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色彩的应用技巧分析

2023-11-15黄文秀

参花(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冷色调暖色调中国画

人物创作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领域,而中国画素来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表达方式,来强调色彩的重要性,这在人物画上也得到了显著的体现。历览中国古代经典的人物画,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等,无一不是以丰富和谐的色彩来呈现形象、建构意境。在欣赏传统中国画的过程中,也可以从人物创作中色彩的应用为切入点,探究或浓烈,或淡雅,或简约,或繁复的色彩运用中所展现的精湛技巧,进而体会传统绘画对色彩之美的极致追求。

一、冷色调在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的应用

冷色调通常是指那些能够在心理上给人以距离感、清爽感甚至冰冷感的色彩,如蓝色、青色等都属于冷色调。在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创作者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根据审美倾向的变化调整冷色调的使用面积,让人物展现出不同的气质。

例如,清朝雍正时期的审美偏清新雅致,所以在经典的《雍正十二美人图》中人们能够看到数位身着冷色调服饰的古典仕女。其中《持表对菊》呈现的是一位仕女手持精美的珐琅表坐在书案旁一个郎窑红的绣墩上。美人身上所穿的披风是月白色暗纹团花配驼色襟边,领边是驼色底,靛蓝色的绣花,头戴的罗帕也是靛蓝色的;内搭茄色竖领斜襟长袄;月白色披风里是粉红色的内衬,与下裙的白色相搭;糙米白的胸花串上两根长长的绿色飘带隐入服饰中,坐在铺有元青色坐垫的绣墩上。整幅画中冷色调十分丰富,有靛蓝、月白、元青、石绿、米白、墨紫,等等,这些色彩相互配合,杂而不乱,展现出画中美人淡如菊的气质。又如,《裘装对镜》中的仕女身着宝蓝色裘装,腰系玉佩,一手搭于暖炉御寒,一手持铜镜,神情专注地对镜自赏。从以上示例中可以看出,画家在人物色彩运用上十分青睐冷色调,且并不介意用大面积的铺色来展示人物的距离感,而这也恰恰符合画家所刻画的清新淡雅的古典美人的气质需要。

中国人物画中色彩的运用与人物的刻画相映成趣。透过冷色调的运用,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人物的外在形象,更能够窥探其内在心理,进而理解人物的魅力所在、感知画家寄托在人物上的丰富情感。

二、暖色调在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的应用

与冷色调相对的,在心理体验上能够给人带来温暖感觉的色彩就属于暖色调。在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暖色调的运用十分常见,如红、黄、棕等。通常来讲,画家在将一种暖色定为主色调后,会根据需要利用其他颜色进行陪衬、补充,营造温暖舒适的氛围,强化观者的心理体验。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原,佛教文化在人物画上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例如,有些画家在创作宗教人物时倾向于运用艳丽的色彩进行描摹。但是绝大多数画家对暖色调的运用依然保持着克制的态度,尽量以主色调来统领人物画的色彩,并十分注重色彩之间的配合,以保证整幅画面在色彩上的和谐统一。

例如,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为重彩画,画中描绘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这幅经典名作的整体色彩氛围浓郁、温暖,大面积的红色与棕色十分醒目,并采用不同色系进行描绘,以区分服饰的内外层次,增加色彩的丰富性。画家以高超的配色技法将这些不同层次的服饰与红棕色融合在一起,提升了画面的和谐感,也让仕女们的衣裙看起来更有质感。红色部分是暖调的鲜红,入眼艳丽却不浓重,与服装的薄纱质地相得益彰,而这自然得益于画家细腻而温和的笔触——画家利用红色的内衬与棕色的外衣相互衬托来突出红色的艳丽,或者通过白色的薄纱让红色呈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这样的对比自然让暖色的红成了画作中最鲜明的颜色。红色和棕色在色调上十分接近,邻近色的配合让画面的色彩对比并不十分强烈,反而自然舒适,从人物创作的角度看,红色打破了棕色的沉闷,让仕女簪花的行为更加俏皮、灵动。在红、棕的主色调下,画家也利用其他色彩进行调和。例如画家巧妙地将金色融入其中,即描绘了黑色发丝中的金色发簪、红色服饰上的金色装饰,金色的运用打破了单一的色调,增添了富贵的气息,也让仕女们头顶所簪的鲜花显得更加娇嫩。此外,服饰上深青色的花纹,让红色的内衬、白色的薄纱透出一丝沉稳,同时也丰富了人物服饰的配色,体现了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细腻用心。

此外,画家在暖色调的运用中十分重视用色彩来衬托人物状态。《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在浓郁温暖的色彩衬托下显得更加舒适、慵懒,展现了美人仪态。例如左起第一位仕女,髻插淡粉色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色彩鲜艳的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整个人物在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左起第二位仕女似正从远处走来,她头戴艳丽的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浓艳华贵的色彩让她看起来十分高贵,神情也呈现出傲视一切之感。左起第三人是一髻插清新淡雅的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面前的仙鹤,人物的色彩运用相对淡雅,衬托的人物神态也从容淡定。左起第四人是手执团扇的侍女,与众贵妇人相比,她衣着和发饰的颜色并不突出,主要以淡粉為主,但神情端庄而安详,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而这样恰恰符合了她的身份。左起第五位贵妇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似有不胜闷热之感,繁复的色彩搭配与她体丰怯热的神态相互映衬,展现了她的悠然闲适。左起第六人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头插红白相间的牡丹花,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逗弄小狗,神态颇为自得。从人物细节来看,画家根据人物的身份、神情、动作等来选择搭配色彩,从整体上展现出贵族妇女富足悠闲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含了她们幽居庭院的郁闷和无聊。

通过对古代经典画作的欣赏,我们能够看到画家在暖色调选择和搭配上的用心。正是有了这样的精心设计,我们才能在中国人物画中看到如此丰富的色彩,才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三、对比色在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的应用

对比色指的是两种可以明显区分的色彩,如在绘画创作中冷暖色调的对比、不同明度色彩的对比等等。在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画家们十分擅长运用对比色,通过色彩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区分,并形成一种和谐自然的节奏,增强画面的整体观感,同时也让人物特色更加鲜明。

例如,唐代张萱的名作《捣练图》描绘了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劳动操作时的情景。从人物设色来看,整幅画色彩构成丰富而和谐,朱红、绯红、橘黄、翠绿、石青、草绿、米黄、白,等等,多种色彩同处一面,不仅没有显现出杂乱,反而交相辉映,呈现一种富丽堂皇而雅致自然的气氛。从人物细节来看,整幅画一共展现了三组人物,其中画卷右边四人为一组,其服饰颜色以绯红、翠绿、石青、白为主,冷暖色调相互交错,搭配棕色的捣杵和石臼,让画面色彩淡雅清新,且充满生机;同时人物的动作和情绪呈较短促的上下波动状,仿佛让人感觉到随着捣杵的动作,各种色彩的服饰随着起伏波动,呈现出一种动态美感。画面中间描绘的是草绿色的地毯上两位穿针引线的妇女,两人的动作相对静止,服饰颜色主要为白色,与地毯颜色形成对比。当然,画家也巧用心思,在白色的服饰上添加了朱红的披帛和丝绦,让色彩单调的画面出现了视觉点,让人物得到了凸显。画面最左侧一组人物的数量最多,其包含的色彩也更加丰富,站着熨烫的四人服飾中包含了橘黄、石青、米黄、白等色彩,各种颜色根据人物的位置进行分配,在视觉上形成错落的节奏。此外,蹲在炉火旁的小女孩身着石青色服饰;钻到大人所抻的练底下,举胳膊抬头向上看的小女孩身着绯红服饰。此处人物形象在色彩运用上十分纯粹,让淡雅的色调中增添了亮色。同时,绯红服饰的小女孩动作十分俏皮,服饰的颜色随着动作呈现出动态的真,这不仅让略显沉闷枯燥的劳动气氛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整个画面人物的色彩流动起来。

在《捣练图》中,画家除了利用大面积色块的对比来展示人物神情动态,还利用墨色与不同色彩的对比展现人物细节。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原则之一,工笔人物画更是考验画家对线条的处理。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三组人物线条就可以发现,人物轮廓的线条勾勒并非粗细均匀、力度均等,而是根据不同的质感呈现出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画家在描绘仕女面部和手臂肌肤的线条时,墨色较浅,线条细腻柔美,展现出圆润的面庞、丰泽的手臂,细腻的肌肤和从容的神态;在描绘服饰等较粗糙的部分时,线条则出现了顿挫与转折,变化更加明确,着重突出服饰随着人物的动作而呈现出的动感,以增加人物的真实感。在以墨色勾勒出人物线条后,画家用重彩设色,颜料以矿物色为主。画中人物服饰颜色鲜艳,但并不杂乱,白颜色在画面中大量出现,均衡了画面的重心,服饰配色上运用了对比色、冷暖色,使画面在颜色变化丰富的同时自然和谐。同时,墨色线条与多种色彩的搭配,让色彩的呈现更具层次和变化,也让色彩之间的碰撞有所缓和,提升了人物描摹的审美意境。

色彩在人物画中的运用是创作审美的一种体现,也是画家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在历史的发展中,历代画家不断探索创新,将色彩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通过色彩的对比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姿态,既展现出了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和思想,让人们在欣赏画中人物的同时也能够延展出无尽的想象。

四、黑白色在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的应用

墨画是色彩表现上的精炼概括,即“墨分五彩”。在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深浅不一的墨色与白色的纸张之间形成了巧妙的对比,从而达到丰富作品艺术内涵的作用。在人物创作中,作者通常会以墨色勾勒线条,然后根据人物特征进行刻画。这样以黑白对比,在清新淡雅中展现出色彩的灵动。当然,在中国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画家探索出多种墨色融合的创作方法,如渐变法、调和法,等等,运用不同方法所展现的墨与色的比例和搭配效果自然也不尽相同,而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其最终都要达到黑白对比协调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出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

例如,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为淡设色,以黑白为主,画面色彩更为纯净,既符合画面意境,也具有文人情怀。李唐下笔很重,勾、勒、转、折、刚中有顿挫,力量并不平均,笔势起伏跌宕,变化幅度虽不大但动感强烈,这也让墨色浓淡的对比更加强烈,突出了作者用墨表达内心激烈情感的意图。在《采薇图》中,画家从历史中寻找素材,刻画了伯夷、叔齐两位古人。图中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薇之余,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休息对话,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写实地展现了二人长期采食野菜充饥的状态。但是画家并没有将重点放在两人展现出的落魄与困苦上,而是以细腻、精微的笔触刻画人物性格,以粗重、简劲、顿挫有力的笔墨勾出人物方而折、刚而硬的衣纹线条,以流畅、爽利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出人物坚强而刚韧的性格,用淡墨晕染衬出白色的布衣,暗喻伯夷和叔齐的高洁,再现了不屈不挠、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也衬托出主人公视死如归、坚守节操的决心。同时,画家为了丰富人物性格,对周围环境的色彩运用亦十分巧妙,树石笔法初简,墨色湿润,浓淡相宜的墨色渲染,让自然环境更加真实而充满意蕴,同时也衬托了伯夷、叔齐栖身自然,像苍松、古柏一样坚定的意志。

黑白对比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智慧。正所谓“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墨色作为传统绘画中的底色,其浓淡变化与白色之间如何实现巧妙的配合,这是历代画家都需要斟酌的一道难题。通过欣赏古代经典人物画可以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并在传承中创新,探索黑白对比的更多可能性。

五、结语

总之,人物是传统中国画创作的重要题材,色彩在人物创作中的运用,既展现了画家精湛的技艺,也体现了画家绝佳的审美素养。上文结合传统中国画中的经典作品,从暖色调、冷色调、对比色、黑白色等角度对人物创作中色彩的应用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是,研究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随着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一方面要继续探索总结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色彩的应用技巧,并继承传统、取其精华,推动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借鉴他国绘画艺术经验,使色彩在人物画中的运用和表达更加完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继承传统、兼容并蓄,从而不断探索中国画人物创作色彩运用新领域,将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刘源元,吴丹.浅析中国画“虚实相生”之“虚”[J].参花(上),2022(10):80-82.

(作者简介:黄文秀,女,本科,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美术学科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冷色调暖色调中国画
中国画
你性格里的冷暖色调比例是怎样的?
纳兰词冷色调意象探微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明快暖色调
让床头灯点亮卧室“颜值”明暗暖色调Up家居温馨感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冷色调色彩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万能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