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间的选择对患者疗效影响
2023-11-16陈旭
陈 旭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损伤性疾病,也是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病残和死亡风险[1]。55 以上中老年人是该病高发群体,但在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生存压力升高后,高血压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病率日益年轻化,患者规模日益扩大[2]。该病多在情绪过于激动、精神十分紧张、过度兴奋时发生,发病前基本无预兆,疾病发生后可在短期发展至高峰。该病首选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血肿抽吸术是常用治疗方案,创伤微小、疗效确切。但临床发现发病时间不同患者的手术效果、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存在鲜明差异。此次研究将2020 年2 月到2023 年2 月收治的62 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手术时间对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 年2 月~2023 年2 月,以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62 例为对象,结合患者的手术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发病6h 内进行手术的31 例是观察组,其中发病24h 后进行手术的31 例是对照组。两组资料见表一,比较无差异(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n=31 例,n/%)
1.2 方法
观察组发病6h 内进行手术,对照组发病24h 后进行手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完全一致,由医院同一手术团队进行,手术流程完全一致。
手术流程如下:结合患者的术前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颅内出血情况,定位颅内出血量最多部位,将其作为穿刺平面,自血肿发生中心开始朝矢状中心点制作一道垂直线,令出血侧头皮、延长线可形成穿刺点。详细测量患者的血肿中心靶点位置、头皮穿刺点位置的实际长度,基于测量结果选择长度适宜、型号适宜的穿刺针。术前帮助患者剃光头,保证手术操作准确无误。在头部皮肤实施常规消毒、局部麻醉,确定起效后开始操作。用尖刀刺破头皮到颅骨骨膜,通过定向颅钻以及手槽椎等多种手术器械钻透患者的颅骨部位,并将骨屑一一清除。穿刺针刺破颅脑硬膜,选择型号大小适宜脑探针扩张硬脑膜、血肿通道,经脑探针抽出适量陈旧性血液之后,在导丝引导下将软引流管置入患者颅脑,继续抽吸血肿,提供生理盐水对血肿腔反复冲洗,直至流出液体清亮。引流管和引流袋连通,应用无菌辅料加压包扎,提供头颅CT 复查,检查血肿的实际清除情况、引流管具体位置。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 手术前、手术1 周后、手术2 周后、手术4 周后运用卒中量表(NIHSS)[3]评价,评分超过16 分则代表患者的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分数越低越好。
1.3.2 治疗效果 治愈:评分下降幅度是91%~100%,疾病相关症状全部消失。显效:评分下降幅度是50%~90%,疾病相关症状明显减轻。有效:评分下降幅度是18%~49%,疾病相关症状有所缓解。无效:评分下降幅度小于18%或评分有所升高,疾病相关症状无缓解或加重,或患者脑出血复发。
1.3.3 生活质量 手术前及手术4 周后运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价,维度分别是物质生活、社交功能、心理功能、肢体功能,总分均是0~100 分,分数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6.0 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表示检验用百分数(%)和χ2,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表示,t(或F)检验,P<0.05 提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分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 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 分
注:1)与手术前比较,P<0.05;2)与手术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物质生活对照组 手术前 62.23±4.15手术后72.34±4.351)观察组 手术前 62.98±4.18手术后79.96±4.431)2)社交功能60.45±4.31 73.67±4.511)61.09±4.36 80.94±4.571)2)心理功能61.21±4.50 73.24±4.591)61.87±4.55 80.45±4.681)2)肢体功能61.23±4.34 72.56±4.521)61.85±4.38 79.23±4.571)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发病率,属于神经系统疾病,在所有脑卒中中占30%[2]。该病危害性较大。有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1 月内的死亡率超过30%,多数患者会丧失自主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明显下降[3]。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需在确诊疾病后第一时间提供有效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继续进展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神经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以往多使用常规开颅手术,固然疗效确切,但会造成较大创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大。在医学技术逐步更新、成熟、发展后,血肿抽吸等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的神经外科手术在疾病治疗中普及。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临床积极分析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中手术治疗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4]。
高血压脑出血多为一次性出血,持续出血时间多为0.5h,发病2h 内形成血肿,发病3-6h 后出现血肿周围脑神经损伤,发病6-7h 形成继发性脑水肿,加重脑神经损伤。伴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神经损害持续加重,最终导致脑神经系统、脑神经功能发生不可逆损伤。但也有研究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6h 内处于神经可逆状态,此时积极进行有效治疗,可有效减轻神经损害。但在发病12h 后则会有病理性改变,发病24h 后则会达到高峰,所以应该早期手术,尽快消除血肿形成的占位性效应,最大程度上降低继发性脑水肿的形成,减轻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的损害,有利于患者预后改善。
此次研究比较发病6h 内手术(观察组)、发病24h 后手术(对照组)的神经功能、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结果显示前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幅度更大、治疗有效率更大、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可见发病6h 内手术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明显比发病24h 后手术更优。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会有出血、血肿形成现象,血肿形成后会压迫颅脑组织,升高颅内压力,加重颅脑缺血缺氧现象。上述病理变化大多在发病6h 内出血,此时进行手术治疗,可迅速引流血肿,逐步降低血肿形成的压迫,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力,改善颅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症状,逐步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所以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可及时保护残留的神经功能,促使突触再生、发芽,促进中枢系统重组,降低脑细胞坏死、凋亡现象,神经系统支配的躯体功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康复基础更好,所以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但在手术过程中必须注意,若患者尚未形成血肿,则需适当延缓手术时间,在血肿未形成时手术会升高患者的术后再出血风险。
综上可知,高血压脑出血发病6h 内手术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