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11-15阳永忠周敏燕

教师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智慧情境探究

阳永忠 周敏燕

(1.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福建厦门 361026;2.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 361026)

传统的教学是传道、授业与解惑,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与“助产”。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教—学—评”一体化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当前教育形势,是每个教师的必然选择。在信息技术与AI 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数学学科融合智慧教育是必然选择。常态化的智慧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进行多元评价。

一、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一)智慧教育是科教兴国与时代的要求

21 世纪初,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文件明确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因此,教育信息化道路是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光明之路。

传统的教与学经常是“两张皮”,教学与评价脱节。智慧教育在课堂中引入电子技术、新媒体,创设有利于知识探究与构建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实时数据统计分析、师生诊断与评价,及时补充或调整学习资源,创造符合全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太重视问题情境与知识的联系,对问题情境理解不深,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而数学教学可以说是数学概念的教学,只有在真正的情境中分析与提出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钱学森之问”问出的是中国教育之路,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的是重实践、会思考、重逻辑、有批判性、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只有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的智慧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通过调查与对比发现,传统课堂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传统课堂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学生的主体性不够明显,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应承担的培养会思考、能创新人才的使命。而实行智慧教育的课堂则能更好地实施全人教育,它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教学与诊断、教学与评价问题,实现评价多元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三)研究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来源再也不只是师承与书籍,面对信息与知识快速增长带来的便利,教会学生甄别与创新是关键。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传统课堂教学不足以担此重任,智慧课堂教学或许是一种选择。

笔者对国内外已有的智慧教育文献、理论进行研究,对传统授课的不足部分加以调整改进,探究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新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对比、总结与完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探索并建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智能终端和各种相关学习资源,覆盖课前预习与自学、课中探究与测试、课后巩固与提升的智能学习环境。

(2)探索并形成一个基于移动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交互的运行模式,把教师从讲授型教师转变成学习型教师,从而提升育人能力。

(3)开发本市初中数学备课资源包,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将学习效果尽量数据化、可视化,优化智慧教育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力争将学习形式向“创造驱动的靶向学习”目标靠近。

(4)开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和典型课例,打造一些精品课,备课组与教研组协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包。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早已被国内外许多学者熟识,前人已经开展了诸多研究,对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与阐述,其核心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相结合。智慧课堂比传统课堂更注重教学理念更新,与传统课堂在教学流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智慧课堂关注“全人教育”,更注重真实的问题情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所以更能培养创新人才。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分支,是现今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感知、理解,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

2.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该理论指出,在“听讲”的学习方式下,学习内容仅仅能够保存5%,“视听”方式下学习内容的存留率也只有20%,即使在智慧课堂中,如果仅仅依靠微视频教学,改善教学的作用也并不大。当学习者开始主动探究、实践,特别是为他人讲授时,学习内容的存留率可以达到90%,突破了视频教学的“天花板”。

三、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传统教学方式与智慧课堂教学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教师主导势头强,凡事都主导,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来。在一些学校、一些课堂中,主导变成了“加工”,学生主体变成了加工的对象,慢慢地学生变成承载知识的容器。

教育的过程是生长而非加工。每个生命体开始都是一颗“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长成应有的模样。教师的任务就是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去唤醒、激发、滋养他们内在的生命力量。

智慧课堂教学,教师借助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快速、精准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及需要加强的部分,教师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有的放矢地推送预习与检测材料,学生可以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疑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智慧课堂的后台数据分析,调整和修改教学方案和检测材料,确定教学重难点,做到以学定教。

在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方案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对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以增强学习的真实感与获得感。教师既是讨论的参与者,也是学生的领路人,对学生适时引导,在关键处点拨,引导学生向更广、更深处思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推送随堂测试,智能终端可以实时检测分析,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材料,力求人人得到发展。

课后,教师根据课堂诊断,向学生推送个性化的作业,实施作业分层和有针对性的微课辅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完一小节或一个单元之后,就可以尝试画出知识的思维导图。学生根据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把自己的疑问与收获发表在信息化平台上,在共享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识。

这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智慧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课改一直提倡探究型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三个标签。但日常教学中真正的探究型课堂却很少,低效率的“满堂灌”仍然很普遍,采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屡见不鲜。“双减”政策是一场及时雨,对课堂提出了“减负增效”的要求,这就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因此,学生自主生长的智慧课堂教学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笔者通过摸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策略,主要包括课前预习与自学、课中探究与测试、课后巩固与提升三阶段。具体分布见图1。

图1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图

课前预习与自学分为三个阶段:学情分析、预习测评、教学设计。流程见图2。

图2 课前预习与自学流程图

课中探究与测试包括四个模块: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实时检测、总结提升。

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情境的来源既可以是课本,也可以是与课程有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仅依靠自身无法完整或清晰解答的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讨论完后,教师做归纳提升、画龙点睛。

课堂教学的另一功能是诊断,这一环节安排层次递进的几道题进行课堂检测,让每个学生当堂了解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高层次课程目标。

课堂的“评”评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做题后的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当然,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同学和教师的赞许,那种成就感往往更持久。因此,教师在此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评价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间评价、师生评价,既可以是学习态度的评价,也可以是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的作用一定要是正向的,它能激起学生自我查漏补缺,或者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课后作业布置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分层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其中应有三道每人必须过关的题,其余按层次设置,不同的人都有值得思考的练习,最后一题是综合性较高的挑战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这些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在必要的情况下讨论学习。对于基础稍弱的学生,则只要求观看课堂录像或一些相关微课,以做到查漏补缺。另外,教师既可以借助智能终端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也可以利用课堂实录功能对自我进行评价,在评价与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教育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我们永远在路上。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是教育向前发展的主旋律,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智慧课堂就是一种培养“全人”、提升核心素养的教育模式,任重道远,我们将尽力行之。

猜你喜欢

智慧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