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路径探析
2023-11-14杨海军熊春艳
杨海军,熊春艳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表了重要讲话。“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育人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工作,明晰了其深刻意义,对办好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寄予厚望,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这就把青年的育人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通过情感育人的方式关怀感召青年,助力青年成人成才。作为肩负培养人才摇篮历史使命的高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新时代青年的育人工作,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贴近青年实际,走进青年的内心世界,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书本的理论知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滋润学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好青年。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和否定的心理反映,如喜欢、烦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3]情感是一种心理状态,情感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日常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情感就会产生肯定的心理,能够促使一个人正确认识和对待所从事的工作,以饱满的热情高效完成相应的任务;消极的情感就会产生否定的心理,让一个人厌恶自己做的事情,产生负面情绪,从而不情愿地去应付甚至抵制,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情感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情感的作用,正确利用积极情感,做好情感育人工作。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青少年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4]情感教学意指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现实需要出发,师生要积极互动,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应的氛围或场景,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情感教学强调重视教学中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互动中教学相长。情感教育为唯科学式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给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大学生情感教育就是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把情感因素融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现实生活中,处理好情感教育与智育、情感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引领大学生在情感领域产生共鸣,进一步油然而生新的情感,对知识学习产生情感认同,走向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
现行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五门主干课程以及“形势与政策”课。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其教学要求为“统一实行集体备课、创新集体备课形式、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改进完善考核方式、强化科研支撑教学。”[5]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本指南,其中对教学方法的重视就要求高校对标进行改革,教师要高度重视情感育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引领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就是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亲和力与情感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思政课,提高课程教学的感染力与实效性。“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6]以情感教学法为载体的大学生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把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填鸭式课堂转变为气氛活跃的情感互动参与式课堂。
二、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以德育、智育、美育等社会情感的培养教育以及情感认知力、协调力、控制力等情感能力的提升为内容,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特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新型教育。大学生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引领大学生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将来立志报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大学生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大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和人民、热爱他人和社会、热爱自然和世界、热爱自己和家人的积极情感,引导大学生做到身心健康,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培育积极健康的情感。
大学生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把大学生的角色由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象转变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尊重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采用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激情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能够逐渐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兴趣后,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
“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现实境遇中生存价值归属的自我确定,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一种承认,体现了一种与多元论和多样化相对立的统一性原则。”[7]高校思政课认同指的是大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态度,是否真正从心理上认识到高校思政课的意义和价值,对高校思政课是否从内心进行认可或赞同。
把大学生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尊重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基础上,教师充满情感地教学,课中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鲜活的充满情怀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用中国近代以来的鲜活历史和救亡图存道路的影片,逐步指引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自己置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动之以情,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明晰做一个好人和一个好公民的重要性,明白做人的底线,知晓如何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把大学生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后,在教学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现实和情感需求,大学生就能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认真学习高校思政课,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国、当代社会的认同,从内心认识到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情感认同程度。
(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增强课堂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课程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大学生就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思政课学习中,逐步对思政课产生兴趣和情感,把对思政课的学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情感教学指的是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心理认知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8]如在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主题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爱国人士和人民英雄的原始语音等现代多媒体方式向大学生展示祖国的悠久的历史、优秀灿烂的文化和祖国的大好河山,敬仰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牺牲的爱国人士和民族英雄;通过播放优秀爱国影片,如《战狼2》,充分展示爱国主义精神、永不放弃敢于担当的责任精神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等,特别是电影最后的字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学生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此时老师就可以做到“无声胜有声”,比起传统的道德说教和“灌输式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路径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双方,教师和大学生都是有情有感、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因此教学活动实际上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合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情优教、以情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9]。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关系着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满情感地在备课、上课和课后三个环节做好情感育人工作,把大学生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从而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动力和热情,增强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实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标。
(一)教师备课时结合教材和授课内容准备感人的案例和素材
高校思政课具有德育性、政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按照通常授课的论点、解说、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通过常规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教育法来进行授课以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的目标,大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中。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花大气力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备课时结合教材和授课内容准备真实感人的案例和素材,为一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生动有趣的思政课做好基础工作。
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感人的案例启发的方法,能使其学习情感、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与学习觉悟得到成倍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一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或案例来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爱国教育中,运用中国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者案例,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对比,从而无形中增强了爱国情感,提升了爱国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备课选用案例时必须要做到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符合青年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要求,同时案例要具有真实性。
一是教师选择的案例必须符合立德树人和青年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要求。课堂中所选案例只有在符合青年大学生的情感需求、认知要求、接受能力和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下,才能真正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实质性的效果。选择优秀的经典案例能够引领青年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洗礼、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提升,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能够成为激励青年大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情感力量、精神支柱和现实榜样。
二是教师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案例本质上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事件构成的,是历史或当代社会中发生的一个事件或若干事件的组合。青年大学生在思政课中学习这些真实的案例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可和情感上的共鸣,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就在无意中引领青年大学生逐步关注历史、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实践,这些真实的案例丰富了思政课,让课堂变得更富有感召力和趣味性,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比以往更充足,学习效果更好。教师在授课时保证使用案例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才能确保青年大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事件真相,引领大学生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备课充分,准备了充足的感人案例和素材,就会为教师的授课做好基础工作,就会使课堂素材生动有趣,增强吸引力、趣味性和感召力,有助于授课时充满激情,以情激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课中富有真情实感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热情
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可以引领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进行思辨和学习。拥有真情实感的激情是一种短暂而强烈的情绪状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情激情,情感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1]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大学生成人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作用。教师的情怀很重要,教师要真信真懂,对思政课要充满真情。
相对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来说,大学学习具有相对独立性。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阶段,对所学的课程有了自己的独立认知和价值判断。由于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存在认知偏差,普遍觉得该课程枯燥无味、意识形态灌输浓厚,所以学习的兴趣不大。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老师要富有激情地上课,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形成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激情参与课堂。大学生才会有认知的渴望,才会有智慧的灵动,才会有参与表达的欲望,才会从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和感悟,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自觉自愿地学好课程。
教师上思政课时尤其要有真情,需要激情投入,在课堂上展现出打动学生的情怀。通过师生的心灵对话,通过心心相印的课堂交流,以心激心,以情激情,引导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产生情感认同。通过调动大学生的上课热情,激活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和学习效果,不断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投入课堂的激情,通过感召力提高学生的渴求之情。当学生感知到教师对课堂教学事业的敬业之情时,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激情可以唤醒认知偏差的大学生,可以鼓舞大多数听课的大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激情引领学生的听课和参与课堂的激情。这种充满激情的课堂就会使高校思政课变得更加精彩、生动、有趣、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1]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讲授爱国主义精神时,教师要把自己的爱国情怀展示出来,用事实说话,通过播放自己爱国言行的视频或图片,以对祖国的真情来感染学生,从而引导大学生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产生荣誉感、归属感、尊严感和认同感,以作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自豪。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就会油然而生,就会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家国情怀就会植入心底。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展示高尚的道德情操。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美的偶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爱岗敬业乐业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引领学生在马言马,在马信马,以马为荣,做到真信真懂真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热爱这个岗位,把其当成自己无悔的选择,才能做到忠于职守;只有把思政课教学作为自己情愿为之奉献的事业,才能实现诲人不倦,也才能体会到事业的乐趣。”[10]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对祖国、对人民、对思政课和对大学生的爱展示出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热情和效果。
(三)课后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践行情感式关怀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除了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外,课后也要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真心关心关怀关爱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由于高校思政课多数采用100人左右的大班授课的方式,基本上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课堂上能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有限,一个课堂上估计只有十多名学生有机会参与互动式交流,更多的学生只是听众和旁观者,学生参与的比例偏少。因此,教师就要建立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的网络平台,如QQ群、微信群、学习通网络课程等,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和解决现实问题。师生的交流越充分,学生的疑惑就会得到及时的解答,师生的沟通和了解就越充分,越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实效就越好。
针对学生关注的形势与政策、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等,利用课后时间在网络平台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困惑,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进行充分查阅资料的情况下,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涉及到共性问题和重大事件,作为备课资料,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为学生解疑答惑。
创造机会增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注重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通过对实践课堂的科学设计,带领青年学生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在亲历感知、实践锤炼中厚植情感情怀,激发使命责任担当。”[11]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和特点,积极争取学校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亲自带队进行面对面指导,参与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基层社会。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来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激励和启发青年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的大德、大爱、大情怀和大担当。
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情关爱学生,设身置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课后交流以践行情感式关怀,从而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课程的情感认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真情投入到思政课课程学习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为大学生自身的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能更好地实现育人育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