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改进理论述要

2023-11-12宋超军崔军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

宋超军,崔军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农业经济凋敝,农村危机日益加重,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面对农村的日益衰败,众多有志之士以救活农村为己任,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华职业教育社因其改进理论的独到性以及实践的多样性,成为“足以代表这个运动的整个方面之较早者”[1]。本文试对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理论作一初步探讨,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有益历史参照。

一、何为农村改进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各团体、机构对其乡村改进事业有不同的称谓,有的称为“乡村教育”,有的称为“农村复兴”。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以“农村改进”来命名自己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进缘何而起、农村改进包括哪些内容、农村改进的组织模式是什么,便成为职教社在乡村建设之初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农村改进的起源

中华职业教育社最初投身农村改进,很大程度上是为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突破。职教社领导人黄炎培在《我之农村工作经验谈》中写道,中国农村“尤觉可怜者乃在:一、农村政治之不修,致强凌弱、富欺贫的不良习惯,于农村发现尤多。二、农村卫生之不讲,致疾病颠连、医药两无……积此种种,辄责效于教育,以为不获闻国政,苟得一乡一里,以富以教以治,使村民稍稍知有生之可乐,而从事教育者,亦不至以空谈迂阔,为社会罪人,此实吾创议试办农村改进之动机。”[2]随着对问题认识的加深,职教社领导者越来越意识到农村改进运动是适应中国农村特殊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更加强调农村改进对挽救中国农村衰落的重要意义。姚惠泉在《农村改进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我国人口四万五千万,农民在三万五千万以上,此大多数之人口,分居全国之农村,布满贫愚弱散之病象……纵无强邻之侮,国家前途,亦不忍问矣!是故救国之道……积极从事于农村改进。”[3]陆叔昂也指出:“农村最普遍病象,为愚、贫、弱、散,不论东西南北,几于通国皆然,用教育以救愚,经济以救穷,卫生以救弱,自治以救散,实为不容缓之要图”[4]。他进一步指出:“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农民的中国而竟洋米洋麦充塞乎内地,丝茶被逐乎世界市场,服装必用洋布,于是土布打倒,建筑必取洋松,于是国产木材滞销,凡一切人生所需的物品,无一不为外货所侵夺,这不是显然的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吗?中国农村安得不免于破产?”[5]17-18“服务于职教社有年,对于农村改进事业颇具兴趣,曾任辅导员多时,规划改进甚多建树”的沈光烈对农村改进起源的认识则更为系统、更加深刻。他在认可农村“贫”“愚”“弱”“散”“私”是农村改进运动起因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造成中国农村这种状况的原因:“追究此五种病象何由造成,有三端可述:第一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第二,封建剥削阶级的存在,又为腐蠹农村内在的大病菌……第三是天灾人祸的不断降临把农村一切生产力摧毁无余,几至不能生存……有此三大主因,农村基础动摇,易趋崩溃而不可收拾。”[6]5-6总的来看,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改进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他们无论是关于农村改进起源的阐述,抑或是对农村败相原因的分析,都是非常全面而深刻的。

(二)农村改进的内容

职教社推行的农村改进内容相当广泛。沈光烈指出:“农村改进事业的范围很广,扼要言之,亦不外促进文化、发展经济与推进自治三端。”[6]9江问渔将其具体表述为“三大纲”:一是文化的,即“全区普及教育、改良风化以及清洁卫生、健全体魄之事属之”;二是经济的,即“全区改善生计之事属之”;三是政治的,即“全区团体组织、公共治安、公共建设之事属之”[7]。职教社《农村事业实施办法》对农村改进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倡合作事业,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同时注重文化及政治之改进;推广民众教育,以促进农村文化为方法,同时注重政治及经济之改进;实行农村自治,以改良农村政治为原则,同时注重经济及文化之改进。”[8]这些规定表明职教社倡导的农村改进不是简单的政治改革或经济改革,而是一种区域内的综合改进。他们不仅要推动经济的增长,还要谋求社会的平等、文化的发展、乡土知识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客观而论,职教社对农村改进内容的许多规定仅仅是其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要完全实现这种规划是不可能的。

(三)农村改进的组织模式

职教社认为,农村改进组织模式可以有两种:单式组织和复式组织。“复式的农村改进,是特设一个机关来改进农村,单式的农村改进,是就原有的学校来做农村改进的中心机关”。具体而言,“特设一个机关,聘请若干人员,每年支用若干经费,划定一个区域,分期试验各种农村改进事业,这种办法就可称他为农村改进的复式组织。由一个原有的学校,就学校的人力,联络附近的智识分子,和进步的农民划定四周力量所及的村落市镇为一个区域,试验改进农村,这种办法就可称他为农村改进的单式组织”[5]1。

职教社对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中国农村改进的需要,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回答。经过不断的实验比较,职教社提出“办改进区应以小学校或合作社为工作基础”,采用单式组织[9]。这是因为“单式组织,不多用人,不多用钱,能持久,简便而宜推行”。“宜多办单式组织的乡村改进区,复式组织的最好少办”[10]3。陆叔昂对“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提倡单式组织的农村改进”有专门回答:“所以提倡单式组织的农村改进,一方面是补救过去教育方法的差误,要使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融化起来,一方面以最经济的人力财力,谋农村改进效力的普遍,以谋中华民族的复兴。”[5]3江问渔也赞同单式组织模式,认为其“很容易创设,所以要特别求其推广,以期改进工作易于普遍”[11]。当然,他提倡单式组织模式时并非要否定复式组织,指出“复式组织改进区,当然也不能不有”。他认为,只要具备三个条件便可以举办:一是由教育机关附设,专门用于训练人才并试验方法;二是由社会团体或私人筹定相当的款,地方又有机关愿与合作,领袖人物愿意助力;三是由省县政府播定专款派员特设。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些条件,“还是以提倡多设单式组织的改进区为好”[10]。

(四)农村改进的意义

既然农村改进是因为中国农村的穷、愚、弱、散而起,农村改进的目的自然是要使中国农民富裕起来、开明起来、强壮起来、团结起来,挽救中国农村的危机。但是,职教社倡导的农村改进“最大的目的还不是仅仅注意到一个一个的村落,乃是注意到整个的民族。这个先提应该先行决定”[12]。江问渔借用梁漱溟的理论指出,当时中国整个民族的危险是内感于文化的衰微,外困于强邻的压迫,而文化衰微的原因则是旧文化的崩溃在即,新文化的建设未成。对于这种国难严重的情形,他说:“不惟是大地各国所未有,抑且中外历史所罕见。”中国人民处在这种情形之下,“苟欲自谋生存,自非有用特殊力量,特殊办法,不克有济”。所以,农村改进工作“不仅是为农村,乃是为民族;不仅是建设农村,乃是为复兴民族;不仅是为救济农民,乃是为排除国难;不仅改善农民生活,乃是为巩固全国国防”[12]。姚惠泉也认为,如果农村改进人员或机构“能群策群力切实进行,屏除机关化官僚化之恶习,无经费无人材即无办法之心理,全国一致努力于此,不及十年,国势自必臻于富强。农村改进,诚中国民族唯一之出路,中国前途唯一之救星也。”[3]沈光烈认为:“农村改进……也可以说是一种温和的革命运动。虽不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可是加紧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培养基本实力实为最有效力的举动。”“虽不明言铲除封建阶级的剥削,可是提高农民知识,灌输公民常识,教导生活习惯实就是作对付腐恶势力的积极工作。”农村改进的目的“在求现在贫愚弱散私的农村过渡到富智强聚公的农村,由不能自主自给达到能自主自给,实现自治,复兴民族。农村改进工作如一条渡船,能做到上述地步,才可算完成了他伟大的使命”[6]5-6。

二、农村改进的依靠力量

在明确了农村改进的起源、内容、组织模式以及意义后,职教社的农村改进领导者又回答了农村改进由谁来推行、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

(一)农村改进应由专门的农村改进人才来促动

“凡百计划,行之有效,存乎其人”[13]。职教社的农村改进领导者一致认为,农村改进要由专门的农村改进人才来促动。

“农村改进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困苦,非具有特别认识、特别抱负、特别修养的人不易胜任愉快”。这种特殊的人才便是农村改进人才。沈光烈认为,一个理想的农村改进工作人员应具备两大标准:“(一)对于教育要具有相当的知能与经验,举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地方教育行政,乃至本国文化的历史、近代世界思潮的趋势,皆能知其概要,且能自己去计划,去组织,去教授,并且能随地随时随事利用机会去指导农民,这不仅是需要学,需要识,更需要才,因为有才才能调度,能支配,能张弛伸缩,各得其宜,学与识始可发生实际的效力。(二)对于农事、卫生、医药、合作社、乡村自治等要有相当的常识。”[6]48除了上列两大必备条件外,沈光烈还提出农村改进人才“对于同情、热心、毅力等美德亦不可不具有,也应该逐渐磨砻锻炼,以求成功”[6]49。

陆叔昂也认为,合格的农村改进人才必须时刻注意个人修养。他指出,农村改进人才“是领导民众的,感化民众的,改造社会的,倘然对于个人修养,毫不注意,你的一举一动,就会被有年纪、有经验的民众看破,藐视你,你的全盘计划,就可完全推翻,完全失败”。陆叔昂说,农村改进工作者不能轻视乡下人,要尊重他们,知道他们看人的眼光是非常尖锐的,往往于言语之间、面貌之间、行动之间就可以看出农村工作者的人格、学问。如果改进者的那些流行语言、轻浮举动表现出来,就会露出马脚,受到他们的怀疑与嘲笑。农村改进工作者日日与大众接触,如果没有存“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之戒心,慎其言语,谨其举动,改进事业一定会惨遭失败。

当然,陆叔昂也强调了农村改进人才必须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学业的修养亦不可忽略”。这是因为“农村间的一切问题,正如一部万宝全书,固然不能件件精晓,然也不可不知其大概,否则日常处理一切,件件会使你走投无路……‘故步自封’、‘一得自满’均所大戒”[5]17-18。

姚惠泉提出专门的农村改进人才“必须有艰苦卓绝之精神,能文能武之本领,已饥已溺之心肠,公正不阿之态度,以身作则深入下层”[3]。黄炎培说:“指导员人选,首宜注意,宜选取践履笃实能了解村民心理易取得其信仰者,不宜选取才具过于开展肆意铺张者。”[13]

不难发现,除专业技能外,职教社的领导者还对农村改进人才的道德品质或行事方式提出了要求。这表明农村改进人才不仅要具备从事这种工作的技能,更要具备投身这种工作的奉献精神,两者缺一不可。这种德才兼备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在“衰落颓败,一盘散沙”、农民“愚、穷、弱、散”的旧中国农村,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凤毛麟角,不宜多得。

(二)农村改进离不开农民的自动参与

梁漱溟曾于1935年10月25日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发表了名为《我们的两大难处》的主题讲演,指出当前乡村建设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二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他还告诫听众:“我们乡村天然要以农民作基础力量,而向前开展;如果我们动而乡村不动,哪有什么前途呢?”[14]梁漱溟的演讲表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各地的改进事业都不是农民自动去办,自动去改进。他的警示表明,如果农民自动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乡村建设运动最终也会走向失败。这几乎是当时乡村工作者的共识。

职教社也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坚信“乡村是农民所有,乡村的主人,是农民”,“倘使一般农民不能自动,不能自尽主人的责任,那么,一切改进事业,仍是空虚,不是实在”[15]。鉴于这种认识,职教社在创办第一个改进区时就明确提出农村改进的主旨“重在启发本地农民自动,扶植农民自主、自立、自治”[16]。他们在《乡村改进试验实施办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农村改进实验应该坚持两大方针,其一便是“遇事以农民为主体,设法引起自动,从旁加以辅导”[17]。

除此之外,职教社对“怎样使农民自动地去改进”也给出了具体方案。江问渔强调在乡村极力推广小学教育、厉行社会教育并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案,因为前者造就的一般的小学毕业生“自动的去办改进事业,一定是不够”,后者也“只可以启其(指农民)愚昧,使之帮同奔走”。他提出要想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除了要发挥农村改进人才的引导作用外,还要“创设特殊的乡村中学,培养农民能力,使他们能自动去改进他们的事业”。“特殊的乡村中学”是江问渔设计的促使农民自动的“理想中学”,这种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与讲解上十分强调联系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训练方面非常注意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也因此,职教社的领导者对这种学校充满了信心,纷纷称其为“真由‘村教’以达于‘村治’时之惟一过渡桥梁”[18]。

(三)农村改进应当寻求政府的帮助支持

对于政府在农村改进中的作用,职教社一开始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随着实验的展开,他们逐渐意识到农村改进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比如,江问渔设想通过“特殊的乡村中学”来培养农民的主体性。可是,当时中国乡村教育是教人往城里跑的。这种学校的学生从哪里来?教师又从哪里来?江问渔给出的答案还是寄希望于地方教育行政[15]。

在实际工作中,职教社的农村改进者对政府力量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江问渔在《农村改进之路》中指出:“无政治力量的帮助,以资推进,则纵有极少数的热忱改进家,苦心经营,极少数的区域,仍是无济于事。”“办一处改进区,办一个农民教育馆,每年要用二三千元,而实际受惠的农民,为数很有限。以中国农村之多,农民之众,如何能普及?纵使所办者成绩甚佳,亦无异于车薪杯水。”他提出,要解决此困难,“希望省政府的主政者,多数能了解此项事业的重要,下决心,用全力,延聘专家,筹定经费,假以全权,限以时日,就省划出一两县,就县划出一两乡,为试验区”[19]。其后,他发表《多元的乡村改进法及主张省县设立乡村改进综合机关理由与具体方案》,明确提出农村改进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陆叔昂则从反面论证了农村改进借助政府力量的必要性。他认为,服务于民众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在挽救农村经济的危局时,不能说不尽心尽力,“今日唱打倒这种压迫,明日呼取消那种剥削,然而结果还是打不倒,取不消”。因此,他呼吁要赶紧调转方向,从小的、近的、易的方面做一些实际而见效的工作。这“虽并不是挽救农村经济危局的根本方法,然亦足以减少农村经济崩溃的危机,并且以现在我国民教的力量,恐怕仅能做到这些罢?若欲根本打开危局,非到教育和政治两种力量合起来,不易发生较大效力。”[20]可以看出,职教社对政府在农村改进中作用的认识是日渐明朗的。

三、农村改进的实施细节

在职教社的领导者看来,农村改进需要同活生生的农民朋友打交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改造人的运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很多细微的事情,“虽小节,实在亦不可不注意”[5]205。

(一)“农民化”和“化农民”

“农民化”与“化农民”是乡村建设运动时期颇为流行的两个词语。许多乡村建设理论家对此都有专门的说明。例如,晏阳初先生提出“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还提出了“化农民”的途径——“到农村去”,“和村民一起劳动和生活”,“要给农民作学徒”[21]。职教社对此也有专门的论述。沈光烈说:“所谓深入民间,就是要能放下绅士的架子,真正到民间去和乡村民众做朋友。如果真能如此,那么关于乡村民众一切的一切便都能彻底了解,关于乡村事业的建设与改造便可以指挥灵活,应付自如了。”[6]26陆叔昂说:“为什么要农民化?就是对于习惯,要和农民一样的劳动,对于起居饮食服用,要和农民一样的简单朴素,使农民对于我们没有异样的感想。至若农民不良的习惯嗜好,吾不但不可为他所化,吾还是要用教育的全力来感化他们,这就叫化农民。”可见,“农民化”是加入农民队伍、与农民打成一片的途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化农民”;“化农民”则是达到改进目的的重要方法,是“农民化”的目标。他认为在农村改进中,“对于农民的言论行动,无关系出入的地方,固不妨和他同化,若遇到他们发出不正当的言论,不合理的行动,我们就要用种种方法,以至诚来激动他,热情来感化他,实行吾化农民的目的”。农村改进就是要“用农民化的躯壳,以与农民同生活,用化农民的精神,以谋感化农民”。陆叔昂举例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衣服是华服,语言也是华语,处处表现出华民化,然而他们时时不忘的还是用全副精神来宣传他们的教旨,推广他们的教化,以达到他们化华民的目的。农村改进方针,“固和传教不同,但改进的方法,则有相似”[5]196。

(二)农村领袖的训练方法

农村改进事业最终要由农村自己人来办理,改进事业“如何继续进行,如何发扬光大,仍须仰赖领导诸君人格感化”[10]5。因此,在农村改进过程中,除注意对农民的培养外,对农村领袖的训练也很重要。职教社认为,农村领袖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渠道进行培养:一是就原有乡镇长、保甲长加以训练,组织乡镇长、保甲长会议,以为“推动地方事业的枢纽”,又可以当作“训练乡村领袖的集团”。二是实施乡村领袖的补习教育。原有乡村领袖中有读书少但热心农村改进的,完全可以通过补习教育得到训练,从而具备运用文字、读书识字的技能,不断增长领导农村改进事业的本领。三是遴选优秀青年加以训练。农村改进事业是个崭新的事业,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奏效的。因此,培养年轻的乡村领袖很有必要。这就要在平时的农村改进工作中注意遴选年轻才俊,开设对他们进行训练的训练班,使他们成为将来领导民众的后备军,这是“最切实妥善的方法”[6]37-38。

沈光烈对农村改进过程中的领袖培训工作提出应该注意的四个原则:一是“性情不能太急”。他认为,训练乡村领袖不能太急于求成,要通过日常的多接触慢慢建立彼此间的信任,然后“渐渐转变其思想,增高其经验与学识和热心社会事业的热忱”。二是“要少用训诫的方式”。乡村领袖虽然可能在思想与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毕竟是乡村的领袖,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威信与相当的地位。如果农村改进工作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遇事便训诫、斥责他们,不尊重他们,就很容易与农村领袖发生误会与冲突。因此,“最好从友谊的关系,达到训练的目的”。三是“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在农村改进过程中,改进者对待农民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乡村领袖“更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然后才能使他服从你的训练,否则难免格格不入,甚至无从进行”。四是“要有始终不懈的精神”。乡村领袖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如果因为训练不易见效,或者开始时重视而最后疏忽,都不可能达到圆满的目的。因此,“必须要有始终不懈的精神,抓住一个领袖,便要时时和他联络,刻刻注意改变他的思想,增高他的知能,不要轻易放弃训练的机会”[6]36-37。

(三)农村改进的工作策略

一是要处理好人事纠纷。农村人事纠纷的处理对农村改进工作的顺利推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职教社对此问题特别关注。沈光烈认为,在农村处理人事纠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为民众调解纠纷时要有公正、持平的态度,照顾到纷争两方面的焦点,有的放矢。二是调解纠纷时对双方当事人的说话要透彻、有力量。有时要以感情来激励,有时要以理性来打动。无论如何,不能使调解双方不愿意接收调解。三是“调解纠纷的最高原则就是要使双方当事人都不花钱,不受任何损失”。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农村在为人家调解时总是先办酒席、后讲话,这种风气必须改变。四是调解人要站稳脚步,无论如何也不能作犯法的事,也不使双方当事人作犯法的事,“这是最要紧的”[6]34-35。

二是要善于借用地方上各部分的力量。职教社对借力使力非常重视,强调在改进实施前就要对农村各种力量进行分析,争取助力,消除阻力。在改进过程中应该如何使用助力呢?陆叔昂说,“利用这各部分力量时,要有一个认识,就是对工作要努力的服劳,对名义要成功而不居,那就可得到助吾者的同情,而乐为之合作”,否则没有人愿意听从农村改进者的指挥,也没有人愿意帮助农村改进。陆叔昂还以训练保甲为例,对借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回答。他说要训练保甲,应先将训练的计划,商得乡镇长的同意,请他召集,请他主持,农村改进人员只需在乡镇长领导之下,服劳一切。“凡要借助于他方面力量的事业,都应如此办理,成功之名让诸他人,工作之劳由吾负担,这样做去,包你件件成功”[5]201。

三是要协调好各方人事。农村改进离不开应付人事,尤其是那些距离都市较近、教育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既有缙绅阶级、智识开通阶层,也有武断一方的劣绅土豪、横行乡里的地痞恶棍,一旦处理不得当,就可能处处得罪,但是要面面周到,又可能牵扯大部分精力与时间,使改进工作一事无成。陆叔昂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分三个阶段区别对待:不问善恶,面面招呼,以不得罪人为第一要务,这是第一个阶段;默察各人言动,访查社会舆论,分别其善恶,轻重其交谊,同时对有道德、有热肠、有学问的地方人士,不问其老少,均以肺腑相见,慢慢地用正义力量来减少恶势力,此为第二阶段;与恶势力不妥洽,遇有机会时暗示恶势力不足畏,遇必要时爽快地打倒土豪劣绅、地痞恶棍,此为第三个阶段[5]204。

四、结语

中华职业教育社详细论述了农村改进的内容、组织模式和意义,理清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前因后果,从宏观高度回答了农村改进由谁来做、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并对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作了交代。因自身局限性和特殊时代背景的束缚,职教社的农村改进运动最终归于失败,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历史经验。例如,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乡村建设运动成功的关键;在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农村改进工作内容广泛,应当统筹推进、综合发展;振兴乡村、改造农民之前,必须深入农村、走向农民,等等。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对职教社的农村改进理论进行批判继承。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