性使用教材[3]。下面就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的第二框题《共圆中国梦》的教学设计为例。
《共圆中国梦》是九年级上册教材的最后一框,也是本册教材的落脚点。本框题在了解上一框题《我们的梦想》基础上,引领学生了解国家建设目标及奋斗历程,最终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理解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九年级下册教材的学习做好认知与情感铺垫。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两个目题,“圆梦大舞台”和“自信的中国人”。教材除正文部分外,还设计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拓展空间”栏目,有助于教师理清思路,为备课提供科学的参考。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笔者认为,课题《共圆中国梦》强调的侧重点是“共圆”,“共圆”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需要充分发挥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形成磅礴的合力。这个“共圆”的过程需要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
在研读教材基础上,笔者的思路是全体中国人都要做自信的中国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圆梦大舞台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共圆中国梦。由此,笔者的教学设计调整了教材两个目题的前后顺序,先“自信的中国人”后“圆梦大舞台”,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知· 你我的中国梦;信·自信的中国人;行·圆梦大舞台。在环节一:知·你我的中国梦部分,笔者受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启发,课前采访多位学生,记录他们的青春中国梦,剪辑成视频,作为课堂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个人与国家,小家与大家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做好铺垫,这是家国情怀的初期渗透。在环节二:信·自信的中国人部分,笔者受“探究与分享”栏目中“追梦人的故事”启发,选用袁隆平院士的两个著名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来突破本课的难点: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四个自信)。通过深入分析袁老的真实事例,感受袁老对中国粮食事业的卓越贡献,引导学生要有时代情怀、家国情怀,努力做自信的中国人,坚定“四个自信”,懂得自己担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环节三:行·圆梦大舞台部分,笔者选用了另一个追梦人的故事,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如何共圆中国梦”,并在课程的结尾参考“拓展空间”设计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以“我与祖国共成长”为主题,设计圆梦计划。于此,希望学生能够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
二、深度共情,培育家国情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4]求志达道,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青年一代勇担责任使命,在培育家国情怀过程中,能否坚定信仰信念信心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教师对青少年的信仰教育容易脱离实际,沦为空洞生硬的政治说教,不受学生的欢迎,信仰教育无法落地,缺乏实效性。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想培育学生们的家国情怀,需要密切关注时政热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让道德与法治课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争取课堂富有生动性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还要融入信仰信念教育,让课堂有温度有深度有沉淀,学生有思考有感悟有所得。教师要给学生呈现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课堂,需要感染式的熏陶教育,深度共情,于“润物细无声”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其中,电视剧《觉醒年代》成为“爆款”,得到众多年轻观众包括许多青少年学生的热切关注与讨论。《觉醒年代》全景式地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华彩,书写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壮丽史诗。这部电视剧聚焦在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三人对奋斗信仰的选择,并以此为基点,描绘了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艰难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热血青年群像,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5]为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们生动地还原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勇攀真理险峰、求索理想大道的艰难历程,反映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性与必然性。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该剧所折射出的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坚守,人生价值的选择,革命先驱者的精神感召,令观众们深深为之动容、热血沸腾。不少学生表示这部剧把自己带回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穿越到历史现场,直观地感受到剧中人物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因此,当笔者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的授课过程中,播放歌曲《错位时空》纪念五四运动及建党百年特别版音乐短片时,尤其是伴随歌词“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穿过百年时空再相逢”出现的《觉醒年代》人物画面,学生们为之动容、热血沸腾,感受到信仰的崇高与悲壮。紧接着,笔者参照微电影《英雄之美 寸土寸心》创设了“跨越时空话信仰”的课堂活动,抛出假设问题:假如有时光机可以穿越百年,回到信仰萌芽之初,你想和谁面对面?想和他说些什么?请学生们用文字的方式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并用希沃助手现场展示几位学生的文字。课堂上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文思如泉涌,感情之真挚,将课堂氛围烘托到热烈。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写道“百年前,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百年后,以青春之我,奋斗青春之国家,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我定不负使命,让这盛世,如你所愿。”师生深度共情,感染式熏陶教育,爱国热情热烈真挚。
将优秀红色影视剧适当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爱国教育灌输模式,滋养了初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发了青少年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唯有家国不可辜负。家国情怀教育需要学生有深深的代入感,在感染式熏陶中深度共情,产生信念感,传递信仰的力量,自然而然地萌发“以青春之我报青春之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是家国情怀的培育。
三、文化浸润,传承家国情怀
道德与法治课堂传承家国情怀,要对学生进行文化认知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而要坚定“四个自信”,基础在于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中一个基本内涵就是家国情怀,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6]当代青少年需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选择,更好地传承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中满怀对家乡、对祖国的热情之情。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中选择素材时,可以考虑充分结合家乡的本土资源。[7]当学生们在课堂上直观地看到众多熟悉的家乡素材,对课堂的关注度会更高,对家乡繁荣发展乃至祖国富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自然萌发,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的授课过程中,笔者选用了家乡的本地资源作为教学素材,课堂上用图片方式展示介绍福州市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以家庭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领略底蕴深厚、寓意深远的名人家风家训,体会和谐内敛儒雅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明白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传承中华博大文化精髓,从家风家训开始,使千万个中国家庭成为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浓厚家国情怀的朴素表达。教学过程中还巧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的时政素材,设计了系列课堂活动来深化课堂,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课堂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化认知中感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深藏内心的家国情怀。
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结合诗歌、名言、经典故事等,设计丰富的课堂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优秀文化浸润中传承家国情怀。
四、沉浸体验,提升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融入道德与法治课,不能只局限于校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局限于教师的言传,要尽可能地落实到学生们的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使开放生成的课堂成为可能,让学生接受沉浸式实践体验教育。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要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真听、真看、真感受中了解民情、社情、国情,增进爱国情感。
家国情怀离不开对家乡的热爱,教师在进行授课素材选择时可以尽量选用家乡资源本土素材,增加学生对素材的亲切感,从直观上触发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着力打造暑期红色文化与“福”文化研学课程实践。2022年暑假,精心打造了学生的“有福之州·绿都三明”游学之旅。首站来到三元瑞云山,参观了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实地直观地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坚定要争当环保小卫生的决心。第二站来到沙县,实地参观沙县小吃民俗风情馆、沙县小吃科技馆和沙县小吃产业展示服务中心,体会沙县小吃创业的艰辛历程,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感到自豪。第三站游览了将乐的玉华洞,开展喀斯特地貌研学,感受家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第四站在泰宁感受了独特的丹霞文化、状元文化和古建文化,接受浓厚文化的熏陶。最后一站来到建宁,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里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军浴血奋战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通过研学实践,学生们接受了生态文明、自然遗产、传统文化、艺术鉴赏、红色基因和实践体验紧密结合的课程教育,受益匪浅。沉浸式的实践教育,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与鬼斧神工,了解到底蕴丰厚的历史故事,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吾辈青春奉献家国的信念,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家国情怀。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要充分发挥真正的课程魅力,将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深度教学中,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描绘青春底色,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勇担家国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勉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