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花悦”课程体系构建
2023-11-14山西省太原市太师三附小万科城小学
郝 伟 山西省太原市太师三附小万科城小学
在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山西省太原市太师三附小万科城小学(以下简称万小)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在“坚守红线”(国家、地方课程)、“跨界融合”(追求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原则的指引下,持续探索以“五育融合”为主题的“花悦”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学校特点的主题式融合课程建设的新样态。
一、综合设计,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要求
科学、全方位的课程综合设计是学校课程构建的建设总纲和行动指南,即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从整体角度思考和规划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使课程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协调性,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理念先行:明确课程建构方向
进入“素养”时代,传统的课程设置、单一的课程目标已无法继续培养全面、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新人,学校必须着重关注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的教育哲学。
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万小扎根课程改革,持续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体现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从建校初以“花”为主题的育人理念构思、校园空间设计、文化主题确定到“花悦”课程体系、“五位一体”校本教研模式的不断完善,再到当前“学生成长花期工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初建,乃至未来为每位学生勾画“成长花园”……这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无不彰显着万小人对党中央关于“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一科学论断的持续贯彻。根据“栽树—培花—育人”整体架构中的文化内涵和目标要求,学校确立了“享受多彩教育、绽放花样童年”的办学理念和“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的育人理念,并以此为引领,开展了“花悦”课程改革项目,力图通过课程改革,聚焦核心素养,回归教育本源,关注每一朵万小“花儿”的自由生长,不断构建融入本土化思考、彰显学校特色品牌的校本课程,从而实现“百花盛开,朵朵精彩”的育“花”新生态。
(二)深潜探索:厘清课程建构思路
在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落实学校课程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学校课改实践者以“五育融合”为突破点,坚持“五育”并举,努力建构符合校本实际、切合教育发展方向、满足学生成长多元化需求的学校课程研发模式。
如何让“花儿”开得更美、更精彩,始终是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思考的重点问题。学校深刻认识到“花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阳光(德育)的照耀、雨露(智育)的滋润、空气(体育)的输送、养料(美育)的供给、土壤(劳育)的支持,这五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作用,不能互相替代,缺一不可。作为整体规划,学校以“五育并进、全面育人”为目标,构建了涵盖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包括悦品、悦慧、悦动、悦美、悦创在内的“花悦”课程体系,致力促进学生社会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实现“努力培养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有底蕴情怀和勇气担当、有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未来公民”这一学校育人目标。
(三)多元创生:拓宽课程内容体系
为了让课程“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学校积极开展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研究,实施学科课程横向综合、纵向拓宽,对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与拓展,持续构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实施的时代品质。
根据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整合优化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三线五领域”花悦“课程”体系,即以基础型课程为主体,开设以拓展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环境育人课程为三条主线的“花悦”校本特色课程,围绕“人文与社会”“智力与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创造”五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德育资源、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更多元的创新机会,促进学生获得更全面、更深入、更综合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推进了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二、整合实施,适合学生个性成长需要
在课程变革的过程中,学科的融通、整合是学校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有各式各样的成长需求,学校必须形成合适的课程体系,允许多元化选择,才能符合学生的多元化成才需求。
(一)拓展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相互结合
在拓展课程中,学校推行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在必选课程设置上,学校开展了各学习领域中的主题式、系列化校本课程开发,初步形成了德育体验、传统文化、科学探索、阳光体育、劳动教育五大课程群,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基于“尚品、硕学、强体、育美、崇劳”的育“花”目标,学校开设了五大类四十余种社团自选课程,着力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的不同和差异。同时,学校与山西大学科技园合作开发了创意美术、书法国画、古筝乐团、童声合唱、戏剧表演、服装设计、舞龙舞狮等30 余门精品社团课程,为有特长、兴趣广的学生提供更高的专业平台,帮助更多的学生在各级比赛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二)实践活动课程: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互连接
学校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打造了班级、年级、学校、家校社四级实践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充分锤炼自我,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在班本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秉承“一班一内容,一班一特色”的原则,各学科教师组织开展了“舞蹈里的中国字”“趣记古诗”“畅游童话世界”“手指上的数学”“数字动物园”“畅游英语街”“童年必备技能大闯关”“百灵之声”“绘眼识万物”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传统文化、数学逻辑、生活百科的热爱。
在年级项目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学校以年级为组织单位,开展了养成好习惯、传承民俗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等项目课程。比如,在“衔接”项目实践课程中,我们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好习惯养成”课程,内容包括课堂好习惯、校园好习惯、生活好习惯等。“传统礼仪”课程、“生活小技能”课程,让学生穿汉服,讲普通话,学传统文化,使学生快速适应学校生活,融入集体当中。学校还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开展了“民俗”“红色”项目实践活动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生活领域,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校级主题实践活动课程方面,老师们打破年段和学科界限,进行了跨学科跨领域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初步探索,通过全员参与、学段贯通、知识交叉等方式,打造了包括红色体育节、紫色音乐节、金色童话节、蓝色科技节、绿色读书节和多彩艺术节在内的校园“六大节”,每个校园节日,从月初到月末,周周有内容,节节有主题,让学生得到了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的充分熏陶。学校还开发了“六防安全”“才艺小舞台”“3+3+3 阵地”等主题实践活动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学校整合周边社会教育资源,打破学校壁垒,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资源高度共享的家校社共育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开展了“一日师:家长进课堂”实践活动,把家长资源、专家资源“引进来”,为学生传递各行各业的知识;学校开办了“育未来”家长学校,引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共同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把校门打开,激励学生“走出去”,引领他们走进植物园、探秘兵工厂、寻访家乡非遗……让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给予学生将知识经验和社会经验融合的难得机会,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三)环境育人课程: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相互渗透
“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离不开校园环境文化的支持。学校从筹建之初便从关注“硬件”转向重视“价值”,始终将办学理念融入校园规划、文化定位、楼体设计、内部构造、功能划分等各个环节中,做到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备与办学理念趋同一致。校园的楼、路、园等大型建筑的命名,如博趣楼、雅韵楼、谦谨楼、和勤楼、万中路、科南路、晋雅小院、博雅园、静雅轩、和雅阁、闲雅台以及各功能场馆的命名等都巧妙地融入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核心文化的元素。结合“五育”渗透,学校还相应地设置了“文化植根中心”“科技创想中心”“体育乐健中心”“艺术创美中心”“劳动成长中心”五大育人中心。同时,秉承“灵动、自然、亲切、温馨、童趣”的环境育人目标,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化设计共同体”,以项目式学习方式激励广大师生将其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运用于校园一廊一壁、一厅一室、一草一木的细节性改造过程中,充分体现“我的校园我做主”,持续建设充满“师生味道”,为师生而存在的“多彩校园”。
三、走向融合,拓展学生多元成才空间
“五育融合”是走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解决“五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消除“双减”时代教育焦虑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建设优质校本课程,打造特色品牌学校的重要趋势。只有走向融合,课程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主题性课程群建设
“五育融合”离不开学科内的融合。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以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主题”式逻辑呈现,构建了五大课程群,实现了学习领域内所学知识的结构化,使学生顺利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以“阳光体育”课程群为例。作为太原市的“体育基地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开发了“三三三”阳光体育课程、“1+1”健康习惯课程和“1+1+X”体育托管课程。每种课程均立足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每种课程之间又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连环式的课程群,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了全覆盖,实现了人人有项目,天天能运动,从而真正践行了学校的育人理念:“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以“传统文化”课程群为例。学校开发了以“表里山河话山西”为主题的“根”课程,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山西传统文化。学校提出了“六条课程主线”,即一年级:懂礼,学习传统礼仪文化;二年级:趣食,熟知山西传统饮食文化;三年级:知故,了解山西民间传说故事;四年级:赏景,领略山西名胜古迹;五年级:知人,了解山西文化名人;六年级:学制,学习中国传统制度文化。此外,学校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家进校园活动,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让学生真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
(二)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发
“五育融合”离不开学科间的融合。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以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发方式丰富课程融合内涵。以大型情景体验项目式学习“重走长征路”为例。各科教师以通力合作、协同参与的方式,实现了德育实践活动与体育赛事的融会贯通。活动紧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包括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等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通过体育和科学老师的技术与道具加持、音乐和美术老师的艺术烘托、语文和道法老师的背景介绍,比以往单一组织形式更加逼真、更加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有知识、有竞技、有趣味的感触过程中重走了长征路,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志士顽强拼搏大无畏的精神。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教育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指挥棒”,要想让课程改革健康前行,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学校以“五育融合”为指导,以对象化、学段化、校本化、智能化为原则,以家、校、社、生为评价主体,构建起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方面,学校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科成绩、礼仪规范、才艺展示、创新探究、社会参与等均纳入学期周评、月评和总评当中,全方位测评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在评价方式上,学校致力搭建数字化教育生态,以需求驱动为切入,数字互联网为平台,线上线下相融合,构建起智慧评价指标体系:“成长花园”,即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包括文明言行、遵规守纪、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25 个行为观测项。基于智能化数据收集和行为评选系统,学校定期生成“花期少年成长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并进一步开展“花期少年”评选,选出“尚品小标兵”“硕学小博士”“强体小健将”“育美小明星”“崇劳小能手”,可视化呈现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情况,将“花悦”课程的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不断的综合、整合,趋向融合,万小的“花悦”课程体系致力实现教育时空的贯通和延展、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教育主体的交流与合作,让课程研究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让课程实施不断得到新的增长点,从而为学生成长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合适的育人思路和育人环境。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五育融合”校本课程新路径,持续建设以更优质“花悦”课程体系为特色的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