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温州雁荡山旅游景点名称英译研究
2023-11-15薛心怡
薛心怡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300)
温州市雁荡山景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总面积450平方千米,是世界地质公园5A景区。作为一家5A级景区,必然会激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因此,规范景区的中英文名称,不仅能够助力景区对外文化宣传,还有助于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旅游景区名称的翻译必然是一项有目的性的翻译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外国游客读懂景区中不同类型的景点名称,满足外国游客游览的愿望。本文根据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以温州雁荡山景点名称为例,具体分析景区各景点名称的翻译方法,助力景区文化建设。
一、翻译的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由Vermeer创立,但其实早在他创立翻译目的论之前,Nida就曾在《翻译学理论探索》中论及翻译目的论,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原则,认为译文要与译文受众本身的文化语境相符合。[1]1971年,Katharina Reiss在“对等”的基础上引入了功能性的概念,认为译文与源文本的功能和目的都不相同,所以译文和原文是不可能对等的。后来,Vermeer根据语言学和行为学理论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提出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译者需要根据客户或译文受众的情况,选择性的、有目的性地进行翻译。另一位翻译家Justa Holz Manttari在Vermeer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认为翻译是一项具有目的性的跨文化转换。
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翻译是以源文本为基础的,有目的、交际性的跨文化互动行为。[1]其次,翻译的目的是改变文字的状态,使其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1]最后,翻译所要达成的目的是最高准则,它决定翻译行为,源文本相比于翻译所要达成的目的则处于次要地位。[1]
翻译目的论包括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这三种原则。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最重要的原则,包括译者的翻译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翻译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2]整个翻译行为都由目的决定,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译者采用适合的翻译方法译出译文,目的是要便于译文受众理解,也就是说译文与原文的意思要基本相同,使译文受众与原文读者有对文本基本相同的理解。[3]忠实原则指译者要忠于原文。虽然忠实的程度可以随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同而不同,但译者必须以原文为出发点进行翻译,且有义务向作者、译文受众等解释翻译过程中的取舍。连贯原则指译文语义的连贯性、可读性。译文的目的在于传达给译文受众作者的意思,要使译文受众理解译文,译文就要符合译文受众所熟悉的文化。如果译者译得好,那么势必能够把作者的意思传递给读者。在这三种原则中,连贯原则高于忠实原则,但二者均服从于目的原则。
目的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翻译对象,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法和语言表达式。为满足译文受众的需要,译者可以采用直译、音译、意译,或者逐词翻译、音意兼顾等方法,以达到原文的预期目的,对译文受众发挥良好的影响。[4]
二、雁荡山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策略
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受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影响是目的论的核心观点。[5]雁荡山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就是为了让国内外游客读懂该景点名称,了解其中的美景特色或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去游玩。本文以雁荡山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为语料,具体分析景区名称的翻译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达到翻译的预期目的或功能。
(一)音译
音译指以汉语拼音音位为单位,保留汉语发音的翻译方法。音译有助于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避免直译带来的文化损伤或误读,避免意译产生的冗长译文;音译可以让译文受众充分感受异质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6]
例(1):【原文】:定海峰
【译文】:Ding Haifeng
例(1)采用了汉语拼音移植的音译法,但从译文中读者根本读不出此景点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景色。如果要采用音译法的话,“定海”二字不宜分开。定海峰为一座山峰,靠近大海,如同一把宝剑悬插在山岗上。它的意思和“定海神针”的意思类似,有“只要有这座山峰在就能让大海稳定”的意思。“峰”字采用音译不是特别好,因为如果译文要把“定海”的本意译出来,必须指明是一座山峰,可以修改为“Dinghai Peak”。根据音译要达到的目的,改译确实避免了直译和意译产生的缺点,但译文受众要感受音译中的异质文化,必然需要了解“Dinghai”的文化内涵,再联想“定海神针”的作用之后才能感受到的。例(1)的译文单用音译方法,仅会让译文读者体会到该单词跟平常的普通英文单词有所不同。从连贯原则上看,该译文没有可读性,即使对认识汉语拼音的读者来说,也未能满足读者的预期。从忠实原则上看,译文是以原文为出发点进行音译的。从译文的交际目的来看,译文在译文读者身上产生的功效与阅读原文读者产生的功效有一定的偏差,所以此译文可能不能使译文受众达到交际目的。从译者希望游客读懂景点名称的目的来看,这个翻译可能是失败的,游客可能完全读不懂。
(二)逐词翻译
逐词翻译指对照原文一个词(字)一个词(字)的翻译,不考虑两种语言词法、语义的差异。逐词翻译虽可能无法完整表达原文的意思,但它能显示原文词汇的结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对比语言学中。(转引自熊兵,2014)
例(2):【原文】:含珠峰
【译文】:Containing Everest
例(2)的译文“Containing Everest”是典型的逐词翻译;“含”译为“containing”,“珠峰”译为“Everest”。“Containing Everest”虽然显示了原文词汇的部分结构,但没有完整表达“含珠峰”的意思。含珠峰之所以名为含珠峰是因其峰腰至峰顶中间有一裂隙,内含一颗珠形圆石,颇为奇特。从忠实原则来看,虽然译者是以原文为出发点且句子结构和原文很像,但是译者的理解与原文所要表达的偏差太大。从连贯原则来看,这个译文没有可读性,因为译者完全误解了原文的意思,导致译文与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从译文的交际目的来看,译文在译文读者身上产生的功效与阅读原文读者产生的功效完全不同,所以此译文不能使译文受众达到交际目的。从译者希望游客读懂景点名称的目的来看,这个翻译可能是失败的,游客可能完全读不懂其意。鉴于此,笔者建议翻译成“Containing roundstone Peak”,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句子结构,又解释了这是一座内含圆石的山峰。改译没有译出“珠”这个字,是因为“珠”字所包含的名称并不重要。“含珠峰”本身的命名本意,指的是山峰内含一颗圆石,而不是“这个圆石是珠形的”概念,所以改译舍弃了“珠”字,仅包含了“圆石”的概念。由此可见,“含珠峰”并不适合逐字翻译,需要理解“珠”字的含义后再根据内涵意义进行翻译。
(三)意译
意译即用规范的语言把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方法。意译不过分看重原文的形式,而是注重译文的规范和流畅。[8]
例(3):【原文】:含羞瀑
【译文】:Shy waterfall
例(3)的译文充分体现了意译的特点。如果过分看重原文的形式,则“含”字也需要译出。含羞瀑作为一个景区瀑布景点,深藏于岩褶里,犹如古时大家闺秀深藏于闺房之中不愿会客一样,故名含羞瀑,明显是一种拟人修辞表达。含羞瀑和含羞草类似,本意都是指容易害羞,所以译文舍弃对“含”字的翻译也足以表现含羞瀑布在大自然这个特色环境中的特点。从译文受众的角度看,译文shy water的拟人化翻译比较容易理解,shy的字面意义能够明显体现瀑布的深藏山间的特点。在译文受众文化里,类似表达并不鲜见,如:“crying wind”“dancing flower”等。换言之,从忠实原则来看,译者从原文出发并通过自己对含羞瀑的理解,把“含羞瀑”译为“shy waterfall”,这样既把瀑布拟人化,又指明了它深藏岩褶里的特点。从连贯原则来看,译文语义具有连贯性和可读性,且译文传达给了译文受众原文的意思,并且从译文受众的文化角度来看,这是容易理解的。从目的原则来看,为了使外国游客看懂景点名称的目的达成了。从译文的交际目的来看,读译文的译文受众基本可以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意思,所以此译文应该能使译文受众达到交际的目的。从译者希望游客读懂景点名称的目的来看,这个翻译应该是成功的。由此可见,“含羞瀑”使用意译是恰当的。
例(4):【原文】:果盒三景
【译文】:Three boxes of fruit box
果盒三景指凝碧潭、果盒桥与果盒岩,因其中两处与果盒有关,且因它们同在一处,所以称果盒三景。果盒桥因其靠近果盒岩所以被命名为果盒桥。果盒岩被称为果盒岩是因其形状扁圆平整,中间有一条环痕,俨似果盒。例(4)译文中的“box”有“区,特定区域”的意思,所以“三景”翻译成“three boxes”从意思上来说没有问题,但在同一个景点名称中两次用box的翻译,不仅易引起误会,还显得非常怪异。果盒岩是因为长得像果盒所以叫果盒岩,并不是真的有果盒。如果按此翻译,很容易误解为“三盒水果盒”,“box”易被理解为“盒”的意思,所以可以换一个能直接表达“景点”意思的单词。从使用意译所要达到的目的来看,译文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连贯原则来看,译文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可读性,不过可能会被误解。从忠实原则来看,译文是以原文为出发点进行翻译的。从译文的交际目的来看,译文在译文读者身上产生的功效与阅读原文读者产生的功效可能会有很大偏差,所以此译文不能给译文受众传达出相应的交际目的。从译者希望游客读懂景点名称的目的来看,这个翻译是失败的,游客可能完全不知所以然。综上所述,建议“三景”用意译、“果盒”用音译,最好修改为“Three Scenic Spots of Guohe”。
(四)音译与意译兼顾
音意兼顾即采用专名译音,通名译意的翻译方法。
例(5):【原文】:灵岩飞渡
【译文】:Lingyan Ferry
例(5)译文采用了音意兼顾的翻译方法,“灵岩”是专名译音,“飞渡”是通名译意。音意兼顾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在一定程度上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又使译文表达了原文的意思。灵岩飞渡在灵岩景区,所以“灵岩”指的是在灵岩景区这个地方,所以专名译音。“飞渡”译为“ferry”重在“渡”这个字。灵岩飞渡是一种高空表演,舞台设于天柱峰和展旗峰的峰顶之间,表演者翻飞于索道之上。从对灵岩飞渡的介绍来看,它是一种极危险的表演,而这也正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突出灵岩飞渡的危险性就比较重要了。如果要突出其危险刺激的特点,应着重译出“飞”的特点,原文如果改译为“flying over Lingyan”则会较好表达了这种特点。从连贯原则来看,改译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可读性,译文也从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从忠实原则来看,改译以原文为出发点进行翻译,虽然译者理解着重在“渡”这个字,但这种译文无伤大雅,勉强达到了译文预期目的。从目的原则来看,改译使读者读懂景点名称的目的达到了,虽然并不一定达到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从译文的交际目的来看,改译在译文读者身上产生的功效与阅读原文读者产生的功效有也许会有一定的偏差,但实现交际目的还是没问题。从译者希望游客读懂景点名称的目的来看,这个改译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综上所述,“灵岩飞渡”的译文采用的音译与意译兼顾的翻译方法是比较恰当的,译文把“飞渡”进行意译则更表达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温州市越来越多地与世界接轨,每年都会有更多的外国游客来温州雁荡山游玩。旅游景区名称的英译既是旅游地的形象展示,也是一个民族的对外展示,是塑造一个可敬、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种重要方式。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性互动行为,是为了满足国外游客读懂景点名称的基本需求,达到交际目的而存在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旅游景区的英译尤为关键。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通过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三个维度,对温州雁荡山景区的各景点的汉译英翻译进行分析,发现了大量景点名称译文的不妥当之处。要想让旅游景区的名称更准确地传达出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输出目的,就必须按照目的论的“目的”“连贯”和“忠诚”的要求,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才能让旅游景区的名字更加规范、统一,以此来强化温州市旅游景区的文化形象,推动国内外旅游景区的文化交流。综上所述,在旅游景区名字的英译中,必须要有译者和景区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提升译文的品质,才能展示出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