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科普事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23-11-16陆鹏飞
陆鹏飞
摘要: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科普事业快速发展,是经济后发展、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力的现实需要。文章通过对“十三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科普事业发展状况及前景进行分析,得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一体两翼”不平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还不够高,提高科普服务质量等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普工作新突破等结论,认为新时代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普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关键词: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普及;思路与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人类在新时代铸强科普之翼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关键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而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大力推动科学普及,有效促进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全面融入“五个文明”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科普事业发展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从宏观来看,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数据着眼,2020年,全区科普人员规模、科普场馆展厅面积、科普经费筹集规模分占全国的10.8%、36.6%、6.3%,多项指标已达到全国科普标杆城市水平。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个城市的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超过全区、全国比例,分别为11.5%、10.56%、10.1%。新时代需要新科普。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科普工作必须不断适应时代特征,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树立大科普理念,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共同推进,努力构建新时代科普生态。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科学普及的内涵与价值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公众理解科学、宣传科学、运用科学的一个整体,是知识、精神、思想、方法的集成,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衔接。
(一)新时代科学普及是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每一次社会发展进步都是以科技变革为基础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硕果累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迅速崛起,其中,正如有关专家指出,“大容量光纤、卫星通信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将人们带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生存新时代;‘人类基因组计划’顺利实施,揭开生命神秘的面纱,进而生发出来的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二)新时代科学普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曾经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力,而科学精神是指引科学技术走向正轨的指路明灯”。现代科学于17世纪在欧洲诞生,是过去至今影响和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的重要因素。从始至终,西方科学技术进步不是单一的技术进步,而是体现在科学内在质的进化,即科学合理性。从古希腊自然法的形成与演变,再到人类发展史的五次科学技术革命,真正掀起科技革命浪潮的,是其内在的科学精神。相较而言,16世纪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超西方的中国,在16世纪后受封建专制制度影响逐渐趋于停滞状态,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严重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在新时代实践中追求真理与崇尚理性、合理怀疑与真实批判,为不同层次群体不断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奠定坚实基础。
(三)科学普及是全民科学素质高水平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作为国民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公众科学素质水平一定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而科普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多种方式和途径,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传播到国家、社会、政府等多个层面,从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通过推出更多高效优质的科普内容,不断增强科普场馆和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切实提升公众活动的参与度,将为更多的人积累必要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判断处理各种事务提供基础支撑,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积蓄不竭动力。
二、“十三五”科普事业发展的基础与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科技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下,内蒙古自治区从完善机制、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创新手段、壮大队伍、搭建平台、营造氛围等方面加强分类指导和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优质科普资源要素加速集聚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科普人员、科普场馆、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普活动数量和质量与“十三五”时期相比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人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科普人员规模195814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6648人、科普兼职人员32362人、注册科普志愿者156804人,比2015年分别增长17%、21.2%、349.9%。从专职人员结构看,中级职称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3923人,比2015年增长5.2%,占科普专职人员的59%;科普创作人员346人,比2015年增长49.8%,占科普专职人员的5.2%;科普讲解人员996人,比2015年增长64.4%。从兼职人员结构看,中级职称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1659人,比2015年增长21.4%,占科普兼职人员的66.9%;农村科普人员11417人,比2015年增长36.38%,占科普专职人员的35.4%;科普讲解人员6480人,比2015年增长31.54%。
2. 科普场地规模不断拓展
截至2020年年底,全区建成科普场馆90个(其中科技馆47个、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9个、青少年科技馆站24个),总建筑面积2009901.36平方米,较2015年增长了42.2%,增长面积1684851.36平方米;建成非场馆类科普基地304个,科普展厅总面积1257623平方米,当年参观人次3109816人次,较2015年增长了12.2%,增长面积1107055平方米;建成公共场所科普宣传设施4029个,其中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1042个、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2360个、科普宣传专用车513个、科普画廊1114个,分别较2015年增加238个、1045个、297辆、543个;建成科普基地181个,其中国家级科普基地26个、省级科普基地155,分别较2015年增加13个、78个。
3. 科普经费投入整体平稳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经费筹集规模略有下降,2020年科普经费筹集规模17283.94万元,比2015年减少4.7%。其中,政府拨款15575.85万元、捐赠25.97万元、自筹资金977万元、其他收入705.12万元。当年科普经费行政支出2937.86万元,占科普经费使用额的14.6%,较2015年提高了8.1%;科普场馆基建支出4996.5万元,占科普经费使用额的11.1%,较2015年提高了5.4%;展品、设施支出2564.25万元,占科普经费使用额的17.7%,较2015年提高了5.9%。
4. 科普传媒阵地建设卓有成效
2020年,全区出版科普图书653种,总册数908800册,与2015年相比,出版总数增加385种 ,总册数增加 1170072册;发行科普期刊58种,总册数76100册,与2015年相比,出版种数增加8种,出版册数增加26105册;发行科普(技)音像制品30种,光盘、录音、录像带发行总量28628张(盒),与2015年相比,出版种数增加6种,发行增加7998张(盒);累计创办科普网站3755个、科普类微博149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253个,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3577个、139个、250个。
5. 科普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当年举办科普(技)讲座、科普(技)展览、科技活动周等各类科普活动29559次,参加人数1554.8644万人次。其中,组织科普(技)讲座17199次,吸引听众1141.4238万人次;举办科普(技)专题展览1244次,共有179.5823万人次参观;举办实用技术培训7309次,培训人数89.5757万人次;成立青少年科技兴趣小组1082个,136.4605万人次参加;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专题活动1702次,参加人数1013.494万人次;大学、科研机构通过组织科普活动向社会开放,单位个数达到130个,参观人数7.5757万人次。
(二)科普体制机制建设加速完善
伴隨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区科普工作科学把握新形势下科技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开展科普活动,形成了科学普及新格局。
1. 积极开展统计调查工作
从2004年开始,历经17年发展与积淀,科普统计调查数据已经纳入国家统计局口径,从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活动、科普传媒及创新创业,共六大类109个指标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的28个系统、部门进行统计调查,全区科普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运行状况得到有效监测,为各级行政部门制定科普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全面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本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人员进行重新调整,全区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增加到29家,建立和强化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联席会议的职责和任务。12个盟市也分别建立科普工作组织协调机构,推进共建机制,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形成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
3. 全力打造科普品牌活动
通过打造“科普讲解大赛”“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日”“科技法制宣传日”“三下乡”“科普作品评选”“社科普及活动周”“科普日”“粮食科技活动周”“气象科普宣传”“公安科技周”“环保科普宣传”“科普小分队盟市行”等特色品牌活动,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16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九部委在赤峰市举办了“科技列车赤峰行”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科普活动形式和内容。
4. 持续推动科普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科普基地、博物馆、科技馆、大学、科研院所向公众开放,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更大的发挥科普资源的作用,积极推进科普资源共享应用,全面提升科普公共服务效能,加速推进科普信息化,全力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强自治区特色现代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普支撑保障条件。组建和扶持200余个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组织1000名左右院士、“草原英才”等高端人才,动员16000余名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线创业就业,为自治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 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丰富活动内容的同时,积极发挥各类媒体宣传和服务作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网站等媒介,深入基层农村牧区、社区开展各类形式的科普宣传报道,随时随地呈现内蒙古自治区科普工作开展的成效,不断致力于公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科技的热情,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三、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科普事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科普各项工作蹄疾步稳,有序推进,成效明显,但仍存在公民科学素质不高、部门机构“各自为战”、科普经费不足且使用效率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普资源共享利用不足、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科普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今后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努力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主动协作,互相支持,凝聚科普工作合力
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发挥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通力协作,构建“大联合、大协作、大科普”格局。拓宽思路,善于借助“外脑”,结合自身实际,高质量编制科技创新领域专项规划,沿着规划做好年度计划。进一步明确各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加速完善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措施,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保障。
(二)创新方法,讲求实效,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丰富活动内容,逐步向基层延伸,除了打造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品牌活动外,加强对农村牧区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农牧民群众的科普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培训、讲座、展览、咨询等交流活动。利用“互联网+”形势,依托“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开展项目路演、创业沙龙、技能大赛、政策宣讲、典型报道等科普示范活动,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促进公众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提高全民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三)共享共建,开放创新,提高科普服务质量
扎实开展科普示范基地绩效评价,对评价绩效评价优秀的给予后补助支持。持续加大场馆类、非场馆类、传播媒体类、研发创作类等科普示范基地扶持力度,不断拓展科普场馆建设途径。结合科普工作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有限的科技场馆、科普基地、科普人才等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的科普资源、科研生产现场向社会开放。加快构建和完善地区特色突出、全国领先、西部一流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全力做好科技活动室、农村科普(技)场地、流动科技馆、科普宣传车等的建设、维护、巡展等工作,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科学实践的场所,解决资源不开放不交流不共享的难题。
(四)加大投入,培育队伍,提高科普保障能力
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科普经费的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赞助,以“科普人才基金”“科普创新基金”或其他投融资渠道,筹集科普经费,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加强各层面、各领域科普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强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探索有效途径,在教学与科普、科研与科普两方面精准发力,打造一批具有科学传播能力的优秀科普兼职队伍,支持科普事业发展,为科普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創新手段,倾斜基层,提高宣传普及成效
充分发挥各类多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提升科普工作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加大科普作品创作扶持力度,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努力当好科普创作工作者的贴心人。开展全国和自治区优秀科普作品、微视频和科普讲解大赛评选和推介活动,推动优秀科普作品、微视频和科普讲解大赛等系列活动在基层的传播和普及水平。
(六)着眼长远,关注市场,促进科普产业发展
进一步提升对发展科普产业的认识水平,通过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科普教育、科普展教品、科普出版、科普展览、科普旅游、科普玩具、科普影视、科普网络与信息化等领域持续发力,以推动科普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设立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普及资助项目,推动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创作出版基金。持续做好优秀科普作品、优秀科普微视频评选推荐工作,对被科技部评为优秀的给予一定奖励或补助支持。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将科普作品纳入科技奖励范畴,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制定出台相关科普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形成科普产业多元化投资和多方面支持的格局。培育发展各类科普企业,注重打造品牌和商标,提供科普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结语
科普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和基础,科技发展必须做到“创新”与“普及”并举。没有科学普及,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一定要认真思考、深入实践,紧抓机遇、勇担使命,积极支持、投身和深耕科普,为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及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为提高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内蒙古自治区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曹乐丁,周家筠,郑久良.高校科普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学会,2022(03):52-57.
[2]高玉梅.简析云南科普事业现状与发展[J].云南科技管理,2021,34(04):45-48.
[3]李正风,武晨箫,胡赛全.关于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的再思考[J].科普研究,2021,16(02):18-23+107-108.
[4]何薇,张超,任磊,等.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J].科普研究,2021,16(02):5-17+107.
[5]龙琪,倪娟,李永发.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形成路径与提升对策——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基础教育,2020,17(05):13-21.
[6]方可人,喻国明.参与式科学传播:公民科研的国际实践——基于知识图谱范式的分析[J].东南学术,2020(04):205-217+248.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战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