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究

2023-11-15乔一帆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育人思政

乔一帆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加快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1]对于艺术专业来讲,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最高境界都是追求真、善、美。课程思政正是艺术院校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抓手。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一是要在教学设计中结合专业特点挖掘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提炼专业知识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念;二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重适应艺术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三是要在课后评价要关注教师与学生获得的实践价值。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式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选择,是指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形态,探寻各门专业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道德教育融到各类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去,实现全方位、各领域育人,构筑和谐一致、同向发力的育人模式,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重要意义及要求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艺术类专业教师,更加具有得天独厚的课程思政实施的专业优势,一是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高课程思政能力,把专业知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新时代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遵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学通、悟透,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使艺术专业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三是要精准定位,强化教学改革,准确把握艺术教育规律,树立“协同教学”的理念,将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充分融合,防止艺术教育“技术化”倾向,为学生专业学习打好人文底色、植入精神内核,为其长远发展储能续航,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培养更多生力军。

三、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究

(一)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要在教学设计中精准挖掘课程内生思政元素

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要在教学设计中找到本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点,充分融合、提升教学吸引力,充分发挥艺术思政育人功能。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强调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2]。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方面要找到艺术学科背后的人文属性,把党的创新理论、专业发展新变化、国际国内对本行业人才的新要求渗透进到课程教学中,确保知识内容充实丰富,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这样,便能构成一个比较科学的艺术类课程思政逻辑体系。把艺术课程思政元素融到课堂教学中,关键要坚持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融合共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运用系统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组织,采取小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演出等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将课堂内容呈现得鲜活生动、学生乐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舞蹈专业,艺术课程将教学、思政、岗位三位一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塑魂传承精神。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的同时将剧目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讲授给学生,教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体现课堂思政,润物无声,完成了从模仿作品“形”到领会作品“意”的思维切换,使具象与抽象、微观与宏观、知识与能力、艺养与德育有机联系和统一起来。课程要通过舞蹈剧目中所蕴含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教学内容与舞蹈表演岗位对接,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同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对接就业岗位进行针对教学,增加学生行业竞争力,最终达到“涵养精神,文化自信,传承传统,化育品质”的育人目的。课程思政理念,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使各门学科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发力、共同推进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作为各专业课教师,应继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做到把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无缝对接,水乳交融。课程思政不能与贴德育完全画上等号,主要是充分寻找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文化内涵、道德价值、文化内涵、互相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应艺术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亲和力

艺术院校学生情感丰富,形象思维活跃,善于求新、求异、求变,富有创新意识,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形象思维去理解客观世界。同时,当前艺术院校大学生认知呈现新时代特有的特点,呈现碎片化、感受化的接受特征,要求课程思政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适应学生了解,适应其行为表达特征,注重教学的亲和力,提升教学感染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思政教学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服务学生,深入了解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想状况、个人发展迷茫等各类问题,积极关照、关爱并帮助解决,达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价值,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针对艺术类学生特点,将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有效融合,努力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极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方法上要注重运用文学、艺术等具体、感性的材料,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处理得灵活生动、引导教师通过文艺作品红色背景讲授、红色经典艺术特色分析、亲身演绎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润德启智。例如,音乐类专业,在《长城随想》第四乐章的教学设计,从欣赏抗日战争时期传唱的《大刀进行曲》作为新课导入,激情讴歌灿烂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屈不挠、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学生不仅学习了音乐知识,了解了我国抗日战争实践历史背景,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由衷抒发对英雄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

在课程中突出重点,着重讲解演奏律动与情绪的表达,引导学生从创作背景、作者经历以及长城历史等方面了解提高演奏情感的表达,提高学习积极性。最后从作者生活的年代引出建党10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新时期的“强起来”,使学生发自内心热爱伟大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体会中华儿女顽强斗争、保家卫国、永不服输的必胜之心。音乐不仅是单纯的乐理知识,也不是创作场景的再现,它是通过对作战场景的生动再现,表达中华儿女在抗战历程中坚强不屈,饱含着对保卫国家视死如归的战斗意志,音乐演奏中,音调抑扬顿挫,场景不断切换,感情不断起伏变化,激发大家对英雄保家卫国的意志的赞美之情,慷慨激昂,不断共情,激发大家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立自强的信息。因此,要注重因材施教,将学院专业特色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寓思政教学于专业实践中,同时让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频共振,在夯实专业基础上,学思并进,逐步开创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实践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为课程思政提供“养分”,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有效结合的路径与方法。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艺术院校,以戏曲立校“戏曲表演”专业是省级一流专业,作为戏剧类课程,对于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鲜明优势,因为戏剧历史积淀深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一种典型载体,其在塑造道德素养、培养民族自信心、增强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教师在排练革命现代戏曲时,充分挖掘革命现代戏曲的特点即是融合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教师要挖掘其戏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意义,分析其蕴含的情感,不断结合专业课程实际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历史,向英雄和榜样学习,学习其在为担当保卫民族重任时的为国奉献、坚韧不屈的意志和情感。[3]在创作现代京剧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介绍国家对于戏曲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扶植,让同学们了解到戏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其在增强文化影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引导学生梳理树立增强作为戏曲人和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戏曲文艺工作者人,戏曲人应当苦练本领,抓住良好契机,让人生出彩,理性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培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自己练就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德艺双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可采用案例法、小组讨论法等,策划学生开展课堂积极表达。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在国家高度支持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未来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者,如何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杰出贡献,引导同学们珍惜机会,顺势而为,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在新时代留下最美好的青春价值,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人。上课作为老师的个性化行为,一定要充分展示自己特色,各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互动,不断创新授课方式,建立一种对话式课堂,和学生实现“零距离”沟通,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从而提升育人效果。要立足于“课堂”,把课堂变成试验田,大胆探索,充分利用研讨模式,激发学生交流情感,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学工作要融会贯通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整合学校丰富的艺术资源,提升艺术生“道德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合力助力学生成长。教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长效机制,在进一步推进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提升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课协同育人作用,厚植学生人文底色,为其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三)要在课后评价中关注教师与学生获得的实践价值

课后要对教学作出评价,课程思政要在通过评价,反思教学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表现和学生的学习吸收情况作出价值评判,有助于为教学反思和教学提高提供帮助,逐步改进教学朔评,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艺术类专业课程,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摄像、书法绘画、视觉传达、工艺美术、雕塑等这些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但要明确,课程思政不能与思政课程混淆,有其自身独有的教学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承接着具体的教学任务,课程思政课后评价要重点考察教师对专业课程背后隐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地是否精准、贴切。同时,评价要关注教师是否把握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内在逻辑联系,通过思政元素的精准性、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而不是简单地插入或生搬硬套。教学方法是否贴近艺术学生思想特征实际,关注艺术生个性意识,形象生动,而非强制灌输、抽象描述。评价关注学生是否将课堂的学习内容吸收并塑造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于指导实践,全面发展,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艺术人才。

作为艺术类院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彰显新时代文艺的更大力量。要深刻领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艺术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发挥学校艺术专业特色,利用好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有效结合,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从火热的生活中获取创作的源泉,用优秀文艺作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专业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强化“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回归“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美育价值本位。

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内部的思政元素及所蕴含的价值精髓,切实提高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得到心灵启迪、精神召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贡献更大力量。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