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建构研究

2023-11-17刘浩宇

中国人事科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日本人才

□ 刘浩宇

在当今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的复杂背景下,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结构正在进行着深度调整,各国需要达成利益发展诉求的共识,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使各国对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组织作为各国角力的场所,已经成为制定和完善国际规则,促进争端解决和配置国际资源的重要平台,[1]在处理多边国际事务和开展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博弈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向国际组织各个层级的办公机构输送多种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是各国谋求本国利益、掌握国际话语权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国际组织人才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治理的重要战略资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一直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或与本国利益密切相关的区域国际组织输送各领域专业人才,这也是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外交手段。[2]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JPO 项目向国际组织输送工作人员,从而参与到联合国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在国际多边平台互动中不断传播本国的价值观念;在全球治理中加强重大议题设置的引导能力[3];在解决国际性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规则制定中争夺主动权来为日本国家利益服务。[4]日本国际组织多边外交能力和影响力的增强,在日本全方位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文化保护、防灾、安全、环保等多个专业领域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国际组织外交战略起步较早,在全球治理人才机制的构建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聚焦日本国际组织人才的教育培养方案(认知、实践)和输送流程(选拔、储备、派遣、保障),探讨日本JPO 派遣项目的发展特色和管理经验。

一、政府主导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日本JPO 派遣项目

JPO 是联合国系统中较为基础和关键的人才选拔培养项目,[5]也是各国政府向国际组织推送大量具有专业领域经验的青年职员的重要渠道。一国青年专业人才参与国际组织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人数和职级,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全球治理领域是否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在联合国主要业务部门任职的基层职员作为日常工作的实施者会涉及到日本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政治利益,因此日本采用政府输送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从国家层面上确保JPO 派遣人才的系统性运作。

日本外务省从1974 年就开始实行向联合国增派职员的“初级专业人员派遣计划”(JPO 派遣项目)。这个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多种资源,通过专业人才考试选拔青年,输送符合任职条件的人才到国际组织工作两年,并为人才正式留任和晋升为国际组织高级别官员、担任领导职务做准备。[6]

该项目经过几十年的系统性发展已逐渐完备,构建出日本国际组织人才的战略储备池。日本在国际组织中的竞争力提高,人员派遣数量增加,任职领域分布广泛,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担任关键职务,JPO 派遣项目实现了“量”和“质”的明显提升。日本外务省2021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已有912 名日本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正式职位。[7]为进一步向国际社会传达本国理念,提升外交软实力,日本政府设立了到2025 年实现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日本专业人员达到1 000 名的具体目标。[8]JPO 派遣项目已经成为日本向国际组织派遣和输送人才的成熟高效的制度保障。

二、日本国际组织人才战略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融合发展路径

国际组织人才培育是日本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手段。日本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战略正式纳入教育发展新规划中,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并与日本文部科学省2009 年推出的国际化基地建设“30 万留学生计划”(Global 30 Project,G30)和2014 年推出的全面国际化的“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TGUP)等一系列重要政策配套推进实施。[9]

日本国际组织人才战略遵循的是政府主导、高校实施的自上而下的模式。各高校根据“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的政策性文件,立足本校教育优势,自主制定目标导向的教育框架,并进一步细化培养方案。高校具体教学活动分为以课程设置为主的认知教学和以通过海外实习提升综合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在课程建设体系中将两种教育途径有机结合起来,使通识教育、职业素质提升、国际关系专业知识教育、多语言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五个模块课程有机结合、整体优化、协调统一,形成多元一体化的国际组织人才教育体系。

(一)构建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

国际组织遵循以多学科为核心的人事管理理念,不仅需要能协调国际关系、胜任政治沟通和利益谈判的全球战略性管理人才,随着国际组织功能的多元化和国际合作领域日益扩大,还需要大量的全球技术型和技能型治理人才。[10]国际组织招聘对人才岗位的专业要求跨度也逐渐加大。日本构建的通专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工作中对特殊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了面向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效率,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跨学科、多知识门类横向交叉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

日本高校革新培养理念,将通识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合于专业实践中,[11]强化了国际组织人才所需要的通识能力和高阶专业素质,为各专业性国际组织培养具有多元专业技术背景,掌握多学科专业技能,并且通晓经济、法律和外语,具有跨学科通识知识体系的青年人才。

高校依托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优势和顶级研究团队的支持系统,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专业性与通用性的融合,拓宽并优化专业知识结构。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相互渗透,把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公共政策、政治经济领域相互结合起来,[12]构建起跨学科、多知识门类横向交叉培养的综合性教育课程体系。

日本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能胜任多领域工作的跨学科高端复合型人才进入专业性国际组织工作。他们能从多个学科视角对复杂议题进行综合研究,全方位参与气候环境、太空开发、海洋开发等全球关键领域国际发展规则的制定,不断扩大日本在专业性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

2.提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课程

培养既具有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和大局思想,又能维护和服务于本国国家根本利益的人才是日本国际组织人才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根本落脚点。[13]

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为代表的日本综合性研究型高校是文部科学省“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A 类顶尖高校,在其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规划中将全球化发展理念纳入学校的精神文化、愿景发展和教学目标中。如东京大学在《东京大学宪章》中强调将致力于全球性重大议题的研究和人类文明的发展。[14]日本顶尖大学以培养对人类文明进程有贡献的国际社会领导者和能承担责任与使命的人才为己任,为能引领社会发展的全球治理领军人才和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提供卓越的教育。

日本高校根据联合国发布的《联合国胜任力发展—实践指南》,以国际公务员须具备的三项核心价值观、八项核心胜任力、六项核心管理能力为基干,围绕品质、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素质培养提升课程体系。[15]日本高校围绕全球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帮助学生对全球性的价值规范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培养青年人才在面临全球共同挑战时把握世界格局大趋势的全球战略统筹能力,以及具备处理具体国际事务所需要的洞察反思能力、精准判断能力和强大的行动力。[16]

3.打造可促进人力资本行动力养成的应用型课程

日本同样关注国际组织人才教育的现实功用,以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效率。国际组织岗位稀缺,聘任要求标准高,竞争激烈,市场容量小。日本高校与时俱进,采取灵活多变的人才培养策略,及时根据新的国际形势进行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型课程,使国际关系专业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紧密联系国际组织人才的就业环境变化。

日本外务省联合文部科学省在一批具有金融、经济、贸易等专业学科优势的高校中设立国际公务员专业或制订特别培养计划,针对多边组织人才业务知识开展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熟悉国际组织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提高其熟练运用国际议事规则处理复杂国际关系的胜任力。[17]

相关课程增加了与国际组织学科相关的基础教育,切实将其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到具体方案和实施环节上。课程紧密围绕全球性热点议题和国际组织重要议程讲解工作案例,通过研习联合国机构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国际组织运行的关键机制,培养他们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谈判的要领,学习外交礼宾礼仪等。

日本高校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特色培养课程体系,不仅提高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效率,还促进了国际合作人才队伍的充分供给,有效充实了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库。

4.聚焦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多元语言课程

出色的外语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参与全球治理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国际组织普遍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两种或以上的联合国官方语言。日本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增加全英文授课的课程,强化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全英文的工作环境。

语言除了具有专业交际工具的技术性价值以外,背后还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语言多元化是国际组织文化多样性的保证,体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价值观。[18]语言素养是拓宽跨文化、跨语言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源。日本高校通过持续开展多语文化活动等实践,来提升青年人才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2011 年文部科学省实施的“大学间交流项 目”(Inter-University Exchange Project),以实践性与教育性相融合的方式培养跨国人才,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背景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提高在国际组织中与世界各国人员共同工作的能力。如东京大学的“全球领袖项目”(Global Leader Program GLP)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国际社会的异质文化环境,[19]使其在海外实践交流和跨文化学习、工作中加深对世界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建立起极具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世界关怀意识和全球责任感。

(二)拓展国际组织实习机会的路径,在实践教学中提升综合实力

国际组织非常重视人才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招聘青年专业人员时看重申请人在跨文化氛围中的实践能力和对国际组织运作机制的熟悉程度,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因此具有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担任志愿者或JPO 派遣项目的经历是在国际组织招聘正式职员的竞争中获胜的关键一步。

1.政府海外实习项目

日本“国际组织实习生派遣”项目是全球治理人才孵化的初级阶段项目,目的是使青年人才获得宝贵的国际组织工作实践经验,并帮助他们直观地了解到国际组织人才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现实需求,做出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该项目是日本全球化人才培养制度实践框架中的关键环节。“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和高校创新国际交流模式,联合推动多样化多渠道的海外实习和人才研修项目的开展,如被列入日本外务省“联合国实习志愿者计划”的“日本青年海外合作队服务派遣项目(Japan Overseas Cooperation Volunteers,JOCV)”。[20]日本政府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实习活动,设立特别基金,划拨专项经费为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生活和交通补助。学生们能够在海外实习中拓展国际化视野,提高全球胜任力和国际素养,强化全球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政府“在地国际化”实习项目

日本吸引国际组织落户本地区并签署附带就业协议的模式成为提升日本国际职员数量的捷径。国际化大都市东京是亚洲国际组织及其办事机构入驻最多的城市之一,联合国大学、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都在日本设立了办事处或者联络办公室。由于到海外实习交流的覆盖面小、时间短、成本高、参与深度有限,日本充分发挥东道国驻地优势,提倡“在地国际化”。政府与多边国际组织在政策优惠、财政支持、基础建设和人员对外服务方面进行多方面密切合作,以国内的联合国项目和政府承办的环保、减灾、教育等大型国际性活动为契机推荐学生到具体业务部门实习,为青年人才提供实地调研和丰富国际社会服务履历的机会。

3.高校多样化实习渠道

日本高校利用国内外多种教育资源实现国际化实习渠道的多样化。日本高校与国际组织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派遣固定数量的实习生到大型国际会议或论坛从事国际性服务工作,或者推荐学生到世界性非政府组织担任国际志愿者。2011 年由日本政府主导推进、文部科学省负责执行了“大学全球拓展力强化事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日本顶尖大学联合国际知名高校积极共建全球化高等教育网络,优化海外高校合作布局,以扩大海外高校留学规模或设立合作培养实践项目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国际组织相关学术资源的机会。日本高校还利用校内的国际交流资源设立国际志愿者社团,开展跨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福利、灾害救援和国际交流救助等志愿活动,[21]力求在真实复杂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国际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化师资力量和协同培养体系的建设

日本善于整合利用丰富的国际教学资源,广泛吸纳具有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外交人员和在全球治理研究领域有建树的专家作为高校专业师资的必要补充。多元化的学术体系和师资结构为系统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指导和丰富的人脉关系网,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和保障。

外务省与国内大学展开广泛合作,邀请国际组织中的日本高级代表参与深度学术交流活动,围绕全球治理研究、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派遣政策等重要议题开设相关课程和专题讲座,从不同层面开展学术探讨和专业学习。派出人员回国后在高校进行职业宣讲和实习指导,把宝贵的实践工作经验通过授课方式与学生协同共享,从现实层面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组织运作规则和工作流程,积累入职国际组织的经验优势。

国际组织在许多关键专业领域的国际规范常通过技术权威人士持有的重要价值观念获得合法性,这形成全球治理中特殊的“专家政治”现象。[22]日本重视高校教师参加国际组织会议和到海外研习培训的机会,派遣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专家和知识精英到国际机构任职,并进入全球治理的专家网络。这一举措不仅使日本学者能在全球治理技术领域发挥专业性的作用,同时还解决了高校学者和技术专家在教学中缺乏国际组织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实问题。

三、动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人才选拔、输送体系

日本外务省根据国际组织的人才战略布局不断对本国选拔、输送体系进行全方位设计和优化,并提供系统性政策支持。日本国际组织人才派遣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多元化的宣传,充足的人才储备、畅通的派遣途径和人才循环流动机制,这4 个阶段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孵化体系。[23]

(一)开辟多元开放的宣传方式吸引人才

日本选拔国际组织人才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开放度和背景包容度。他们擅长利用官方和民间的宣传渠道以及互联网、新媒体社交平台等公共传播媒介,面向全社会青年一代广泛传播国际组织理念,目的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了解国际组织,关心国际事务,培养青年的全球治理责任意识和全球公民意识。日本国际机构人事中心出版了名为《一起去国际组织工作吧》的手册,旨在加强对专业背景多元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吸引与招募。

此外,日本还通过积极推动国际组织总部或重要的区域办事处落户东京等国际化都市,承办各类国际会议,举办全球各领域的论坛活动等,营造有利于国际组织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氛围,帮助日本青年利用东道国优势,以更低的参与成本获得参加国际组织活动的地缘便利。外务省与日本主要大学合作,通过国际组织专家报告、面对面参访对话、联合国模拟谈判、主题论坛研讨交流等协同共享的方式,利用多元动力引擎的推动,激励更多的青年树立从事全球治理工作的职业理想。这些宣传措施有助于发掘更多有潜力成为国际组织职员的人才,为日本国际组织外交战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建立充足的人才储备库,提高人才配置效率

国际组织人才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和充实后备人才储备库,增加国际组织人才供给的基数,是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最有效路径。国际组织岗位招聘周期长、时间窗口短,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高,各国人才竞争激烈。日本外务省专门组织人员研究国际组织招考制度和聘用规则,研究各个国际组织的人力资源,根据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招募人才。当国际组织发布招聘信息时,他们将招聘要求精准推送给目标人群,及早从充足的人才储备中协调推荐合适的后备人选,极大地缩短了筹备人选的时间,为本国青年人才抢先填补职位空缺创造条件。

2002 年日本外务省建立了电子化人才登记管理系统,对条件适合的青年进行简历筛选和调查统计,择优录入后备人才库后,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系统培训。为了能够持续不断地推荐国际职员,日本拓宽后备人才选拔范围,将在校青年以外的社会各类复合型人才也纳入招募范畴。东京总部运营的信息平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协助下,对人才的需求、供给进行精准化的信息筛选和人职匹配,大大提高了国际组织职位信息和人才申请需求之间的配置效率,在推送人才的过程中减少了许多无谓的资源浪费。

联合国推出“全系统性别均等战略”,[24]赋予职员性别平等的就业权利,这使得国际组织的人力资源结构中女性职员占比普遍提升。日本的人才储备库根据这一聘用规则对女性人才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在促进女性求职者获得平等就业机会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提高了女性人才在人才储备库中的占比,为她们提供了全新且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三)通过政府公关、外交沟通搭建畅通的多途径人员输送渠道

日本注重充分发挥政府力量与国际组织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推动人才输送合作的关系网络。这种通过政府渠道建立的人才派遣的长效稳定机制,为日本有计划地培养和推送青年人才入职国际组织提供了有利条件。外务省与众多国际组织签订长期人才实习派遣协议备忘录和合作意向书,不断拓宽多种项目实习的推送渠道,增加JPO 岗位数量。

国际组织办事处所在地的日本领事馆设专人负责与担任高级领导职位的本国官员保持密切联系,强化沟通,充分发挥他们在国际人事政策层面的支撑作用,为青年职员正式留任和职员内部晋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外务省还为日本青年职员设立了导师制度,利用在国际组织各个层级中广泛覆盖的人脉信息网络资源,在各个机构的日本职员间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庞大人际关系网络,为发挥合力整体维护日本国家利益提供人员保障。

在扩大国际组织普通岗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日本还积极推荐符合选拔条件的日本公民竞争管理层和领导层等高级职位,使其担任重要职务并在国际议题设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日本政府每年与各个国际组织之间进行高层间的协调联系和战略对话,就日本职员的增员晋升问题进行外交洽谈,[25]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所推送人才的录用率,使更多日本人才在高职级职位竞选中占据优势,保证了中高层人才供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了日本国际组织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势。

日本通过一系列长期导向式的培养和提升措施,为青年人才构建了一条从实习到留任国际组织正式职员,再晋升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及从执行层到管理层的立体多层次的职业发展路径。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人才循环流动机制

日本在政府外事部门和国际组织之间建立了人才循环流动机制,为在国际组织工作过的高端人才建立“旋转门政策”,为其卸任后的后续安置工作提供系统性的制度保障。外务省承诺人才可以在国内外交部门和国际组织间多次交替任职,循环流动,保证人才职业生涯的连续性。具有国际组织成功履职经历的人才在任期结束后可以顺畅地进入外务省、各驻外领事馆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等对外机构从事业务关联、职能相当的外事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继续等待竞聘国际组织中更高级职位的机会。日本系统性的人才循环流动机制不仅解决了派遣人员切身权益保障的问题,而且还拓宽了其职业发展空间。

国际组织职员具有宝贵的国际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海外任期结束归国后会重新被派往国家战略意义部门工作,帮助日本政府和各国际组织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这个特殊的职务转换路径不仅畅通了人才在国内外沟通发展的渠道,还在国际组织人员派遣任用上给了外务省更大的空间。职业角色转换和多次派遣模式打破了常规的单向式的人才流动界限,为具有丰富全球治理经验的人才铺就了一条在国内、国外双向轮转流动、交替上升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路径,实现了个人发展诉求与国家利益多个层面的有效融合。

四、日本国际组织人才战略管理模式的经验总结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我国面临着在构建国际新秩序方面的新机遇和承担大国责任的新挑战并存的局面。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3 年对联合国会费的分摊比重已经大幅提升至15.254%,[26]成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根据联合国秘书处最新发布的会员国工作人员比例的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联合国秘书处共有35 762 人,其中中国职员仅有569 名,占所有工作人员的1.59%,被列为36 个任职人数不足的会员国之一。[27]虽然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经济负担能力不断增加,但在国际组织中的供职总人数以及高层人员总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这与我国的国力和国际组织会费分摊比例并不相称。

中国在多边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代表比例不足,中高级职位缺乏,人才效能发挥的总体影响力有限,造成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中难以充分发挥国际事务主导作用,从而制约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系统传播国家理念的话语权,也阻碍了中国全球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28]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我国国际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紧迫、突出和实在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29]中国开始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作为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加速融入国际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国培养、输送的国际组织人才已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国际组织人才战略起步晚,人才培养还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机制,人才发展水平与日本等在国际组织中占据较多席位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日本在国际组织人才战略的管理措施与实践上存在诸多有效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一)政府主导模式提供制度政策和资源统筹的保障

日本采取了最具效率的政府输送人才模式,以国家行政力量作为人才体系的支撑,是全面推动其国际组织人才战略成功的根本。日本政府作为最高的指挥机构和领导主体,构建了系统科学的决策体系,主导制定宏观人才战略的工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输送提供了连贯的政策保障和稳定的财政支持。日本政府负责做好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角度统筹各方优质资源,从体制建设到机构构建,从资源投入到工作落实,从政府到社会,从外交到教育,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全方位系统性管理机制。这种整体性的制度力量提升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选拔和输送这一系统的内聚力,充分体现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中的国家优势。

(二)多元主体联合的组织管理框架体现协同优势

日本国际组织人才输送工作多部门协调机制是对政府主导下系统化人才战略布局强有力的组织支撑。政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全方位吸纳整合各方力量,建立跨部门多主体统筹管理的长效协调机制,使外交、教育等各主管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形成有效联动、优势互补的合作体系。外务省和文部科学省作为核心管理机构,又建立了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的管理机制,[30]负责具体政策的推动和实施工作,确保了国际组织人才战略执行的力度。日本政府各个部门、机构合作落实顶层设计,在为国家利益服务这一目标下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协同创立了从青年后备人才到高级外交人才的低、中、高层次结合的培养梯队。

(三)设立专门机构发挥系统性管理的枢纽作用

日本政府设立的国际机构人事中心隶属于外务省,是一个负责全球治理人才战略规划和执行的专门机构,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选拔和输送这一系统工程的枢纽。该中心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对国际组织人才政策和资源配置进行中长期统筹规划,并进行系统性协调管理。

日本国际机构人事中心从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加强宣传力度等多维度入手与高校合作培养国际组织人才。该中心在具体执行层面不断优化管理流程:通过一定的选拔机制对潜在人才进行发掘和培养,帮助其积累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通过JPO 派遣项目政策将其派往国际组织进行在岗实习以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建立人脉网络,并为其顺利竞聘国际机构正式职员提供后续政策支持。日本国际机构人事中心已经通过有规划的政策部署和网络搭建协助了大批优秀的日本青年进入国际组织任职渠道,融入全球治理网络。

(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校准人才战略发展方向

在组织管理文化方面,日本外务省引入了“计划—实施—评价—改进”精细化管理循环模式,[31]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成效进行长期跟踪和评估监督,对人才部署和用人机制进行动态调整和改革。管理机构根据战略预测数据拿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保证管理系统效能的持续改进,从而提高了人才工作的效率。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日本外务省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国际组织青年专业职员培养和输送机制。

中国可以结合本国国情,吸收借鉴日本经验,用发展的眼光系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体系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和资金统筹系统,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模式和路径方法,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决策议程,维护国家利益、传播中国价值理念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日本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黄金时代》日本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