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

2023-11-15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核心

毛 奎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2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基因和精神灵魂,千百年来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实践[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分析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密码,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激发大学生为民族复兴事业努力奋斗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从文化的溯源性和基因的同根性来看,孕育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进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与“流”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源泉和内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时代传承和现实发展,二者融合共生、同频共振,有机地统一并实践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从涵养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就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大一统思想”的思想资源;从涵养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正直无私”“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则国强”等思想的内在精华;从涵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明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有效地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人言为信”的价值意蕴和“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精髓。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之中沉淀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与价值遵循。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资源,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孕育的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之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从思想内容维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既蕴含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也承载着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神因子浸润,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又取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优秀思想资源,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继承与升华。其次,从时代性向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合理内核与思想精华,紧扣时代主题,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民价值追求,通过理性批判与创造性发展,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光华。最后,从知行合一的维度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它更加注重思想观念、内心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吸收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知”方面的内容,而且更注重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践履,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约束和引导自我言行,即由“知”的层面达到了“行”的层面,实现了知行的内在统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同频共振

探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具有的相同点时,能发现其两者本身都具有极强的契合性以及契合力,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历史变迁,以及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哪些,又改变了哪些。这些共同的思想使得成就了当前社会发展,也使得人们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到欣欣向荣的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则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弘扬与继承,二者之间有机融合、同频共振。首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当中,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内心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这一层面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理念培养或者是观念展现的过程中都展现了中国所具有的独特环境背景以及社会土壤,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养成或是构建都带来了极为重要的正面影响。其次,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富强这一目标,更能够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提出的思想号召,是统领中华儿女凝聚共识团结奋进的思想指南。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够不断地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真正地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只有了解文化才能够感受到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对于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是一体两面、相互呼应的,二者统一并实践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征程之中。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也承载和寄托着中国人民的美好心愿,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牢固地树立、践行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带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传播世界,使中华民族以更加从容自信昂扬的姿态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所孕育的、独特的思想精华,这种方式能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展现的价值在当下更为清晰,更为明了。不仅如此,也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能够让大学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新内涵、供给新元素、增添新动能。

(一)保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精神独立性的内在要求

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00”后,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渴望思想精神的独立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精神独立性的内生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是汇聚起新时代中国力量的强大思想道德基础。要坚定不移地引领大学生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气派、思想情感、审美追求和行为方式,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保持思想精神的独立性,努力做中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坚定弘扬者,从而不断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自觉的必然旨归

在新时代下,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自觉地增强文化自信,并且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大学生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说到底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孕育形成并坚守的内在情感和文化基因的自觉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最应该追求坚守的思想价值理念,有利于提振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当代大学生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思想境界、涵养道德情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行为准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更多的文化精神力量。

(三)提升大学生担当新时代民族复兴责任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可靠接班人,[2]大力培塑和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坚力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路径

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视角去观察审视,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内外联动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涵养的情感认知规律,搭建涵养的传播平台,注重涵养的氛围营造,创新涵养的实践路径,不断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推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大思政体系,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的情感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和核心课程,要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这对于提升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人生品格和哲学思维的培塑,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并且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内涵以及情感内涵。其次,需要在当前的思政教材中更加深入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课堂亲和力和感染力为目标,围绕“四史”经典素材来打造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使得教材内容在构建时能够构建出更多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教材内容,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到这一教材内容在当下所展现的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环境是由人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思政课教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文化修养,增强育人底气,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解力、透彻阐释力和生动表达力上下功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要义准确传递给学生,实现以文感人的育人效果。

(二)推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新兴媒体

在大数据时代下,想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速度,还需要将文化与信息,网络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一方面,要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微”媒体平台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官方抖音号,定期推送和上传丰富多彩、主题多元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如中华经典文本解读、中华优秀诗词鉴赏、历史名人典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猜等内容,使大学生喜爱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的传播载体。“有效的传播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4],要树立“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理念,发挥“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学的辅助补充作用,建成一系列校园文化精品课程,形成双向互动全景沉浸式的网络育人模式,提升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感、接受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单一的封闭模式走向多元开放的交流模式,形成创新发展、良性互动的涵养传播平台。

(三)推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文化

文化环境在育人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传播中华优秀思想理念,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校园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中生动融入,打造大学校园文化涵养的全场景,营造出浓郁的传播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般地弥漫在大学校园之中,产生“春风化雨”一样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统工程。大力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戏曲进校园”等高雅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高校校园中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全场景,是实现新时代校园文化浸润的重要条件场域,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获取思想智慧、满足精神需求,使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四)推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生活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5],让大学生实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书画馆、传统文化展览馆、文化博物馆、历史名人纪念馆、文化遗址公园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参观与学习,使大学生受到思想洗礼和精神熏陶,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其次,高校要利用仪式感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践行,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大学生亲进社会,实际感受中华传统节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统,增加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程度。最后,高校可以丰富实践教育,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下乡服务,如在春节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工厂、社区、公园开展义务送春联活动,浸润大学生的价值情操,深耕实践土壤。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