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模型与提升路径

2023-11-13房曰荣陈明仙许贵贤

教育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团队实践标准

●房曰荣 陈明仙 许贵贤

2022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明确指出其立法目的之一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教师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全面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纲要》指出,“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2]。职业院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内涵是什么、其有效提升的路径有哪些,是职业院校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一、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内涵

职业院校教师广义上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识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等类别,针对不同类别教师,对其能力素质要求既有相同之处,又略有差别且各有侧重,本文研究的教师指在职业院校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教师。

(一)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内涵

一般说来,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素质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职业院校的教师既承担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责任,又需要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因此,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指教师能够胜任立德树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素质培养、人格塑造等教书育人工作必需的综合能力,是其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的一种总体表现。

很多学者对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结构、能力标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张铭凯等在对中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育人能力主要有准确掌握教学规律、启发引导、洞悉学生心理、灵活运用教学艺术四种主要能力。[3]吴全全从“双师型”教师的角度,认为教师的能力结构构成四对静态—动态要素,即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解构与重构、职业实践——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职教理论——职教理论的迁移与处置、教育实践——专业相关的教育技能。[4]李佳宁等认为教师育人能力是由基础性育人能力、情境性育人能力、示范性育人能力、激励性育人能力所构成的能力集群。[5]欧美强从系统论角度指出,“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是一个系统,是由基础能力、特色能力和动力能力三个子系统构成并形成的一个有机结构。[6]黄朝广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角度,指出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育人、教学、实践、教科研和信息化应用五项能力并均衡发展。[7]朱建柳运用DACUM分析法,明确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具有十二个职业能力领域,分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方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开发教学资源、服务与管理学生、指导学生职业技能、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自我专业成长、校企合作与产学研。[8]

上述研究成果从多个维度构建了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系统模型,在此研究基础上,基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践,构建了相对系统、动态发展的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模型,以期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培养与提升提供借鉴。

(二)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特性

进一步梳理职业院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既着眼于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又立足于职业院校发展的实际,同时有利于能力素质提升的实践。既要全面系统,避免简单枚举、挂一漏万,又要层次清晰,避免轻重不一、高低不齐,同时还要开放发展,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保持教师能力素质的多样性。

第一,系统性。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应是一个结构、一个系统。确定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哪些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应遵循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考虑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立足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角度,全面系统梳理,确保不缺项、不疏漏。

第二,层次性。能力素质既有宏观层面的,如教育教学能力,又有微观层面的,如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等,因此在梳理分析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时,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先确定宏观层面能力素质,进而分解确定微观层面能力素质子系统,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能力素质有机结构模型。

第三,开放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行业技术更新、产业变革、岗位迭代日益加速,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职业教育理念、功能定位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这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不是一个封闭、固定不变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的系统,要因时因势不断进行补充、优化调整。

二、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意义

(一)加快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9],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22年,新《职教法》印发实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凝聚职业教育发展合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这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新指示、新法规、新政策,表明职业教育政策供给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环境进一步向好,预示着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落脚于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于深化“三教”改革、“五育融合”全面育人、提升教育质量上,必须落细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人成才、实现高质量就业上。这其中教师是第一资源、是根本保证、是关键因素,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提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促进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核心要素

“职教20条”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的具体举措。[10]当前,“三教”改革已然成为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三教”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工程,在其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因此只有抓住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这个核心要素,才能从整体上系统推进“三教”改革,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三)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

新时代职业院校要始终如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既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自觉需要,也是进一步落实新《职教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发挥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言传身教、以德育德,需要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守好立德树人初心,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要求教师能够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开展“浸润式”教学,用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教学,为学生成长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因此,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和关键。

三、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教书育人宏观层面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和反思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教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

(一)各类能力素质内涵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和示范,因此,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首要因素。党的二十大后,《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新《职教法》等多个文件均对“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等方面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良好品质。教师应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带头践行,要具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的能力,做好课程思政设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第二,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是高校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核心的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学生知识获取、技能习得、素质养成的主要途径,因此教育教学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的核心能力,其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效果。具备优异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能够深谙职业教育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能够根据设定的培养目标合理开展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够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根据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

第三,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为了更好培养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专业建设必须紧密对接产业发展,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教师必须要具备服务于行业企业发展的专业实践能力。《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2016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明确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就是要确保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四,科教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是我国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通过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既能够紧跟产业技术发展前沿,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也能够将科研成果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反哺教学,有效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紧跟行业技术现状。同时作为教师,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研究也必不可少,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在国家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对职业院校科教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职教法》中,鼓励职业学校在科学研究等工作方面与相关行业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在国家“双高计划”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提出要“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第五,社会服务能力。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重要职能之一,社会服务能力也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指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行业技术开发、社会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企业生产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社会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通过社会服务,既能有效服务区域与产业经济发展,也能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新动态、紧跟技术发展新趋势,从而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保持紧密动态对接。

第六,学习和反思能力。职业教育理应紧密对接产业技术进步。在新时代,行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革命促进了产业的变革,正逐渐改变职业的内涵与外延,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不断会有新的要求,相应的职业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因此需要教师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既要学习行业产业的新技术,也要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定期或动态开展教学反思,及时优化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教学与评价方法。学习和反思能力决定了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上限。

第七,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既需要校企“双师”协同育人,也需要公共课、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还需要专业课教师之间基于教材与教法改革和模块化教学的知识能力互补、分工协作。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是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和最大限度发挥教学团队优势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二)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模型

通过对教师能力素质内涵分析,提出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系统模型,即由“1底板”“1顶板”“1中圈”“N立板”构成的“1+1+1+N”木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系统模型

底板代表的是思想政治素质,其是能力素质系统的基础,是一票否决项,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即使其他能力很强也无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甚至可能起到反向作用。

顶板代表的是学习和反思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反思能力,能够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促进各项能力的持续提升,其决定了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上限。

团队协作能力犹如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系统这个木桶的中间箍圈,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有效整合教师个体的不同能力特征,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发挥最大功能。教师个体也能够通过团队的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能力弱项。

N立板主要包括多个专项能力素质,其中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教研究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是较为核心的能力,另外根据岗位需要,还可以包含创新创造、国际交流、信息化应用等能力。

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提升路径

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教师个体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路径可以概括四个关键词:标准、培训、实践、团队。

(一)标准:建立教师能力素质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教师标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制度保障”[11],职业院校应探索建立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标准,并根据学校实际岗位设置情况,建立分类分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通过标准引领、评价导向的作用,促进教师科学合理制定个人职涯发展规划和个人素质提升计划,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诊断,分析不足,明确改进目标和行动步骤,通过持续学习和不断实践实现提升目标,使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培训:全面开展系统多样化的培训

教师的持续培训是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职业院校应结合学校发展的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制定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分步骤分模块实施,确保全体教师在一定周期内接受全面系统培训。培训内容上,应持续加强思想政治与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做好教材和教法改革方面的培训,强化教育教学新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突出行业新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培训组织上,既可以由学校根据培训计划分类别分专题集中组织,也可由二级学院、教学团队根据培训需求组织,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教育交流活动和实地考察。

(三)实践:大力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实践活动

职业教育是离产业、行业、企业最近的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突出的办学优势。职业院校应制定相关制度,督促和鼓励教师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实践活动,使教师能够与产业保持动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掌握行业新技术,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机制,在一定周期内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半年到1年的挂职锻炼,到企业真岗真做;探索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的机制,使教师及时了解并掌握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四)团队: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作用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职教20条”等诸多职教改革政策文件,都对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出了明确要求与实施方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教师个体成长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职业院校应积极组建各类各级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创新团队的凝聚整合、相互交流、示范带动等作用,通过团队内教师有效分工协作、教学改革协同创新、团队的教学研究活动、带头人的示范引领、成员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有力促进教师个体和团队整体的能力素质提升。

猜你喜欢

团队实践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