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课程思政对大学生吸引力提升路径探索*

2023-11-15咸成海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历史学价值观思政

咸成海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

历史学课程思政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使历史知识传授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新时代的高校历史学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需要将专业技能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加强高校历史学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高校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

(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立德才能树人。高校历史学课程思政需要将德育视为自己的“根”,不但要把“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而且要将“立德树人”思想渗透、融合至教学中去,全面推进历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首先,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高校课程思政,就是各专业任课老师发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传道授业解惑,既教书又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给大学生,教化青年立德树人。因此,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更好启发大学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其充满正能量的情感品质,使其在学习活动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1]。历史课程思政渗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在校大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等一系列要求。

其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德育。历史学科的思想性,即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说,能够让学生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力量的源泉是学生的品格和精神,因此在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有必要的。高校历史教师应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之与专业知识结合,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使其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任务。

第一,发掘德育素材,追寻历史之真。

在历史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寻求“历史之真”。史实是历史书写的基础与前提,史实在历史书写中处于主导地位与决定作用。当前,历史老师从事历史教学,需要探索课程思政“灵动课堂”的教学样态,这个教学样态的核心,全在“灵动”二字。“灵”即强调历史教学要有“灵魂”,强调课堂教学的立意要深邃而高远;“动”即强调历史教学的“互动”,强调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互动,与教学对象的互动。“灵动课堂”的主旨就是要高扬教学者的“主张”,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则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对话教学理论。我们认为,精炼课堂,高效教学,能够激发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课程思政的吸引力。

第二,唱响德育正能量,高扬历史之善。

历史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但事实上,如果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对教学立意、教学逻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渗透德育观念是将一些价值观念融入德育素材、德育方式、德育评价之中,而不是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喊口号”“贴标签”。历史课程思政德育教学应是个性的而不是规定的,可以是透彻讲述,也可以是启迪探究,但都应该透过知识的表层符号,进入到内在的逻辑和意义领域,通过引导思考和感悟,真正实现学习者和历史的对话。简言之,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并非“链接式”,而是“渗透式”。

第三,开展德育活动,发现历史之美。

值得一说的是,历史是一门塑造人的课程。古往今来,浩瀚的历史给予了我们无尽的馈赠——沧海桑田的变迁、跌宕起伏的故事、令人唏嘘的命运、感人肺腑的情谊、安身立命的情怀、发人深省的道理、沟通天人的智慧。开展德育活动,通过讲解我国古代脚踏水车的轴,引入我国古代机械用具的发明,这些发明凝聚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些机械设计独具匠心、巧妙绝伦,以此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民族气魄,感受中华历史之美。

(二)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事实上,历史学专业天然包含思政方面的思想文化,教育的效果当然会比其他课程更得天独厚。历史课程思政,涉及人类信仰、文化的选择,传承和发展等精神领域的重要问题,使历史教学更具思维含量。教育是人学,无论教授哪门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终极目标皆是指向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历史课程思政知识,既是培养文科人才的基础,也是培养理科人才的基础。越是高级人才,越需要有渊博精深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方能开阔视野,纵观古今,进而思维活跃。目前,世界科学发展一日千里,各门学科之间的渗透性越来越强,产生了很多跨学科、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出现了文理科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的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向大学生传授一定的历史知识,更显得有现实意义。显然,历史课程思政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情感,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产生共鸣、认同。正因如此,提升历史学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是提高其思想素养的重要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主要特色之一,高校历史教学的课程思政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课程思政不但意味着一种课程观念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需注意的是:(1)就课程观念而言,课程思政意味着单纯的专业课程转变成融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课程;(2)从教育理念来看,课程思政试图扭转所谓“知识至上”和“价值中立”的教育理念,突破以往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视作思政课程和思政教师的责任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开始强调高校所有课程及其教师都应承担起育人责任,所有专业教师都应结合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课程思政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极易受到负面的信息、思想、价值观的影响,难免出现前途迷惘、心理素质欠佳等负能量。历史课程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与思政课融合有着学科优势。教师应通过总结历史的启示,运用历史学的宝贵资源,达到以史为鉴之目的。

历史课程思政能激励当代大学生不畏艰辛,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出彩。其一,大学历史的课程思政要制定计划,按步骤实施。如历史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视剧,赏析历史纪录片等;其二,教师要深入发掘历史学蕴藏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到历史教学之中;其三,教师应在充分学习、领会历史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行动相结合,“立德树人”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就能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得到升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历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增强人文素养,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提高专业智能,拥有康健体魄。

二、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课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具体要求的关键

首先,教师是确保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践行者。从一定意义上讲,在体现教学大纲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历史教师观念的转变,可加强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具体而言,历史教学要从教育理念、教学范式、教学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评估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实施课程思政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次,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组织者。历史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最终要靠一线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寻找所授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正确认识当前课程思政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熟悉大学生思想的发展特点,将传授历史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针对平时教学的重点环节予以指导,切中要害,抓住关键,使课程思政获得应有的成效。

(二)衡量历史专业课程思政成效的尺度是学生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此外,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中具备考察特定历史现象的能力[2]。当然,最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是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检验标准。历史学专业教师,就是要将思政教育的价值理念等融入至历史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综上,为了使历史学课程思政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高校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应提高对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重视。其二,学生从课程思政角度达到已纳入至各种评价体系内的毕业条件,符合可以量化测评的多元指标,真正体现科学评价的重要导向作用。是否具有健全系统的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是否具有相对科学、客观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是否具有系统性、目标性和时效性[3]。

三、提升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课对大学生吸引力的“三维”路径

(一)加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之维度

实践表明,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树立科学历史精神、推动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使史学研究成为一项科学事业。历史唯物主义注重探寻历史规律,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和未来走向,为史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历史学课程思政体系因而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强实证分析研究,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具体要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教师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学习中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人剥削人的社会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以及社会新思潮都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高校历史教师在理想信念教育教学中需要合理运用唯物史观,如此才能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力,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

其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当然,高校历史教学中涉及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教育内容有很多。其中,理想信念是一个重点,历史教师应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使其在人生奋斗中始终保持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

(二)加强爱国主义素养培育之维度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意识”教育,即“家国情怀”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亦变得更加多样,更加立体生动,对大学生群体爱国意识的形成和塑造产生的影响持续扩大。具体而言,历史学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必须用爱国主义教育筑牢立德树人之魂,注重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的实效性,着力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4]。

第一,培养学生坚持爱国与爱党相统一。“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爱国即爱中国共产党”[5]。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就要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举铁血师长陈树湘的精神风范一例。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开始长征,第34师师长陈树湘在湘江之战中,率领全师与敌人殊死激战,率部突围时不幸腹部中弹身负重伤,在被敌人押送途中,他掏腹断肠慷慨就义。无数革命先烈顽强斗争、不畏牺牲,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把通天的光明留给了后人,他(她)们倒下了,却站起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第二,增强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革命先烈邓恩铭(水族)、向警予(土家族)、方志敏、陈树湘等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谱写了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是历史课程思政深度教学的感人内容。概言之,这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予以利用,从而实现立体化育人。一是历史教学中就要利用这些重要史实去教育学生,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二是通过加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最重要的性质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与多民族中国相对应的民族实体”[6],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

第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其蕴含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以公为先的义利观念、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则、各民族相辅相依的奋斗历程等丰富资源,是高校教育场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7]。高校可开展多种活动,带领各族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创造的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如自然科学成就,其中祖冲之的圆周率、张衡的地动仪等等,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以此为基,培育新时代学子认识、弘扬、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第四,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就是个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更多地指向人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史料开展研究性课题活动,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彰显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如遵义师范学院所在地贵州遵义市,古称播州,在古代史上这里曾经是土司地区,教师在讲述历史时,可以通过讲述古代典籍《元史》中元代土司杨赛因不花,使学生认识其在家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将杨氏土司对元朝的认同推向了极致[8]。此外,可以通过补充对遵义海龙屯土司建筑的讲授,使之触碰到历史的亲切、真实、温度。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维度

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刻不容缓。中华传统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汲取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国家意志和个人行为的统一,其提炼和形成有深厚的思想和现实基础[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概括,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走进大学生心中。在学理上,历史教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讲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讲授中积极引导大学生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是非、善恶、正义与否之标准,养成自省意识、自律观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个人思想行为之准则,从而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现实与虚拟相结合

高校以历史教学推动思政教育发展,必须从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入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10]。在互联网时代,要真正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大学生心中,就需要打造“两—两”课堂的教学模式,即课上课下两个课堂、网上网下两种空间,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课教学,而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材的理论学习,以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如春风化雨般无处不在。具体而言,高校历史教师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理念、内在精神、时代意蕴等方面进行整合,通过线上线下两种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背景的了解,通过现实与虚拟有机融合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入脑入心。

3.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历史课程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明,极具思想教育价值[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课程思政的独特吸引力。如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褒扬符合正确认识的行为,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作用。

总之,历史学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具体而言,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可以归纳为三维:其一,加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其二,加强爱国主义素养培育;其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育人元素,教师要重点挖掘历史学科思政育人的优势和功能,让历史课程与思政教学有效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校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渗透德育元素,切实将思政精神和价值深入贯彻到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还要注重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实现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要之,进一步提升历史学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可将爱国主义、民族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融进大学的历史专业教学中,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历史学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历史学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