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优化研究
2023-10-11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暖幼儿园
杨 静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暖幼儿园
卢梭曾提出自然主义主张,要求遵循人的本性实施教育,保持儿童自然状态,让他们享受平等、自由、快乐的生活,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教育。与此同时,卢梭还提出,教育必须指向儿童的现实生活,如果只为他们的将来做准备,这样的教育是野蛮的教育。这样的观点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就目前来看,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还有很多误区,抑制了课程育人价值的发挥。故在本文中,笔者就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以及优化路径分享几点拙见。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指幼儿园教师密切联系幼儿日常生活去计划、设置与开展课程,充分利用幼儿所积累的感性经验,确保幼儿园涵盖各种知识的课程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使学前教育更具有人文精神,让课程更有生活色彩与教育意义。这是一种科学的学前教育模式,其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幼儿的年龄小,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能够接受的课程是具体的、感性的、形象的,所以幼儿园的课程教学必须贴近实际生活,带有生活气息。假如课程内容与生活脱离,对幼儿来说也就不具有吸引力,也很难让他们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用通俗的话来说,生活化课程会让幼儿感到熟悉与亲切,所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其中。
第二,降低幼儿理解难度,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单纯的理论说教不仅会让幼儿产生抵触心理,还会让他们难以理解与消化。而实施生活化教育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陌生为熟悉,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性经验就能理解。由此可见,课程生活化可以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增强其自信心。
第三,符合幼儿园教育目的,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课程生活化是幼儿成长的需求,也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需求。幼儿园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让幼儿能够获得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使其在真实的、本真的世界中茁壮成长。因此,幼儿园课程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只有在真实生活的滋润下,幼儿才能不断收获智慧与快乐。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误区
(一)教育观念偏差,将课程生活化等同于学习生活技能
虽然课程生活化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已经广泛实施,但很多教师对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所以认知存在偏差。例如,部分教师认为课程生活化就是指导幼儿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洗衣服、洗手、洗脸、叠被子、绑鞋带、穿衣服等。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将注意力重点放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身上,旨在提升他们的生活技能。众所周知,思想观念发挥先导作用,决定了行为与结果。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若是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教育行为也会失之偏颇,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育内容单一,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只联结未融合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指将幼儿园的课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它们之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然而,就当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实施情况来看,教育内容单一,虽然源于生活但是并没有回归其中。以“交通体验区”为例。教师向幼儿提供场地,在场地上画好线路,同时给他们提供可骑行的脚踏车,并且根据现实生活设计好各种交通标识,但没有带他们在生活中真正去体验过,所以很多幼儿在这样的体验区中虽然认识各种线路与交通标识,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不知道如何识别、应用,这就是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只联结未融合的表现。
(三)教师定位偏差,忽视了活动中幼儿主体地位的体现
在生活化课程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绝对的掌控者,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然而,就当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实施情况来看,教师“过度干预”的问题比较常见,尤其在一些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开展课程,为了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或者为了避免他们产生矛盾,教师会大量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长此以往,一些幼儿遇到问题就会求助老师,产生等、要、靠心理,缺乏社交锻炼,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未得到培养,生活化课程丧失了原本的育人价值。
(四)评价不够客观,使幼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在课程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预期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的重要指标。然而,就当前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实施的评价不够客观,只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如只关注幼儿是否顺利完成了任务、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却忽视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这让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课程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优化路径
(一)及时革新思想观念,树立生活化课程观
课程生活化不是依靠一两次教学活动就能实现的,是需要系统的课程规划与指导,也就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当中,渗透到幼儿日常行为当中。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教师将课程生活化等同于简单的生活技能传授,或者用几节课去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这些都是认知偏差与浅显化的表现。思想主宰着行动,要想保证行动的正确性、有效性,首先要保证思想的科学性。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也是如此,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刻板思维,改变错误的认知。具体来说,要想有效实现课程生活化,教师需要及时革新思想观念,把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幼儿体验丰富的、多彩的生活。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社会即学校”给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提供了一些启示,教师应结合这一主张及时革新教育理念,要让幼儿园的教育突破教室限制,使幼儿回到大社会、大自然的怀抱。具体来说,教师在规划课程时应通过整合、拓展、发掘等方式带领幼儿融入社会,走向大自然,尽可能让课程资源来源于幼儿周边的现实生活。此外,课程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能够根据幼儿兴趣变化去变化,也能根据幼儿生活情境变化而变化,使课程教育不限制于课本,不限于教室,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除了从实际生活中去开发课程资源并运用到幼儿园课程中以外,教师还要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进行生活化处理。如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有限,语言十分稚嫩,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时不能站在成人的视角,而应该站在儿童的视角,运用深受幼儿喜闻乐见的具有童真、童趣特点的语言与他们对话,确保幼儿能够听懂、喜爱与接受。在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等,让幼儿从生活中体验知识并内化知识,并尝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分析和处理具体的问题等。只有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生活化,充分发挥其价值。
(二)丰富课程教育内容,真正实现课程生活化
生活化课程的实施需要生活化教育内容的支撑,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课程教学需求丰富教育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生活化课程的内容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最强的学习内驱力,尤其是对幼儿这个感性的群体来说,只有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第二,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要想凸显课程生活化,必须要选择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的内容,促进课程教学特色化发展。第三,注重内容的生成性。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每天在幼儿园会生成很多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使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真正融为一体。例如,有一次雨过天晴,笔者带领幼儿在园内散步,有几个幼儿发现地上有很多蚯蚓,呼朋引伴招来一堆人,孩子们围成一团,好奇地观察地上的蚯蚓。在观察的过程中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如有的幼儿问:“蚯蚓好奇怪,哪边是它的头哪边是尾巴呢?”有的幼儿问:“蚯蚓的身体怎么可以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呢?”有的幼儿问:“蚯蚓有没有眼睛呢?”抓住这一契机,笔者组织幼儿开展了主题为“观察蚯蚓”的活动,让他们拿出放大镜去观察这些蚯蚓,同时指导他们阅读关于蚯蚓的绘本、观看蚯蚓的动画视频、在花盆里养蚯蚓等。通过这次主题活动,幼儿有了很多发现,比如蚯蚓前进的一端是它的头部,也可以根据颜色去辨别,颜色深的一端是头部,而浅的一端是尾部;蚯蚓头部比尾部有更强的伸缩能力等。这些知识是幼儿基于观察、动手与推理的基础上获得的,这样的课程真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幼儿再去观察蚯蚓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三)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提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他们为主体合理组织。幼儿的思维方式直接、简单,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角度也十分单一,这也是很多教师在生活化课程中过度干预的原因。然而,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幼儿成长与发展,所以应该成为幼儿思维的拓展者与引导者,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知识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一些事情。只有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他们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长。例如,笔者有一次带领幼儿用树叶做粘贴画,有个幼儿发现同样是绿色的树叶,颜色深浅不一样。笔者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两枚树叶一枚是新树叶而另外一枚是老树叶,但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这个结论,而是开展主题为“寻找绿色”的活动,带领他们去幼儿园寻找绿色。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幼儿在园内细心地寻找和观察每一处绿色,包括刚萌芽的小草、石头上的苔藓,还有竹子、芦荟、树叶等。接着,笔者让他们比较分析这些绿色,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幼儿在比较后发现这些植物虽然都是绿色但颜色并不一样,即使是一棵树上的叶子,新叶子与老叶子的颜色也不同。经过这样的主题探究活动,幼儿深刻地认识并理解了翠绿、墨绿、葱绿、纯绿等颜色,这既培养了他们观察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又增强了幼儿的色彩感与审美鉴赏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并客观实施评价,反馈出真实的活动情况,以此激发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动机。具体来说,教师应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具体参与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实施激励性评价。例如,有的幼儿在活动中虽然没有如期完成任务,但是在参与过程中积极帮助身边的小伙伴,而且将自己的材料分享给对方。教师要表扬这种行为,给予小红花奖励,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帮助幼儿改正不足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如,有的幼儿虽然任务的完成度不高、正确率不高,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不气馁、不放弃的精神,即使遇到困难也没有退缩而是尽全力去克服,教师要表扬这种行为,再传授他们方法与技巧。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以此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幼儿相信自己,并将这种自信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刻充满自信,相信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成功,充分发挥生活化课程的育人价值。除了对评价语言进行生活化处理以外,教师还可以采取生活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且社交软件普遍流行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顺应时势,开设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账号等,将幼儿的绘画作品、舞蹈作品等上传到这些平台,再将这些作品分享到家长群、同事群、社区群等微信群中,接受更多人的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接地气”,具有生活气息,相比教师个人单独实施评价更加客观、具体、全面。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中践行生活化教育理念,开发生活化资源以及创设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要求。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没有活力与生机,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当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虽然已经广泛实施,但误区仍然很多,不管是教育理念、内容,还是教育方式、评价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审视并作出调整,构建科学的生活化课程,促进幼儿知识能力提升与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