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探索
——以“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2023-11-15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筑设计思政

雒 倩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一、引言

近几年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各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思政元素进入其他各门类课堂中,以期和其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早在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以“课程思政”为指导,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知识的传授有机统一起来[1]。

二、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类,环境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也是以艺术生为主。这些学生大多数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同时,也更容易崇尚自由,随性散漫。通过对目前在读学生的情况分析来看会发现他们对艺术相关的色彩、图案、空间等具备浓厚兴趣,但相对而言对于设计以外的知识并无太多的兴趣。所以从整体来看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会更加重视专业学习,忽略了其他类型的文化学习,这点和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相关空间设计类专业具有一致性。本就薄弱的文化基础加上主观能动性弱,导致学生自主接触,乃至探索思政方面内容的可能性极低。

当然除了学生自身主动性弱的原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原来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环节中对于思政内容的关注度较低,涉及较少。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大多专业性太强,教学中全然关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自然对于学生的价值塑造、道德养成等方面有所忽略;或者对于思政内容有所输出,但是过于生硬,和专业教学不能很自然地相融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过程中有困难,从而导致思政效果也不够理想。[2]

综上问题不难发现,过去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在面对新时代新的要求,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进行新的探索,必须要做到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汤”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盐”,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行为选择,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作为专业课堂的主导者,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强化自我的育人意识,促进个人成长。

三、课程思政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实施

(一)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建筑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很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设计,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小型建筑的能力,过程中,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获取

理论知识的获取是首要的也是最为基础的,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初步认识和了解建筑具备必要性,建筑设计中融合了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各类型空间设计,是基础也是必需。从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他们的设计哲学出发,让学生快速入门,提升审美能力。

对于建筑设计的整体流程,从任务书解读、方案构思、方案深化到最终的图纸表达等不同阶段分别需要进行哪些工作,把握哪些要点都需要进行了解。课程要求学生把握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明确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明白建筑设计中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建筑的场地设计、体块生成、空间营造等有所了解和设计实践,这样才能对于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等相关空间设计有更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2.能力锻炼

除了知识的获取,这门课程中涉及多维度的能力锻炼,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及社会需要,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根据相关群体需求,采用创新思维进行具体设计,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性和应用性的作品,并能进行有效展示和说明。课程前期需要通过调研和资料整合明确设计任务,设计中需要运用草图或者模型对方案进行不断推敲,最后还需要利用相关设计软件完成建模、模拟、制图、排版等一系列工作。课程全过程中对于学生资料概括能力、方案构思能力、软件制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都有所锻炼提升。

3.情感获得

建筑设计不同于艺术创作对于灵感创意的过强依赖,同时也建立在科学分析、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共存的综合性分析过程,创造出的产物也是要求实用性和美观性兼具的建筑作品,而这个结果本身就是价值获得的体现。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为人服务,针对服务群体需要进行有效调研和交流沟通;为了建筑更好和场地结合,需要对于场地周边人文历史环境、自然生态情况做了解。这些工作都会促使他们对于人、建筑、场地之间的关系有所思考,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对于建筑设计来说,闭门造车并不可行,而是需要不断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通过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在参与协作学习,倾听别人的建议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最终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构思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设计出满足使用者生理心理双重需求的作品,从而获得自身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4.价值提升

在任何一门课程中,都应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筑设计课程不外如此。课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理论知识传达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于优秀建筑师和优秀建筑作品的介绍去讲解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等;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等。

设计前期,对于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场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的综合考量等理性思考尤为重要,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以人为本、和自然和谐共生等人本理念和生态理念都有所加强。后期设计实践阶段中也要多引导学生着重关注人的需求,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培养生态环保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设计师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等。

(二)课程思政的元素和融入点

1.爱国教育的强化

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概论部分中,重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中国古典建筑历经几千年发展,自成体系,拥有和西方古典建筑截然不同的特征,不管是在选材、结构、布局等各方面都拥有很高的成就,同时在建筑理论和施工方面也有很完整、科学的体系。可以对于一些典型时期的建筑实物、建筑论著、建筑理论等重点讲解,结合对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的横向对比,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认同和历史认同。

从古建筑的辉煌到近现代建筑的没落,最后到当代中国建筑的迅速发展,都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息息相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解放,我国城市化进程极其迅速,建筑业也能够百花齐放,新材料、新结构都在推动形成了建筑的新形势,高层建筑随处可见,地下空间也迅速发展。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纵向发展历程,浅谈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因素,带领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也引导学生明确这种发展背后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从而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进行案例讲解,从窑洞建筑良好的物理特性,到木构建筑卓越的榫卯结构,再到园林陵墓等建筑群的科学布局,最后到中国现当代建筑作品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再创造等,通过这些优越的中华建筑瑰宝展现中国的精神和文化内核。在方案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运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鼓励以现代化的手法去演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不断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理想信念。[3]

3.“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建筑设计这类实践课程中,“工匠精神”的传达和弘扬尤为重要。在理论知识讲解部分,可以通过经典建筑作品背后的故事,包括从设计到建成过程中设计师付出精力和心血的事迹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学习工作中的责任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设计实践部分,引导学生保持不断思考、积极寻求创新,不要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而是应当做到精益求精,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方案。这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端正良好的职业态度。[4]

4.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对当下建筑设计的几个重要方向进行讲解。比如结合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讲解绿色建筑设计和被动式建筑设计,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和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结合当下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社会背景讲解适老建筑的特性与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帮助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强调环境设计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5.审美能力的培育

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客体,有着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特征,是作为审美和功能的统一体。除了建筑的实用性外,教学过程中也要涉及建筑艺术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感受,使学生了解建筑的语言特征和特有的表达方式,启发他们从感性的角度来体会建筑,从理性的角度审视建筑。引导学生感受、鉴赏建筑之美,提升评价建筑之美的能力,最终拥有创造建筑之美的实力。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课程思政应落实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实践、评价总结等各个环节。

1.教师为主导的单元式引导

理论扎实、知识充盈的课程必然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价值影响,在建筑设计这样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中亦是如此,很多课程思政的内容还是要以讲授的形式进行传达。教师应结合专业优势和课程特色,增进专业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然后经过设计,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发挥导向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学习并不深入,其中要容纳占比较小的理论知识和占比较大的设计实践。那么在有限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如何能够更加系统化,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内容,同时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呢?我觉得应该从内容本身出发,将其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分别融入不同的思政要素,各有侧重。

在建筑概论部分可以通过中国传统历史建筑的讲解侧重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在设计原理部分可以通过建筑规范和设计流程等讲解侧重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在设计手法部分可以通过被动式节能手段的讲解侧重进行生态环保理念教育;在案例赏析部分可以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侧重进行审美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各部分之间也有所串联,像工匠精神、爱国精神等都是可以进行综合性融到课程的全过程。

2.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一味地填充式教学会让课堂非常枯燥,缺乏吸引力,而且建筑设计本身是实践大于理论的一门课程,故除了教师主导的讲授外,还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实践式等教学方式,除了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增加其自身的价值判断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1)指导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案例分析以及场地调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之后能全面思考、有效分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交往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努力获取并认真整合的知识,学生会更加深入理解并深化记忆,这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同时在实地调研中亲自研究当下的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无疑能强化责任感和探索精神。

(2)鼓励参与交流评价

在课上可以拟定特定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圆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积极交流想法,思想灵感碰撞,锻炼自己表达交流能力的同时增强自信心,而且圆桌形式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形成公正平等的意识。

此外,在设计的全过程中,从案例分析,概念生成,到方案成形,成果评价都让学生把自己的草图、模型等进行展览、讨论,并在重要节点通过让他们制作PPT课件进行现场演示,现场提问和点评。汇报这一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而互相点评环节也引导学生对别人能够给出客观的评价,形成公平公正意识。

(3)组织进行实践体验

建筑设计不是能够闭门造车的专业,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之外,深入到不同的建筑中进行体验,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建筑的空间尺度、形态构成、材料结构等,对于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设计。同时也能结合建筑的周边环境情况、建筑本身功能特性和建筑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多方面深入思考,脱离纸上谈兵,也更理解建筑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一些博物馆、艺术馆等建筑的参观,加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不仅能够拓宽视野,启发创新思路,也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3.思政考核介入的评价模式

在建筑设计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中,往往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思政考核部分内容较为忽视。现在看来这种评价模式显然过于片面,已经不适应当下的高校课程考核,在此基础上应增加思政考核并提升其所占的比重,更为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考核中除了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制图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评价外,也要把过程中学生体现出的学习态度,道德意识,职业素养,人文关怀,奉献精神等纳入评价。[5]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融入环境设计专业,具备充分的必要性,而建筑设计作为该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本身具备丰富的可供挖掘的思政元素,并能在课程的全过程中有机融入,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建筑设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