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英语韵律研究述评

2023-11-12周晓凤梁子欣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语调英汉韵律

周晓凤,梁子欣,2

(1.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吉林 长春 130031)

在构成语言的三要素中,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是规范交流的框架;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材料,是交流的基础;语音则是语言的有声载体,是沟通的直接符号。世界上有无文字的语言,但没有无语音的语言,可见语音在语言交流中起着决定性支撑作用。语音结构包括音段结构和超音段结构,音段结构的最小单位是音位,即元音和辅音。韵律特征泛指一切超音段语音特征,包括音高、音强、音长和与其相关的一切特征,它们在语音学中表现为声调、语调、重音和节奏等。本文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英语韵律的研究情况,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分析各个阶段不同来源的学术成果,由此概括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研究成果的来源与阶段性分布

(一)文献的选取

笔者以“英语语调”和“英语韵律”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内对 1963年(中国知网能查到的英语韵律研究文献的最早发表年份)至2023年国内关于英语韵律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得到相关论文709篇;另外收集了16部国内英语韵律研究著作作为补充,争取更加全面地归纳总结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文献的阶段性分布

检索发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下面从论文来源和阶段性分布两个方面对国内英语韵律研究情况进行分析。

在709篇论文中,占比最大的为普通期刊论文,占总数的61.35%;其次是学位论文,占22.71%,其中博士论文18篇;发表于核心期刊(本文统计的核心期刊包括北大核心、SCI、CSSCI)的论文相对较少,仅有86篇,占12.13%。可见,国内英语韵律研究在数量上虽然不少,但是高质量的成果相对较少。

为了研究的便利,本文将现有的国内英语韵律研究成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论述:1963—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23年。

第一阶段(1963—1989年):此阶段没有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也没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只有20篇普通期刊论文。比较早的研究是吴千之对英语语调的研究和一些教学记录,主要内容是对国外语调研究的总结以及基本概念的梳理。直到80年代后期,国内才有相关研究出现,但频率仅为一年4~5篇。杨伟钧的《英语重音和语调在语义方面所引起的歧义初探》一文讨论了英语重音和语调对语义的影响,特别是对其导致的歧义现象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属于这一阶段较有创新性的成果。

第二阶段(1990—1999年):在该阶段,普通期刊论文刊登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较前一阶段增加了一倍,有51篇,且出现了10篇核心期刊论文。可以看出,该领域正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研究规模不断加大,研究数量持续增长,但依旧没有学位论文出现。这一阶段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有夏克志、杨永林、王植松、潘华慧、何安平、吴鼎民、周玉衷、平洪等;研究内容包含女性英语语调的特点、中国学生英语语调错误及改正方法、英语语调的功能及作用,其中英语语调功能及作用的研究成果最多,共有6篇论文。

第三阶段(2000—2009年):进入21世纪后,国内英语韵律研究成果大幅增长,表明该领域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上涨到36篇,普通期刊论文数量达到136篇。此外,开始有学者采用声学实验对英语韵律特征进行研究,带动了高校研究生的研究兴趣。此阶段产生了22篇硕士论文和1篇博士论文。这一阶段国内还举行了一些语音学会议,学者们就该领域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共产生了12篇会议论文。除前两阶段的研究内容外,很多学者在这一阶段开始研究英语语调教学,也有人开始探索方言对英语语调的影响。

第四阶段(2010—2023年):2010年以后,英语韵律研究进入繁荣期。普通期刊论文的数量进一步增长,共有228篇;学位论文数量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共出现139篇,其中博士论文15篇;核心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也有小幅增长。显然,这一时期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内容更加细致,不少研究开始考虑地区方言因素对学习者英语韵律习得的作用;研究对象覆盖面更广,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涉及。这一时期,国内对英语韵律研究的重视程度大幅增加,然而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突破。

二、英语韵律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内对英语韵律特征的研究主要运用了3T(tonality; tonicity; tone)语调理论、自主音段节律理论 (简称AM理论)、二语语调习得理论(简称LILt理论)、语言迁移理论以及对比分析理论等。

Halliday在1967年提出了3T语调理论,具体内容包括调群切分、重音分布以及语调模式在口语交际中的实际应用。对于调群切分,他主要关注语调单位的构成及边界特点,在该层面,国内大多数学者参考Cruttenden(1997)提出的调群边界的四大外部指征:停顿、起首轻音节、延时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音高重设;对于重音分布,学者们着重研究语调单位内部信息焦点的位置,认为其是影响信息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于语调模式,学者们则主要关注语调单位内部的调型模式。[1]

Pieerehumbert(1980)开创了AM理论,之后这一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AM理论认为,“音高曲调和相对突显这两个语调特征在语句中的分布均受韵律结构的制约,在研究方法上可借助基本平调H与L之间的二级对立,将其组合为具有特定形状及重音模式的音高事件,并通过音调映射规则在语调的音系与语音层面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2]在AM理论基础上,Mennen提出了二语语调习得理论。他从系统、语音、语义、频率四个维度对二语语调研究进行总结,并认为“影响二语语调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感知。”[3]

迁移理论是指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国内运用迁移理论对英语韵律特征进行研究的论文主要探讨汉语方言对英语语调习得的影响。对比分析理论主张对第一语言和目的语进行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共时对比,从而确定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学习者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国内的英汉语调对比分析研究主要以此理论为依托。

还有一些论文运用语调格局理论、视点理论、类型标记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人文主义理论等对英语韵律特征进行分析,但这样的研究相对较少。少数硕士论文在探讨英语语调教学时运用了建构主义理论和情景认知理论、关联理论、内隐学习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优选理论等。

三、英语韵律研究的设计和方法

国内学界对英语韵律的研究既有理论性研究,也有实证性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多为实证性研究;既有描述性研究,也有解释性研究,其中描述性研究占更大比例;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还有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的综合分析,其中综合性分析多于单一性分析。2000年前关于英语语调的研究多为描述性定性研究,直到1995年才开始出现第一篇声学实验性研究。丁信善的《烟台方言声调系统对学习英语语调影响的声学研究》一文通过三次实验探索了烟台方言的声调系统对英语学习者的抑制作用。这些实验虽然在研究设计、语料采集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为接下来的实证性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研究人员对语音分析软件学习的加强,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越来越多。在2010—2023年发表于核心期刊的40篇论文中,多数都进行了声学实证,而且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有的学者虽没有进行声学实验,但也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研究数据。

实证研究的对象既有中国英语学习者,还有英语本族语者;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多为大学生,既包含英语专业学习者,也有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实验用到的软件包括录音软件Adobe Audition、Speech Analyzer、数据分析软件SPSS、语音分析软件Praat,以及ToBI和IViE韵律标注系统。采集来的音频数据通常利用上面提到的分析软件进行手工切分、转写处理和分级标注。一些实验还包括实验前测、训练辅导、实验后测等多个步骤,最长历时三个月才得出结论。

四、英语韵律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英语韵律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英语韵律特征及相关教学、英汉韵律特征对比、英语特定句式的韵律特征、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韵律特征,等等。

(一)英语韵律特征及相关教学研究

随着国内对英语韵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英语韵律在英语口语输出中的重要性。目前共有128篇论文对英语语调在句法、语用、语篇等层面的功能、作用及意义进行了探索;另有182篇论文研究了英语语调教学,内容包含英语语调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以及前景。前128篇论文大多探讨英语语调某一层面的功能。其中国伟秋的《英语功能语调研究》一文比较详尽地分析了语义功能、语篇衔接功能、身份指明功能等英语语调的八大功能;陈俊林的《韵律特征对英语句法歧义的消解作用》和时秋勇的《基于句法歧义探究英语韵律特征》则从消解歧义方面探讨了英语韵律的作用,他们认为句法歧义是语法结构不够灵活或缺乏语境造成的,相比改变句子结构或补充语境而言,用韵律手段消除歧义更加简单方便。在后182篇论文中(其中8篇发表于核心期刊),大多数论文是对作者自己教学经验的分享,或停留于对英语语调在英语教学中重要意义的探讨,能实际应用于教学的成果并不多。其中石玲的《对大学英语语音语调创新教学的思考》一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英语语调教学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二)英汉韵律特征对比研究

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韵律特征是国内常见的一个研究论题。赵元任和吕叔湘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数量逐渐增加,相关成果既有专著也有论文。专著方面,赵德梅的《英汉比较语音学》较详尽地分析了英语和汉语在重音、语调和节奏方面的异同;何善芬的《汉语言对比研究》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音节结构、轻重音、音渡及停顿进行了对比;许希明的《英汉语音对比研究》以英语重音和汉语声调为主线,从重音属性、节奏类型、语调特征等七个方面对英汉韵律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论文方面,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对比英汉语调的重读凸显、边界调、音高音长等,并探讨汉语声调对英语语调的负迁移作用,如窦艳的《英汉语调特点对比及英语语调教学》、杨红旗等的《英汉语调对比》、林茂灿等的《英汉语调的相似性与对外汉语语调教学》;另一类主要对英、汉语调的功能进行对比,如郑志进的《英汉交际中语调的语用功能对比研究》、王晓卉的《英汉语调语用功能比较及其文化渊源》、吕明的《英汉语调语用功能比较及其文化渊源》。

(三)英语特定句式的韵律特征研究

除了对比研究,不少学者将注意力放在特定句式的韵律特征上,其中对疑问句韵律特征的研究尤多。经统计,24篇论文对疑问句韵律进行了研究,问句类型包括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以及附加疑问句等类型。郭嘉和石峰的《英汉陈述句和疑问句语调实验对比研究》一文对英汉疑问句的分调域、全调域以及语调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毕冉的《英语疑问句的韵律特征及语用功能探究》一文将语用和句法相结合,探讨了三类英语疑问句的韵律特征,归纳了每种语调下的语用含义及典型环境,并提出了学习者掌握韵律特征的语用功能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这一观点。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探讨列举句式、祈使句、感叹句以及三大从句(包括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的韵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针对特定句式韵律特征的研究都是基于朗读话语而非自主言语展开的,这可能是由于自主言语的收集具有一定难度。总之,与朗读话语语料相比,国内对自主语料的收集和研究数量偏少,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四)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韵律特征研究

经统计,研究方言因素对英语学习者语音输出特征影响的论文共有642篇,但只有45篇论文是专门讨论韵律的。在北方方言研究方面,邵鹏飞、贾媛和李爱军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山东方言区英语学习者附加疑问句的语调特征》一文发现山东地区英语学习者很少在附加疑问部分使用降调,在附加疑问之前的最后一个单词的重读音节上都有一个抬高音高的趋势,且学习者在附加疑问之前停顿时间更长。其他诸多学者也对所在北方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韵律输出特征进行了描述,如郭承铭、丁信善、平文江、尹平、杨晓军、孙莺、张宇、孙嘉宇、尹翔、贺俊杰、张继媛、周晓凤等。

南方方言的区研究在区域划分上更为细致。例如徐新平对上海市即吴语方言区的某重点高校大一本科生的英语韵律输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与本族语者相比,学习者的调型较为平缓,抑扬顿挫变化特征不明显,且调域普遍较高,并对语调教学提出了相应建议。另外,喻萍芳、刘婧、蔡希睿、罗雪菲、熊佩、陈雯珺、钟嫄、王玲、方鹏、沈玲、陈雅莉、王嫄等分别对南方各个特定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韵律产出特征进行了研究。

以上研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发音人以及本族语者的发音样本比较少,因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研究停留在描述韵律特征的层面,解释性较弱;研究方法、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开发。此外,目前还没有比较全面的不同方言区学习者韵律特征的对比研究,因此研究结论不能完全确定方言区学习者韵律特征是自身方言音造成还是普通话造成的,抑或哪种因素的作用更直接。这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课题。

(五)影响学习者英语韵律习得的其他因素研究

除普通话和方言因素之外,一些学者还关注其他影响学习者韵律输出的因素。例如陈桦和孙欣平研究了输入、输出频次对英语韵律习得的作用,其《输入、输出频次对英语韵律特征习得的作用》一文发现“输入频次对学生调群切分影响显著,其他方面则无较大影响,而输出频次对与韵律相关的所有方面均未产生显著性差异”[4];穆凤英的《从学习者语调中韵律短语的整体性看韵律特征的习得》一文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15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习得途径差异、生成过程差异以及潜能差异对英语学习者韵律短语习得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探索性别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韵律习得的影响,其中蒋红柳的2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她和石坚于2009年在《英语语调性别差异的统计分析》一文中检验分析了男女的调核音高差异,又在2012年在《英语语调性别差异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一文中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角度分析了英语语调的性别差异。

国内对英语学习者韵律特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然而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首先,国内对英语韵律特征的研究多数属于实践性研究,基本停留在简单的现状描写层面;一些研究只是教学经验的分享,主观性较强,理论性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韵律研究成果集中在语音产出方面,对感知层面以及产出与感知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其次,连系并利用其他学科(如认知心理学、神经学)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研究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声学实验研究有待规范,对计算机软件开发和使用方面需要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最后,目前的研究成果与实际环节联系不够紧密,能够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的可行性成果较少。

对于以上问题,专家学者们也有共识。学者方强等在分析现阶段技术水平下英语韵律特征研究和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认为“智能语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师资问题,但在语音评测技术、发音逆分析技术方面仍存在不足,发音可视化技术还有待探索”[5]。丁红卫教授提出了计算机辅助语音学习系统(CAPT)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主张“应由懂技术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设计CAPT,有效发挥人工智能在语音教学方面的作用”[6]。可见,目前国内英语韵律研究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多平台的开放以及不同学科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国内英语韵律特征的研究一定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猜你喜欢

语调英汉韵律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