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与互动:综艺节目《种地吧》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11-13刘海燕
刘海燕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1 研究背景
2023 年2 月4 日,爱奇艺平台推出纪实互动种田综艺节目《种地吧》。作为对乡土文化的二次延伸,该节目将创作目光聚焦土地,让娱乐圈青年艺人亲自去田里耕作,一经上线,热度、口碑便持续发酵,在众多综艺中火速“出圈”。该节目的热播一定程度上是种田文在不同媒介扩张的表现。
“种田”一词出自唐朝独孤及的诗句“种田不遇岁,策名不遭时”。现代网络中的“种田”一词,最早出现于策略类游戏中,指游戏玩家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游戏策略,巩固地盘、扩张势力、称霸游戏世界的过程,“种田文”则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网络特色小说。2008 年,《一寨之主》的出现让“种田”这一类型的小说形成特色并出现在大众眼前。种田文前期是以穿越、玄幻、架空、异世等背景进行创作的主角“成长向”小说;随着后期种田文小说含义的演变,内容则更偏向于“种田”的字面意思,主要描写小人物的布衣农耕、平淡生活。2016 年,李子柒凭借一条制作兰州牛肉面的短视频火爆全网,开启了短视频平台的“田园风”赛道。2017 年,综艺《向往的生活》播出,通过叙事和空间的建构给观众构建了一个田园诗意栖居的乌托邦,掀起人们回归田园、拥抱自然的风潮。2017 年,《花间提壶方大厨》开播完成了“种田文”向“种田剧”的转变,种田剧由小说改编,继承种田文的逻辑,借用种田行为本体,以此衍生新的意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玉面桃花总相逢》《卿卿日常》等影视剧的播出,使“种田剧”类型变得多元化,直至《田耕纪》的开拍,“种田剧”从宅斗、经商、宫斗元素中又转向了字面意思上的种田。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种田”开始在不同媒介扩张,实现次元破壁,不同媒介形式下的“种田”内容都深受受众的热捧。中国人民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同媒介“种田”内容的呈现也成了离乡游子对故土眷恋的载体。观察我国的农业政策和土地政策可以发现,“恋土情节”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从未消失。自从1980 年以来,我国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加快,政府对“三农”问题也持续高度关注。《种地吧》节目选拔10 位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通过真实记录他们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的过程,传播农耕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呼吁受众关注粮食问题,关注农村发展,同时派生出一档新型综艺模式样本。
2 沉浸性:创作方式的优化
《种地吧》节目组通过对场景和情景的构建打造出沉浸式种地文化空间,增强节目嘉宾与种地这一行为的黏性,诱发节目参与者对种地行为的沉浸体验。“沉浸”概念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提出的“心流”理论,一般是指人们全身心投入一项事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1]。由此可见,“沉浸状态形成是外部环境和主体认知结构共同影响的结果,因而沉浸体验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主观心理状态感受的沉浸体验,二是外部客观系统所施加的沉浸环境”[2]。
2.1 场景沉浸:种地行为的展演场域与实感体验
在以往的综艺节目中,“乡村”“土地”“田园”只是用于展现乡村生活图景的符号,仅停留在被观赏、感知的表象层面,没有与节目中的人产生直接联系。而《种地吧》节目组构建的种地环境是通过对现实可感知到的物理场景要素置入所形成的,节目嘉宾置身于真实的种地场景中,增强“身体在场”,对种地行为产生沉浸感与满足感。“场景沉浸”强调的是沉浸环境的构建,即如何创造“全景”“仿真”的环境提高用户体验或者学习的效果[1]。为此在拍摄场景选择方面,节目组踩点多个地方,找出适合冬天种植作物的地方,将拍摄场地进行固定,提高节目嘉宾的沉浸种地体验质量。不同于传统的季播综艺,该节目的拍摄时间周期较长,从小麦的播种到收获需要192 天的时间,导演组为了保证种地的“沉浸感”,采用了拉长线拍摄纪录片的方式,给节目嘉宾营造出真实农民脚踏实地的种地氛围。沉浸体验依靠“场景”来营建,“场景是指人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总和,其核心是场所与景物等硬要素,以及空间与氛围等软要素”[3]。具体而言,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用户生活惯性、社交氛围是构成场景的四个基本要素[4]。空间场景所呈现的意象境域对于节目嘉宾身心的代入感和沉浸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老旧破败的农村房屋、140 亩(约9.33 公顷)广阔的土地、大型农用工具,这些区别于城市空间物品的种地元素,都在加深节目嘉宾处于种田物理空间的沉浸感。节目组利用农村独有的元素打造真实的种地场景,给年轻人提供更真实的环境氛围,种地也成为他们融入农村生活的真实体验,表征了种地文化的精神意象。这种真实的场景设置与时空递进成为种地这一行为传播的立体展演场域。
2.2 人物沉浸:身体在场的构建与主体认知的加深
身体是人感受和认知空间的中介。综艺节目既要提供“具身性”体验,也要注重体验者的“心流”式沉浸体验。在《种地吧》节目中,嘉宾作为节目主体而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完全进入种地活动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专注种地,达到忘我的“心流”状态,这种基于身体感官形成的主观心理现象就是沉浸式体验。“心流理论”是人们在进行某项“具有适当的挑战性”的活动时“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致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体验”的一种心理状态[5]。“心流体验”强调人的能力与挑战达到平衡。除此之外,“心流体验”还有其他的要素特征: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控制感、摒除杂念、集中当前任务、自我意识消失,以及时间感消失。“心流体验”强调的是用户体验,例如在节目中,10 位嘉宾需要共同搬运完30 吨化肥,在搬运过程中,劳累厌烦的个人情绪能得到队友的及时疏解与反馈,他们的注意力完全沉浸在搬运化肥的活动之中,最终10 个人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化肥搬运工作。在搬运化肥的行为中,嘉宾摒除杂念、废寝忘食,最终完成搬运工作,收获成功的喜悦。节目整体来讲,10 位嘉宾用半年时间参与节目录制,在无任何通告费的情况下自负盈亏,拍摄过程中身体的“在场感”让他们完全沉浸在种地行为中达到人的认知与感官的最优体验。
2.3 情感沉浸:节目受众的情感投射与心理想象
种地这一题材的出现唤起受众对中国农耕文明的记忆。现实中生活在城市的受众无法在繁忙的生活中真正地去往农村种田,只能把自己向往种田的情感投射到节目嘉宾身上。作为节目本身,《种地吧》的主题设置“年轻人种地”与节目受众想回归田园的现实需求重合起来,实现了节目提供的综艺主题“挑战”与受众自身对综艺认知“能力”之间的平衡[5]。在节目组场景设置与节目嘉宾身体认知的表现中,沉浸式种田行为通过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触“境”能够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当观众看到节目嘉宾冒着风雨天气开耕、通渠进行“双抢”(一项农业活动,指农村夏天抢收庄稼、抢种庄稼)时,会和他们产生共情,拥有同样的无力感与酸涩感,这就是情感的情境性。节目组将种地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展现出来,让受众透过媒介成为种地活动的参与者,体会节目嘉宾种地的艰辛与喜悦,在参与中实现情感沉浸体验,与他们“同悲同喜”。同时,“种地小分队”也参与了线下市集活动,受众可以从线上转移线下参与节目互动,购买节目嘉宾在节目中种植的农产品和节目周边,与他们一起感受收获的喜悦。节目组在主题表达、内容模式与制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借助流媒体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提高多平台、多端对接的内容素材输出效率,实现受众与节目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带给受众全方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3 互动性:传播方式的创新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互动性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多个个体)人或事物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就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内容相互作用的特性”[6]。互动是一种信息交换的过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综艺节目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综艺节目的制播形式、互动方式也得到发展。受众与节目互动性的提高,既可以提升受众观看综艺的体验,也方便节目组了解受众喜好,及时跟进修改,提高节目的播放量。《种地吧》在播出方式上不同于以往的综艺,通过“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多平台立体式的跨屏传播,增加与节目受众的互动性。
3.1 即时互动:线上互动助力节目受众内部互动形式
首先,《种地吧》在爱奇艺平台上线,弹幕作为一种互动媒介,拥有即时性、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征,方便受众在观看节目时针对某一内容表达内心看法,自由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其他受众进行探讨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看感受,找到情感认同。弹幕的即时性会让受众积极参与,表达情绪与看法,利于受众之间的人际互动。人际互动是信息交换的方式,人们通过建立互动关系交换所需信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交换方式是虚拟的人际互动。例如,受众在欣赏节目时产生同样的观看体验,通过弹幕进行交流,这种基于互联网虚拟空间的交流使人与人超越时空限制碰撞到一起,就共同话题展开讨论互动[7]。弹幕作为一种网络互动形式,拉近了受众之间的距离,方便不同受众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其次,该节目借助于微博平台,通过间接互动形式,发起关于节目的游戏话题挑战,征集节目种植养殖计划,让受众参与节目后续发展计划讨论。受众在同一个话题评论区留言交流也是内部交流的方式之一。再次,节目上线后,参与节目录制的10 位年轻嘉宾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认证“种地吧×××”的个人账号,并全员进行视频博客(Video Blog 或Video Log,简称“Vlog”)的更新,受众在评论区的留言也与微博有异曲同工之处。最后,直播平台本身的娱乐化特点能够直接为综艺节目所运用,赋予受众主动选择权,增强其与节目的互动黏性。节目组借助抖音和微博两个平台更新节目周直播计划,受众可以进行每日直播打卡,通过直播弹幕进行实时互动,以“把关人”的身份参与节目,实现“云监工”。
3.2 跨屏互动:多元平台完善受众与节目互动渠道
互动渠道多样化是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互动开放性特点的重要表现。《种地吧》作为一部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组通过构建“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的多元传播矩阵,为受众提供传播互动的渠道。“跨屏传播”指同一用户在不同屏幕之间“流动”,具有主动性、互动性、社交性的特点。《种地吧》节目跨屏互动主要通过节目的官方微博、抖音短视频平台以及拥有节目独家网络播放权的爱奇艺平台实现。三个平台以不同的互动方式与内容素材放送,吸引不同群体关注节目,除每周在爱奇艺平台更新种地主线正片和生活特辑片外,该节目还通过直播和短视频Vlog 的形式进行长短视频跨屏传播,受众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渠道去观看节目内容,选择不同的互动形式。跨屏互动不局限于单一平台进行,受众可以通过在直播平台发布弹幕和微博实况热聊等方式与节目进行实时跨屏互动,也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评论、微博话题讨论等形式进行互动。多元平台构成的传播矩阵提升了节目的热度,扩大了传播范围,让网友成为节目的参与者,而不只是被动地看或仅仅发表评论,促进了节目内容的二次传播。互联网的多渠道传播可以让节目观众变为节目的忠实粉丝,再将粉丝转化为节目用户,通过用户自发传播形成节目“自来水式”传播。《种地吧》采用“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的细分播出方式形成节目传播矩阵,为综艺节目未来垂直细分窄播提供了参考。
3.3 线下互动:增强受众与节目嘉宾的互动在场体验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综艺节目的制播方式也层出不穷,为了提高节目受众的黏性,“线上+线下”的互动形式成为综艺节目传播的重要条件。《种地吧》节目依托线上网络制造话题,拓展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方式,通过节目嘉宾参与线下活动来拉近受众距离,增强粉丝黏性。首先,节目录制地点离浙江省杭州市区较近,在方便受众“打卡”录制地点的同时也便于开展线下活动。在节目开播后,录制嘉宾参与农夫市集线下活动,进行农产品及节目周边售卖,方便受众与嘉宾之间进行互动,开拓节目本身的盈利空间。其次,该节目与国内高校进行联动,成立“高校种地小队”,让高校学生参与进节目的录制中,通过高校平台共同呼吁青年群体关注土地,关注粮食问题,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目内容在当下青年群体中的传播。青年学生的参与也一定程度上对节目受众形成激励,让节目受众的参与感被强化,从而加强对节目的喜爱和认同。节目受众自发性地在网上进行素材分享,也是节目传播裂变的形式之一。目前,综艺节目的主要互动形式还是基于互联网的线上互动,但对于节目本身来说,适当的线下活动也利于节目传播,受众在参与活动中加强临场体验。线下活动使节目从看不见的线上互动变为看得见的面对面互动,受众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对节目产生高度的情感认同,同节目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
4 结语
《种地吧》节目深耕节目内容,获得市场认可,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通过内容题材、制播方式的创新探索综艺节目新的发展路径。节目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强互动的观看体验。同时,立足国家战略,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问题通过节目具象化的人物、事件表达出来,符合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群体的呼唤。“农耕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人民内心的传统文化,节目通过新形式使“种地”这一概念在新媒介中焕发新活力,开启一场“真实”的田园实验,这种选题思路值得其他综艺节目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