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书写、文化寻根与人生哲思

2023-11-15梁红敏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田氏屏山寻根

杨秀武是湖北恩施著名苗族诗人,近年来在诗歌创作上成绩斐然,已公开出版發行诗集四部,诗集《巴国俪歌》曾荣获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继2019年出版长篇叙事诗《东方战神陈连升》之后,杨秀武近来又推出了新作《屏山》,这首600余行的长诗是杨秀武在诗歌艺术探索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当代山水诗的一大收获。该诗以恩施鹤峰县土司文化名城屏山独特的地理景观和自然山水为表,以对屏山数百来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寻根为里,表达了诗人对主体生命价值的感悟与哲思;诗歌将移动的空间、流动的时间与永恒的哲思融为一体,建构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诗性空间。

一、地理风景的再发现

屏山位于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容美镇,以其神秘险峻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土司文化被大众所知。从地理位置上看,屏山处于湘鄂赣武陵腹地“神秘交叉点”的“中国之中”,地势十分险要,曾是鄂西南著名的古兵寨之一。屏山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山高如屏,暗河密布,溶洞众多,生态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有世界地质奇观大峡谷,又有“东方仙本那”之美誉……由于群山阻隔,交通极为不便,过去屏山地区遗世独立,颇为神秘,成为文人墨客避世静养之胜地。清代顾彩就曾在《容美纪游》中赞曰:“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许奇。”

长诗《屏山》再现了该地区独特的自然奇观和优美的山水风物。作者曾担任鹤峰县旅游局局长,对屏山当地的地理景观一定不陌生,然而诗歌却从旁观者视角进入,试图完成对屏山风景的再发现。“把中国地图打开/再横折,直折/就站在神秘的折叠点上”,可见在中国版图上,屏山处于正中的位置。对于屏山独特地质形态的由来,作者并未从神话、民间传说等想象中调取资源,而是从造山运动来解释,“当年造山运动/铺天盖地的粉末/现在叫云海”,在诗人看来,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屏山的奇山异景。“也许是那一次的天崩地裂/让所有的生命流干了血/无论怎么看,白色的云海/像人世瞬间即逝的骨灰。”如同神迹降临,开辟出恩施这一片高原上的秘境,天崩地裂,惊心动魄,大海退去,高山显拔,白色的云海覆盖在群山之上。直到容美土司时代,这一片隔绝的土地才走进人们的视野。

之后,诗人以一个导览者角色,由远及近,由外而内,逐一介绍了屏山万全洞、小昆仑、紫云宫、万人洞、茶园、老街、青凤峡等景点。诗歌善于运用各种宏大的意象,展开浪漫大胆的想象,用比喻、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突出屏山风景之险峻优美,如人间仙境。例如把屏山比作漂浮在云海之上的一艘“船”;把万全洞比作“船上的一扇窗口/吞吐着窗外一只漆黑的巨雕”;把鹤峰境内小昆仑山比作“放在船上的酒壶”;写茶山的景色“眼前的茶垄,像士兵的整齐列队/戴着大红花的牛/从石头孔里,肚脐一样伸出来/牛头落地,眼睛里布满/满足且兴奋的光芒”;写青凤峡天坑的云罡天梯,“现在把它横搁在绝壁上了/我像个叛逆者/竖着走”;写青凤峡游览时的场景,“木船浮在水面上/人坐在船上/色彩斑斓的水里/珊瑚海胆的化石上/船的影子/被丢下影子的东西融化了”……跟随诗人的视角,我们几乎能够身临其境饱览屏山大峡谷的山之奇、水之秀、崖之险,诗歌通过文字优美的描画与再现,表达了对风景由衷的热爱与赞美。

从艺术技巧上来看,《屏山》也别具匠心,通过外聚焦的抒情主人公视角,将风景“陌生化”,以表现“新奇之美”。由此,地理风景的发现,既是写实,也是一种再造,抒情主人公“我”以一个“闯入者”形象,在屏山游走,时而“像进入海的统治”,时而“俯视溇水,看见雕”,或者“在酒壶盖上行走/如走在《田氏一家言》”,又或者“与一位老者/像两只山鸟/因此往北飞/栖息于图书馆……”“我”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往返穿梭,使自然山水附着以主观之色彩,呈现出虚实相生的意义空间。

二、民族历史的寻根

杨秀武诗歌的另一大特点是对鄂西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挖掘和呈现。作为土生土长的恩施苗族人,杨秀武对鄂西民族文化有着深深的依恋,他在文学书写上一直自觉地从多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他前期的诗歌中也出现了大量少数民族自然风物、神话传说、风俗仪式等文化符号。在《屏山》中,诗人一方面以空间转换为纬对屏山自然风光进行书写;另一方面又以时间为经对鄂西民族的历史变迁进行钩沉,书写了漫长历史中鄂西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友好往来,为维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大义挺身而出的英雄史诗。

历史上容美土司田氏家族在鄂西地区统治时间长达400多年,期间拥戴“华夏中心”与“王朝正朔”,积极学习汉民族的礼制、文化、先进技术,通过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等方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容美土司统治的核心区域就位于鹤峰县容美镇,在屏山地区留下了爵府、衙署、戏楼、洞府等建筑遗址。因此,屏山的山水风光,自然而然引发出历史记忆的寻驿,作者以“寻根”为己任,在诗歌中以“《田氏一家言》”“《桃花扇》”“《容美纪游》”等文化符号为“寻根”的线索。首先是《田氏一家言》,这十二卷本的诗文汇编,成书于康熙年间(1679),汇集了五个朝代、九位作家的诗文,其文采华美和厚重如“昆仑山上的积雪”;其次是《桃花扇》,查阅文献可知,康熙三十九年(1700),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在京城上演后,旋即被禁演,孔尚任也被罢官去职。而容美田氏家族却十分钟爱汉族戏剧,田舜年亲自参与改编《桃花扇》,在屏山修建戏台,使《桃花扇》在此大放异彩。“土司王挥毫泼墨”,留下了“山高水长,亿万斯年”八个大字,这一石刻保存至今并见证了容美土司戏曲文化的辉煌及土汉文化交流的历史。同时期,还有一位汉人顾彩,被作者称为“最大的诗人,戏剧家和旅行家”,他应田舜年之邀于1704年访游容美五个月有余,后撰写《容美记游》为田氏家族留下了宝贵的史料。除此之外,恩施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茶叶种植,因此“茶”也成为土汉少数民族交流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田氏家族开辟茶马运输通道,将容美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进行销售,拓展了贸易的交流。

除了文化上的友好交往、“诗词唱和”,及贸易往来外,容美田氏家族在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积极响应朝廷的军事征调,会同汉族军民一道抗倭平叛,征战沙场,维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历史记载,田世爵与田九霄、田九龙父子率领容美子弟转战浙江嵊县等地,与汉族军民并肩作战长达两年,荣立“东南第一功”。《屏山》回顾了这一段浴血奋战的历史:“练兵场上的血誓/腥味的气压重过一切……船上练出来的士兵/怕什么海战呢/倭寇的克星/像陨石雨从天而降……抗倭第一功的容美土司/谢绝了朝廷的奖赏/朝廷问,要什么给什么/土司说,只要青凤峡的水/它能洗清,容美练兵不是谋反。”

到了清代,鸦片战争爆发,国家面临危难,鹤峰鄔阳关出生的民族英雄陈连升义无反顾奔赴前线,“作为三江协副将/镇守沙角炮台”,像一只猛虎,英勇作战,父子二人皆壮烈殉国。诗歌以侧面烘托的方式对“东方战神”陈连升的英雄形象进行了礼赞:一是敌人对其极为尊重,“陈连升倒在甲板上时/侵略军脱帽,高喊/战神!战神!东方的战神/向空中打出21响开发炮弹”;二是陈连升的坐骑“黄骠马”,追随主人,“当了俘虏/望着屏山这个方向/前蹄双跪/绝食而亡/变成杀牛石旁边/那道黄色的浅丘”。

近现代历史上,屏山也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各族人民团结斗争和流血牺牲的事迹。国民革命期间,这里建有老街兵工厂,孕育了革命的火种。后来屏山成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鹤峰苏区的核心区域之一,贺龙亲上屏山,选址万全洞附近的旧街,建立了湘鄂边苏区红军医院,诗中写道:“这是一段血流成河的历史/这是一条/出了三千多英雄/不出一个将军的老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作家的精神原乡,鄂西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文明的奇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环境,铸造了鄂西少数民族人民强悍、能文尚武、多情重义、英勇善战的民族集体性格。作者通过对鄂西历史变迁和民族精神文化的寻根,透露出自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身份认同,对鄂西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与汉民族交往交流、文明互鉴的历史,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和赞美。

三、生命价值的哲思

《屏山》通过山水自然的书写和历史文化寻根,其深层意蕴是表现诗人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寻找和重建。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山水自然常常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存在,在现实世界中“不达”的人常常以重返自然的方式,超脱自然,从而获得精神的抚慰,自然也成为人类重建诗意栖息的家园。在《屏山》中,接续了古典山水诗睹物思情,借景生情的创作方法,诗人也试图以一种“复归自然”的方式,重建个体价值和精神家园。

诗歌前后章节明显呈现出情感的变化过程,第二小节写道:“今生,我在这条船上寻根/与诗歌为伴/穿透人世间所有的灰尘。”诗人吐露出希望与诗歌为伴,寻找人生价值的渴望。第五小节,在虚构与容美土司相遇后,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总在算账/人的一生/除去这一月/所有的时光都到哪儿去了……不再去思考残缺的小我/观察小昆仑的沉默与屈身/研究石柱的皱纹与风骨……”诗人喟叹时间的流逝,感叹人生之有限,因此要把有限的小我放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和时空中,追寻价值实现。在老街,“那些为我铺洒的阳光/莫名安慰我/一个卑微如尘埃的东西/并不是轻而易举被安慰的人”,流露出渴望被安慰的情绪。第十节,诗人在完成了对屏山红色文化的挖掘后,回到现实,从壮阔的自然山水中汲取了新的力量,用一系列的排比抒发自己的感悟,将自己的生命刻度与青凤水相类比, “我知道自己的刻度/儿子、父亲、爷爷、太爷……/我知道青凤水的刻度/澧水、洞庭、长江、东海……”同时,诗人还呼唤“当你对自己的刻度/浮躁了,迷失了,抑郁了/不要紧,到七丈五”“七丈五/一个学会感恩的地方/一个学会知足的地方/一个学会知趣的地方一个能把人字写好的地方”……可见,诗人在经历了抽象的哲思后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获得了重建人生价值的动力。

杨秀武有大量的诗歌书写故乡亲情,以细腻的情感歌颂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离去也给诗人留下了巨大的情感创伤。在《屏山》中,自然山水与文化滋养也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治愈,“父亲用炊烟缝合母亲的伤口/我们一家人在炊烟里/像大海里的鱼……人生的/历史的/过眼云烟”。

最后,诗人从云罡天梯来到青凤峡,“战栗的,盈晶的,粼闪不止”的湖面像“一片树叶”,在这里,“我想回到没有影子的生活中/不是逃避阳光,阴暗/以及自己的行为”,目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渡口,无论被时间抛弃的老人,还是死守渡口的年轻人,都会经历“搁浅和被搁浅”,人生就是这样,会经历迷茫,委屈,忍受,焦灼,最终变成万有引力,世间的我们都是过客。

至此,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形成了一个圆融和谐的世外桃源,在与自然之景和历史之境互相对话的过程中,作家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得到了灵魂的抚慰,也由此升华出了对人生、对死亡的超越。

梁红敏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蒋茜)

猜你喜欢

田氏屏山寻根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屏山银企共解融资难题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饰演昆剧《蝴蝶梦·说亲回话》中田氏一角的感悟
林泉山庄
罗博作品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田氏紫荆
寻根船
四川屏山宋代家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