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微生活化主题课程的实践探究
2023-10-11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暖幼儿园
周 淼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暖幼儿园
幼儿主题课程活动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趣味性、游戏化和生活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生活教育在幼儿阶段的重要性,深刻诠释了生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将微生活化引入幼儿主题课程,密切联系幼儿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围绕幼儿需求设计、制定主题课程内容,适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以区域活动、亲子活动、日常活动等形式开展微生活化主题课程,促进幼儿学习兴趣、能力、认知等的全面发展,推动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幼儿园微生活化主题课程的内涵
(一)微生活化主题课程的动态性
微生活化主题课程强调教师在课程中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动态设计、调整、优化课程内容,而非照本宣科式地开展主题课程教学。在课程中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生活内容,当幼儿发现兴趣点时,不设置幼儿下一步具体要求,而是激发幼儿说出自身想法,创造性地生成主题课程,通过聆听幼儿想法,理解幼儿需求,使主题课程按幼儿兴趣与需要生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至7 岁的幼儿处于“直觉思维阶段”,体现为幼儿会问很多问题,初步掌握了许多事物与现象的知识,但并不理解事物与现象背后的原理,开始使用原始的推理理解事物的现象。如将等量液体的烧杯放在幼儿面前,两个烧杯容积不同,幼儿侧重于烧杯的高度与宽度,而对于等量液体则缺乏整体概念。结合该阶段幼儿发展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园环境动态性开展主题课程,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促进幼儿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经验产生完整体验。例如,在秋天落叶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到室外,引导幼儿发现落叶,发散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利用叶子创意,如部分幼儿要寻找是哪棵树落下来的、分辨不同叶子之间的异同、玩扔叶子游戏、用叶子画画等,通过开展以叶子为主题的微生活化主题课程,由幼儿自主调查、研究、讨论叶子相关内容,形成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的主题课程。
(二)微生活化主题课程的自然性
陈鹤琴先生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以自然客观存在、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素材融入主题课程,将课程内容与表现形式回归到幼儿生活中,并从中发现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造符合自然生活的主题课程。对于幼儿而言,生活是自然、流畅的,教师应立足生活化的主题课程实践发现真实的幼儿,并将幼儿的自然真实表现与幼儿教育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引领主题课程教育。
(三)微生活化主题课程的趣味性
主题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其宗旨是满足幼儿兴趣需求,在课程中激发幼儿主动性,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主题课程中,因此,主题课程不宜脱离幼儿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应围绕幼儿常见的、感兴趣的、富有趣味性的内容设计课程主题,充分调动、激发幼儿积极参与,使幼儿在主题课程中获得多元化发展。
(四)微生活化主题课程材料的多样性
在主题课程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幼儿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和认知,课程材料可就地取材,以生活化物品资源为幼儿主题活动的材料。例如,在“我会数数”主题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身边的材料进行数字教学,包括区域材料、纸张等,无需刻意追求材料r 材质和形状,以幼儿身边的事物支持幼儿知识建构。
二、幼儿园微生活化主题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以微生活化主题拓展幼儿视野
在主题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回归生活,制定脉络清晰的课程走向,以便于将生活、幼儿和课程有机衔接,即从幼儿零散的信息中提取结构化的内容,总结制定主题课程内容。
例如,幼儿园栽植青菜后,幼儿每次经过都会提问,并热衷于给青菜浇水。但对此类现象习以为常后,幼儿就会将对蔬菜的喜爱抛之脑后。结合幼儿给青菜浇水的行为,教师可制定“与蔬菜做朋友”的主题活动,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分享不同蔬菜的味道、形状、做法等,使幼儿在讨论、沟通中感受蔬菜的特点,体会蔬菜带给幼儿的感官之旅,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围绕环保主题,教师制作了将矿泉水瓶变废为宝的微课程,组织幼儿观看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变为实用物品的案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环保教育,并帮助幼儿掌握生活技巧。
只有从幼儿生活经验中提取课程主题,选择和设计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主题,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增强其好奇心与求知欲,才能拓宽幼儿视野,在主题课程中获得生活经验和有效发展。
(二)在微生活化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习
游戏化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处于放松、心情愉悦的状态,教师通过观察、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新发现、新问题,实施因势利导的微主题课程活动,能够实现主题课程与幼儿兴趣的相连接,提高主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例如,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发现两个幼儿在玩“过家家”游戏,并对“谁带孩子”“谁干家务”产生了分歧,由此引发了讨论。教师可以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延伸至家庭中成员如何相处、相互关心、承担责任、分摊家务等问题,从而生成《我爱我家》的微生活化主题课程。又如,在户外游戏活动中,部分幼儿在跑步、玩滑梯时不注重自我保护,与器材设施、幼儿发生碰撞,教师可以针对该问题生成“我会保护自己”的微主题活动,指导幼儿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防止出现运动损伤、运动伤害等问题。
(三)以微生活化社区资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强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依据该理念,教师可将园内主题课程活动拓展至社区、社会,以幼儿切身体验开展主题课程活动。例如,通过到体育中心健身馆参观各种健身器材,让幼儿和健身教练一起跳体操、练习举重、跑步,使幼儿真实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强身健体的舒畅,从中感受运动的乐趣。
例如,在“我会保护自己”主题活动中,教师可结合部分幼儿安全主题教育内容,组织幼儿开展消防演习活动,搭设简易器材形成消防云梯、消防通道,组织幼儿扮演消防抢险和紧急疏散活动,能够进一步丰富幼儿社会知识与经验,提升幼儿对主题课程活动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四)以生活化手段实现微生活化主题课程目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回归生活。在幼儿微生活化主题课程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生活实践与探索,体验生活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例如,结合幼儿打疫苗的节点(已有部分幼儿打疫苗,但部分幼儿存在畏难恐惧心理),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勇敢的孩子”主题课程,让打疫苗过程中表现勇敢的幼儿和其他幼儿分享打疫苗的心情,并设计“打疫苗”环节,由幼儿借助软性材质器材相互“打疫苗”,并讲解打疫苗的益处,鼓励幼儿做坚强勇敢的孩子。又如,结合部分幼儿不爱刷牙、出现坏牙的问题,为消除幼儿对牙医的恐惧心理,教师联系附近医院口腔科,组织幼儿参观牙医工作,并请医生讲解牙齿结构、刷牙的作用和护牙知识,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齐声唱《刷牙歌》。此外,在科学区域中,教师通过投放牙齿模型、镜子和牙刷等材料,引导幼儿了解牙齿的结构,练习正确刷牙的方法,并不定期组织开展“口腔医院”活动,由幼儿扮演牙科医生,为幼儿检查刷牙情况、开具治疗方案、嘱咐“患者”勤刷牙等。
通过以生活化手段开展微生活化主题课程,将幼儿生活中的微小生活片段植入幼儿教育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主题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幼儿主题教育内容的拓展。
(五)以生活化教育途径引导幼儿体验生活乐趣
微生活化主题课程内容不仅要衔接幼儿生活,加深幼儿对生活知识的理解,促进其形成正确认知,还要结合微生活化主题课程设计导向,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主题课程教育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入。例如,在互动中,教师了解到幼儿对中国茶的理解不足,于是设计了“我爱中国茶”的主题活动,并与当地茶园沟通,去观看采茶、制茶过程,让幼儿感受茶的来之不易。同时,在欣赏制茶过程后,以教师的茶杯为设计灵感,引导幼儿用彩泥自己设计、创作茶壶和茶杯,在微生活化教育中感受动手实践的乐趣。又如,在主题课程中,教师提前准备蓝色绣花的手绢,并提问:“大家觉得这块手绢好看吗?想不想知道手绢是如何制作的呢?”在得到幼儿的回答后,教师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微课程资源,使幼儿通过观看微课程的方式了解手绢制作、印染、纺织的过程。在幼儿观看微课程后,可在区域活动中组织幼儿借助染料制作印花手绢,使幼儿通过自主实践活动获得成就感,体验生活的乐趣。
三、幼儿园微生活化主题课程的实施保障
在微生活化主题课程活动中,教师既要面向幼儿整体组织管理,还要关注幼儿个性化的需求,实现幼儿整体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合理选择微生活化主题课程开展的方式,保证主题课程有效开展。结合幼儿教育实践,教师可选择区域小组游戏、亲子活动、日常活动等形式。
(一)区域小组游戏探究方式
以区域小组游戏探究方式开展微生活化主题课程活动,即通过区域小组活动开展主题课程。如在树叶主题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为美术组、益智组、阅读组等。美术组幼儿根据树叶的种类、颜色进行美术绘画和创意设计;益智组幼儿按树叶颜色与种类进行分类,对比发现树叶的多样性;阅读组幼儿阅读绘本《树妈妈的一年》,从中感受树木的四季变换。通过区域活动的形式开展主题课程,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生活的秘密。
(二)以亲子活动满足幼儿个性化需求
结合主题课程教学实践中幼儿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如“世界上有多少树叶”“最大的树叶什么样”“最小的树叶什么样”等,结合幼儿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并在主题活动中分享答案。同时,鼓励家长带着幼儿利用节假日、周末参观自然博物馆,了解不同品种的树种、树叶,使幼儿对生活知识形成新的认识。
(三)日常活动中开展主题活动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园内碎片化时间开展主题课程,将微生活化主题活动融入日常活动。例如,在晨间活动、自由活动、区域性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兴趣适时开展微生活化主题课程活动。如在树叶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运用树叶进行艺术设计,提升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从中体会自然创造与自身创意结合形成的创意作品的自然情感,萌发热爱、保护自然的情感与感悟。
四、幼儿园微生活化主题课程评价
微生活化主题课程评价,即通过反思主题课程中师生互动的情况,反思和优化主题课程教学过程,提高主题课程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用于主题课程评价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该阶段幼儿逻辑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在微生活化主题课程中体现为幼儿踊跃回答但缺乏整体逻辑,如在树叶分类时混淆颜色、形状等特征。针对该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展示思维导图,从叶片形状、颜色等方面逐层细分,引导幼儿发现不同叶片中的差异,厘清幼儿思路。同时,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工具,结合幼儿表现进行相互评价和教师点评。
(二)建立三方评价体系
为提高主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主题课程适宜性、科学性,幼儿园应建立健全教师、幼儿、专家团组成的“三方”评价体系,对主题课程适应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发展性进行评价,推动主题课程规范化发展。
(三)保护和尊重幼儿自主探究意识
微生活化主题课程应尊重和保护幼儿的主动探究意识,防止挫伤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树叶主题课程中,部分幼儿提出了“树叶承重”的观点,教师可引导幼儿动手实践验证,通过动手实践获得答案,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到主题课程中。
(四)综合评价赋能
在微生活化主题课程中,教师应从“显性”的主题活动、幼儿表现情况和“隐性”的幼儿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显性评价即根据幼儿参与微生活化活动表现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进行评价。隐性评价可通过在后续活动中对微生活主题课程知识内容掌握情况进行回顾性提问,检查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和思考情况。通过将“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达到评价赋能幼儿和“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合、以评促质”的效果。
总之,在微生活化主题课程中,教师应在尊重幼儿认知规律、认知心理的基础上,了解主题课程与幼儿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将幼儿生活经验融入主题课程中,促进主题课程回归幼儿生活,调动幼儿参与主题课程的积极性,使主题课程成为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阵地,推动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