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重组与利益圈层: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11-16贺海波潘子墨谭启栋于欣萌周雨涵
贺海波, 潘子墨, 谭启栋, 于欣萌, 周雨涵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200)
一、问题指向与既有研究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与战略安排。党管农村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而基层党建引领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产业振兴的重点,以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更是现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基层党建与合作社发展建设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对于加强党的领导,促进中国农村合作社独立特色、因地制宜的实践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农村产业发展基础不同,基层党建发展程度也大相径庭,党建引领合作社建设也有着长足的发展道路。其建设运行的资源重组机制与利益圈层组织结构还需进一步探索。
学术界现有研究在基层党建与农村合作社方面各有建树,主要聚焦3个方面:
1.农村合作社治理运行的相关研究
有关合作社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较早,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建设集体经济与合作社的相关理论。后经多年发展逐渐涌现出Emelianoff和Enke的消费合作社观点,认为合作社可成为一个企业或厂商。Sexton阐明了“关于农业营销产业空间竞争的市场开发竞争的合作社理论。”[1]我国合作社发展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着眼于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体制机制,从专业与综合、内与外等多角度出发,探索中国特色合作社发展建设道路。王迎光就农村合作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出发,提出合作社建设以专业社为主,综合社为辅,成立联合社的主张[2]。黄胜忠、林坚、徐旭初通过调查数据得出“合作社治理需要内外机制结合,合作社绩效与治理机制密切相关”的结论。[3]
2.农村合作社中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的相关研究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导力量,就合作社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来说,国内学者在诸多方面展开研究。
其一,资源应用与组织构造。有学者就党组织与合作社之间的资源分配机制及集体组织构造方向展开探索。姜裕富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建立互补性合作关系,以此有效配置资源及权责定位,实现共赢[4]。叶娟丽和曾红就乡村治理的集体再造出发,提出合作社发展土地流转中党支部作用以及流转后股份产权划分平衡,党支部领办和经营权回归集体的风险规避[5]。
其二,制度构建与模式运行。其建构运行主要集中在组织机制、产业模式、多中心治理等方面。陶元浩对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进行实地研究分析,探索出合作社党组织与理事会联席议事制度、双向培养制度等实践组织机制[6]。尤琳、魏日盛探索出党员干部领办产业扶贫模式、经济能人带动产业扶贫模式、贫困户联合型产业扶贫模式的具体实践模式[7]。王澄宇提出将支部优势与合作社产业发展优势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组织群众抱团发展,以支部班子为先锋力量,以“职业经理人”模式负责合作社的运营[8]。
3.资源重组机制和利益圈层结构的相关研究
资源重组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资源与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圈层结构是中国农村重要组织结构,二者对于研究中国农村社会构架与农村经济及合作社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其一,资源重组机制构建。多数研究就资源整合问题,主张突出顶层设计,运用现代化大数据平台,推动资源重组机制的构建。江小涓就指出服务业领域广泛的资源重组与聚合现象,且现代资源的重组是对传统经济的挑战[9]。林兴初提出为党组织建设合理统筹有效资源,健全突出顶层设计与组织体制,创新工作机制,丰富载体平台[10]。
其二,农村“圈层结构”模式变迁与运行效应。众多学者针对传统乡村“差序格局”变迁,及现代化农村的“圈层结构”提出诸多见解。宋丽娜、田先红构建了理解农村社会结构变动的“圈层结构”新模型,探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现象[11]。于欣慧、任大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点问题,探索出单点合作到多点合作的演进过程及其所具有的“圈层结构”特征[12]。季婵燕就村庄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搭建了“圈层结构”的新框架,通过多元主体协同与“圈”“层”的联系发展,为村庄治理有效的创新路径[13]。
综合上述研究可知,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运行发展已成为全面广泛的推广机制,缺少深层次的合作社资源重组机制及利益圈层结构的理论与机制探索。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优势与不足,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内在规律,对于党支部引领合作社下的资源重组与利益圈层进行探索分析,以此深化机制与结构的构建。
2022年6月,研究团队赴湖北省赤壁市三镇诸村展开了为期9天的社会调研,以赤壁市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为着眼点,调查了市委组织部相关干部、乡镇干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普通党员、合作社成员等,重点探究党建引领合作社运行发展的机制与结构问题,总结发展现状及其困境,并提出有效的示范路径。
二、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发展的案例分析
D村位于赤壁市西北34公里处,紧邻赤壁旅游快速通道,背靠长江黄金水道,版图面积4.26平方公里。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427户2124人。如图1所示,现有党员68人,其中男性党员47人,占比率68%;女性党员21人,占比率32%;大专以上学历25人、初中以上学历35人,50岁以下党员38人,占比率52%,50岁以上党员30人,占比率48%。入党积极分子5人,后备干部2人,其中“千人计划”1人,大学生3人,村“两委”干部5人。
1.合作社的缘起
初期,为了促进全村农业高效发展,“村两委”于2013年注册成立了C市创先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通过吸纳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发展有机西瓜、大米和高品质葡萄,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创先种植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生产发展模式,它坚持在农户家庭入股的基础上,以“基层党组织+党员+入股社民+社外主体”为主导模式,通过进行“资金吸纳、土地流转、劳动力整合”这3个资源重组机制,体现了典型的“利益圈层结构”。后期,为适应新形势,提升合作社的实力,更好地为社员服务,2019年10月,D村“两委”联合市供销社成立了赤壁市东柳供销绿色农业有限公司,召开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理事长、理事、监事长、监事。新的公司与创先专业社融合发展,现建有葡萄基地300亩,西瓜基地820亩,产业总投入896万元。2020年,D村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社会治理为抓手,以环境整治为动力,在村党支部和全体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力打造新时代“桃花源”式的乡村。
2.合作社的实践样态
D村合作社采取“基层党组织+党员+入股社民+社外主体”的主导模式,在入股方式上,主要以土地和资金入股两种方式,本村村民皆可入股,入股农户采取一年一分红、一年一入股的基本方向。在股权设置上,D村村委会享有“控制权”,专业合作社、种植户享有分红收益。该村农业种植产业在合作社的统一发展、运行管理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组织作为利益核心层统筹安排合作社社内工作、指定负责人、规划农忙等。农村合作社负责提供优良种子与技术指导,确保合作社利益最大化和顺利运行。而农户作为主体加入合作社,可凭土地或租金入股成为股民。创先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赤壁市东柳供销绿色农业有限公司,推动科学管理、高效经营的现代化新模式。合作社采取“基层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主导型模式,股权设置明确,D村委会有“控制权”,专业合作社、种植户享有“收益权”,做到“分钱”“不分权”。在赤壁市东柳供销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的统一管理经营下,通过集中发展、统一管理、科学分配、规模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营管理上,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改变了以往零散种植以及化肥、种子单独零买的局面,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生长期前后错位的问题。在利益分配上,合作社按照相关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运作,该村合作社规章制度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每天的营业收入、开支及务工人数在黑板上进行公示,合作社每半月进行一次盘账,做到收支公开透明。每年的总收入,除去农资开支、人工工资等正常支出外,合作社年终盈利主要用于社农户按股金分红和资本积累。在体制机制上,赤壁市创先专业合作社坚持开放办社的宗旨,由多方入股共同组建。村级社成立前,按照规定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讨论通过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及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等相关制度。通过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升服务,促进了村级社的健康高效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为农服务能力。
3.合作社的实践效果
经济效益:该村探索以市场经营主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合作社专业化管理、农户入股合作参与的发展模式,在2020年又扩大西瓜种植面积300亩,大棚365个,吸纳123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6人。预计西瓜大棚经济收入每亩可达50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可达50万元以上,入股农户及贫困户收入可达170万元以上。为了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成效,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东柳村党支部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吸纳了社员120多人就业,带动36户贫困户入社,实现了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社会效益:D村借鉴“枫桥经验”,始终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并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组建志愿服务队1支,文体活动队1支,丰富村民各类文体活动。成立东柳村乡风理事会,制定乡规民约。摒弃陈规陋习,通过“D村之星”“D村文明榜”等评选活动,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风气。
生态效益:D村坚持以打造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严格按照“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五化标准,通过折旧建新、环境整治,不断提升东柳人居环境。目前已完成拓宽刷黑道路1.5公里,整修生产路3.8公里,修复村级道路2公里,清淤整修沟渠2个18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绘制户外主题壁画13处,改造无公害化厕所295户,新建污水净化处理池2个。聘请生活垃圾清运人员4人、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添置垃圾桶200个。2020年D村已启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总投资在2000余万元,着力将东柳村打造为生态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旅振兴的现代化农村。
三、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源重组机制
由于乡村经济振兴和产业转型的需要,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通过基层党组织统筹安排,将内、外部资源重组及充分利用,使之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合作社经营机制与个体户种植最大的不同即合作社对产业发展资源的重组,以“资金吸纳、土地流转、劳动力整合”这3个主要抓手形成资源重组机制,以此推动了合作社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散户种植中存在的种子选取、肥料选取、技术不足等问题。并以此机制深入推进了经济作物生产的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培育、优质化结果的过程发展。资源重组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为基层党组织主体引领,将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管理等资源要素分散操作,聚合收益。并由党组织牵头重新展开规划、流转、运行,以此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1.资金吸纳机制
农村合作社作为一个经营性组织,拥有稳定的资金是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而获取稳定资金需要党组织带头人去找合作,抓机会。尽管农村地区在经济的资金吸纳能力上与城镇仍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资金吸纳方式也不断丰富化、多元化。资金来源与融资渠道是农村合作社资金吸纳机制的重要基础源头,也是党组织带头人进行合作谈判,进行融资的重要对象。
其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及时关注政策动向,主动与外界企业取得联系,促使资金来源多样化,有效避免资金断链情况发生。经调查发现,D村宣传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和社员现金入股,吸纳社会资金作为合作社运营资金,以此减少合作社前期运营管理经费断链压力。其二,党组织带头人在制定融资策略时,站在统筹者的角度,打造融资渠道多元化,破解资金短缺难题。D村在合作社融资过程中,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优势。在政策导向下,以企业扶贫点此种对口扶贫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合作社在融资和销售方面的困难。同时也体现了资金吸纳途径的多样化。
吸纳国企、事业单位资金也为销售打通了渠道。在采访中村书记提到:“政府的扶持不仅仅给予资金,我们在销售环节其实有对接的企事业单位、公司。我们西瓜品质好,有这种公司大规模收购后,根本不愁卖不出去。”其实,在销售端的扶持也是一种隐形的资金吸纳方式。在未成立合作社之前散户销售是个大问题,为了扩展销售范围,很多农户请人拉车装西瓜,一车大概要付车费150元,运输过程还会损坏一部分西瓜,所得利润甚微。而对口扶贫单位的确立,解决农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交易效率,就必须有一个能直接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充当农民和市场的中介。因此,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出现,并且快速发展。
在资金组成上,资金由内、外两部分组成,给合作社运转施加双重保护。新型农村合作社的资金通常由两部分组成:社内资金(内部资金)与社外资金(外部借款)。社内资金,即为合作社自有资金,包括股款、存款和公积金等;社外资金,是指合作社资金在不敷需求情况下的社外借款,其来源方多为政府、社会或金融界,这种借款是合作社债务的主要来源。若从资本供给方式上看,前者是“内源资本供给”,后者则是“外源资本供给”。应该说,自有资金作为内源型的资金供给,是合作社最主要的资本金来源,也是合作社活动资金的根基。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资本、土地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对合作社发展而言,资金始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充裕的资金是合作社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是合作社取得成功的关键。正是因为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好了“舵手”作用,做到了内外双重资金保障,才使得合作社能够持续性的运转。
2.土地流转机制
基层党组织中的村两委完成了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建,实现了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集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格局,使土地得以连片集约、规模经营。在合作社内部,党组织动员农民通过签订合同,将自己优质土地或闲置土地流转出去。
首先,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发展。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得农户获得资金收益,另一方面,高品质的土地流转还能吸引社会资金注入,使得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有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带动当地产业的融合发展。流转出来的土地交由基层党组织管辖的合作社统一管理,主体工作由党组织策划安排,选取科学、高效、优质的技术和方案。可有效解决由于种地收益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民积极性低和大量年轻人进城打工,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导致的空闲土地得不到利用的问题。
其次,土地流转使所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于D村来说,流转的土地被统一纳入党组织带领的合作社内进行管理规划,由专业管理人士进行土地质量评估,针对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精确计算,从而实现科学种田。党组织作为领办组织制定种植计划,统筹安排生产计划,根据计划对股民和农户生产和生活进行细致安排。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农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将承包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自己保留土地的承包权。耕地资源变成了“活资产”,更能保障农民的利益。D村合作社在土地流转出去后,党组织在运营管理上实现统一,通过集中发展、统一管理、科学分配、规模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最后,通过党组织合理安排土地流转,可激发组织化生产模式作用发挥,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契机。疫情期间,合作社发挥组织化生产优势,由党组织管理者统一供应农资,西瓜苗顺利移栽下地,确保5月早熟西瓜上市。5月初,岳阳市场周边,只有D村的西瓜能满足经销商需求。两个月下来,820亩西瓜基地创造了1000万元销售额。
3.劳动力整合机制
所谓劳动力整合就是基层党组织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将农村劳动力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工。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在发展中出现了如下诸多问题。其一,青壮年外出打工上学,以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只有老人留在家中,造成了青年劳动力空缺;其二,愿意从事农耕的人较少,由于种田收益过低,难以养活整个家庭。因此通过劳动力整合,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各个劳动力的作用,减轻劳作负担,增加经济收益。
首先,劳动力整合机制使生产生活工作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基层党组织中的村两委牵头成立农村合作社,同时作为组织者、领导者进行协调土地流转、吸引外资、安排工作、引进技术、对接销售等具体工作。由于有明确的分工,更易做到追责放权,更利于合作社工作有序开展。D村书记说:“我也是西瓜种植合作社的其中一员,我要做的是要服从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安排去值班,每天要值7小时的班,大概一个人在这一年中要值班20天,然后在西瓜成熟时要进行包装,并搬运西瓜,在养育西瓜的过程中要给西瓜进行排水,看守西瓜防止被盗。合作社给每一个片区都设置了负责人,负责人要进行育苗、移栽、摸芽、施肥、摘瓜技术的培训和过程的监督。”
其次,各个劳动力之间交互性强,互相监督、合作。以农民为主体,家庭为单位分配任务,整合农村闲置劳动力,如社内股民、部分青年等。其中党员和村干部作为领导者,监督合作社的运转,安排合作社股民的工作。合作社由基层党组织领导,利益由人民共享,做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宗旨是服务社员,使其通过集体化的操作,享受集体经济带来的收益。村委会享有“控制权”,专业合作社、种植户享有“收益权”,做到“分钱”“不分权”。而合作社的模式兴起也体现了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和集体经济作用的突显。在该机制和党组织监督管理的作用下,劳动力得到了合理安排,根据每个人的学历、年龄、特长、身体情况等进行生产工作的安排,并设立监督考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作效率,提高积极性。
四、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利益圈层结构
将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发展实际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理念相比照,发现在乡村经济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水波状的利益圆心圈层,即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从中心向外层党员、股民、社外主体逐波推出。如图2所示,该结构各层利益逐层联系,使得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关系,总体来说各利益圈层有着一个共同的利益关联机制——共同富裕。各圈层主体有着共同的利益发展目标,那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产业振兴,向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力前进。
图2 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利益圈层结构图
1.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引领功能与村集体收益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引领合作社建设发展的领导核心,居于利益核心层,是合作社发展与经营的掌舵者。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功与否往往与党组织领导层有密切关系,而党建引领合作社则需要“乡村能人”即村党支部书记与合作社发起建设者的核心动力作用。赤壁市D村党支部吴书记就是“能人回乡”的典型,在吴书记的带领下D村创立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稳步前进,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村。其中党支部书记作为村组织及合作社的领导核心,在人员组织带动、建立人际关系网、对接政府及社会组织和合作社生产经营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基层党建的动力核心下,农村合作社经营的发展壮大极大程度上推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合作社在保证股民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为村集体实现经济利益创收。壮大集体经济是在集体发展的基础上为个体村民谋福利,以集体“带动”个体,同时个体农户也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聚力,形成双方互利的辩证关系。且村集体收益也为乡村社会治理、乡风文明、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极大的物质经济支撑,为乡村振兴战略蓝图的实现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可观前景。
2.党员的组织纽带功能与利益让渡
党员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纽带,处于利益纽带层的地位。党员在合作社运行发展中往往起着联系党组织、合作社与股民、一般种植户的枢纽作用。其利益纽带功能主要体现于如下方面:其一,党员干部利用自身声望及社会关系网络与熟人社会机制,发挥人际作用,培养双方良好形象;其二,党员积极协调集体与个人关系,消除入社股民与一般农户的思想障碍,提高社员满意度,吸纳更多农户积极参与;其三,党员交流宣传村组织及合作社相关信息及规则,为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减轻边际缺陷。赤壁市D村农村合作社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种植区域分片管理,共设置12个片区负责人,建立网格员机制,其中2/3的网格员都是党员,可见党员“头雁”作用突出。但在农村合作社内,党员更是起着重要的沟通片区股民与合作社的中间作用,这一不可忽视的“润滑”作用,往往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中起着关键作用。
经调查研究,D村合作社党员在社内集体践行着“出力,少利”的良好作风,党员干部在合作社内实际工作中往往承担着大量且繁琐的基层工作,且仅有象征性的少量工资,基本做到了个人利益的集体让渡。党员干部与村党组织紧密相连,以集体利益为先,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为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凝心聚力。
3.入社股民利益共享
合作社股民是合作社生产经营的利益主体,是推动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主体力量,居于利益共享层。D村合作社股民主要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合作社生产,依托合作社获得相应收入。该村合作社主导创新的股民值班制是一种社内治理的新模式,其针对多数合作社运营中,股民零关注、少了解、缺参与等现象,采取股民值班制,具体制度规定为:每年的3月1日到9月20日,入社股民均需参与排班值班,每位股民共计值班20天左右。以西瓜产业为例,股民需要进行西瓜地排水、防盗、西瓜包装、装车等简单的工作。而专业种植工作如西瓜育种、移栽、摸芽等,则由合作社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作业。此制度能帮助股民参与、了解合作社经营运行现状,认识合作社带动集体经济作用,提高现代农业经营意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在此制度的作用下,股民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合作社运营获利的途径,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为合作社助力,带动壮大发展合作社,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探索集体经济的集群优势。从而为入社股民年底分红获利创造条件,使得每位股民都能共享农村合作社发展红利,真正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振兴,实现利益共享。在新发展阶段,同入社股民共享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成果,推进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4.社外主体利益分享
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受到“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等传统思想影响,而恋土、惜地的保守农户,其对于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社持反对态度,居于利益圈层的利益共享层。据调查研究D村农村合作社,社外主体成为现代农村农业生产的少数个体、单干农户,他们多数不了解农村合作社生产经营的好处,而游离于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农村合作社之外。在合作社作用机制上,合作社秉持着自由出入社、一年一入股、一年一分红的机制,对于此类种植户持开放态度,且以党员为带动力量对该群体展开积极的思想宣传工作。在利益帮扶上,社外种植户或待业人员可入合作社务工,享受工资待遇。个体种植户的农产品也可在合作社的帮助下,进行统一销售,尽可能地在经济上帮扶社外主体,保障农户物质利益,这对于社外农户来说是极大的经济助力。在集体资源分享上,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相应红利,如种植补贴、屋舍修缮、文化活动等方面,社外主体及村民均可享受,可谓是集体利益遍及全村农户,真正实现了社外主体的利益分享。此模式为解决“三农”难题、推进缩小贫富差距、发展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凝心聚力。
五、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发展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党建引领农业合作社上取得巨大发展,但是在农业市场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合作社作为新型经济组织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党建引领合作社的发展机制也有待改进。同时,本团队在调研时发现,从经济指标看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其建设成绩可圈可点,但是依照2018年新修订的《合作社法》,目前党建引领合作社在土地流转机制、劳动力整合机制、合作社与股民、农民的利益分配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合作社资金来源单一且流动性差。如图3所示,从资金来源渠道看,一方面,D村社农民合作社资金主要来源为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基层政府的财政补助、村民个人入股和少量、闲散的外部资金,外部资金入股比例低,导致资金总量低;另一方面,D村合作社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合作社一年盈利难有剩余部分支持合作社正常运转。根据调研团队调查显示,D村合作社日常可支配资金最高不过万余元,大部分时间只有几千元的盈余,遇到同一时间段多项开支时,盈利为负数。需要指出的是,财政拨款额度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D村所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反观C市其他村,财政拨款额度较低,为扩大合作社规模必须另寻他法。从资金流动看,一方面合作社虽设有专人管理资金,但是管理人员年龄偏大,不会使用电脑,各种支出票据难以合理归类报账,这对合作社吸纳大量外部资金和合理利用资金提出挑战;另一方面,村民入股多以土地入股,农村土地本身流动性差,前期实际流动资金十分有限,后期土地收益主要基于农作物产值。
图3 合作社资金来源分布图
土地流转中评估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的土地才有好的产出。但是D村土地资源分散,资源不够集中,为了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土地流转势在必行。目前D村存在土地流转程序和流转之后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图4所示,D村土地流转主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即核心利益圈层和乡贤主动劝说,大致划分土地规模后就将其折算成入股资金,没有形成一定流转制度,这种操作方法带来诸多弊端。其一,部分农田流转规模与收益属于口头协议,本身不具备法律效力,同时当预期收益不符合合作社与农户双方预期时,口头协议具体内容成为纠纷焦点。其二,土地规模定量工作不够规范。所谓土地规模定量,即量化土地规模,这关系到土地流转的利益分配问题。目前D村土地流转评估工作通常由村两委班子组成,且个体农民在土地流转政策解读和信息搜集上处于相对劣势,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导致评估团队偏向合作社整体利益而忽视农民个体利益,其定价权受行政手段影响大,没有经过客观公正的市场化评估程序,农民土地利益分配无法得到保障。其三,土地等级定性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土地等级指农地土地质量,不同土地条件对农作物种植影响大。影响土地等级的因素包括其生态环境水平、土地交通位置、土地平整度等。所谓土地生态环境水平主要指土地所处地域水文、气候、土壤性质等因素,对同一村落的土地其生态环境总体水平差距不大,但是否临近河流、土地是否松软也影响土地种植收益;所谓土地交通位置,主要指土地地理意义上的区域位置,这对农产品收获、打包、外运和发展观光、采摘农业有较大影响;土地平整度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水平度较好的土地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大规模展开,提高单位农业种植效率。D村党组织在组织合作社土地流转工作时,没有考虑到土地等级,所有土地均以同一价格进行流转,不利于拥有较好农地等级农户的利益。
图4 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流程图
合作社股民股份退出、转让机制不健全。在实际调研中本团队发现,在党组织指引下合作社对吸纳股民建立了一定规章制度,但是股民退出、转让机制尚未有详细制度框定。其中,D村圈层结构中位于利益共享层的入股农户对此最为敏感:利益核心圈层和利益纽带层除了有合作社收益外,同时享有事业编制工资,社外主体则是通过合作社平台更方便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而利益共享层多数将自己的土地全部流转入股合作社,收入几乎全部依靠合作社年底分红,一旦合作社出现亏损,入股社民受影响最大,因此最敏感。部分农户因家中变故,急需用钱,急需使用土地,需要退出或转让股权,不健全的退出机制会对农户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
合作社与种植户、一般农户缺乏利益联结机制。未入股的种植户与一般农户称之为散户,属于社外主体,与合作社联结最弱,但是善用社外主体,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建立起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发展合作社大有裨益。大量散户选择与合作社产生利益联结主要是为了依托合作社平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同时为合作社进行简单的农作劳动赚取劳务费,而合作社也可以借此增加农产品销售额。目前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足,社外主体与合作社利益需求不断减少: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兴起,销售渠道逐渐多元化,散户不必然依托合作社销售,其与合作社的联系不断减弱,加之疫情影响,实体销售渠道愈发受到挑战,大量农户选择自行网络销售。另一方面,合作社与散户利益联结过于简单,D村合作社现代化水平较高,已有专业智能种植大棚420个,且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一个1536平方米的智能温棚,用高科技培育甜玉米、西瓜和西兰花等秧苗,在此基础上,土地大量流转且辅以现代农机设备,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单纯补充普通农业劳动力已经不符合合作社未来发展趋势,简单的雇佣劳动利益联结将使合作社不可避免地走向空壳化。
六、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优化路径
D村的个案分析表明,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资源重组机制和利益圈层结构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需要未雨绸缪的问题,为促进党建引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资源重组机制和利益圈层结构,也需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和调整。唯有如此,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才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继而不断发展,为其他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范例。
1.拓宽资金吸纳渠道
按照合作社财务制度,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村支部筹款,企业投资合作,政府扶持,社员入股增资等,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合作社来说,一般能够获得资金的渠道只有基础政府的财政补助、村民个人入股和少量、闲散的外部资金,为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
发挥党组织领办作用。由于村与村之间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能够申请到的补助资金也大相径庭。针对这样的情况要发挥镇级基层党组织的利益核心层的作用,设立“镇级投入,村级反哺”机制,镇级每年投入相应资金进入资金池,经调研决策后无偿为村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供资金,等到村级合作社取得收益之后,将自身收益的一部分“反哺”该资金池。
引入第三方资金支持。除了常见的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国家扶植补助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基层党组织的牵线搭桥作用,将流转土地与第三方公司进行合作,社员土地入股,第三方公司负责种植、收获、销售,到年底之后按比例进行分红。土地在托管给相应公司之后也能获得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及资金支持。
2.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协议。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对于部分采用口头协议划定土地流转的规模与收益的农户,党组织应发挥组织引领作用,促使农户尽早商定土地流转的相关程序与内容,落实到文件上,避免之后在利益的分配上产生过多的纠纷。党组织也应引领合作社完善好土地流转制度,在之后涉及土地流转的问题时,也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
二是健全土地评估机制。完善该机制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实现土地收益在村集体、出让方、受让方和管理者之间合理、公平分配的关键。首先应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的村集体范围内构建科学的农村土地等级体系。建立当地的流转土地信息库,对流转土地评级定等,制定包括土地级差收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在内的基准价格。其次建立完善流转土地资产评估机构,引入第三方土地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对流转交易价格进行评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忽视农民个人利益的评估行为。
三是完善土地定量工作。首先提高土地测量的技术和方法。基层党组织应发挥宏观引领与措施协定作用,推动合作社提高对于种植、土地的了解程度,充分挖掘当地的土地价值,做好土地的测量工作,引入相应的测量和遥感技术等方法,为后期的利益分配做好技术支持。其次要对于土地测量的数据进行公示。土地的定量工作一般都是由村两委班子集资测量,但农户对于土地的测量结果也具有知情权,为避免土地定量工作带来的信息差。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对土地测量数据等相关政务及时公开,营造公开透明的数据公示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个人利益。
3.完善股民股份转让、退出机制
合作社股民股份退出和转让机制探索和实施的情况较少,但为充分发挥集体资产股份流通的效应以及保障股民利益的角度上来说,基层党组织应发挥政治引领与组织引领作用,推进农村合作社完善其转让和有偿退出的权能。
一是股民退出、转让土地时要保障其利益。入股股民将自己的土地转让或退出是对自己资源的处置,农民实现集体股份的有偿退出,意味着其不再具有合作社的股东身份,但其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具备集体成员资格,故可享受除经营性资产以外的集体资产所带来的利益以及基于集体成员身份享有的福利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第三圈层股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灵活变通。
二是股民股份退出应顾及合作社的整体利益。可以根据不同资产的性质,确定不同的退出和转让机制。由股民的土地和资金形成的股份,可以逐渐探索向集体经济组织外部转让,以及由集体经济组织有偿赎回。有资源性资产的股份,应该留在本集体内部,原则上不得向集体外部流转,保障村集体内部和合作社的利益。
4.增加利益合作点
发展壮大合作社。利益分享层作为圈层结构的最外围,与基层党组织所代表的核心圈层的利益联结度最低,因此要增加两者的利益合作点。首先,要从党建引领合作社本身入手,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合作社本身的质量,引领农村合作社向先进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使合作社具有留住散户的能力,让更多的散户愿意与合作社合作。如今农业的产业链条向深加工、精加工延展,合作社等主体在农资采购、市场信息获取、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独门独户无法购置的先进设备、无法引进的先进人才,在合作社就有了落地的可能。不能否认当今的互联网让个体农户都能将自己的产品卖到千家万户,但合作社也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让散户意识到在合作社能够更有效率地将农产品销售出去,散户看到了销路自然会加强与合作社的联系。
探索更多的散户合作模式。在基层党建引领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大量农户选择耕种自己家的土地,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面对这样的情况,基层党组织应发挥其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对散户进行精准托管服务。对于力所能及的农活内部承担,无法承担的交给农村合作社,针对散户不同的需求提供服务。合作社和散户共处于相同的地理范围内,在销售时合作社也可以挖掘当地特色品牌,打响品牌优势,用品牌效应促进散户与合作社的合作。
七、结语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强有力带动引领。通过乡村调研,团队一行14人一同在湖北省赤壁市诸地展开实地走访座谈研究,对于当地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机制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分析,也了解到乡村振兴在赤壁市众多乡镇的实施成效。尤其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特别是在党组织带领下的合作社经济,当地村镇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有特色的资源重组机制与利益圈层结构。希望本研究可以对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发展带来有价值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