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理路·核心要义·世界意蕴: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公正的三维探赜

2023-11-14赵凤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

赵凤婷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作为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公平正义的内涵和诉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差别。在当代中国,公平正义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关涉“公平正义”“公正”等词语更是多达20次,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着公平正义的价值旨归和发展诉求,持续推进公平正义的现代化,既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意蕴。厘清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推进公平正义的逻辑理路与核心要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公平正义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具有重要推介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平正义的逻辑理路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将公平正义理念一以贯之,既借鉴吸收了世界现代化的合理内核,又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究其实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远影响。

(一)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提供理论指导

不同于柏拉图、洛克等西方传统哲学家脱离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以主观先验理性为切入点考察正义问题的视角,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的彰显,在批判西方普遍抽象正义理论的基础上,在消解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的过程中,确立起建基于实践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公平正义观,为党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维度:首先,从历史维度看,公平正义理念具有相对性、具体性。马克思在清算拉萨尔主义的过程中,对“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平等的权力”等主张发出质疑:“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的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法的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种极不相同的观念吗?”[2]361可见,公平正义并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绝对精神”和永恒价值规范,相反,它是具体的、历史的,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前资本主义社会维护的是奴隶主或封建地主的等级正义,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为资产阶级财产正义辩护,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实质正义。其次,从社会维度看,实现实质正义需要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正如《哥达纲领批判》所言“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2]365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工人阶级要想改变不公正、不平等的处境,必须诉诸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不过,马克思并非主张生产一元论,在他看来,生产、交换、流通、分配、消费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影响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占有雇佣工人进行劳动生产,这一过程中工人将自身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让渡给资本家,“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3]是两级对立的根本原因。因此,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彻底消灭两极分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质平等。最后,从发展维度看,公平正义观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人的自由发展为价值旨归。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基础上所阐发的共产主义社会,就体现了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发展需要的尊重,同时他也揭示了物质生产发展是实现根本正义的途径。此外,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马克思的公平正义理论强调,只有发展需求的满足才会彰显自由个性,而需求的满足只能在消除阶级对立、社会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异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土壤

中国共产党对公平正义的探索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深入指导,更源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熏陶。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滋养了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思想,这对党探索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提供了启发意义。

维护公平正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5]强调天地日月因其无私公正的品格孕育了世间万物;“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6]则侧重平均分配对消除贫困、稳定社会、促进和谐的重大作用。此外,古人将公平正义理念与经邦治国融为一体,既维持了社会稳定又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化。如果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7]是从统治阶级执政方式的角度彰显公平正义之于定国安邦、治国安民的重要性,那么“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以正”[8]则是劝诫统治者要注重修身养性,只有统治阶级公正严明、秉公任直方能匡正天下不公之事,扭转天下不公局面。在此基础上,古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治理体系:经济上,以古代课征赋税为例,管仲主张“相地而衰征”,按照田地优劣程度制定差别等级税收政策,体现了纳税者公平负担的原则;政治上,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变迁,以及监察机构的设置,体现了监督牵制,防止权力滥用、政治腐败的制度安排;人才选拔上,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到西汉的察举制,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隋朝开创且不断完善的科举制,选拔方式由内部推选逐渐公开化、制度化,体现了趋向公正、透明的选拔原则;法律上,无论是韩非子倡导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还是顾炎武强调的“法者,公天下而为之者也”,无不为当下中国探索公平正义的法治现代化贡献了参考价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注入生机活力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我国对现代化的探索便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外源转为内生。在这段筚路蓝缕的曲折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公平正义的鲜明旗帜,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新时代的中国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便将“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作为革命的最高行动纲领,庄严宣告了共产党人将公平正义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的理论追求。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围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阶级的爱国热情,“三三制”政权的组织形式,不仅保障了各阶级的权益,更体现了特殊时期对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落实。其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体现了党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国体、政体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从根本上杜绝了西方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导致的剥削、压迫问题。再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对公平正义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权力腐败、体制不健全、分配不公等问题浮出水面。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从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阐明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组织发展和党员干部培养方面进一步明确党的公平正义观。胡锦涛则明确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10]最后,进入新时代党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更为科学全面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和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该体系既包括创新体制机制、纵深推进改革、改善社会民生等国内审慎布局,又涵盖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长远考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系统全面地诠释了党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目标和未来走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平正义的核心要义

西方脱胎于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的现代化道路虽然打破了封建等级禁锢,将人们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拯救出来,但使人陷入了“对物的依赖关系”的泥淖。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无视资本家对工人的奴役、剥削、压迫以及导致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等事实上的不平等,反而醉心于通过资产阶级法权来粉饰形式上的“平等”。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民为根本立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严密的制度保障中不断开拓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对西式现代化的超越。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公平正义的根本立场

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拥护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1]在我国现代化探索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性作用,让人民在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强化保障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旨趣。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鼓吹精英政治、英雄史观,以牺牲绝大多数民众利益为代价、极力维护少数资产阶级利益,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资产者本身在实践中对他们赖以取得财富的无产者的疾苦漠不关心”[11]614-615。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式现代化截然不同,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是覆盖14亿人的全民现代化,体现了现代化的全民正义性,这完全契合了马克思的人民立场和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根本价值目标。随着2020年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脱贫攻坚战迎来全面胜利,区域、城乡、行业、阶层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公平正义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深入推进具备了更为牢固稳定的群众基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规模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总和,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口优势,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减少矛盾冲突、扩大利益交汇点,让广大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发展格局中切实体会到公平正义。

(二)党的领导是公平正义的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12]。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保障。首先,保障了政策实施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不同于西方多党轮流执政、政策部署朝令夕改,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将公平正义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目标,在发展的同时注重平等的实现。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论断到江泽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13]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从胡锦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14]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5],充分彰显了党政策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其次,党在综合考量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推进公平正义的实现。党不仅描绘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且制定了“三步走”战略、“两步走”安排,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将公平正义的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具体化、明确化,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取得实质性进展。最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显著优势确保了国家、政府、社会、个人“四位一体”公平正义格局的形成。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家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政府不断健全完善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加强法治建设的公正合理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兜底作用持续发挥、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个人的思想水平与道德素质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为民众追求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共同富裕是公平正义的现实诉求

公正平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而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奋斗目标,而且生动诠释了人民群众在当前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的现实诉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这与马克思“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6]的理论主张高度契合,共同富裕本身蕴含着对公平正义价值规范的追求。首先,共同富裕注重起点的公正平等。教育的发展对推进共同富裕尤为重要。教育公平是收入、财富分配等其他一切社会正义的前提。具言之,受教育和培训机会深刻影响着个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这关涉个人职业生涯和就业机遇,不同的职业岗位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上升空间,继而影响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可见,教育公平构成其他一切社会公平的基石,没有教育公平,收入、财富等其他公平都将不复存在,社会正义将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将成为“镜中月、水中花”。其次,共同富裕注重过程的公正平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养懒汉”式的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制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体现于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第一,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全体人民要积极主动参与、加强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发展好经济基本盘,“做大蛋糕”;第二,全体人民要转变发展理念,克服单纯注重经济、忽视民生发展的短板,在加强基础性兜底性社会保障工作的过程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共同“做好蛋糕”;第三,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改革成果,切实“分好蛋糕”,不过共同富裕并非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一个允许先富带动后富的差异化、阶梯式发展过程。最后,共同富裕注重结果的公正平等。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17],让人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8]。共同富裕虽然允许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与不同步性,但在结果上确保了全体人民发展前景的一致性,最终指向全体人民的个性解放与全面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要向他们表明,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19]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克服了西方资本私有制弊端,超越了苏联现代化的僵化模式,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的“公社制度”,为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确保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制度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丰富发展了以改革创新为内生动力、彰显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稳定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驾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百余年现代化探索的经验总结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系统完备、统筹科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尤其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政策部署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将制度特征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显著优势,在持续纵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等的现代化过程中有效确保了公平正义的实现。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动诠释了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认同与规范遵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20]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定下基调。党和国家以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政策制定出发点,深入群众内部大兴调查之风,体察民情,听取民声,了解民需,适时健全完善符合群众利益、符合人民期待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切实缩小差距、减少冲突、化解矛盾。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公平正义的国际视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延绵至今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中华民族不仅着眼于自身民族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且展现出对人类整体命运、世界未来发展的现实关照。“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共产党人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有机结合做出的科学论断,与西式现代化通过国强必霸、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等侵略扩张形式所造成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将公平正义视为世界范围内的共同价值规范,主张世界各国在政治独立、经济自主、文明互鉴的基础上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一方面,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商贸文化往来,扩大利益交汇点,打造共建共赢共享的开放合作格局。“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增进了各国间的沟通理解,对于缓解区域紧张局势、维持地区安全稳定意义重大。在近期举办的中亚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更是深深体现了我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中国积极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当前经济低迷、政治紧张、地区冲突升级等阴霾笼罩着后疫情时代的各个国家,世界现代化的进程遭遇极大阻力,人类发展前景面临重大困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履行大国使命,在国际反恐、打击国际犯罪、斡旋冲突、维护地区和平、保护世界环境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身体力行实践着国际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誉。“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21]

三、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平正义的世界意蕴

党和国家在百余年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始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道主义关怀与伦理向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且创造了人类社会公正发展的新形态,既符合本国人民追求公正平等的发展诉求,又为世界探索公平正义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破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抽象正义之理论桎梏

中国式现代化对公平正义的求索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理论偏见。西方国家虽然开辟了现代化道路,但资产阶级对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局限于资本主义框架内,其对现代化进程中公正平等问题的解决也仅仅是出于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并未从根本上触及不公正、不平等、两极分化等产生的根基。从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到诺奇克的持有正义理论,从柯亨的平等主义分配正义到伍德的交易正义、交换正义,这些正义理论受制于私有制生产方式的限制,只能通过剥离现代化进程中交换、流通、分配等中间环节来考察正义的实现问题,试图以雇佣合同、劳动交换等抽象正义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公正。

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在现代化探索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整套维护公正平等的理论体系,避免了西式现代化的“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等发展困境。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从初始环节消除了不公正不平等滋生的土壤。独具特色的公平正义理论正是建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源头找到了解决社会不公正、不平等问题的方法,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抽象正义的根本超越和理论突破。党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过程中强调全民性,在发展过程中忽略14亿人民的阶层、民族、地域、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保障其共同参与、共享发展、共获荣光;党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过程中强调全面性,注重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协调发展、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亦步亦趋、尊重自由个性与兼顾社会利益有机统一;党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过程中强调全程性,中国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不可能完全同时、同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以,持续性、全程性探索渐进式公平正义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形式正义之实践路径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和政体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必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工资待遇、甚至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但其根本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缓解对立冲突,从而维持现行资本主义统治。福利国家、福利制度的设计安排虽然以一种更为“精巧”的方式掩盖着资产阶级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压迫,但在经济下行压力过大、市场疲软、金融危机席卷之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生活成本大幅提升等问题致使民众怨声载道,银行倒闭、企业停摆、工人罢工等一系列问题卷土重来,金字塔尖极少数人的纸醉金迷与基层民众的粗衣粝食对比鲜明,社会两极分化的不公正不平等问题无法根本消除。

而产生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原则,又结合国情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局限于解决生产领域的公正平等问题,而且兼顾分配领域公平正义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不仅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且致力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精神,从民族区域自治到基层群众自治,从人民代表大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无不彰显着政治实践中人民当家作主、公正平等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给养,以人民群众探索公平正义的现代化实践为基础,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文化发展道路。近年来,电影、戏剧、服饰、文学等中国文化艺术形式“频频出圈”,民族文化自信空前提升,为社会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支撑。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发展、生态治理等方面都突出强调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2]64,从未忽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22]64。不过,也要注意到“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3],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公平正义的现代化过程中要结合本国特色国情,走出适合自身民族国家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三)贡献了世界公平正义的现代化之中国方案

党领导人民推进的公平正义具有发展性、开放性、包容性,既体现了对本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又表明其对人类发展、世界走向的人道主义关切,为世界探索公平正义的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

首先,提供了人类和平发展的全球治理方案。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合作共赢的治理模式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逆全球化、财政赤字、发展赤字、国际争端、地区冲突等问题使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各国雪上加霜,云谲波诡、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急切呼吁新的治理理念与发展模式。中国坚持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新型现代化路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发展决议,“2021年9月,习近平提出全球发展的六点倡议,强调“必须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24],充分说明“中国始终坚持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坚定立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坚定决心”[25]。

其次,贡献了促进国际民生事业发展的中国力量。守护生命健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2020年中国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员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不仅对中华儿女、中国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减贫目标,中国在消除贫困过程中实施的独具特色的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等方法,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新思路。同样是这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中国政府反应迅速,带领人民打响疫情防控战,正是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26]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不仅最先控制住国内疫情,更主动参与国际疫情防控合作,为保护世界各国民众的生命安全贡献中国力量。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等理念的提出,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国际民生问题的深度关切。

最后,展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更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保障,在马克思看来,“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1]538中国吸取西式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注重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的同步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开拓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此外,在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中国积极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国责任,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身体力行地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生命共同体。

概言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党的高瞻远瞩、英明决策是新时代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一招。回眸历史,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致力于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始终将维护公平正义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可以说,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公平正义的现代化之人类文明新形态。放眼未来,这一模式不仅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公平正义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贡献了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遵循法治 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