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教学之“困”,如何求解与跨越?
——《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实录

2023-11-15卜蝴蝶

教育家 2023年40期
关键词:教育家跨学科法治

辑 | 卜蝴蝶

当前,我们正身处于一个高度融合、快速变革的时代,教育新技术、新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的学科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实施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已逐渐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条备受关注的创新路径。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和问题。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难点和突破点在哪里?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跨学科学习?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困”与“解”。

主持人:王海洋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嘉宾:许勇辉佛山市顺德区乐从第一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嘉宾:杨帆深圳市龙华区万科双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许勇辉:跨学科学习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与亮点,探索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一些教师不知从何入手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此,我校带领教师反复研读课标,深入探索,打开了项目式学习的大门。

一是抓住热点,筑育人之魂。2022年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学校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组织专题‘思政大课’”。我校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组结合社会新闻、时事热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了“2035坐高铁去台湾”“俄乌局势”“重庆山火”“五四青年节”等一系列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融合了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化学、物理、音乐等学科,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验证猜想、辩论优劣等环节,提升了对真实、复杂问题的探究能力。

二是顺其自然,闪智慧之光。学校作为学生的“学园”,校园中的人、事、物直观而自然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学生项目学习最鲜活的资源。因此,我校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二年级开展了“大‘柚’作为”活动,科学规划柚子园,融合语文、美术、科学、劳动等学科,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记录表达,进行一系列科学探究,从而拓展其学科知识。

三是无中生“有”,创探究之路。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特色、优势资源也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路径之一。我校校园内桑树稀少,但佛山市顺德区的桑基农业发展较为成熟,为学校开展相关项目化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我校从“桑”文化入手,针对不同年段设置不同探究项目,例如:七年级融合数学、劳动、美术、科学等学科进行桑葚园开辟与种植养护,一年级开展“我与蚕宝共成长”项目式活动,与初中生物学进行跨学段融合。同时,为获取更多资源,我校还进行了跨校对比与合作,使项目式学习更加深入、有趣。

杨帆: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也要随之变革。我校以课程设置为突破点,构建了具有未来视角、关注学生发展、中外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和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经过实践探索,学生充分体验了跨学科学习的乐趣,教师也获得了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培训经验。

以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项目式学习能够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让学生在爱上学习的同时学会学习。我校从建校起就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项目式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生活中的思考,提出想要研究的项目,而后进行项目展望、研究设计,还要面向全班宣讲、组建项目组并招募组员。

以五年级为例,8个班级共开展了24个项目研究,项目主题多元,涉及面广,包括科技、人文、历史、航天、中医、服装设计等。项目确立后,各项目组按照知识储备、调研、方案设计、成果展示等步骤进行。其中教师在这一阶段会和学生一起上网查找项目相关资料,给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资料,帮助其补充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快乐学习。

以项目式学习促进教师成长。我校始终坚持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旨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项目式学习意味着备课、教学、评估、日常课堂管理的全新改变,其与我校提倡的“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的因材施教的课堂高度契合。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体会到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自觉改变自己的理念、行为,并积极为学生搭建舞台,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丰富的学科知识、提升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运用项目式学习法,能够促进教师深刻认识到学生内驱力的调动是教育成功的根本。

谢秀君:关于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突破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系统进行顶层设计突破观念困境。为解决跨学科融合教学政策、理念落地难的问题,我校围绕高情远致、通文达理、心康体健等育人目标,构建以心美课程群、智美课程群、行美课程群、秀美课程群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五育并举与学生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对我校跨学科主题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如在智美课程群中,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我校在一、二年级地方课程中开设人工智能启蒙课,将美术、信息技术、数学等课程进行整合,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支持。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突破实施困境。跨学科融合教学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综合研究不同学科、不同主题、不同项目之间知识交叉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系统整合多样化教学资源,不断改进和优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建立“跨”与“融”的桥梁,实现跨得准确、融得有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如为提升教师的跨界思维,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校音乐教师创新课堂教学,协同语文、英语、数学等教师共同推出跨学科融合教学课《竹石》,通过指导学生吟诵,用七巧板拼出竹石,再到改编校歌和口琴演奏,带领学生感受竹子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品格,有效实现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与“融”。

一体构建教育环境实现区域融合。高品质育人依赖于家、校、社的整体优化与互联互通。因此,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中要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构建家、校、社一体化的教育环境,在协同育人中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我校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外实践三维大课堂,即学生在学校习得学科知识,由家庭、社会协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支持,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归家庭、走进社会,实现校内与校外素质教育的横向融通。

在“共建花园”项目式学习中,班主任携手数学、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做好“共建花园”前期策划,学生利用节假日,通过“小手拉大手”亲子活动走入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花园维护工作,带动更多的居民成为共建花园的主人。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和表达力。

嘉宾:谢秀君深圳市光明区尚美小学校长

嘉宾:孙琴芬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嘉宾:王光志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孙琴芬:目前,不少学校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经过探索与实践,在加强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当前跨学科融合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整体意识割裂。教师在实施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科融合的概念,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将各学科知识生搬硬套、拼凑缝合的现象,使各学科的知识无法相互贯通,课堂教学呈现割裂之势,这种整体意识的缺乏,使跨学科教学无法实现知识整合。

二是现实情境缺失。跨学科主题教学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但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

三是评价方式单一。在跨学科主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仍以知识性考核为主,这与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教学不相匹配,即使在评价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学习成果为评价依据,但对评价的分析如果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也会大大降低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面对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校坚持“本真”课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新开展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开放性的跨学科融合教学。

以我负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就其中的“法治教育”主题,我们开展了如下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确立联结主题,重构学科逻辑。为解决整体意识割裂对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阻碍,教师要明确各学科之间的联结主题,重新梳理其关联逻辑,建立以整体关联为导向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思维。一是立足核心素养,精准定位大主题。我们在精准定位“法治意识”这一联结主题后,将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特色活动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建立有机新逻辑,重构学科知识链。我们以“法治”主题为基点,罗列出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并找到其中的深层次联系,形成了新的逻辑体系。如将法治教育融入语文课程,在学习与法律相关的课文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从法治角度理解课文内容;融入科学课程,在讲解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时,介绍治沙和植树造林的法律法规。三是精心设计大活动,创新教学情境链。在融合各学科内容、形成学科知识链的基础上,我们还精心设计主题大活动,例如开展“法治知识主题讲座”、组织“模拟法庭”、寻访身边的政协委员及人大代表等,不仅实现了知识层面的学习,还提高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设立创新实践,回归生活场域。现实情境缺失的背后实质是核心素养的缺失,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需要与真实情境相交融,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一是了解学习内需,引入生活实例。我们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观察、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将社会热点问题及与生活相关的法律案例纳入主题教学内容。二是创新学习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我们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法治场景,播放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动画短片,开展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教育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法治主题教育。三是扩大学习场域,引领学生亲身实践。整合学校周边的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实效,邀请法律顾问、警察等到学校给学生授课,以翔实的案例向学生生动讲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感受法治教育的魅力。

优化评价方法,指向意义建构。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评价应指向学生发展的过程及意义建构,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多元评价方式。一是丰富多维内容,建立生成性评价。在“法治”主题跨学科教学中,为了将生成性评价贯穿整个主题学习,我们精心设计了“角色扮演评价法”“法治微电影评价法”等评价活动,将学生的语言交流、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全部纳入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素养。二是锚定持续发展,探索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业成长和进步作为评判标准,我们建立“学生法治素养档案制度”“项目式学习评价制度”等增值性评价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三是推进数字评价,凸显主体多元化。为了使评价更具客观性和公平性,我们建立了法治教育评价小组,设置了线上评价平台,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注重学生主体的意义生成与建构。

王光志:打破各学科课程教学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状态,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跨学科融合教学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层次性和实践指向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多视角、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核心素养从理念落到实践的必然选择。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以跨学科融合教学为抓手,结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式”这一课题,不断突破创新,形成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是闭环融合的三环节。跨学科融合教学是一个系统,选题是基础,设计是关键,评价是保障。在选题上,结合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要求,从各学科中确定跨学科融合的教学主题;在设计上,依托真实情境和具体任务展开研制;在评价上,以核心素养不同水平落实展开评估。

二是选题及设计。一是从课程走向真实世界,二是从真实世界走向课程,共同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下面以具体案例说明我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选题和设计过程。

案例一: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项目。项目以化学课为主体,融合生物学、地理和物理等课程内容,由各学科组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以化学组为主导,共同探讨本项目的内容结构。依据内容结构,设计相应活动,主要包括:查阅相关资料,理解碳中和、低碳行动的意义;小组协作,建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系统设计具体措施,研制行动方案;成果展示,付诸行动。实践可知,跨学科学习有力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协作、创造力等核心素养。项目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在面对个人生活需要、国家发展、人类发展与低碳要求的两难问题时,借助科学、技术、工程等学科融合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国际化视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案例二:指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以“贵州溶洞探索”为中心的SSI项目教学。我校结合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背景,以“十二背后溶洞的保护与开发”为载体,融合科学、经济、政策、环境和安全等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建构教与学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总结出“三阶段六主题”课程内容,共计12课时。在“贵州溶洞探索”项目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分工合作中一起探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持续性探究,在真实探究中体验“学中思、思有获”,真正促进了自主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家跨学科法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教育家与儿童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