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三百篇》艺术探微
2023-11-15孙文华
《苏东坡三百篇》是当代著名作家刘小川的最新力作。是刘小川对苏东坡的又一次倾心抒写。每篇皆用一句核心语作标题,内容长短则绝不拘泥划一。作为资深苏学专家及中国传记文学的革新者,刘小川自是剪裁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能从宏阔处思,又能于细节处见功夫,见眼力,见笔力。本文拟就其艺术特色作一浅析。
一、方言俚语,生趣盎然
在《苏东坡三百篇》里,大量方言俚语的运用,使行文生趣盎然,同时也更好地表现了这方土地上的人物的秉性气质、精神风貌。如《费头子·黄荆条子》中“费头子”,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调皮娃”“捣蛋鬼”。但在眉山,特别是乡下农村,大人训斥小孩,多喜用“费头子”,而很少用调皮、捣蛋之类语。
“苏老爷子来找儿子,喊:三娃儿哩,你狗东西钻到哪儿去了哦?你狗东西哦!”一句俚语,便入情入境、生趣十足地将大人东找西寻自家小孩而不得的嗔怨情状再现了出来。
再如《不发宿藏》中写苏家后院发现宝藏,人们争先恐后去看宝,作家如是写:“有人一面小跑,一面扭头开玩笑:吃啥子早饭哦,快点去看宝,看宝就看饱球。眉山人看热闹高兴了,常说:看飽了看饱了……苏家发现宝,财宝归谁要?眉山后生念经似的唱:鸡公鸡婆叫,各人寻到各人要。”使行文生趣盎然,也更好地活画出了东坡故乡人的诙谐。倘另行用笔,行文定大打折扣,失色不少。
二、想象描摹,真实鲜活
《苏东坡三百篇》极善想象描摹。如故事四《三种光》中“苏家点灯开会”一幕。
苏序伸出三个手指头,说:三种光。
进士苏涣会心一笑:父亲是说日月星。
后来苏东坡有得意对联: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苏序摇头,依然晃悠他的三个指头,又说:三种光。
苏洵叫苦:父亲,儿子都快急死了,您就别卖关子啦。
……
苏洵顿时大激动,扑通一声给老父亲跪下了,叩谢如捣蒜,哪管石板硬头皮软。转忧为喜的程夫人含了热泪,寻思典当她的最后一只和田玉镯。
读着,丝毫不会觉得这全是作家天马行空的一厢情愿,反倒觉得非常真实,在当时的节骨眼上,苏序是极有可能召开了这么一次家庭点灯会的,绝不是子虚乌有。
再如《大喜之时忽然大悲》写东坡高中进士后有一日在兴国寺的菜园子散步,注目牡丹,想到了母亲。作家如是写道:
程夫人原本是一朵富贵花。程家是眉山首富……
菜园子起了一阵风,牡丹花失颜色,花瓣飘零。苏轼忽然来了一股心痛。
牡丹花开未几日,风也不大,为何她突然凋谢?无端心痛,是何征兆?
夏末,眉山传来噩耗:四月八日,程夫人已病逝于纱縠行老家。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历史是否真这样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作家刻画的这一场景很真。一个优秀的作家,绝不会在他的作品里想当然地胡编乱造,即便虚构也会让人觉得非常真实。
三、善于裁选,驾轻就熟
蹩脚的工匠不善裁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眉毛胡子一把抓。作家刘小川极善裁选,驾轻就熟。如写苏东坡的少年时光,便抓住他作为“三好”学生,抓住他“好玩,好吃,好学”来展现,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饱满、栩栩如生的少年苏东坡形象。同时又启人深思:这样的“三好”,才是一个人该有的童年,才是快乐幸福的童年,才是符合儿童天性的童年。
如写王弗,便抓住她“敏而好静”的特点,写她是东坡贤内助,善识人(如章惇、张璪),在凤翔阻止东坡挖掘前人埋藏的丹药,便将王弗形象深深烙在读者心中。
四、注重独创,举重若轻
别的写东坡的书,大同小异的多,鲜有让人耳目一新处。《苏东坡三百篇》则不然,独一无二,全新抒写,全新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苏东坡三百篇》让人读到在其他东坡传记中鲜有读到的东西。这充分证明了作家的另一个身份——资深苏学专家。唯其研究得深研究得广研究得透,方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作家写苏轼高中进士后,连写了《苏榜眼被人捉走了》《欧阳修差点挨打》两个故事,让人扩大了见闻,增长了见识。《苏轼尚未做官,先已为民请命》写东坡第一次丁忧期间,上书龙阁学士、益州太守王素,上书未果又走马成都,终使王素减轻了盐、茶、酒、绢等基本生活物资的赋税,数以百万计的蜀人终受其惠。很多故事内容,都是它书所未曾见识过的。
五、善写细节,神韵毕现
小威廉·斯特伦克在《文体的要素》中写道:“所有研究过写作艺术的人都会同意这一点:要引起读者注意并让其保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写作细致、确切和具体。最伟大的作家的写作……之所以有效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用细节,很好地处理了那些重要的细节。”《初见欧阳修》中写苏洵在二子中举后,怀揣张方平的推荐信去拜见欧阳修,刘小川如是写道:
苏老泉恭呈二十篇精心挑选的文章,其中有《六国论》。欧阳修坐着看,渐渐坐不住了,他站起来走着看。老泉一时紧张,鼻尖冒汗……
苏老泉心跳如鼓。欧阳修在家里悠悠散步,走到了书房外,又慢吞吞走回来。
欧阳修捋须自语:好你个方平老儿……
苏老泉紧张得全身汗毛皆竖,鼻尖淌汗如雨。欧阳修先生这半句话是何意?莫非嘲笑张方平眼拙?
……
决定命运的时刻啊,苏老泉要晕过去了。
欧阳修转身向苏洵,点头笑道:张侍郎果然好眼力,不减当年啊。
苏老泉舒出一口长气,默念阿弥陀佛,谢谢西方佛祖。
便把苏洵彼时可能的情形写得活灵活现了。
细节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能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契诃夫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在第一幕中,一支手枪被放在了一件斗篷上,那么它必然会在第三幕中射出子弹来。同样,当一个故事交代了新的细节,或是描写得更加具体,那么它可能在暗示故事人物的变化或情节的发展。”在《苏洵急了,冲风冒雪跑到郑州去》中写苏老泉由兴奋而亢奋,分别上书政府首脑和军事副首脑,指点他们应当如何执政、如何治军。“他希望凭借欧阳修的力荐,不试而官。宰相富弼传话:‘此君专门教人杀戮立威,如何要得官做!苏洵一听,大叫惨也惨也……当天夜里,汴京下起了鹅毛大雪,可怜的苏洵,骑马奔向一百多里外的郑州,迎见返京的张方平张侍郎!一座靠山不行,要有两座靠山!……出郑州十里许,有导骑从东来,惊愕下马立道周……已过,乃敢上马徐去。”
六、写人叙事,文字节俭
作家在自序中表达了对传统写人叙事风格的推崇,并说:“《世说新语》对我启发大,一个字要抵三个字用。”读《苏东坡三百篇》以及作家的其他作品,皆可以看出传统写人叙事对作家的深远影响。作品写了一系列人物,如:马梦得、陈希亮、张璪、章惇、陈季常、孙固、吕诲、刘贡父、范镇等等,皆能用节俭的文字活画出人物的风貌、神韵,将人物写得神采飞扬。“马梦得的马背功夫了得,腾空而起翻跟斗,眨眼间,人又贴在了马肚皮。小儿拍手笑,王弗与丫鬟相顾莞尔……过宝鸡县,马梦得谈起宝鸡的来历,讲得趣味横生,他又学公鸡叫,惹得村舍的公鸡将黄昏认作天欲晓,纷纷叫起来……马梦得追随苏东坡,一追三十年。”(《马梦得》)
“蘇东坡与陈希亮,活像两只碰到一起的公鸡。……府吏们一口一个苏贤良,陈希亮黑着一张瘦脸。……于是,两只公鸡面对面了。眼睛在打仗。少顷,苏东坡掉头便走。……从今以后,谁敢叫一声苏贤良,我这马鞭子要见血。”(《陈希亮》)
再如《王安石几乎不洗脚》中“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韩琦貌美,余一无可道”及《皇帝目视王安石良久》《王安石丁母忧,青灯黄卷九百天》等等,皆文字俭省,字字千金。
七、巧引作品,穿插自如
结合故事,巧引东坡作品,还原作品背景,穿插自如。在《苏贤良看大地主不顺眼》中,作家写苏轼策马围着大庄园转了一圈,回官舍睡不着了,这样写道:“诗人提笔大书:当时夺民田,失业安敢哭?谁家美园圃?郁郁城之麓。此亭破千家,籍没不容赎!”便再现出年轻的苏轼初试凤翔时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恶霸夺取民田的痛斥。
《除夕》一篇中,作家写苏轼除夕夜未能与家人团聚,在监狱忙着清点囚犯,并以诗作武器,题诗官厅墙壁:“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不论贤与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如此,便道出了《题官厅壁》一诗的创作缘起。解读诗文,离不开写作背景,这便加深了我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倘不熟谙东坡其人其文,又怎能如此左右逢源?
八、创意结尾,多姿多彩
《苏东坡三百篇》结尾颇为讲究,颇具特色。如《喜雨亭》一篇写东坡致力于拓宽饮凤池,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建成凤翔东湖,解决了市民的饮水问题,作家如是写道:“今日陕西凤翔城,青年苏轼的伟岸雕塑,高耸于东湖边的大广场。”宕开一笔,收煞颇为有力。
《苏轼讽刺凌虚台》一篇,作家如是写:“不过,苏轼气盛,日后并不稍减,只在修炼中加以提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面对皇帝和宰相毫不妥协。生命冲动是要冲到底的。冲力大,阻力强,越发波澜壮阔。”以抒情议论作结,有着拓展、升华之功。
引用诗句,胜过千言万语。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写王弗的凋谢,作家这样作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借东坡诗句,表达心中对这位女子深挚的哀痛,有着一唱三叹之功。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金陵王安石终于启程了》中写神宗皇帝屡屡下诏,王安石终于接旨启程,一路玩着走,自称千年古木,栋梁之材,“世无良匠勿相侵”。之后,作家如是作结:“今日之良匠乃是宋神宗。”戛然而止。
《高人之外另有高人》中,写宋神宗御座前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一场激烈争论散朝后,王安石主动向司马光靠近,想坐君实的车归家,作家这样写道:“司马光说,你上车当然可以,但你身上的虱子不可以。”以此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写一个官妓点评苏轼的即兴之作《望湖楼醉书》:“大官人的书法,像一群墨猪在纸上跑耶。”这时,作家写道:东坡书法绵中带骨,字扁平,有“墨猪”之称。如此补笔,令不谙苏轼书法者,一下了然。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深得结尾之妙也!
传承东坡文化,弘扬东坡精神,学东坡,做东坡,相信更多的读者会喜爱上这部书。
孙文华 笔名二月草芽,四川眉山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眉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有诗文集《你看月亮的脸》等三部。作品七获眉山市政府“苏东坡文艺奖”、东坡区政府“三苏文艺奖”等上百种奖项。
(责任编辑 王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