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在职学历教育推动终身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例
2023-11-13杜艳秋王云琦
李 梅 杜艳秋 王云琦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88;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一、引言
在改革发展中,教育、科技和人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整体来论述,强调了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为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3 年9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起“教学第一”全球倡导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强调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重要性,并且提出要努力推进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 亿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
因此,关注和推进终身教育这一时代课题不仅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促进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形态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在职学历教育满足了全日制学校教育之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服务国家战略、拓展国际合作、结合产业需求促进区域发展、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育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终身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位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在职学历教育在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作用和创新之处,并总结其取得成效的经验与启示,从而为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在职学历教育的高校参与构建我国多元化、多层次、包容性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可能的借鉴。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一)终身教育的内涵梳理
终身教育已成为国际上主流的教育指导思想。196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讨论终身教育提案,决定把终身教育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引论》(保罗·朗格朗著,1970)和《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1972)的出版使终身教育成为指导未来教育的时代理念。2015 年11 月4 日,第38 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了《教育2030 行动纲领》,提出要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此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在国际社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大部分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袁振国[2]认为,终身教育的观点表明:一是教育不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而是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二是教育应该不仅局限于在学校接受正规训练,也包括了在不同场合接受的非正规训练,即社会教育。三是终身教育应被高度重视,使之成为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一种制度实践。
蒋亦璐[3]等深入阐释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概念,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认为,第一,在社会层面,终身教育旨在为构建服务全民全过程学习的教育体系提供思想指引。第二,在个人层面,终身学习则是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提供基础支撑。第三,综合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学习型社会是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描绘美好蓝图。
(二)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路径
吴遵民[4]指出,终身教育首先是一个教育理念,而要实现这个理念,就需要通过政府公权力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而为每一个人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合他的教育或学习资源及机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实际上就是践行终身教育理念,推进并实现时时有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理想的实践过程。
汤晓蒙、范东清[5]梳理了中国终身教育国家战略的演进历程。我国终身教育政策始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当时的战略举措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成人教育范畴。经过30 年的不断演进和创新,我国终身教育的战略举措逐渐多元和系统。今天,终身学习理念在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中逐步普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深度融入终身学习体系,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逐步构建起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的终身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强调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勇于探索、改革、创新,以建立活力足、效率高、开放性强、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
因此,如何立足基本国情,整合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形态,融入并参与构建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做出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
三、中外合作办学在职学历教育推动终身教育创新发展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完善中外合作机制,密切与世界一流院校、研究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2020 年,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和大会精神,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其中强调,教育对外开放是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着力解决体制和机制上的深层次难题,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开放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贯彻落实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位教育,在丰富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做了有益实践,有效探索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位教育推动终身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一)拓展了终身教育的新渠道
首先,提升了终身教育的层次。相比于传统的成人非学历教育项目,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位教育属于学历教育项目的范畴,它更能体现系统学习、深度学习的特点,其专业性更强、社会认可度更高。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更多人希望通过参与更高层次的深度学习,在确保知识与能力取得进步的同时,学历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
近十年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到2021 年底,我们国家已设置了2356 个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1340 个机构和项目为本科及以上办学层次,1016 个为专科办学层次,并与39 个国家、地区的1000 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数据显示,世界排名前200 名高校中已有超过75%的高校与我国80%以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6]。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例,目前学校与美国杜兰大学合作举办金融管理硕士学位和能源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从类别上看,两个项目均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学生具备相关行业工作经验,在职学习,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上课。学生按要求完成中外方所有课程,达到学术标准,可以获得外方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并可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申请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美国杜兰大学为著名高校,金融和能源管理均为该校优势学科,在业内享有盛誉。两个合作办学专业聚焦行业前沿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相关学科领域的空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当前我国研究生学历教育项目供给缺口较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23 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 万,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尽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长,但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对研究生教育快速增长的需求。如2022 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24.25 万,比上年增长了5.6%;而考研报名人数为457 万,比上年增长21.2%。从最近五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来看,我国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供给缺口在逐年扩大,迫切需要增加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供给。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在增加高层次学历教育供给、丰富学历教育类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的《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目前我国高校举办的硕士及以上层次合作办学机构共有93 个,中外合作办学学位教育项目共有176 个,每年估计提供数万个研究生层次的学习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两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每年为社会提供90个研究生学习机会,从举办至今已为社会培养毕业生600 余人。
随着我国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扩招以及在校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的硬件设施和培养能力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人们对高层次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日益增加。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师资、教学方式等教育资源,实现不出国的留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终身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也为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丰富了终身教育实践的新理念
我国在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时,强调优质课程、优质师资、优质科研平台等核心资源要素的实质性合作。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 号)要求中国教育机构在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过程中要切实加大外国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门数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位教育项目的专业课程有一半为外方提供的课程,在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创新。
第一,课程体系的创新。中方课程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教师为相关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员,将最新科研成果带到课堂,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实现了科教融合;外方课程注重实操,教师拥有多年知名企业从业经验,超过17 年以上工作年限的教师占83%,帮助学生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实操技能,实现了产教融合。中外方课程均立足国内外前沿,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第二,教学方式的创新。外教英文授课为学生开阔了国际化视野,提升了跨文化沟通和理解力。外方课程大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注重团队协作,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实践中也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第三,培养模式的创新。采用不脱产、在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不但能满足学生工作与学习的双重需求,符合就业优先的指导原则,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快速直接运用于工作实践,推动教学与产业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学习和工作是交叉进行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段。在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正是践行了这一理念。
综上所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国际化以及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众多成人学习者所期望的,在职教育培养模式是成人学习者参与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位教育项目丰富了终身教育实践的新理念、新形态。
(三)提高了终身教育的新成效
首先,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学生满意度较高。学校2022 届毕业生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中外合作专业学位教育项目的整体满意度为94%,其中评分最高的3 项依次为教学质量、授课教师和课程设置。在问卷的主观部分,学生列出的最满意的方面包括:课程系统性与专业性,授课教师都是各领域的专家,课程内容契合当下形势并与国际接轨、体现未来发展趋势,课程设置对职业生涯有帮助,外教课程内容充实丰富,老师要求严格,课程质量把关严,等等。一位学生写道:“导师们阵容强大,不管是中方还是美方,无论教授学者还是成功的企业管理者,都为我们带来了最前沿的知识,教给我们学习方法,他们的个人魅力也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半的课程采用英文授课,虽然有难度,但是激发了我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学习了中外文化知识,未来一定有机会受用。”从以上评论可以看出,优质的课程内容和高质量的教学是学生关注的重点。
其次,促进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位教育项目邀请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研究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将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以科研促进教学,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思考视角,使学生掌握了理解、评判和解决当下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有的学生为了解决自己所在企业的发展问题,邀请有关教师团队担任专家顾问提供专业咨询。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创新产生于科研、教学与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学校的教育项目就是要建立起一座座的桥梁,不断激发三者之间的交融,缔造三者之间的深度链接。
最后,扩大了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选用适合他本人的学习方式。在保证教育质量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中外合作办学在职学历教育项目向在职人士开放,使得在职工作人群有机会重返校园,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
四、经验启示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外合作专业学位教育项目的办学实践,为在教育开放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在职学历教育推动终身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方法论。任何一种类型或阶段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学习者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是为了学习者自身的全面发展。全日制学习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这种全面系统的教育。全面的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7]因此,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应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提供各种教育服务时做好人才培养的本职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学习发展需要。
(二)坚持需求导向
终身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是非强制的教育,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教育。因此,提供何种类型的教育产品,需基于社会和特定群体的需求,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各类教育机构,包括高等学校、成人学校、社区学院、培训机构等要做好目标服务群体的需求调查,把握产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优势,提供规模庞大、丰富多样、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需求。
(三)坚持融合创新
终身教育也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显然不能满足终身学习者的需求。要不断进行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创新,创新培养模式,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前沿,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加注重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成长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推进教学与科研、产业的融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吸收相关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加强与行业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密切合作,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丰富学习型社会内涵,落实教育的“四个服务”的神圣使命。
推进中外融合创新。在扩大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扩大教育开发,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中外融合互动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创新,从而打造并完善我国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在职学历教育依托高等院校在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未来需进一步在以下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第一,更加重视高校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终身教育体系。
高等继续教育办学主体是一大批集中拥有专业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高等教育机构[8]。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功能,应担负起提供终身教育的责任。作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高校在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还存在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实践探索和评价改革不到位等问题[9]。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广泛参与、协同发展,发挥不同的职能,提供不同层次的终身教育服务。高校应发扬自身优势,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高层次在职学历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教育项目。
终身教育理念下,学习和工作是穿插进行的,社会对专业学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适应需求扩大专业学位生的总体规模是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10]。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要围绕国家战略、关键技术领域和社会性需要等重点,靶向发力,新增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扩大至硕士总体规模的约三分之二以上,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要显著提升。
第三,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办学,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终身教育服务的需求。
建设高质量的终身教育是我国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要坚持的基本方针之一,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一定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我们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中外融合,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提升育人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教育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人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全力吸收国际优质资源,从供给侧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11]。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其试验田的作用,为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