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学的完整历史建构

2020-05-30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革命文学建构革命

文学,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和内容描述,也是一种精神交流与思想传递行为。革命文学是在特定时代环境下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类型,它蕴含的独特思想,成为现阶段我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中国革命文学既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生动记载,更是革命先觉者、文学家、作家呼应时代呐喊,传递和表达其对近代中国命运发展的忧患意识。以往,我们对革命文学存在认识上的欠缺,没有深层次理解其在独特历史语境下所形成的思想情感。因此,从历史建构视角认知革命文学,有助于我们发掘革命文学的精神内涵。

笔者在2016 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类)(项目编号:2016WQNCX197)研究过程中,对姚芮玲所著《翻译文学与中国革命文学(1923-1930)的历史建构》一书作了重点关注和阅读。该书从翻译文学视角对中国革命文学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深入挖掘,以中国革命文学发展起源为基础,从还原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新俄文学”、日本左翼文学对其发展的综合影响。该书选择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等代表人物,通过人物专题方式分别描述世界左翼文学、非左翼文学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建构历史,揭示了中国革命文学与翻译文学之间的内在规律,分析了中国革命文学在接受域外文学时的个性化探索和多元化认知。

1923 年至1930 年是中国革命文学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既有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风云波澜,也有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家、作者、学者的积极探索。在革命文学形成过程中,翻译与评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将宏阔的文学研究视野与贴近现实的情感关怀融入革命文学,并選择性地翻译或采编世界文学作品,再以杂文评判的方式进行论述,从而实现了革命精神与文学艺术的价值融合,也达到了现实与理想的辩证融合。该书从翻译文学角度取材,并以独特的论述方式,赋予了革命文学有内容、有深度的思想内涵。表面上看,该书是对革命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关系探究,实质上则是从中国革命文学的“历史原貌”中,探究革命文学所形成的背景及其蕴含的精神理念。

本书注重科学论述与丰富素材的有效融合,使论述结论极具说服力。作者使用托尔斯泰《艺术论》《中国青年》和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批评等丰富素材,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正品读和感知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怀。

综上所述,该书以1923年至1930年之间的中国革命文学为研究切入点,综合探究了翻译文学与中国革命文学的内在关联。作者将经典翻译文学理论、作品与革命精神充分融合,展示了作者对中国革命文学的深厚研究功底。该书可以使读者从多元化视角认识中国革命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历史脉络形成客观的认知,对于大众认识革命文学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革命文学建构革命
“京派”看不到的世界:澎岛和北方革命文学
“黄埔生”的革命文学实践与革命文学运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革命文学的完整历史建构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建构游戏玩不够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