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渗透探索*

2023-11-15杨子文文海红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思政

杨子文 文海红 罗 典

(1.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北京朝阳 100000;2.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3.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高校美术鉴赏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观念、欣赏水平,以及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随着课程思政的广泛推广,高校美术鉴赏课程也受益于它的特点,如视觉直观性、审美愉悦性、情感丰富性、人文底蕴深厚性等。通过这些特点,可以把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有效的渗透到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素养,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质,以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建设性人才。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渗透对于提升其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鉴赏课程以美育人的功能

人类的审美是建立在道德理想、认识、情感以及行为的基础上的,美术鉴赏课程能够将作品中的美呈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有直观的美的感受。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是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肌理、构图、空间以及创作背景等来完成教学的,美术鉴赏课程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美术鉴赏课程中可以将作品中蕴含的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理性的形式,使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理论道德内涵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道德情操、到达崇高的精神境界。直观的、理性形式的艺术作品,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满足,并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知识,美术鉴赏课程中的美育功能能够让学生的内心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地成长。

美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大学课堂的重中之重。美术鉴赏课程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美术鉴赏课程应该“以美育人”,帮助他们增强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促进学生自身美育修养的提高。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要选择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真善美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思政元素渗透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1]。因此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具有“以美育人”的功能,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美术鉴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渗透

(一)最经典美术作品中的思政元素

我国最经典美术作品是我国历代美术作家不断努力、追求、奋斗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绘画历史悠久,经典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宋代画家李嵩的《货郎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出精湛的绘画技艺,高超的创作水平,并且表达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可以分析这些美术作品,让学生学习画家的绘画技艺,使他们更加热爱艺术,并培养出勤奋严谨、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追求完美的创作精神。以此来应对和改善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意志不坚定、沉迷网络、得过且过的问题,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坚持不懈、勤奋、认真、尽职、勇于探索、奋斗不息精神的学生。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精神追求,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自古以来,梅兰竹菊、松竹梅以及莲花题材,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了一批批有毅力、有道德、有修养、有温度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真善美兼备,同时又体现出画家内心深处对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傲霜斗雪等高贵精神品质的赞美,也表达了画家的高贵气节。例如《墨梅图》是元代文人画家王冕的杰作,梅花题材一直是画家的“偏爱”,图中题诗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与画结合,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作者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不追求名利、洁身自好、清新脱俗的君子之风的追求。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最经典的代表作品,他们用精湛的笔触勾勒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景观,展现了我国南方山水的灵动秀美和北方山水的险峻雄浑。经典美术作品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人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真善美的最高水平的表达,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元素,利于引导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2]。

(二)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中的思政元素

抗日战争时期,大多数红色美术作品主要宣传“抗战”思想。《狼牙山五壮士》《转战陕北》《黄河颂》等美术作品,深刻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军队和人民团结勇敢的壮丽景象,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杰作。在抗日战争期间,文学和艺术工作者将美术与革命内容相结合,创造出了易于理解和令人振奋的艺术作品。通过研究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民族风度和特点,增强党和人民的团结,激发他们共同实现国家繁荣的强烈精神动力。抗日战争期间艺术作品是抗日战争精神和实践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物,具有强大的精神领导功能。以红色革命历史为主题创作的古典艺术作品是艺术欣赏课程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形成的最重要部分[3]。每个艺术革命作品都是由画家根据感人的革命故事创作的。他们使用构图、色彩、造型、魅力等艺术语言来表达革命英雄革命精神的伟大,这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态度。

(三)具有时代性、代表性的当代画家作品的思政元素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董希文《开国大典》、罗中立《父亲》、高小华《赶火车》等等,这些油画作品都是中国现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油画作品。以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为例,描绘的是一位农民,通过对其粗糙如土墙面肌理的描绘,展现了农民饱受生活磨难、艰苦奋斗的脸。脸上沟壑纵横,挂满了大颗粒的汗水,眉弓的阴影掩盖了眼睛,“父亲”那种承受生活重负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充满希望的内心世界。《父亲》以领袖像的尺寸和逼真的表现手法,将中国农民的真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父亲》这幅作品充满着对人性的关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震撼,激发出无数中国人的共鸣。这部作品深刻反映出中国人民对民生的关注,它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再次受到重视的有力证明。鉴赏具有时代性、代表性的当代画家作品,同时代、近距离的作品更容易让学生在欣赏、联想、分析、判断等认知活动中产生审美认同,形成审美共鸣,润物无声浸入学生思想情感世界。在高校美术鉴赏教育教学中,思政走进美术课堂是现代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三、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理论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专题研讨、分组探究等

理论讲授是一种以语言、图像、文字、视觉、音频、触觉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它以口头、实践、互动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原则。理论讲授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相比之下,分组探究则更能帮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启发学生的智慧。

分组探究能够激励每个组的学生,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交流,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在分组探究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己的导师,学生在探究中积极思考、讨论争辩、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为了更好让学生鉴赏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可以选择一个作家的作品来作为突破点,将内容整合为一个专题,采用专题研讨的教学方法来避免学生对作品的浅尝搁止。如专题讲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万山红遍》《井冈山》。《万山红遍》的构图十分精美,高耸的山脉成了画面的核心,使用大量的朱砂点,以深沉的墨色为底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为题跋在作品的右上角,右下方盖了一枚“寄情”朱文印章与白文相对。此外,画面中还有景色,如画中央白色的瀑布、溪流以及瓦屋,以其黑白红相间的美丽,给人以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井冈山》画中的主峰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所以它看起来很高耸。在主峰周围,一组山峰拱卫、山峰和山峰之间,依靠云气、瀑布等相互分隔,以创造左右层次和空间感。在笔墨上,摒弃了以线条为主的皴法,运用大量积墨、晕染等方法。整个作品表现出温润而清亮、苍翠欲滴的感觉。在画面的右上部,有李可染的题识:“井冈山,革命摇篮”。通过专题研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两幅作品的背景、画面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

(二)画展观摩教学方法:现场作品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

通过亲身体验,我们可以在美术馆、博物馆和美术作品展览馆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这些地方的艺术气息浓郁,能够产生强烈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艺术馆和画廊,通过亲身接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陶瓷。通过在现场进行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并在美术鉴赏课堂上进行这些活动。

(三)学生作品分析法

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并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鉴课堂。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鉴赏自己所创作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索和解决自己在创作中的难题,并且及时沟通,增强他们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评估,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沟通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和掌握鉴赏内容,从而提高自主鉴赏课堂的学习效果。用美术鉴赏方法全面分析学生作品,从自己的作品中发现优势与不足,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认识。

(四)专题研讨赏析法

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和欣赏各种美术作品时,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艺术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观。在美术鉴赏中,学生的真实经验是最有价值的,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作品的价值,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取向,倡导学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使学生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积极和进步的审美观念和态度。例如:鉴赏《黄河颂》,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注重造型的块状表面的感觉和笔触的表达,战士的腿和岩石的受光面是同时用笔和刀刻画出来的,颜色堆积得又厚又重,绘画的感觉强烈而自然,颜色非常明亮,光线非常强烈,大胆、自由和轻松几乎伴随着陈逸飞的每一笔。通过沟通,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巧妙的绘画手法,制定特殊主题和讨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以翻转教室的形式,将课程交给学生。

四、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一)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和精神成长需要

美术鉴赏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4]。在美术鉴赏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像获取与展示的渠道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灵活运用来更好地开展美术鉴赏课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我们应该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尽力创造和提供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美术创作的机会。同时,我们还应该抓住这些机会,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和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人生的每一步。

(二)将美术鉴赏与学生体验深度融合

通过将美术鉴赏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为此,我们应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结合他们的知识背景,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美术的魅力,让他们能够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通过美术鉴赏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美好事物无处不在,并且能够用心去感受它们,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的生活有形、有情、有意。总之,将学生体验与美术教师课程深度融合,有利于增强了课堂效益,提升了教学质量,真正给学生带来了与社会生活的广泛接触,拓宽了思维,丰富了素材,激发了想象,培养了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度挖掘最经典美术作品、红色革命历史为题材创作的经典美术作品以及具有时代性、代表性的当代画家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当代美术鉴赏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艺术的辉煌,形成对我国艺术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感,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渗透,充分发挥美术的独特魅力,挖掘美术中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资源,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美所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受到文化的洗礼、心灵的净化以及道德的提升,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创意美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