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肌梗死患者的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2023-11-11陈新凤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3年18期
关键词:负性心肌梗死心功能

陈新凤

(清流县总医院,福建 三明 365300)

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因对心功能造成损伤,导致患者自我生活能力降低,极易出现负性情绪,同时多数患者对该疾病认知度较低,可增加心脏不良事件风险,因此在治疗期间需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负性情绪及认知行为,提高心功能[1]。常规护理模式的护理流程遵循遵医嘱流程化护理原则,多关注病情变化,对患者情绪、疾病认知等情况未过多关注,无法改善认知行为及负性情绪,临床护理存在局限性[2]。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对患者实施认知与行为管理,纠正错误认知,提升其认知水平,以此达到预期康复目的。超早期康复护理是目前临床新型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24 h 内实施的护理措施,较为注重护理时机,避免错过最佳护理时间。为了探究此护理模式的可行性,本文以本院90 例心肌梗死患者为例,探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超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90 例心肌梗死患者深入分析,选取时间为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2)无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3)病历资料均完善;(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2)合并严重急性脑血管意外疾病;(3)患有神经肌肉疾病;(4)慢性肺部疾病;(5)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6)代谢性疾病;(7)患有高血压、糖尿病;(8)认知功能障碍;(9)研究期间退出患者。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1)心理、疾病知识干预:在知识干预前,需与患者构建良好护患关系,鼓励患者主诉内心,评估其心理状态、心理压力、社会支持情况;分析疾病受饮食、精神的影响程度;讲解保持愉悦情绪的重要性,提升对负性情绪的认知。(2)认知重建:与患者正向沟通,并讲解该疾病知识,包含疾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案、注意事项等,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内心疑虑,以此纠正其错误认知,有助于正确认知的重建。部分患者自身因患病,内心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主要与患者思想包袱较重引起,患者认为治疗期间需有人照顾,导致家人负担与经济压力增加。为此可依据患者此心理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健康知识宣教,缓解思想压力,使患者认识到遵医嘱正确治疗并调整心态,可加快机体恢复,缓解家庭压力,进而提升患者治疗信心。(3)再纠正:在与患者沟通期间,及时发现患者错误想法与观念并纠正,同时培养患者正性思维的自我强化,以此提高自身压力管理能力。(4)行为干预:培养患者对其他活动的专注力,如欣赏音乐、阅读、社交等,有助于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鼓励患者通过各种平台与亲朋好友联络,增强人际关系,感受社会的关爱。协助患者进行正念减压疗法锻炼,每周1次,共10 次,由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锻炼时间。第1次:向患者介绍该锻炼方法的具体内容,签订团体协议;进行1 min 禅修,正念自呼吸与身体冥想;第2、3 次:协助患者进行正念散步、十指感恩练习、身体扫描练习;第4、5 次:呼吸空间练习、正念身体活动;第6、7 次:正念欣赏音乐、声音、思想冥想;第8、9次:困境探索禅修;第10 次:友善禅修,团体慈心禅。在锻炼前与患者交流记录上次锻炼的困惑,并描述自身感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联合超早期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实施该护理,患者取仰卧位,并协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实施被动肢体锻炼,指导患者深呼吸,并讲解正确呼吸方法,适当活动上半身,以患者舒适为宜,2 次/d,3 min/次;协助患者取被动坐位,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听音乐、阅读、进食、洗漱等,20-30 min/次,3 次/d;依据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取主动坐位、床边站立位,锻炼饮食、入厕活动,10 min/次,2 次/d,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陪护,若机体出现异常,及时停止锻炼,上报医师处理。整个锻炼过程需由责任护士监督指导,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同时做好随时抢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

(1)采用焦虑自测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测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评估标准:无焦虑、抑郁(≤50 分);轻度焦虑、抑郁(51-60 分);中度焦虑、抑郁(61-75分);重度焦虑、抑郁(≥76 分),分值与负性情绪成反比。

(2)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11)评估,包含营养、运动锻炼、自我实现、压力管理等维度,共52 个条目,采用Likter 4 级评分法,总分值为52-208 分,分值与健康行为成正比。

(3)分析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管重建、心律失常。

(4)分析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血样采集前嘱咐患者禁食,于晨起抽取静脉血2 mL,离心后取上清液留存待检,检测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指标(丹麦雷度定量分析仪)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飞利浦彩色超声),均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基线资料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对比两组负性情绪评分

干预前两组负性情绪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对比,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s,分)

组别例数(n)SASSDS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45 45干预前52.58±6.35 52.34±6.40 0.179 0.859干预后43.48±8.24 37.43±3.25 4.582<0.001干预前56.44±6.18 56.48±6.22 0.031 0.976干预后48.84±7.31 45.88±6.20 2.072 0.041

2.3 对比两组健康行为评分

干预前两组健康行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对比,观察组健康行为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健康行为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健康行为评分比较(±s,分)

健康行为营养运动锻炼自我实现压力管理健康责任感人际关系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45)18.28±1.64 24.16±2.50 15.45±1.36 23.68±2.33 11.29±1.25 18.44±1.86 13.66±1.43 19.65±2.05 14.62±1.54 23.43±2.39 18.58±1.82 25.69±2.87观察组(n=45)18.20±1.77 28.38±3.15 15.46±1.28 26.42±2.78 11.36±1.30 23.50±2.11 13.79±1.51 24.97±2.57 14.67±1.72 27.36±2.63 17.90±1.94 29.17±3.08 t 值0.222 7.039 0.036 5.067 0.260 12.068 0.419 10.856 0.145 7.418 1.715 5.545 P 值0.825<0.001 0.971<0.001 0.795<0.001 0.676<0.001 0.885<0.001 0.090<0.001

2.4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两组对比,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2.5 两组心功能对比

干预前两组心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T-proBNP 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心功能对比(±s)

表5 两组心功能对比(±s)

组别例数(n)NT-proBNP(ng/L)LVEF(%)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45 45干预前487.13±124.84 476.93±154.44 0.345 0.731干预后439.72±2.20 286.34±5.41 176.176<0.001干预前54.74±4.02 54.12±5.81 0.589 0.558干预后57.82±4.11 68.34±5.90 9.814<0.001

3 讨 论

心肌梗死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病变致其血供减少所致,导致心肌血流量减少,引起血管腔急性闭塞,使心肌坏死而诱发此病,随着该疾病不断进展,极易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心衰,严重损伤心功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5]。研究发现,65%患者因心功能降低,同时对该疾病无较多认知,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机体恢复[6]。因此,在治疗期间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对缓解负性情绪,改善心功能至关重要。研究证实,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健康认知与康复锻炼,可显著减少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恢复心功能,有助于改善预后[7]。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提高患者认知,纠正其不良行为,以此达到改善负性情绪的目的,促进机体恢复,具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特点,多用于各种精神疾病的治疗[8]。该疗法较为关注患者心理状态,通过认知行为干预,确保生理、心理均达到健康状态。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主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严格把握护理时机,及早修复尚存活的局部神经元,以此挖掘对组织、器官的修复潜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产生良性刺激,进而使脑侧支循环重建,同时重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9]。通过制定超早期功能锻炼计划,可避免患者活动过度导致劳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0]。本研究发现,两组对比,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更低,且健康行为评分更高,可能是因认知行为疗法较为关注患者健康行为与负性情绪,通过心理及疾病知识干预有助于患者对负性情绪的负面影响有更深的认知;通过认知重建可纠正其错误认知,有助于心理压力的缓解;通过行为干预,可增强患者正性思维自我强化能力,以此改善患者健康行为。本研究发现,两组对比,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且心功能恢复更好,可能是因超早期康复护理可加快血流,重建侧支循环,及早修复心梗灶,避免出现心律失常、再次心肌梗死不良事件,同时还能够加快心功能的提高。同时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善患者心理压力,可减轻心脏负担,有助于心功能的改善。在对患者采用超早期康复护理时,可增加机体活动时间及活动度,避免机体出现衰弱效应,有助于冠脉血流的改善,促使心功能的增强,以此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所纳入病例样本相对较少,且随访时间短,需在后期研究中通过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行前瞻性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超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减轻负性情绪,改善健康行为,有助于心功能的提升,可推广。

猜你喜欢

负性心肌梗死心功能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