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符号·仪式: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的互动仪式研究

2023-11-13王钐珊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6期
关键词:街舞亚文化舞者

王钐珊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综艺节目是一种兼具娱乐性、流行性,普及度较高的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综艺节目又依托于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传播,内容愈加丰富,形式愈加多元[1]。2018 年优酷出品的垂直竞技类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开启了以街舞为主题的网络综艺节目的先河。《这!就是街舞》第一季于2018 年播出,目前已播完第五季即将迎来第六季,每一季都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以高口碑点燃网络综艺市场。《这!就是街舞》系列综艺不仅打破了原本亚文化的圈层壁垒,更是带动街舞文化热潮。作为一个小众圈层流行的亚文化综艺,在如今受众圈层分化现象日渐显现的社会中,突破了亚文化原有圈层限制,成为炙手可热的爆款综艺。除了本身制作优良外,节目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仪式链,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涂尔干的“仪式”理论和戈夫曼的“互动仪式”概念基础上,从仪式与情感的关系入手提出的理论。柯林斯认为“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唤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加者带来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活动”是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2]。同时,“互动仪式链”要构成也必须存在四个核心要素: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身体共在”同一场所,二是这个场所对局外人设限,三是关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四是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这些要素彼此组合产生作用时,会形成四种主要结果:促进群体团结、激发个体情感能量、产生群体认同的共同符号、培育群体道德感。因此,本文尝试引用互动仪式理论,从场景的搭建、文化符号的呈现和仪式的互动三个维度对《这!就是街舞》系列综艺的仪式构建进行解读。

1 共在场景:虚拟的具身化在场

在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中,“共同在场”因起着凝聚参与者的重要作用而成为第一核心要素。《这!就是街舞》系列综艺节目主要通过多媒介矩阵营造在场空间和文化还原实现观众身体共同在场并对彼此产生影响。

1.1 多媒介矩阵营造在场空间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技术使信息社会的大众重新“部落化”,也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地球村”理论。也就是说技术正在逐渐打破时空对身体的限制,身处不同物理空间的观众也拥有了观看和交流同一场表演的场所。《这!就是街舞》作为一档优酷视频独播的网络亚文化综艺节目,跳出传统电视节目中传者和受者无法即时互动的单一传输格式,凭借移动网络技术打破传统时空界限,创造新的网络虚拟空间并利用多种媒介传播的形式将观众拉进《这!就是街舞》场景中,让身处各地的观众置身于同一场景中。观众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捷式移动终端进入街舞节目组营造的街舞场景中,共同观看节目,并以发弹幕、点赞、转发和评论区留言的形式与同场景中的其他成员互动。此外,《这!就是街舞》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除了在优酷视频网站的首页和专栏推荐外,也借助了其他媒介进行宣传。例如,《这!就是街舞》系列综艺也在微博、抖音、好看视频等聚集大量青年的活跃社交平台设立官方账号,并放出一些明星队长和选手的高光片段和花絮以及下期预告等营造在场感。这种通过打造多媒介矩阵的宣传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全方位、多领域地吸引观众进入街舞综艺的情境中,观众通过分享信息、交流情感,甚至进行二次生产等一系列的互动方式以彰显自己的在场。

1.2 文化还原实现虚拟在场

柯林斯认为“身体在场”是个体感知他人情感的基本前提,更容易识别他人语言及身体活动所代表的符号。《这!就是街舞》系列综艺最大限度还原了街舞场景、赛事规则和街舞氛围,观众能通过观看节目沉浸式感受街舞的氛围,实现自身虚拟在场。《这!就是街舞》从海选阶段,就不同于以往让舞者上台表演展现自己实力的方式,而是让4 个明星队长各自带着一队舞者到节目组搭建的4 条各具风情和街舞特色的实景街道,让舞者在实景街道展示自己的舞蹈实力和街头舞蹈的精神内核。此外,在赛事规则上也完整移植街舞亚文化中“Call out”(不服挑战)、“Cypher”(围圈跳舞)、“Freestyle”(即兴表演)三种挑战形式等[3]。在海选和晋级赛中,也有鼓动其他选手不服就上场“Battle”(对战)的规则,以最契合街舞气质和特性的方式来解决舞者之间的问题。同时,也保留以扔毛巾作为投票方式和以转瓶子决定出场顺序这两种源自美国街舞文化的规则。此外,场景中的舞者也身着代表街舞潮酷风格的宽松卫衣、肥裤子、各式各样的帽子和耳钉等。这些都极大地还原了街舞文化和精神,并通过声音、影像传递给观众。通过观看《这!就是街舞》,观众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亲身感知街舞亚文化的风格、符号和同场域内他人的情感表达,增强了在场体验感。对于一些街舞爱好者而言,其更能从节目中感知街舞文化的符号意义,在观看与互动中增强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和群体认同。

2 文化符号:准入限制的壁垒与突破

准入限制是互动仪式链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这!就是街舞》系列综艺节目的互动仪式中也同样存在甚至比其他综艺节目更大的准入限制,如何突破准入限制打破圈层也是亚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考虑的重点和难点。

2.1 晦涩的文化符号壁垒

布迪厄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本是行动者对某种文化资源的占有[4],特定的文化资本是特定的审美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前提条件,并发挥着阶级趣味区隔的功能[5]。萨拉·桑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亚文化资本”理论,以探究青年亚文化集聚地独特风格的衍生,共通的文化品位感和群体归属感的构建,以及身份区隔的形成。街舞在长期的发展中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是多样的舞种及舞蹈动作,如Breaking(地板舞)、Popping(震感舞)、Locking(锁舞)、Hiphop(嘻哈舞)等,且不同的舞种风格各异,其舞蹈动作也有大众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如托马斯、连震、埃及手等。其次是比赛时的隐含规则。例如,现场其他舞者根据参赛舞者的表现做手势,如给手(表示很厉害)、夹手臂(表示抄袭)。如果当场比赛结束后裁判判定平局,则One more(加赛一轮)。这些是积累大量街舞文化资本的街舞爱好者才深谙的各种街舞暗语和动作术语,它们就像通关密匙印证着街舞爱好者群体的会员资格。因此,相比其他大众综艺节目,以街舞为题材的《这!就是街舞》有较严格的准入限制和坚固的屏障,核心受众基本以积累一定亚文化资本的街舞爱好者为主,规模较小,即使普通大众“误入”,他们在观看过程中也极易因文化资本的区隔而出现难懂或无法产生共鸣导致劝退的情况。

2.2 突破壁垒,放低准入门槛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互动仪式链带来一些变化,《这!就是街舞》也正是利用这些变化降低了因文化资本的区隔因素导致的准入限制而实现受众圈层的突破。例如,视频平台的首页推荐机制因面向所有用户而降低其互动仪式的准入门槛,《这!就是街舞》也通过专业街舞文化的普及来打造一个“共同的意义空间”,将街舞专业知识变成一系列观众能快速看懂的具象化符号[6],让街舞节目更具趣味,如在舞者表演或者比赛时,屏幕会用花字幕的形式对舞者的专业动作进行阐释,或者请现场的评委和明星队长进行点评。观众也能理解场内其他选手为何作出欢呼雀跃的反应、对抗双方谁更占优势以及后续剧情的发展。同时,为更大程度突破准入限制,节目还增设了“街舞课堂”版块通过有代表性的舞者将舞种符号化来进行舞种科普,用具体的舞者和舞者装扮来代指某一种舞蹈,让观众可以快速记忆该舞种及其特点。这些符号的高频率出现使观众迅速积累了街舞文化资本,原本让街舞节目与普通观众之间产生屏障的街舞“符号”,也成为连接节目与观众的通道。此外,节目组也效仿其他综艺节目,通过明星效应来保证节目的粉丝基础。街舞系列综艺的每季都会邀请4 位擅长街舞的明星作为带队队长协作舞者作战。这些极具粉丝基础的明星也为节目奠定了观众基础,在节目尚未开播时,对节目抱有期待的不仅有街舞爱好者还有明星粉丝。

总体来说,节目组通过一系列手段突破了亚文化与大众之间壁垒,降低了亚文化准入门槛,让更多观众加入进来,参与到互动中。

3 仪式互动:共同的关注与情感互化

柯林斯认为,同一场所的人因共同的关注点才能形成一个互动仪式。共同的关注点产生共同的情感进而引发更深入的互动行为、更广泛的互动传播和群体狂欢。

3.1 共同关注焦点催生共同情感

从整体来看,《这!就是街舞》的共同关注点有着多元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断吸引着大众对节目的关注并产生仪式(互动)。首先是流量焦点。每一季节目制作前节目组就会放出“消息”,拟邀某某流量明星或者某某街舞界重量选手加盟,引发大众关注与期待,甚至引发谁实力更强更合适参与节目的讨论。《这!就是街舞(第三季)》更是邀请到自由舞世界冠军布布(BouBoo),他的到来让一众明星队长也化身成粉丝,热情邀请他加入自己的战队。其次是赛事焦点。《这!就是街舞》系列综艺节目复制街舞文化赛事规则,从选手海选到团队比赛,都选用毛巾作为晋级和评判实力的方式,前三季以明星队长开场舞获得多少选手的毛巾来评定舞者对明星队长的态度,海选以及晋级赛中以明星队长是否给选手毛巾来评定选手是否通过考核,团队赛以观众投掷毛巾的数量来评定现场观众对该舞蹈的喜爱。《这!就是街舞(第五季)》甚至衍生出金、红和蓝三种毛巾来对选手的实力进行评级,这也激发了选手的好胜心理,他们踊跃参与“Battle”争夺更高一级的毛巾。可见,在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中“毛巾”已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物品,而屏幕外的观众也被选手是否能被给毛巾、能否晋级所吸引,甚至为在对抗中不占优势的舞蹈表演、选手以及被淘汰的选手而感到惋惜。再次是内涵焦点。节目组以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街舞文化作品为立意,将“中国风”与街舞文化巧妙融合。在舞台打造上,构建了“街舞+国潮”的独特风格舞台。在《这!就是街舞(第三季)》中,杨文韬夫妇的原创国风舞蹈《囍》深受观众喜爱,在播出当晚,话题“《囍》绝了”便冲上热搜,浏览量8.1 亿次。除此之外,本季也展示其他多个精彩绝伦的国风街舞。第四季、第五季的出场秀,也都选用了古风舞林大会场面,令观众大饱眼福。

3.2 共同情感与互动仪式互化

柯林斯认为,群体共同的关注和共享的情感可以相互强化,也就是说群体内部对共同兴趣点的关注度越高,成员对于共同情绪的感知便越强烈,而共同的情绪在群体中成为一种驱动力推动群体的仪式完成。因对《这!就是街舞》系列综艺节目长期的共同关注,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促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一系列积极的互动行为,如通过发弹幕、点赞、评论和转发来讨论某一高光情节。这些添加观众自身的评论、看法或者意见的互动行为,也赋予节目内容一种新的含义,吸引其他群体参与其中。同时,节目组也会制造氛围,拉近节目与观众的情感、心理距离,诱导观众形成自我认同从而积极互动。例如,让观众为自己感到惋惜的被淘汰的选手投票,人气最高的选手将获得复活名额进入复活赛中。在街舞总决赛直播现场也有一个类似直播刷礼物的屏幕,观众以刷礼物的形式支持自己喜欢的战队。《这!就是街舞(第四季)》尚未开播,节目组就在微博发起了战队集结令活动,让观众给喜欢的战队“扔毛巾”,并根据观众扔的毛巾数量为战队排名,在群体身份认同下观众会积极参与去支持自己喜欢的战队。观众的这一系列的互动行为,源于其长期对《这!就是街舞》系列综艺节目关注而产生的情感认知,因此可以说其共同情感与互动仪式互相发生作用且互相强化。

4 结语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理论,从场景搭建、文化符号呈现和互动仪式三个维度分析《这!就是街舞》系列综艺节目,发现在其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掌握了互动仪式形成的4 个关键要素,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有效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仪式链。其充满街舞元素场景的搭建和多媒介矩阵的传播方式,突破时空的限制让观众置身同一场域中,其对街舞完整文化符号的移植对观众设置了一道准入门槛,并通过多元焦点的制造吸引观众的共同关注和共同情感的产生,而观众的这些共同情绪的感知催生互动仪式,在互动过程中又强化了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而产生一种“情感—互动”的循环。这不仅促进了内容的广泛传播,也为亚文化网络综艺节目作出了良好的示范。但后续亚文化综艺节目要想延续高光,就要不断探索打破圈层壁垒的方法。

猜你喜欢

街舞亚文化舞者
街舞女孩,势不可挡
舞者
舞者
风中的舞者——蜡梅
聚焦《这!就是街舞》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我的街舞梦想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美丽舞者再翩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