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超越自己的“海鸥”

2023-11-14

家长 2023年25期
关键词:张雪魏源化名

王 伟

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真正的进步与成长,不是与他人比名次,而是与自己比进步。唯有让孩子潜心做“海鸥”,不断努力,超越自我,最后才能实现“无与争锋”。

伤害同学只因嫉妒?

《黑龙江晨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哈尔滨市某初三女生张雪(化名),学习成绩很好。同班同学赵猛(化名)成绩也很突出,每次考试两人成绩都不相上下。张雪一直想在学习上超越赵猛,但几次考试下来,赵猛始终都是第一。张雪于是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第一名。”然而,结果却并不如其所愿,在后来的考试中,她不但没有得到第一名,成绩反而一路下滑。一气之下,张雪找人教训赵猛,将赵猛刺成重伤。

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上海。奉贤中学高三学生肖何(化名),在洗手间用水果刀向同班同学韦伟(化名)连刺6刀,致其死亡。警方调查发现,肖何行凶的原因是嫉妒对方学习比自己好……

嫉妒是一个人看到他人比自己“好”而又无法超越时,产生的一种愤恨情绪。当下,个别学生因嫉妒同学,导致心灵扭曲,做出极端事情,酿成悲剧。这其中既有学生个人心理因素问题,也有家长和老师引导不当酿成的恶果。

争胜之心,人皆有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好,考第一,但一个班只有一个第一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偿所愿。如何防止孩子钻牛角尖儿,家长如何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家长过分看重分数、名次,以“严格”为借口,要求孩子必须考第一,不准考第二,甚至拿了第一还要计算与第二名的“分差”,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的心理列车偏离正常轨道,滑向歧路:一是心理脆弱,遇事紧张,因担心失败导致发挥失常,考试一塌糊涂;二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失去上进心,停止努力;三是心生嫉妒,把自己的失利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形成偏激的不健康心理。

作为家长,激励孩子勇争第一的想法没有错,但不能强求,更不能苛求。

教孩子潜心做“海鸥”

孩子上小学时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为什么同桌想考第一就能考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全班第二十一?

回家后他问妈妈:“我觉得我和他一样认真听课,一样认真完成作业,可为什么我总考不过他?我是不是太笨了?”妈妈听了,嘴唇动了几动,最终却没有出声,她不想像别的家长那样抱怨孩子不够努力。

又一次考试,孩子进步了,考了第十七名,但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妈还是没有回答,她不想重复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还是太贪玩了,还是不如同桌刻苦……面对“上进”的儿子,妈妈知道那样回答会毁了他,她想为儿子寻找一个完美的答案。

孩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一直非常刻苦,但始终没能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自己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作为对儿子进步的奖励,她带儿子去看了一次大海。

后来,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世界一流大学,母校请他回校作报告。报告中,他讲到了那次看海的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的翅膀拍打三两下就能升入天空,而海鸥却总是显得非常笨拙,从沙滩飞入天空需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的却是海鸥!”在这次旅行中,母亲回答了一直困扰他的问题。从此他不再关心分数和名次,而是潜心地做一只“海鸥”……

这是一位睿智的母亲,她知道孩子有上进心,更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一个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

考试第一只是努力的短期目标,成绩好的同学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和进步的标尺,并不是竞争的对手。因为,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真正的进步与成长,不是与他人比名次,而是与自己比进步。唯有让孩子潜心做“海鸥”,不断努力,超越自我,最后才能实现“无与争锋”。

教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努力

肖晔(化名)上初三了,毕业班的学习非常紧张,晚上放学回家,她总是要学习一会儿才睡觉。随着复习的深入,妈妈发现女儿睡得越来越晚,有时夜里两点了还在学习。原来,为了考出更好的成绩,肖晔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约定,每天晚上至少要熬夜到两点。为了相互鼓励,夜里12点、1点、2点都要在群里打卡签到。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有几个同学的考试成绩确实提高了,但肖晔的成绩不升反降,这令她很是苦恼。

妈妈知道后,给女儿讲了魏源和石昌化的故事。

魏源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博古通今,造诣精深。魏源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夜以继日地读书,有时读得高兴了,在书房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他的博学可谓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绝对是勤奋和努力的结果。

魏源有一位同乡叫石昌化,也是少年英才。当年县试时,主考官发现二人年龄虽小,文章却都绝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们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二人同时参加府试,又分别夺得第一和第二。

石昌化争强好胜,对屈居第二很不甘心,为超越魏源,偷偷打探其学习的秘密。得知魏源勤奋好学,他也猛下苦功:魏源读书读到三更,他就读书到五更;魏源读书到五更,他就通宵熬夜到天明……可是,石昌化如此拼命,也没能超越魏源。石昌化长期熬夜,导致身体透支患上了痨病,进而呕血,身体垮了,学业自然无法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院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源同捷”。

魏源不勤奋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超过身体极限的刻苦,却落得“考试未捷身先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之心不可无,但人和人不一样,不能一味机械效仿,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就睡眠而言,一般人要睡足8个小时,但有的人可能只需要睡6个小时甚至更短,第二天仍精力旺盛,然而这样的人非常少,打时间战并不适合所有人。

听完这个故事,肖晔深受启发,不再熬夜学习,每天晚上11 点准时睡觉,保证第二天精神饱满,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成绩也逐渐上来了。

君子好学,各有其道。他人的方法再好,也切忌“拿来主义”,要结合自身实际,另僻蹊径:别人“映雪”,你可“囊萤”,别人“头悬梁”,你可“锥刺骨”……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必非过独木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方法去努力才是上策。

猜你喜欢

张雪魏源化名
用心浇灌,静等花开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Constraints on H0 from WMAP and BAO Measurements∗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kidney-qi deficiency syndrom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by Bushenjiangya decoction
The Traditional and Religious Meaning of Christmas and Easter
神秘的“茅十八”
漫画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新闻报道中的化名现象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