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接受:试析王昭君故事在越南的演变
2023-11-16全小国
全小国
(1.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学系, 北京 100029; 2.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3年。这一年初,匈奴的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西汉都城长安。为了进一步表明归附与和平的诚意,呼韩邪单于自请为西汉女婿,于是就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历史上,昭君出塞带来了西汉与匈奴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让昭君出塞成为中国和亲史上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距今虽有两千多年,而王昭君作为一个人物形象,却历久弥新,以各种形态“活”在每个时代。期间,文人诵之叹之,艺人歌之舞之;政客拜谒其墓穴,士人探访其故里,百姓附会其故事,屡世不绝。20世纪以来,胡适为其作传记,称之为“爱国女杰”;曹禺为其写新剧,颂扬其民族融合之功。翦伯赞称其为“民族友好的象征”,周恩来嘱咐侄女“学王昭君”,号召支边知识分子做“当代昭君”。甚至在20世纪末,“昭君文化”这一具有统摄性的概念悄然兴起,并在学界、政界和商界被广泛探讨、塑造和利用,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在历代文人创作中,上千首以昭君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几乎可以串起西汉以来的整个文学史,历代留存或流失的数十幅昭君画也如星辰点缀在中国绘画长廊中。传说、说唱、戏曲、民俗和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昭君主题事象,更是为人们塑造了一个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昭君。
在从古至今的国际文化交流中,王昭君故事跨越国界,在越南、日本、韩国等国家广泛流传,经久不息。其中,越南的昭君文艺传播已逾数百年,且形式多样,既有喃字叙事诗和越南诗人创作的汉诗,又有六八体喃诗传和改良剧。关于越南的王昭君故事,我国学界已有零星研究,但多为介绍性的叙述或针对单个文本的分析,尚未出现针对越南昭君文艺进行整体探讨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观照王昭君故事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探讨王昭君故事在越南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原因。
一、中国史籍和文艺中的王昭君故事
史书中关于昭君出塞的记载,始于《汉书》,发展于《后汉书》。成书于东汉的《汉书》中关于王昭君的记载极为简略。其中,《元帝纪》中记有,“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1]297。《匈奴传》中记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1]3807。成书于南朝宋的《后汉书》中,记载则较为丰满。书中称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还描述了辞行大会上昭君的丰姿、汉元帝的惊悔。且记载道,呼韩邪单于死后,新任单于“欲妻之”,王昭君“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2]。
史书之外,王昭君这一人物形象也呈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流传于各地百姓的口中。在各类文学艺术创作中,昭君出塞作为一个优质资源成为历代文艺作品的观照对象,并涌现出诸多优秀文艺作品。汉曲《琴操》中的《怨旷思惟歌》、西晋石崇《王明君辞并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贤媛》、南朝梁吴均撰《西京杂记》中“画工弃市”条等汉魏南北朝时期的文人记载中,王昭君的形象更为清晰,细节也更丰富,且形成了此后昭君文学艺术以资参考的诸多情节单元,包括画工丑图、昭君积怨、昭君自请出塞、元帝惊悔、画工弃市、琵琶马上弹等。而唐宋以来的说唱戏曲、传说故事、诗词歌赋和绘画小说等文化事象中也世代承续和传播这些情节单元,并不断丰富其种类和内涵。从敦煌出土的《王昭君变文》等资料可知,晚唐时期,王昭君形象已经基本塑造完成。元代杂剧《汉宫秋》、明代传奇《和戎记》、清代传奇《吊琵琶》、清代小说《双凤奇缘》以及现代以来的话剧《王昭君》、舞剧《昭君出塞》、影视剧《王昭君》等昭君文化事象,进一步完善或创造了昭君元帝梦中相会、元帝思昭君、智杀毛延寿、昭君投水自尽、赛昭君出征、文姬凭吊、单于多情、和平使者等情节单元。
时至今日,湖北兴山、内蒙古和山西等地依然流传着王昭君传说,通过对与王昭君传说相关的著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①,目前流传民间的王昭君传说至少有67个,其中,昭君故里湖北兴山的传说有52个,内蒙古10个,山西5个。湖北兴山县的王昭君传说主要以王昭君故乡的山水风情民俗为中心,讲述昭君在家乡生活、离乡入宫、出塞前回乡探亲和出塞后心系家乡甚至神化的传说故事;内蒙古的王昭君传说大多以昭君坟、昭君墓为中心,讲述昭君出塞后在内蒙古生活以及神化的传说故事;山西的传说则讲述昭君出塞途径当地的传说故事。
总体而言,昭君元帝梦中相会、画工丑图、昭君积怨、单于请婚、自请出塞、元帝惊悔、琵琶马上弹、落雁之貌、画工弃市、元帝思昭君、智杀毛延寿、昭君投水自尽、单于多情、赛昭君出征、文姬凭吊、和平使者等都是较为重要的昭君叙事的情节单元,并在时间和空间的变迁中不断承传、演化或变异,进而构成了文艺形态各异、思想内涵有别的昭君文化事象。王昭君故事在空间的变迁,不仅指中国境内,也包括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的越南、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
二、越南昭君文艺的历史演变
越南和中国的地缘关系密切,历史关系特殊。“中国古籍中记载了在上古时代中国的疆域就到达了东南亚地区。”[3]古越南人属于中国百越族的一支。公元前214年,秦朝平定岭南,设立象郡,其时的越南北部和中部属于中国。秦末内乱时,南海郡民军司令趁机独立为南越王国。汉武帝时又将其收归汉朝。公元968年,越南脱北独立,但与中国的藩属关系依旧保持。此后中国与越南经历了诸多战与和的胶着,最终形成了当今的局面。这些历史关联使得越南成为东南亚国家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事实上,除了军事上的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中还有经济上的贸易与往来,更为深层的则是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单从昭君主题文艺作品在越南的发展情形也能管窥一二。
越南曾假借汉字、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并依据京语的读音,创造了一种文字,称为“喃字”或“字喃”。因此可以说,“它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越南化的方块字”[4]。14世纪,无名氏喃字叙事诗《王嫱传》在越南出现。“《王嫱传》以中国汉朝昭君和番的故事为蓝本改写而成。越南的《王嫱传》基本上以元朝初期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为主要依据,个别地方则采撷《西京杂记》的情节。”[5]“《王嫱传》描写了中国汉朝王昭君许配给匈奴王的故事。它脱胎于《汉宫秋》,也撷取了《西京杂记》的情节。《王嫱传》以昭君贡胡类比,讽喻陈英宗时玄珍公主下嫁占城王制旻而作。它由49首唐律(七言八句)组成,叙述了一个哀艳动人的故事。王嫱(王昭君)姿色出众,被选入皇宫。她因为家穷,没钱贿赂宫中画师毛延寿,所以未得到皇帝的恩宠。匈奴向汉元帝求亲,汉元帝便将被冷落在宫中的王嫱嫁给匈奴国王单于。汉元帝见昭君姿色动人,想改变主意。无奈国力不济,汉朝怕得罪匈奴、招致战争,只好让红颜去担当‘保家卫国’的重任。‘扶国尚需卫、霍,懦弱累及红颜’。这对腐败、软弱无能的朝廷是多么有力的讽刺啊!王嫱到匈奴后,远离祖国、故乡,悲愤忧郁。在一个月夜里,她在自己椒房里用几条绸缎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死是对无能帝王的控诉,是对整个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强烈控诉!”[6]78该篇叙事诗作者不可考,因喃字文学曾在漫长岁月中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因而很多文人写作的喃字作品往往不署名[6]106。《王嫱传》与《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结局都是自杀丧命,只是自杀的方式不同。《王嫱传》中是自缢而死,《汉宫秋》中则是投江自尽。不过,从二者的基本情节单元中能看出其中的因袭关系。
15世纪,越南诗人蔡顺写了一首汉诗《昭君出塞》:“南来程尽北来程,南北那堪怅别情。万里汉天花有泪,百年胡地马无声。一团罗绮伤春老,几曲琵琶诉月明。吩咐君王安枕卧,愁成一片是长城。”这首诗以王昭君为中心,从多个角度传递了昭君出塞的悲苦愁绪,也表达了王昭君完成和亲使命的心志。蔡顺(1441-?),“字义和,好蓼溪,别号吕塘,洪德六年进士(1475)”,是“洪德年间汉语诗歌艺术成就颇高的诗人,著有《吕塘遗集》。”[6]57“西山王朝(1789-1792)时期,光中帝阮惠钦定喃字为全国通用文字,诏书、敕令和科举考试均用喃字书写。这推动了喃字的应用和喃字文学的进步。”[6]10719世纪,六八体喃诗传《昭君贡胡书》在越南出现。关于《昭君贡胡书》的版本情况,《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以下简称《提要》)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今存印本四种,一本印于中国粤东佛山镇近文堂乙亥(1875)年,惟明氏撰,68页,高24.5公分,宽15.5公分;一本佛山镇天宝楼,印于乙酉(1885)年,68页;一本题《昭君贡胡传》;一本题《昭君新传》。……此书分四十段,讲述粤州知府之女王嫱国色天香,才华横溢,被选为王妃,因父女二人得罪奸臣毛延寿,昭君被迫远嫁蕃国;在胡地,昭君借蕃王之手杀死毛延寿,释放被关押的汉将后,投河自杀以守节;其妹赛昭君(人名)借神力被选为正宫,领军伐胡,为姊姊报仇为汉室雪恨的故事。”[7]从以上提要中“赛昭君”这一人物形象可推知,《昭君贡胡书》受到了小说《双凤奇缘》(成书于清代乾隆末至嘉庆初[8])的直接影响。因为在《双凤奇缘》之前的昭君文化事象中,尚未出现“赛昭君出征”这一情节。此外,从《提要》可知,书中所介绍的几个版本都是中国书坊刊刻的书籍。刘玉珺在介绍中国书坊刊刻越南书籍时也写道,“《昭君贡胡书》,关于昭君的六八体喃诗传。惟明氏撰,存粤东佛山镇近文堂乙亥年(1875)刊本与天宝楼乙酉年(1885)刊本。近文堂印本书名页题‘堤岸和源盛发售’。”[9]126惟明氏是嘉定的华裔,他“将自己校订的书籍在佛山刊刻,然后再通过两国的商号流通到越南”[9]128。
该版本六八体喃诗传《双凤奇缘·昭君贡胡》的主要内容如下:汉皇与昭君在梦中相会,两人一见钟情,汉皇约定封昭君为妃,当西宫娘娘。汉皇梦醒后,命太师毛延寿去越州迎接昭君当西宫。毛延寿索贿不成,王昭君自画像。王昭君当太守的父亲把画像和两百两银子送给毛延寿,毛延寿不收银子,在画像的眼下点了一颗痣。鲁员外向毛延寿行贿,毛延寿就带着王昭君和鲁员外之女一起回宫了。汉皇认定王昭君是梦中美人,毛延寿却说王昭君有伤夫落泪痣,对汉皇不利,而鲁家女儿则有旺夫相。汉皇思量后,立鲁氏为西宫。毛延寿假传圣旨,将王昭君打入冷宫,并把昭君父母送去辽东当劳役。在辽东,王氏夫妇生了一个女孩,取名为赛昭君。一个偶然机会,皇后听见昭君在冷宫里的琵琶声。她在了解昭君的情况后,就去告知汉皇。真相大白之下,汉皇下旨抓捕毛延寿。毛延寿带上昭君画像逃至番国,鲁妃则畏罪自杀。此后昭君入主西宫,父母也从辽东回到京城。毛延寿把昭君画像献给番王,并唆使番王起兵攻打汉朝。汉朝打了几场败仗后,派苏武去议和,苏武反被羁留下来牧羊。番国继续攻打,直逼黄河。汉朝想出权宜之计,以宫女冒充昭君和番。番王识破昭君是假之后,继续带兵攻打至雁门关。汉皇不得已,只得派昭君前去和番。临行前,昭君请求带上一位朝臣陪她去番国。状元王龙自愿认昭君为姐姐,领旨陪她前往。行至雁门关,昭君盼望汉皇率兵来救。昭君见孤雁,写家书,托大雁捎寄给汉皇。汉皇见信后,心中有愧,却没写回信。昭君等了三日后,悲怨出塞。夜宿古庙,昭君梦到一位仙女。仙女赠她一件宝衣,此衣能帮她守护名节。昭君穿上宝衣到了番国,向番王提出了三个条件,即“减税、朝贡、投降”。番王一一同意,并设宴欢迎昭君。王龙用迷药放在番王的酒中,番王被迷晕。醒来后,昭君跟番王说毛延寿不忠,不可留,番王就把毛延寿斩了。番王碰昭君时,全身疼痛。昭君解释说曾经求神许愿,还没还愿,神灵责罚,需要到白洋河烧香还愿,银针就会自动消去。于是,番王就命人在白洋河搭建浮桥,历时13年方才修好。昭君同御弟王龙前去白洋河,途中见到牧羊的苏武,此时苏武已在番国18年。昭君求番王放苏武回汉朝,番王同意。其时苏武在番国已结婚生子,如今却要与妻儿离别,他们都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相见。昭君写了一封信,交给王龙,并吩咐王龙,她死后要把牌位带回故国。昭君行至浮桥,恳求神灵,死后让她漂回汉朝,随后就跳河自尽了。番王找不到昭君的尸体,只得让民众好好祭拜她。王龙求番王准他回汉朝,番王同意。王龙回到芙蓉岭,梦见昭君。昭君说神仙同情她,把她的尸体漂到汉江,汉皇如果可怜她,就给她招魂祭奠,她会万分感谢,并愿帮助国家。同时,汉皇也梦到了昭君,说她在雁门关久等无果,多年在番国守节,没能报答父母,但自己还有一个妹妹,希望妹妹能跟汉皇结为夫妻。汉皇醒来后,王龙也从番国回来,并告知了一切。汉皇伤感流泪,赏了王龙。此时有人来报,有具尸体飘到河边,鲜花覆盖在脸上。汉皇到了河边,叫人把尸体捞上来,但不确定是谁。王龙说这就是昭君。昭君全身都是金针,谁也碰不了。汉皇设坛祭拜,士兵方能把尸身捞上来。汉皇将昭君葬在西宫,朝廷百官都来祭拜。昭君父母和妹妹赛昭君也到了京城,祭拜昭君。汉皇封苏武为太师,封王龙为翰林。皇后病故后,汉皇封赛昭君为皇后。清明节时,汉皇跟皇后到芙蓉岭祭拜昭君。赛昭君说她曾得仙女传授法术,请求汉皇起兵讨伐番国,一为洗冤,二为安国。汉皇同意。战事起,赛昭君使用法术,番国的番僧也有法术。仙女显身帮助赛昭君作战,汉军大获全胜,番王就擒。昭君显灵,感谢妹妹,替番王求情。于是,汉皇放番王自由。汉皇封赏兵将,汉胡两国和好②。该书的内容与中国清朝小说《双凤奇缘》基本一致。
从总页数来看,笔者读到的这本喃诗传是《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中介绍版本的两倍稍多,正好与该版本为两种文字交叉书写相吻合,由此似可推测其内容也基本一致。不过,该版本喃诗传中的细节与《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中对《昭君贡胡书》的介绍有细微差别,比如,该版本喃诗传中的王昭君之父为“越州太守”,但《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中却写成“粤州知府”。
三、中国与越南昭君文艺作品的比较分析
由于六八体喃诗传《昭君贡胡书》目前只掌握简单提要,未见详细内容,因此,在本文中不做详细分析,待掌握全本后再作完善和修正。不过,从其提要中可知,《昭君贡胡书》的内容跟《双凤奇缘》基本一致。现将清代小说《双凤奇缘》、越南六八体喃诗传《双凤奇缘·昭君贡胡》和越南改良剧《昭君贡胡》的内容异同列表如下④,以此为基础来分析王昭君故事在越南的承续与演变。
表1 三部中越昭君文艺作品异同表
媒介不同也是导致王昭君故事情节在不同文艺形态中呈现方式不同的重要因素。文本创作注重情节铺陈、内容设置和文字功底等,舞台艺术则更注重身形动作、语言表达、音乐效果和服装道具等。而当改良剧被拍摄剪辑成视频之后,又会结合视频媒介的特性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表现形式上,也体现在情节取舍和起承转合等方面。
四、结语
以王昭君故事为主题的文艺事象在越南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最先有14世纪以字喃改写的长篇叙事诗《王嫱传》,再有15世纪越南诗人蔡顺写的汉诗《昭君出塞》和19世纪至20世纪的六八体喃诗传《昭君贡胡书》(《双凤奇缘·昭君贡胡》),20世纪改良剧《昭君贡胡》的出现更是让昭君主题文艺在越南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这些文艺作品的承传与传播中,王昭君故事情节随着时代变迁、艺术形式变化等因素而不断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如今,随着昭君文化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日趋活跃,王昭君故事将在越南以百花齐放的姿态与各种文化形态相互交融,这也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探索视角和研究内容。
注释:
① 主要参考的著作包括:(1)吴一虹、吴碧云编:《王昭君传说》,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邹志斌、蔡长明主编:《昭君文化丛书·传说卷》,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3)蔡长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兴山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4)于淼编著:《王昭君传说》(彩图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版。
③ 以上剧情描述皆据越南改良剧《昭君贡胡》的视频内容而撰写,该剧的编剧为Thanh Tong(青丛)、导演为Yen Son(烟山)。在此特别感谢四川大学越南籍同学阮明德的详细笔录和费心翻译。
④ 《双凤奇缘》的情节内容依据为,清代雪樵主人所撰《双凤奇缘》,储仁逊抄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