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框架视域下主流媒体对“三农”议题的建构与呈现
——以《人民日报》“三农”报道为例

2023-11-13汪馨雨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6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议题三农

汪馨雨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 研究背景

农业自古以来都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更是始终重视“三农”问题。至2023 年2 月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党中央已经连续20 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可见“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不仅仅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也体现在新闻报道上。《人民日报》将农村、农业、农民作为常设议题,数据权威、研究扎实、内容丰富、媒介多样,记录了中国“三农”发展的历程。《人民日报》作为官方主流媒体的代表,其主要任务不仅是对“三农”政策进行信息解读和传播,还有对于“三农”议题的效果反馈、监督和议题补充[1]。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从高层次、中层次和低层次三个方面考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的这一时期建构有关“三农”议题所使用的新闻框架。

2 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

2.1 样本时间选取

内容分析法代表学者丹尼尔·里夫指出,“由于传播活动是持续不断进行的,并且经常是有规律地定期发生的,不去考察不同时间段的内容,就很难理解塑造内容的力量以及内容的效果”[2]。2021 年2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新时期,“三农”议题的重心随之发生转移,在“三农”工作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新闻媒体关注“三农”议题的重心也随之转移。本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21 年1 月1 日—2023 年4 月1 日。

2.2 抽样方法

在《人民日报》官方数据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以“标题”作为检索的唯一选项,分别输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两个关键词语,将所得的报道进行去重与合并,总共得到128 篇新闻报道。本研究是全样本分析,即研究以上128 篇所有的“三农”报道。

2.3 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对新闻生产进行探讨,认为在每一种现实框架中都存在着相似的结构,它们分别由高层次、中层次和低层次环节组成。其中,高层次是对事件主题的界定,中层次由主要事件、历史、以前事件、结果、影响、归因和评价组成,低层次是指新闻框架的具体表达形式,包括符号、语言,进一步拆分即表达形式中的字、词、句子和语言,以及由这些基础语言所构成的修辞和隐喻。

3 《人民日报》“三农”议题新闻框架分析

3.1 高层次新闻框架:主题的建构与呈现

本文以“新闻内容”为分析类目,研究高层次新闻框架建构,并将此类目细分为六个维度,即农村经济状况、农村民生发展、“三农”人物典型、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文化状况、农村政治格局[3]。一篇报道中可能会涉及多个内容,所以每个类目可以多重选择。

为避免在编码过程中因编码员主观性问题导致的数据偏差,本文在编码环节中选择两位经过编码训练的编码员共同进行研究类目的编码操作。两名编码员独立编码了128 个样本。根据霍斯提信度测试公式K=2M/(N1+N2),得出本研究最终的信度测试结果为0.936,大于0.9,表明此类目的编码信度较高,类目构建合理。在上述测试公式中,M值即为两位编码员所编码相同的类目数值,N1 和N2 值为两位编码员编码不同的类目数值。

统计结果(见表1)显示,此类目响应次数为192,已知样本数128,该百分比总计为150.1%,这意味着平均每篇新闻报道覆盖了1.5 个内容类目。将有关新闻报道内容和以上统计数据结果相结合,可以得出《人民日报》在构建“三农”议题时,主要使用了以下五个高层次的新闻框架:

3.1.1 经济发展框架

经济发展一直是“三农”议题报道的重要部分,在脱贫攻坚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心,经济发展更成为重中之重。由表1 可知,《人民日报》在“三农”议题中最为关注的便是农村经济议题,占比达85.2%。农村经济发展毋庸置疑是最为关键的议题。经济发展框架包括农民创业就业、传统农业现状、现代化农业发展、电商产业繁荣以及休闲农业兴起等内容。代表性报道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生态产业,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引入更多真金白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是关于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的报道。收入是广大农民极为关心的问题,“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党和政府积极发展各项农村经济事业,多方位、多角度提高农民在农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组织农民外出经商和劳动,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第二是有关粮食安全的报道。“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各方都应格外重视。第三是关于现代高效农业的报道,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下,农业更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生产方式原始、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不再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农业现状。新闻媒体着力宣传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3.1.2 社会民生框架

社会民生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解决好社会民生问题是农民生活幸福的基础,这就需要国家不断加大对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解决好农民最为关切的民生保障问题。《人民日报》在此框架下积极报道农村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回应乡亲的关切,推动乡亲的生产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其中,代表性报道有《设施更完善 宜居更宜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夯实粮食产能基础》。每篇报道都从细处着眼,体现党和国家为乡村办实事的责任与担当。

3.1.3 生态环境框架

新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农民美好生活的基础。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殷切期盼是党和政府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动力。在此框架下,《人民日报》侧重于报道乡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成果、党和国家相关的环境政策等。加强宣传绿色农业,能够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让村民充分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将科学“绿色”的生态环境发展观念经由宣传融入乡村发展的血脉之中,其中,代表性报道有《乡村美丽,乡亲满意》《让绿色成为农业生产的鲜明底色》。

3.1.4 文化建设框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夯实文化基础。农村文化是农村发展、延续和振兴的基础。为此,党和国家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农村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和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人民日报》在此框架下积极地报道农村优秀文化的繁荣兴盛,鼓励群众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充分挖掘农村传统文化遗产,继承并创新优秀的乡村文化。优秀的乡村文化建设代表性报道有《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展现了农村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为乡村振兴作出的贡献。

3.1.5 乡村政治框架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新时期社会发展迅速,乡村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劳动力流失、乡村人户分离等困境。乡村治理需要进一步适应这一新变局,不能延续以往一成不变的治理规章制度,而要在变动中革新,在革新中进步。在这一框架下,《人民日报》积极报道基层民主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协调基层乡村所面临的一些矛盾和分化问题,充分展现基层干部在基层民主政治中的智慧。代表性报道有《和美乡村怎么建,倾听农民意愿》。

3.2 中层次新闻框架:新闻要素的突出和强调

《人民日报》的“三农”报道大多都会涉及事件的主要内容、背景、影响。消息体裁的“三农”报道对主要内容的叙述简明扼要,但其余部分笔墨颇少,并不详细。相比之下,通讯体裁的“三农”报道由于内容体量和风格的原因,会对相关事件进行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叙述,使用颇多笔墨详细描述相关事件的细节。消息体裁的“三农”报道中较少涉及事件的归因和评价方面,在叙述中均是使用无感情色彩的陈述语句。而在通讯体裁中,虽然同样不会出现明确的归因和评价,但在文章叙述中会隐含少量具有态度色彩的语言。比如,在《叫响地标品牌带富更多农民》一文中,“百色芒果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中的“金果果”一词,隐含着作者对百色芒果的正面评价。

总而言之,《人民日报》针对“三农”报道所建构的中层次框架结构差别较小,相似性高。“三农”报道突出概括全文的重要信息,即主要报道的内容,同时会侧重叙述该事件的背景,帮助读者较为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内容和发展过程。与简洁的消息体裁相比,较为详尽的通讯体裁则会更为生动地突出“三农”报道中各新闻要素,并且隐含少量的具有态度色彩的用语。

3.3 低层次新闻框架:复合标题与情感修辞

低层次新闻框架主要指对语言结构的运用,包括对语法结构、语言修辞和词汇的使用。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中极为关键的部分,可以称得上是新闻的“灵魂窗口”。《人民日报》“三农”议题的报道标题可以分为单一结构的标题和复合结构的标题两种。笔者通过分析128 个研究样本的标题发现,“三农”报道使用复合结构形式的标题数量非常多,占样本总数的68%,使用复合标题能够对新闻主要内容进行更完整的概括,更好地传达“三农”报道的主题思想。

新闻报道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主要取决于传播目标和预期的传播效果,通过表达具有隐含意义的言语,建立起读者与媒体所预期的一模一样的文本再现和情境效果[4]。“三农”议题是关乎普通农村民众日常生活的关键话题。《人民日报》使用情感性的修辞巧妙呈现“三农”成果,兼具美感与深度,如“让‘田保姆’成为农民贴心人”,该标题使用“贴心人”一词,使得文章极具感情色彩。

4 新时代主流媒体进一步做好“三农”的宣传舆论工作的措施

4.1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突出农村干部的奉献精神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促进民族复兴和为民谋福祉的决心,深深根植于党和国家的规划和愿望之中。因此,主流媒体必须充分理解党和政府为促进民族复兴繁荣和增加人民福祉的战略、策略和意图,认识到政策是新闻报道的灵魂,情况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坚定维护党的思想领导地位,在新闻实践中避免出现片面理解、宣传失误的行为。

4.2 发挥农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新闻媒体具有宣传、鼓舞和组织的关键作用,能够通过宣传典型人物引导农村居民不懈努力,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实现乡村发展进步砥砺前行。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指出,“人们具有认识和思考的能力,能够从观察和体验中获益,许多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展示各种行为而产生的”[5]。其次,主流媒体是广大农民群体有效参与政治决策的关键,主流媒体能够成为国家和民众“上通下达”的桥梁,从而增强农村群众在“三农”决策过程中的政治影响力。同时,新闻媒体鼓励民众对“三农”问题的关心和理解,在新闻的报道宣传中民众增强了对“三农”问题的政治和理论理解。

4.3 加强对外传播,塑造“三农”领域大国形象

目前,中国“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我国对内进行了有效的“三农”宣传,使得全体中国人民感受到农业、农村、农民的腾飞发展。已有的成功对内宣传经验为对外传播“三农”的成功提供了助力。我国新闻媒体应积极开展对外传播,如《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就生动讲述了我国“三农”工作的成果斐然,且方法科学,值得借鉴。主流媒体更应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同各国进行“三农”领域的交流沟通,向世界分享我国在“三农”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议题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