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革命文学对高中生价值观认同形成机制的研究

2023-11-14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于成成

家长 2023年25期
关键词:革命文学教师应高中生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 于成成

成才先成人,树人先立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成为教育者的“立身之本”,要求学科教育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将育人功能贯彻到底。德育之花已然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热烈绽放。高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教师需要把握住这一时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的内容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革命文学相关的题材课文在各个年级阶段的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受到语文教师的重点关注。革命文学产生于革命时代,用翔实优秀的文笔记录了那个年代背景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涌现出英雄人物,将复兴祖国的伟大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革命精神在战争年代是指引人不断前进的明灯,在现如今的和平年代依然弥足珍贵,是青年学子的精神领航。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革命文学对高中生价值观认同形成机制的意义与作用,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传统的教育,让红色基因与红色记忆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也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一、革命文学对高中生价值观认同形成机制的积极作用

(一)深化学生的革命认知

要想让革命文学真正在教育活动中发挥育人作用,教师应将深化学生的革命认知作为首要目标,使其成为教育成果得以落实与发展的重要基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革命文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革命文学题材丰富、文笔扎实,能够将革命年代的故事具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再现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理论式教学法,学生会难以将革命精神内化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指导,所感知到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始终是“标签式”的,难以产生深刻的认同与行和思的影响。革命文学不仅补充了革命时代的历史背景与事件,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基于文学本身加深对革命精神的深刻认知,推动价值观认同。

(二)增强学生的革命情感

革命年代与和平年代人们的生命安全、生活和生产有天壤之别,过往的战火纷飞对当前的青年学子而言有不小的距离感,导致学生的革命情感淡漠。革命文学教学能改善这一现状,深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帮助学生将革命精神的种子深深埋在心中,实现爱国情怀的显著提升。革命文学虽然往往文笔平实质朴,但蕴藏着丰富、强烈的思想情感内涵,对增强学生革命情感有关键性的作用。

(三)激发学生的革命意志

学生革命意志薄弱一直是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难题,更是青年学子所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革命文学的阅读与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光辉的榜样,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意志,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阳光的同时积蓄力量,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重要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坚定学生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与优良作风是每一位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锻造伟大精神的根本所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借助革命文学的力量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信仰,铸就高尚的灵魂,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让红色血液在每一位青年学子的胸中激荡,在血脉里流淌,帮助每一位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运用革命文学推动高中生价值观认同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重点应用与具体体现。在运用革命文学推动高中生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时刻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与自主思考。在课内革命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照本宣科”的模式,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在课外革命文学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选择革命文学的类型,循序渐进地感受革命文学的魅力,受到思想与精神的双重洗礼。

(二)多样性原则

在发挥革命文学推动高中生价值观认同的意义时,部分教师的思维与眼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教师认为教材内的革命文学篇目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有一些教师则在选取课外阅读文本时类型固化,导致革命文学难以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运用革命文学推动高中生价值观认同,教师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应引导学生广读、泛读革命文学,引导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洗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感受革命文化的思想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深入性原则

阅读只是表象,读通读懂,真正将所读内容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精神指引,这才是革命文学对高中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价值。基于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发挥革命文学的意义与作用时,教师应遵循深入性原则,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非流于表面形式,而是引发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使党的优良作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三、运用革命文学推动高中生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路径

(一)丰富文本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革命题材文章,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烙印,记录了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艰苦岁月。革命文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深刻性,而且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的时空跨度较大,导致学生很难对阅读文本产生共鸣,致使育人成果难以得到显著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新颖而科学的教学手段,在运用革命文学推动高中生价值观认同的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在阅读革命文学的过程中通过资料查找以及多媒体设备的运用,消除学生对革命年代的疑惑与疏离感,为学生创设一种具体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包身工》教学为例,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对“包身工”的了解并不多,因此很难与其感同身受,更有一些学生认为作者的描述过于夸张。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运用网络搜集有关“包身工”的信息资料,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有的学生搜集到了“包身工”的起源,有的学生搜集到了“包身工”的悲惨经历,更有学生将“卖身契”打印下来。经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包身工所遭受的野蛮压榨与残酷迫害具象化地呈现在眼前,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仿佛与包身工感同身受,对敌人的仇恨油然而生。

除此以外,教师也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托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呈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情况。教师可以结合革命文学的具体内容,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引入影音图片等媒体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三·一八惨案的视频资料以及“五四运动”学生、工人团结反帝爱国运动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爱国青年的理想信念,用瘦弱的肩膀扛起责任的担当,在革命文学的熏陶下,深刻体会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

(二)着眼阅读表达,体悟人物形象

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人物形象是这类阅读文本的魂。因此要想让革命文学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教师应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悟革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在革命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采用多种描写手段,将人物的言行、心理、神态等正侧面描写得细致入微,以此表现人物的高尚精神。但在革命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不少学生习惯于将关注点集中于故事情节上,忽视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刻化与细节性理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着眼于阅读文本的语言表达,通过仔细研读与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渗透红色基因,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推动了学生正确思想认知的发展。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荷花淀》教学为例,在荷花淀中,深明大义的女子们义无反顾地将丈夫送上战场:“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一句句看似埋怨实则自豪,简简单单的话都印证了她们深深懂得“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在文章中,水生的父亲也说过同样的话:“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这些语言描写都能够证明家国情怀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根深蒂固,甚至熔铸于血脉,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文章中,妇女们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有“小心思”也有“家国情怀”,这一切都在爱国主义情怀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璀璨耀眼。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点点滴滴人物描写的细节,就是帮助学生将一个个人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为学生带来真正的思想启迪与心灵震撼。

(三)阅读写作结合,激发情感激荡

“读写结合”是当今语文教学活动中一项具有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的教学路径,也是运用革命文学作品推动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方略。阅读革命文学作品是一种输入,但如果只有输入没有输出,这样的教育便不可以算作成功的教育。革命文学不应当在学生的心中如“蜻蜓点水”般轻轻带过,而应当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惊涛骇浪,等风浪平息后铸就长久的信仰。基于此,革命文学作品教学活动应与写作活动相结合。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为学生学习与阅读后所产生的强烈情感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更有利于教师检验学生的思考与领悟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小二黑结婚》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活动后,引导学生展开续写,让学生真正投身于革命年代,将自己带入具体的人物形象中,以我手写我心,完成续写活动。要想写好续写内容,学生应对革命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与具象化的认识,对革命时代有深入性的理解与具体化的掌握。在这种情境下,革命文学的育人成效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将革命文学与当前实际的社会生活相关联。例如,有一名学生在阅读完《反对党八股》一文之后,将文章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严治党以及近年来反贪反腐工作相结合,深度思考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的弊端,达到了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意识到革命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熠熠生辉,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四)拓展教学路径,传承革命精神

传统教学理念下“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难以让革命文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固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拓展教学路径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使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得到熏陶。为实现这一教学成果,教师应立足于革命文学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传承。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让学生立足于每一篇革命文学的具体内容,搜寻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从历史与政治的角度出发理解革命文学的意义与价值。针对小说一类的作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配图”,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地呈现在眼前,加深自身的体悟与理解。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利用课余时间寻找、阅读自己喜欢的革命文学作品,并及时做好阅读笔记,写下读后感,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革命人物与一桩桩鲜明的革命故事中,将革命精神继承、发扬得更为深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革命文学在高中阶段学生价值观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深刻认识到革命文学作品在深化学生革命认知、增强学生革命情感、坚定学生革命信仰以及激发学生革命意志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学设计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深入性原则,通过丰富阅读背景、着眼文本表达、阅读写作结合以及拓展教学路径等方法,让革命文学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实现其推动学生发展的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革命文学教师应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京派”看不到的世界:澎岛和北方革命文学
“黄埔生”的革命文学实践与革命文学运动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革命文学的完整历史建构
革命文学的完整历史建构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