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精神融入地方高校美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以信阳市高校为例

2023-11-15荣翊贝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信阳市大别山美育

荣翊贝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二十世纪初期,王国维、蔡元培等人从西方引进了较为系统的美育理论,辛亥革命之后,蔡元培提出要“以美育代宗教”。最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越来越注重学校的美育工作,多次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建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遵循美育的特点,立足于时代生活,做好美育工作,使青少年身心都能健康成长。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塑造美好心灵,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以及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在培育人才的进程中,需要重视美育工作,并将其融合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的美育课程,应充分发挥学校有关专业及地方教育资源的优势,拓展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使学生不断地完善人格修养,加强他们的文化主体、文化创新意识。因此,高校美育工作应充分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发挥当地特色优势。

信阳地处大别山腹地,其蕴含的大别山精神对加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从地方高校美育工作的角度出发,发现信阳市地方高校美育工作与大别山精神融合的力度不够,且目前已知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传承大别山精神,或是单一的研究大学生美育工作的方法路径上,对于两者相结合的文章少之又少,没有充分挖掘大别山精神与大学生美育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文试着以多维的角度分析大别山精神与信阳市大学生美育教育之间的价值意蕴和阻碍困境,试图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入点、结合点,以便更好地推进信阳市地方高校美育工作。

一、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大别山精神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大别山为中心,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用革命激情、生命以及鲜血所形成的……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键构成部分。[1]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别山精神暂无官方界定,鄂豫皖三省的相关部门对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相关归纳:信阳市将大别山精神归纳为“坚定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六安市将大别山精神归纳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万众一心”;黄冈市将大别山精神归纳为“对党忠诚、依靠人民、艰苦奉献、勇打头阵”[2]。赵东云、颜莉等学者指出,大别山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其精髓是爱民情怀、全局意识、坚毅品质以及坚定信仰。学者杨玲、余维祥指出,大别山精神的教育价值丰富,包括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文化自信以及价值观等层面。[3]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党重要的建党基地,“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党珍贵的精神财富。[4]他在江西考察后,进一步肯定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意义。弘扬大别山精神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张果指出,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大别山精神,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共产党建设的迫切需求。[5]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别山精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信阳市地方高校在美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重视,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高校美育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美育的育人功能更加突出,然而面对国家培育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言,现阶段地方高校美育工作在具体落实和推进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就信阳市本地高校而言,近年来,美育建设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优异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综观信阳市地方高校美育教育现状及发展状况,发现信阳市地方高校美育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一)以理论灌输为主,课程体系较单一

目前,信阳市地方高校美育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开设公共艺术课程,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较少高校采用“理论传授+课外实践”的模式,这些公共艺术课程绝大多数以《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舞蹈鉴赏》等“鉴赏类”课程为主,部分学校开设《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课程,为学生普及基础的美学概念和美术理论,但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因为之前较少接触此类课程,再加上教师在授课时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方式方法较为呆板,难以吸引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不感兴趣,美育教育的效果不佳。同时,由于缺乏开展美育教育的基本设备和活动设施,部分学生反映学校虽按照国家要求,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但是其内容较为形式化,仅仅是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缺少专业美育教师的引导,导致活动的参与率较低,学生在这种美育实践活动中并未取得较大的进步,甚至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二)以课堂教学为重,区域特色结合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信阳市地方高校的大多数学生对大别山精神、信阳地区的地域文化、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方文化资源认识不足,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

近些年,信阳市部分高校虽然在美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相继开设了与地方区域特色结合的课程,但是,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美育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有限;基本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的配置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美育师资队伍,美育教育的质量不高;美育课程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阳地方文化资源与本地高校美育工作的融合。

(三)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导向,校园美育文化氛围不浓厚

一般情况下,地方高校会把教学、科研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部分高校缺乏将美育与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相融合的意识,也没有能够制定出相应的融合方案。同时,在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时,缺少专业的美育教师指导,这就造成了校园文化活动中美育处于低效状态,从而导致了校园人文环境中美育浸润功能的缺失。

就目前而言,信阳市部分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审美的需求。其次,部分信阳地区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缺乏专业性、创新性,缺乏专业美育教师的指导和支持,部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较小,学生不愿意参加,导致活动效果不佳,未能真正地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且信阳市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缺乏与地方特色的融合,校园整体美育文化氛围不浓厚。

三、大别山精神融入信阳市地方高校美育工作的意义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本质是情感教育,生命塑造,通过教育来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大学生文化知识层次较高,具有开拓性与创造性,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渴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增强自身“软实力”。

2019年4月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美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它可以丰富精神,使道德得到净化。学校美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和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美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加强和改进。《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提升学生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重要阵地的高校,更应该充分地贯彻落实文件的精神,依托当地文化资源,拓宽美育的社会资源,发挥地域特色。

信阳地处大别山腹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孕育了“大别山精神”,其在精神层面上折射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不怕吃苦精神都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弘扬“大别山精神”,对培育“四有”新人,加强青年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大别山精神融入信阳市地方高校美育工作中,用大别山精神铸魂育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美育品牌,促进信阳市大学生审美素养的不断提高,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助于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

四、大别山精神融入信阳市高校美育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美育理论建设,完善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美育课程建设

蔡元培提到:“凡是学校全部课程,和美育都存在关联。比如数学几何的形式,是图案美术所应用的。”首先,在美育课程的设置上,信阳市高校可在现有的“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大别山红色美育资源,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讲述大别山地区的英雄事迹和大别山精神的含义,比如在讲解新县标志性景观——八面红旗时,告诉学生:八面红旗象征着鄂豫皖苏区的八支红军队伍。在党的领导下,鄂豫皖苏区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数十万英雄为国捐躯,借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将课程思政贯穿到美育课程中。

其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要更新知识,结合社会实践,注重实践性,联系时事热点外,还可以挖掘信阳本地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发展信阳本土的特色文化,充分利用信阳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美育教育,如邀请信阳光山花鼓戏、罗山皮影戏、信阳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来学校进行指导,发挥他们专业技能和实践阅历的优势,向学生传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艺术、逻辑、美学等知识,充分发挥信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进一步加强学生们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

最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学校美育建设的关键,应多途径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如:定期线上线下开展主题培训,与美育专家进行研讨,选拔有艺术特长、多才多艺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员结构合理,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路,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学具体内容的安排和组织上既要讲究科学、合理,又要注意生动有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美育传播的影响力。

(二)创新美育教育体系,利用信阳红色教育基地搭建美育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信阳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等方面资源,搭建美育建设实践平台,如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包括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河南省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王大湾会议旧址、许世友将军纪念馆,通过欣赏革命历史资料、图片、文物、革命诗歌、歌谣等具有社会教育价值的红色物质文化,引导学生了解这段革命史,解读各种红色文化资源背后传递的信息和精神,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融入高校美育建设的全过程,让大学生通过这些资料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艰辛、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心,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增强高校美育的感染力和实际育人效果。

(三)树立以美育美理念,营造地方特色浓郁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

加强学校校园环境的美育建设,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升图书馆、校史馆、学生宿舍、校园景观等建筑的审美水平,引导学生从环境中发现美,提高审美感知力。通过制作有关大别山精神的宣传展板,建设具有大别山红色精神内容的校园一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元素,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都能接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真正地将大别山精神内化于心,提高美育学习的实用性;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如:戏曲、剪纸等社团,为美育实施创造课外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相关社团活动,安排专业美育老师进行指导,开展学生喜欢的、高质量的美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地方特色浓郁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

结语

进入新时代,美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新内涵、新内容和新使命。将大别山精神融入信阳市高校美育工作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拓展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以及文化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信阳市大别山美育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又见大别山
信阳市
信阳市环宇针织服装有限公司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信阳市屋顶绿化植物的选择及应用
再见了,大别山
信阳市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