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小学的劳动教育探析
2023-11-12李晔晔李奕潼
李晔晔,李奕潼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并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简称中央苏区。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中共中央加强对中央苏区劳动教育工作的部署和推进,以小学教育事业作为切入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重塑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学界关于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小学教育这一领域,很少将小学教育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系统梳理中央苏区时期的小学劳动教育,对进一步丰富中央苏区史研究和劳动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分析,总结该教育模式的教育方针、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并探讨其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一、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央苏区财政经费紧张,基础文化教育落后,劳动和教育存在分离的情况。为改善经济与文化滞后的现状,中国共产党逐步加大对劳动教育尤其是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带领苏区人民展开了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教育方针的制定、教学形式的应用、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中央苏区用制度与法规来保障小学劳动教育,鼓励儿童接受劳动教育,改善学生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劳动价值观。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是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创举。
(一)教育方针:确立教育与劳动相联系原则
中国古代劳动思想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但多以维护宗法秩序和伦理道德为主,注重德育而缺乏实践。直至近代蔡元培提出“劳工神圣”的口号,劳动教育才逐渐被纳入教育体系中,促使劳动与教育的结合逐步加深。
中央苏区建立以前,劳动教育多数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实施。为了提高生产力、满足中央苏区的革命需要,中央苏区首次确立“教育与劳动相联系”的原则。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使劳动与教育联系起来。”[1]教育与劳动相联系原则成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劳动教育事业中迈出的重大一步,促进了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更加均衡,也使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愈加紧密。
教育与劳动相联系原则的确立,以苏维埃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为基础。1930年7月20日,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指出儿童教育的施教方针是“以养成智力和劳力作均衡的发展为原则”[2]。1934年2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小学教育必须“要用教育提高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使教育和劳动统一起来”[3]23。中央苏区确立的教育方针与原则,使小学劳动教育有法可依,体现了党对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中央苏区开展劳动教育的决心,奠定了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事业的基础。
教育与劳动相联系原则的确立,以苏维埃政府公布的指导性文件为遵循。1933年10月,中央人民教育委员部发布《小学课程与教则草案》;1934年4月,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小学课程教则大纲》《小学管理法大纲》;1934年9月,人民委员部公布《列宁小学校学生组织大纲》等。苏维埃政府发布的指导性文件,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具体的行动准则,指明了清晰的奋斗方向。各项条例、章程同生活实际相适应,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激发了儿童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使各小学的入学率得到明显提高。
教育与劳动相联系原则的确立对小学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小学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提供了有效、可靠的保障。
(二)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开展生产劳动实践
为了使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在中央苏区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中央苏区各学校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主要包括带领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号召学生支援军工生产、引导学生从事公益性活动等。劳动实践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使学生的脑力和体力得到了均衡发展。
首先,学生投入农业生产劳动中。学校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时,会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学校主要将学生安排在儿童菜园和肥料所等场地进行劳作。《共产儿童读本》第五册介绍了“儿童菜园与肥料所”:“儿童要学习耕种,应该自己建立一个菜园,栽种一切蔬菜,在春天种些南瓜、丝瓜、瓠子,冬天种些萝卜青菜等。要自己松土播种,和拔草,实行个人和个人比赛、乡和乡比赛,看看谁的菜较好。并且要设肥料所,捡些狗粪;有了肥料,菜才能长大,或是把茅草、草皮、蘆萁等,堆成方形,或圆形,洒水在堆中,使它腐烂成为肥料。”[3]237学校还组建由十余人组成的捉虫队,传授学生基本的捉虫方法。捉虫队伍一经成立,学生纷纷热情加入,轮流为菜园捉害虫。通过参与儿童菜园和肥料所的农业生产劳动,学生丰富了对雾和云等天气现象的认识,逐渐掌握牧牛、拔草、捉虫方法,把握种菜的步骤与做法,了解堆肥及其注意事项,甚至熟知竹子、稻、麻等农作物的生长及用途。在农业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学生逐步了解大自然,掌握更多的农业常识,意识到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其次,学生广泛地参与支援军工生产。学校带领学生参与红军工厂的劳动实践,组织学生收集子弹壳及破铜烂铁等支持军工生产。中央苏区号召:“少先队员儿童团员,在战区收拾子弹和子弹壳送给红军。在各地同样可以拿出过去收拾的子弹壳送苏维埃政府,交兵工厂制造子弹……尽量收拾烂铜器铁器,交给苏维埃政府,准备制造武器之用”[4]。号召一经发起,得到了各地学校教员及学生积极的响应。据统计,“横江乡的列小校由于教员的积极,动员全校学生,不但把该乡的子弹壳及坏铜等收集,而且组织了收买队到各乡村去收集。在三天中,收集子弹壳及坏铜获计八百多斤。”[5]学生在支援军工生产的劳动中为革命事业提供服务,充分学习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增强了体魄,提升了革命觉悟。
再次,学校引导学生从事公益性劳动。在学校的引导下,学生主动为即将到前线作战的红军编织草鞋,制作红军生活的必需用品,热心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挑水、耕种等。湘赣省苏维埃教育部出版的《列宁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四册通俗易懂地描述了“割稻”的场景:“趁着清晨天气凉,农民结队秋收去,先割红军家属禾,再割自家稻”[3]267。学生热情帮助红军及家属劳动,与红军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校园生活期间,学生为校园进行大扫除,如搬桌椅、擦墙壁、扫教室、抹桌子、清理学校附近的水沟等。在校外活动期间,学生合理运用在校园生活中获得的生产劳动技能,帮助附近的农场进行生产,如施肥、捉虫、除草等。学生通过从事公益性劳动,更加熟练地掌握在校内学到的劳动技能,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深化劳动教育
在领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中央苏区高度重视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提出了“十大教授法”,包含“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6]毛泽东同志反对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反对将小学阶段的儿童培养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操作能力的书呆子。1931年7月8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常委会通过了《闽西各县区文委联席会决议案》,指出要改良教授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授儿童绝不是死板板的几个字,而多用启发式、表演式,使学生易于了解。有的课程不一定在教室里讲授,应实地教学,如讲五谷植物等可以带学生到田边去观察”[7]。中央苏区以启发式教学深化劳动教育,促进了学生对劳作知识的吸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各小学教员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在劳动教育的多个方面。在劳动知识的讲授中,教员采用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引领学生参与讨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等办法,启发学生动手及思考。在教育方式的采用中,中央苏区各小学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教员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学生发挥自身优势,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和动力。如低年级的学生只需认识劳动工具、整理床铺、捉虫,高年级的学生则需参与耕种等。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中,教员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育学生,如采用脍炙人口的歌谣和顺口溜等。简明易懂的教学语言贴近生产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解劳作步骤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劳动兴趣。中央苏区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启发式教学方法付诸实践,收获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确立了教育与劳动相联系原则,指导学生开展生产劳动实践,以启发式教学深化劳动教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中的探索和努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重要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念。
二、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
中央苏区建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亟需依靠并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着力进行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推进教育与革命斗争相联系,推动教育与农业手工业相结合。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群众性、阶级性。中央苏区教育工作以其鲜明的历史特征,发出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之音。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科学性
小学劳动教育的科学性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中应当“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8]。在《共产党宣言》中,“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组织社会的十项纲领之一。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思想作为理论向导,将劳动教育同生活实际真正结合起来,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儿童的思想,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强健了学生的体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了小学劳动教育,使其掌握了科学的武器,成为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南。小学劳动教育的科学性体现在教育教学方式的科学安排。
首先,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得到了科学的规范。在编写教材时,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生产劳动知识和生活常识,如1933年中央教育部编写的《共产儿童读本》中的《大扫除》《拔草》《堆肥》《儿童在家的工作》等。甚至在部分小学的授课时间表中,每周要有两个课时用于学习劳动课本。小学教材及课外读物中体现的劳动教育内容,有助于儿童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
其次,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采取科学的课程安排方式。一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中央苏区的小学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设置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农业常识、国文知识、自然常识、识字写字等方面。二是在课程地点的安排上,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摒弃了传统的“四书五经”的读书方式,从此,教育方式走出了传统课堂,不再局限于书本。在校外开展的劳动实践充分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劳作实践循序渐进开展的原则。三是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部分小学采取半天时间在校内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半天时间在校外帮助劳动生产的安排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再次,中央苏区的小学将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加入教学计划,并纳入小学的成绩考核。在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劳作场所,指导学生开展生产劳动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科学有序,符合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学校尽可能地把手工业生产和劳动生产相联系,使得学生的上课时间和农忙时节交错,便于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将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加入教学计划并纳入成绩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劳作积极性和思想觉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群众性
人民群众是中央苏区发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根本,是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力量源泉。1934年4月,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的《小学管理法大纲》规定:“小学经费的来源固然要靠这些团体动员群众每月或每学期募集经费,建立经常的地方教育的基金,而且小学教育的成绩,也须由这些团体经常的从旁督促和推动。”[3]48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事业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学校筹建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帮助与支持。
在学校初步筹建时,学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富农的捐款、机关团体的资助、群众的募捐等。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足,却在最大程度上为筹建学校给予支持。他们有时捐助现钱,有时捐助米、面、油等食物,这些帮助都转化成为中央苏区的教育经费,极大地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帮助了劳动教育的开展。
在学校筹建过程中,苏区热心的人民群众帮助学校建立和维护基础设施,如制作黑板、打扫教室、修理课桌椅、提供劳动教具、维修校园操场、整修劳作场所、修葺儿童菜园等。此外,群众还向学校提供了学生缺乏的学习用品和劳作工具。
在学校顺利筹建后,苏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劳动教育的管理与监督工作。一是工会、贫农团、合作社等基层群众组织与教员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劳动教育事业的开展,如帮助教员维修生产工具、辅助教员演示劳作步骤等。二是学校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家长联席会议,邀请家长参与讨论学校改良方案,商议改进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三是教育委员会及校长定期邀请各群众团体的代表组织评判会,审查及评判中央苏区学校开办情况以及小学在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成绩。
中央苏区创新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办学方式,使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最紧密的联系。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克服了重重困难。社会各界群众对学校的监督与帮助,是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事业的前进动力。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阶级性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将工农群众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探索小学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优先考虑以工农阶级为代表的劳苦大众。少共省委儿童局印发的通令第七号《督促贫苦儿童去读书》明确规定:“如果是富农子弟来读书,实行要缴学费,以提高贫苦儿童的阶级认识。”[3]145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中央苏区教育的性质,明确提出:“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9]小学义务教育把保证工农子女的受教育权放在了第一位,可以看出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小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对阶级的认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四号》指出:“各地列宁小学教员应在教课中给学生以关于查田运动的认识,为什么要查田、查阶级?怎样来分析阶级与怎样进行查田工作等。”[10]苏区文化教育总方针明确提出“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11]。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提高了学生对阶级的认识,使学生成为根据地革命和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力量。
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在教学实践中,中央苏区小学劳动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儿童,用革命的思想熏陶儿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阶级斗争精神深入小学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阶级觉悟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
三、结语
中央苏区的小学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教育事业探索的智慧结晶。中央苏区的小学劳动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促进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的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央苏区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将教育与劳动生产紧密结合,创新了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根据地的建设与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今后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