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语言应用策略

2023-11-13吴凯怡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普通话听众

吴凯怡

(作者单位: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语言是人类用各种有组织的方式把词汇组合起来以便于沟通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传统广播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易消逝、接收便捷等特点,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广播电台记者要对采访语言进行编辑与加工,确保词汇与语句表达准确、简洁、易懂,避免产生歧义。鉴于此,结合新时代广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广播电台记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采访语言应用能力。

1 广播新闻节目的语言特点

1.1 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广播新闻如果不具备真实性,就会失去新闻价值,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符合客观现实,即新闻报道中的“5W1H”[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经过(How)]都是准确的,为受众呈现全面、真实的新闻事件原貌。因此,广播新闻节目的语言也要具有真实性。

1.2 通俗化

广播新闻节目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因此语言通常较为简洁明了,力求用简短精练的词汇和句子表达主要内容,以便听众能够快速理解。广播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用通俗的语言能让原本枯燥或过于专业化的内容便于理解,让听众一听则明。通俗化的新闻语言也是广播新闻节目的优势之一,能够给听众自然、亲切的感觉,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感。

1.3 口语化

广播节目是通过声音介质进行传输的,听众只需要靠听觉来获取信息,用口述、用耳听是广播新闻的特色,如果语言太过书面化,那么听众很难快速地把握广播新闻内容,所以,广播新闻语言要突出口语化,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需要通过精细的语言加工,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生动且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件,减少抽象语言的应用[1]。口语化是广播新闻语言的显著特点,也是广播媒体的优势。

1.4 规范化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需要共同遵循的标准,有了这个统一的标准,语言所负载的信息才会成为人们所共同认知的交流信息。语言规范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和语法规范。播音员在播报广播新闻时会使用规范化的语言,以免听众在收听广播新闻时产生误解,所以广播新闻语言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2 广播新闻采访中的语言应用现状

2.1 记者的语言应用现状

2.1.1 记者的语言应用类型

在一般的采访中,记者通常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普通话或方言。例如:FM 97.4 珠江经济广播频率在《生活大广场》某期节目中,采访记者一边用普通话与受访者进行交流,一边与听众连线用粤语进行互动。

2.1.2 记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记者具有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不仅能调动受访者回答采访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利于采访素材的深度挖掘,让听众更准确、全面地了解采访的内容,直接影响该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价值[2]。一直以来,广播记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有些记者受方言的影响,分不清普通话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如声母z、c、s 和zh、ch、sh, 韵母an、en、in 与ang、eng、ing。有些记者对部分多音字的读音也模糊不清,如“薄(bó)礼和“薄(báo)饼”。还有一些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使用的词汇不够通俗,令受访者难以对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回答。例如,在某新闻采访中,记者提问“您能否说说荔枝在收成上的纵向对比?”,然后某荔枝种植户回答道:“呃……是……什么对比?”根据这一被采访者的回答可知,其并不太理解“纵向对比”这一词汇,这一词汇的使用就显得过于书面化和专业化。而且,从听众的角度来看,“纵向对比”不算是日常使用较多的词汇,还需要时间对该概念进行理解。

2.2 受访者的语言应用现状

2.2.1 受访者的语种应用类型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语言大约有五千多种,而新闻采访的受访者并不固定,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在播送国际消息时,会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受访者用自己地区的语言回答记者的提问,受访者的语言种类较为丰富。与此同时,随着普通话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在近年来的国内采访中,受访者主要说普通话,其逻辑性更强、思维更清晰、表达更流畅[3]。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受访者受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时,对村居进行了升级改造,把荒地改造成了“四小园”,从而优化了乡村环境。某广播电台记者针对旧时荒地概况对当地村民进行了采访,二者的对话如下:

记者:您能否说一下这块地以前是什么样的吗?

村民:这里以前好“lüè 时”(此为增城话音译,这里的“时”应为粤语发音:sì),住在这里附近的村民都觉得好浪费!

该村民是用增城地区的方言进行回答的,其中“lüè时”在增城话中类似逊色的意思,使用这种地方方言能较好地反映基层社情民意,充分体现出新闻的温度,让该条新闻消息更接地气,从而不仅能引起听众对“lüè时”这一方言词汇的兴趣,而且能让听众在受访者说话的语气中感受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2.2.2 受访者的语言应用水平

受访者的语言应用水平表现为其在受访时的语言表达清晰程度,也能体现出其对受访问题的理解与逻辑思考,对新闻内容的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受访者在受访时的语言表达会受自身生理或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环境等。例如,当受访者为老人或小孩时,他们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下,语言表达往往会表现出语音不规范或词不达意的现象。文化程度较低的受访者,由于受知识面的限制,可能会出现用词错误的情况,其语言应用水平能力不及文化程度较高的受访者[4]。

2.3 环境“语言”应用现状

记者与受访者的语言影响着采访的内容,但采访场景的环境声音同样也不可忽略。在广播新闻记者的采访中,来自采访环境的同期声是一种采访“语言”,它能够准确表达出采访过程中更细致和隐蔽的信息。这种“语言”需要依靠专业的录音器材来呈现。随着技术的革新,现代录音器材的录制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广播记者重视在采访现场捕捉大量声音素材,在后期剪辑时将其用于渲染气氛。例如,笔者主创的广播新闻访谈作品《“95 后”农机“花木兰”沈笑芬》中,在该专访音频的开头部分混录了秋季丰收时节田野间的环境同期声,清晰地向听众交代了采访的场景。随后,继续把受访者操作农机器械的声音、拖拉机和收割机的声音、忽远忽近的小鸟叫声、汽车行驶穿过田野间的声音及受访者与记者的对话一并混录,让听众在收听新闻时仿佛来到了秋收的现场,在记者与受访者的交谈中感受丰收的喜悦,对受访者如何成为一名女农机手的经历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广播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语言应用策略

3.1 做好前期资料准备工作,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广播新闻记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确保新闻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新闻采访前,记者需要对受访者和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厘清思路与逻辑,组织采访语言,避免在采访过程中提出让受访者不理解且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为听众真实还原新闻事件。

3.2 准确使用语言,重视语言的规范性

从受访者的角度来看,其在面对着专业的话筒或录音器材时,难免会产生紧张心理,难以保证语言表达规范。因此,在采访中,广播新闻记者可尽量选择语言表达较为规范的受访者,并引导其放慢语速,减少心理压力,做到准确表达[5]。

广播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其语音、词汇和语法必须规范化,否则容易造成问题表述不清楚,使受访者和听众难以理解其提出的采访问题。记者要尽量避免在采访时发生的错误,如发音不正确、乱用或滥用词汇、语法有误等,且在事后要做好自我检查与钻研,以增强语言应用能力到,提升广播新闻的质量和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遇到语言应用问题时能积极面对,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水平,还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谨和系统地学习现代汉语理论,准确使用语言,做到发音清晰准确、用词浅显平易、语法简单易懂。

3.2.1 发音要清晰准确

新闻工作者承担着推广普通话的责任,因此,广播新闻记者要时常翻阅现代汉语工具书以纠正发音,遇到不确定发音的文字或词语时,必须细心地查阅清楚。如果分不清楚普通话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可找出对比词汇来区分,如区分平翘舌音z、c、s 和zh、ch、sh 时,可使用词汇摘(zhāi)花-栽(zāi)花、商(shāng)业-桑(sāng)叶、木柴(chái)-木材(cái)来对比读音;在区分前后鼻音an、en、in 与ang、eng、ing 时,可使用词汇烂(làn)漫-浪(làng)漫、陈(chén)旧-成(chéng)就、亲(qīn)近-清(qīng)静来对比读音。此外,还需注意“一”“不”的变读、形容词重叠后的变读、语气词“啊”的变读等。

3.2.2 用词要浅显平易

为了能让听众对采访事件或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广播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注重使用浅显易懂的词汇,尽量不使用文言文、缩略词或专业术语,这些词汇容易让听众产生误解,不能充分表达采访的中心思想,若需要使用则要对其进行解释,或选择其他大众所熟悉的词汇来代替。

3.2.3 语言要简单易懂

广播新闻记者的语法使用应符合国家通用语言的规范标准和新闻语言的表达规范,优先采用短句子,少使用长句子,力求表达出采访的主旨,做到句意明确,不拖沓、不啰唆。总之,新闻采访要以口语化表达为主,减少使用书面语言,要让受访者和听众听得懂。例如,增城区新建了一条环湖碧道,在进行采访时,某广播电台记者与受访者的交流如下:

记者:您觉得这条新建的环湖碧道漂亮吗?

市民:很漂亮,这里的树啊,花儿啊,都与湖面互相映衬,给人一种惬意休闲的感觉。

记者:那您会来这里散步或者做其他运动吗?

市民:当然会啊!面对着这么优美的风景来运动,身心也会变得越来越健康,我还会带上我的家人朋友一起来呢!

这段采访对话虽然较为直白和朴素,但语意表达清楚且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简洁、形象且生动。此外,该采访对话更体现出了新建的环湖碧道深入践行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理念,有助于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健康意识。

3.3 尊重语言的多样性,展现新闻的鲜活性

广播新闻记者应鼓励受访者优先选用普通话接受采访。若受访者能以流利的普通话回答记者的提问,则记者可以采用普通话进行采访;若受访者不能以流利的普通话接受采访,在交流时显得格外生涩与刻板,则建议记者以受访者所习惯使用的语言(方言)进行采访,但在后期剪辑时要对听众难懂的语言进行翻译,如此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受访者在言谈间的情绪变化,也能让听众清晰了解采访内容的中心思想。另外,在采访重大事件、节日庆典、比赛现场等新闻事件或者进行人物专访时,记者应细心捕捉与录制大量的采访环境声音素材,增强新闻的生动性与鲜活性。同期声素材不仅起到铺垫采访主题的作用,还能让听众身临其境,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3.4 虚心向前辈请教,不断学习

有经验的前辈就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他们有着多年的采访经历,并累积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因此,广播新闻记者应多向前辈虚心请教,将前辈分享的语言应用经验运用到自身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此外,还应多收听不同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反复钻研和学习获得各级新闻奖项的优秀广播新闻作品。工作之余,还应保持阅读不同种类书籍的习惯,多积累文化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

4 结语

广播新闻记者需要充分了解广播新闻的语言特点,在新闻采访时,要根据受访者的语言应用水平调整自身的语言表达策略,尽量捕捉一些采访场景中的声音素材,为新闻采访增色,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贴近民生且能够反映社会真实百态的新闻报道,提高广播新闻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普通话听众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