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护理对策
2023-11-16杨柳
杨 柳
(洛阳市中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病耻感是由于社会普遍对某种疾病缺乏了解而对患该疾病患者产生偏见与歧视,使患者本身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疾病问题产生病耻感,或者由于患者经济压力,使其身体出现病痛时出现自责、逃避恐惧的心理状态,从而出现病耻感[1]。由于实行肠造口术后的患者排便前无特殊信号,易造成粪便污染,且排便通道改变、排泄物气味均对患者生理心理都造成伤害,使其产生自卑、病耻感不良心理,不利于患者治疗后融入社会[2]。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旨在为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6 月于洛阳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永久性肠造口患者117 例,其中男56 例,女61 例,年龄19~58 岁。
1.2 方法
影响因素和病耻感调查。a)可能影响因素:根据一般资料内容、病耻感常见影响因素和肠造口患者常见问题等其他影响患者病耻感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年龄、性别、居住状态、居住地、有无肠造口排气声音、排泄物是否漏味、是否自觉身体改变、是否接受健康宣教和工作状态;b)病耻感:使用社会影响量表(SIS)[3]对患者病耻感进行评分,该量表从社会隔离感、内在羞耻感、经济压力感、社会排斥感4 方面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96 分,最终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病耻感越严重,此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数为0.883[4]。
1.3 观察指标
比较肠造口患者与国内常模SIS 评分;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影响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因素;多因素分析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117 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SIS 评分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117 例患者SIS 评分情况于国内常模比较(±s) 分
表1 117 例患者SIS 评分情况于国内常模比较(±s) 分
组别肠造口患者国内常模t 值P 值社会隔离感16.53±4.81 14.63±4.34 3.03<0.05内在羞耻感9.63±3.75 8.44±2.65 2.65<0.05经济压力感6.52±2.95 5.36±2.23 3.22<0.05社会排斥感16.35±3.18 14.87±4.07 3.004<0.05总分51.03±15.94 43.30±15.08 3.65<0.05
2.2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单因素分析比较(见表2)
表2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单因素分析比较
2.3 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多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见表3)
表3 肠造口患者耻病感多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17 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总病耻感高于国内慢性病病耻感常模,表示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较高,对患者生活与工作产生较大影响,需引起临床医疗人员的注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发现,年龄≤45 岁、女性、有排气声音、有排泄物漏味、自觉身体改变、未接受健康宣教为肠造口患者产生病耻感的重要独立影响因素,表示上述因素对患者病耻感影响较大,与赵欣辉等[5]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其原因在于:a)年龄因素:年龄≤45 岁的中青年患者常处于事业上升期患者或作为支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对社交的需求高于45 岁以上患者,因此肠造口术后,担心疾病影响到家庭和工作,加深病耻感;b)性别因素:女性患者对外在形象的重视普遍高于男性,且对肠造口接受程度小于男性,更加在意外界的看法;c)排气声音及排泄物漏味:由于腹壁开口缺少括约肌的控制,患者不能自主控制排便、排气,且担心气味的泄露而受到其他人歧视,产生自卑的情绪,增加其病耻感;d)健康宣教因素:健康宣教可指导患者对突发状况可以进行处理,未得到有效健康宣教的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见肠管暴露在外面,出现恐惧心理,自觉与常人有异,产生自卑、焦虑的不良情绪,加重病耻感。
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护理对策:a)增加对年龄≤45 岁、及女性患者关注,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引导患者家属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避免患者由于自身疾病产生的羞愧、自卑情感;b)加强健康宣教,讲解肠造口的有关知识,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提高患者对肠造口自我护理与观察能力,减少肠造口感染发生风险;c)术后与患者建立随访,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有助于患者找到自身价值,树立信心,减少病耻感的产生;d)帮助永久肠造口患者掌握熟练更换排泄袋的方法,选择合适自己的排泄袋,保证其与造口契合,减少排泄物渗漏而产生异味,指导患者掌握应对排泄物漏味的突发情况时正确的处理方法,进而减少患者病耻感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