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坊模式的高校基础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

2023-11-15黄国英

教师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形式

黄国英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南昌 330038)

一、高校基础素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坊模式的运用意义

(一)当前高校基础素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素质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目前部分课程出现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欠设计。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按部就班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学科系统性特征十分明显,看似体系严谨但不实用”。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偏多,课程内容偏深,缺乏吸引力。

2.教学组织形式不灵活。大多采取传统大班并以讲授为主,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课堂体验性、互动性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不符合“学做练一体化”提升素质能力的要求。

3.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重书面考试、轻能力考核,考核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一考定终身”。无法综合考核学生的运用能力,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改革。

4.学生主体作用难保证。缺乏针对性、专题性学习,与学生现实需求结合不够,学生被动完成学习内容,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此外,教学观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局限,都是制约基础素质课程改革的因素。

(二)工作坊模式运用于基础素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意义

工作坊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即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进行专题研究。将工作坊引入课堂教学,利用小组讨论、互动式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支持并鼓励学生在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价值观的塑造、养成。这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称为工作坊模式。

工作坊模式倡导“理论与实践同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改变了传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和教学关系,为基础素质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了新路径、新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工作坊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时间分配、教学组织形式上更为灵活。具体表现为:一是探讨的话题往往更有针对性。很多时候,它们都涉及相关领域的前沿话题,比较有利于激发群体成员的灵感和创造力。二是开展形式更为灵活。它可以在某人的家里开展,也可以在会议室里开展,它的时间与地点都比较灵活。三是时间的分配上更为自主。学习者的体验时间占50%,分享时间占20%,讲授时间占30%。“体验”主要是指设计一些活动、游戏、演练来让学员体验并从中学习。

工作坊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方式来分享和呈现探究的成果,是一种既注重过程又重视结果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工作坊模式逐渐演变为一种体验式课程,成为目前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提升学生自学效率的方式。

二、基于工作坊模式的高校基础素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开展课前调查问卷,确定工作坊专题及形式

笔者团队自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前调查问卷》,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需求、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对心理工作坊的了解情况、课程评价的方法、希望获得的成长及期待等,为心理工作坊模式主题确定、方案设计及课程评价提供参考。根据调查结果,明确了以下问题:

1.确定了主要专题。大学生希望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得到的帮助主要是自我认知(认识自我)、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职业生涯与规划四大方面。

2.明确了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大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主要有活动体验、游戏活动、心得分享等。对分组讨论及绘画心理分析也比较认同。

3.明确了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普遍认为不宜仅通过试卷测试的形式,而应结合课程学习心得、学习总结及其他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二)以工作坊模式进行课程的重构设计并开展实践

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教材及课程标准,进行课程重构设计,确定了四大专题(见表1),明确了专题目标及工作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活动安排。

表1 专题设计表

(三)基于工作坊模式的基础素质课程反馈

课题研究者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访谈与问卷相结合、学生反馈与观察员反馈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过程、多主体教学评价。同时,课题的研究者就是工作坊的组织者,在工作坊实践中可根据学员现场讨论的深度、参与度及团体的氛围等了解课程进展的真实状况,邀请学校督导及同行作为观察员对课程进展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结合师生访谈、课堂“心手札”、课程小结等反馈渠道反馈学生在工作坊学习中真实的感悟、学习心得等。

(四)分析汇总反馈意见和建议,提供教改路径

一是活动形式,围绕“大学生自我认知”主题工作坊,游戏、冥想体验、PPT配合教师讲授三种形式最受欢迎。

二是活动内容,影响最深的是“价值拍卖游戏”“拜访二十年后的自己冥想体验”“二十个我是谁?”自我探索活动。

三是印象深刻的原因,主要是“好玩有趣、形式新颖、能引发对内在心理我的认识与思考”。

四是工作坊的效果,5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较好效果。认为效果非常好的学生在10%以上。60%以上学生认为自己在“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上尚需提升。

五是意见和建议,如“希望继续保持这种有趣的形式”“我觉得形式很新颖,也很有意思,能够了解自己也很好”“多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更容易接受”,同时希望“上课形式更丰富就好了”“可以增加更多有趣的互动”。

三、基于工作坊模式的基础素质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注意教学专题及内容的生活化,切合大学生实际需要

大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因此活动设计宜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调动大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二)营造工作坊良好的氛围,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民主、自由、愉悦、安全、和谐的环境是影响工作坊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这样的氛围,大学生才能以“主人”的姿态参加各种工作坊活动。

(三)注意工作坊物理环境的优化,创造有利于互动的条件

传统“秧田式”布局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宜采取环形、马蹄形、双环形、双马蹄形或分组布局,缩短心理距离以利于交流。室内可通过摆放植物、布置柔和的灯光等来营造温馨、安全的氛围,并适时播放一些背景音乐来渲染气氛。

(四)重新定位师生观,转换师生关系

工作坊中教师是教练,是活动的领导者。大学生是学习同盟。而要成为“教练式”教师,无论是设计、组织、引导活动,还是在活动中及时给出恰当的建设性反馈与点评等,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形式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小议过去进行时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