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融入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10齐兰兰
齐兰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1]。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拉开序幕。教育部接连出台文件,对课程思政改革进行全面部署[2]。课程思政的目的是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3-4]。其关键是发挥课程自身育人功能,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的契合点[5]。
旅游学是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6]。其中蕴含的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与学生价值观培养息息相关。“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是导游资格考试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掌握导游知识、技能的基础。该课程进行思政教学,对培养热爱国家、热爱旅游事业的人才十分重要。因此,对该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探索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有机结合的方式,对于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旅游学科课程思政研究概述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多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当前,旅游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从思政元素识别、融入路径、教学模式等角度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思政元素识别方面。针对旅游学科的交叉属性,学者们梳理分析了旅游学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如红色旅游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等,为后续融入提供了基础[7-8]。
思政融入路径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施[7][9]。也有学者从育人机制的构建、课程标准的设计、校内外资源的利用等维度开展研究与实施[10-11]。
思政教学模式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主题教学、情景教学、讨论教学等方法,以及结合虚拟仿真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现代声光电技术等应用于旅游管理课程,探究如何科学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12-13]。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旅游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论探讨层面,实践案例不足,无法形成可推广的范例。第二,思政元素的选取相对单一,视角多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思政元素过于宏观和抽象,导致课程实施流于形式。第三,评估体系不健全,缺乏对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优质经验无法形成示范。
2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课程思政教育的特色基础与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基础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涵盖全国 3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与气候、历史沿革、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艺术、民族与宗教、民俗风情、特产与美食[14]。教学内容与地方环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具有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课程思政具有天然的适用性。
首先,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文化多样性、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提升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其次,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课程内容涉及了历史、文化、民族、经济、产业等多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通过介绍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旅游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内容与导游工作密切相关,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为学生将来从事导游工作、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导游人才打下基础。
最重要的是,本门课程紧密结合了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祖国的情感认同,加深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2.2 存在的问题
尽管这门课程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但目前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虽然这门课程具有天然适用于思政教育的潜质,但教师需要更好地理解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其次,思政元素的选取相对单一。尽管这门课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但如何有选择地提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元素仍然需要深入研究,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全面有效覆盖。
再者,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当前,一些教学方法仍然传统而古老,需要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生动。
最后,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全面评估体系,这使得课程的质量无法全面衡量。需要开发出针对思政教育的评价方法,以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
2.3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思政课程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之一。“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课程融入思政,是贯彻这一要求的应有之义。
二是服务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导游作为旅游行业的“形象大使”,需具备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品质。“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思政建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价值观熏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是发挥课程自身育人功能的要求。该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思政建设,可以使这些元素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发挥课程自身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对其他旅游管理基础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做好思政教学建设,可以对其他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产生积极示范效应,有助于形成课程思政的合力。
3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融入的设计与实施
3.1 课程思政融入的设计思维
课程思政融入的设计,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中层设计和基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从国家、学校和专业的层面,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原则、要求和评价体系;中层设计,是从学科和课程的层面,分析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和潜在资源,确定课程思政的主题、内容、形式和方法,编写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案和教材;基层设计,是从教师和学生的层面,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课程思政的策略和技巧,创设课程思政的情境和氛围,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16]。
在顶层设计方面,结合国家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导向,明确本课程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精神,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国家认同、树立大国意识。
在中层设计方面,根据本课程的内容模块,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讲解地方基本概况时,通过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引导学生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讲解文化艺术时,通过展示地方文化和艺术,引导学生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之心和传承的责任感;讲解民族民俗时,通过展示地方的民族风情和民俗习惯,引导学生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理解;讲解风物特产时,通过展示地方的特色产品和优质商品,引导学生树立匠心精神和对旅游业发展的责任感。
在基层设计方面,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演讲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和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导游的实际工作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模拟导游带团导览某个地区,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导游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策划,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3.2 课程思政融入的具体途径
3.2.1 提高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助力课程思政融入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其次,要掌握思政教育动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再次,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共同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最后,通过培训、示范、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本课程组建了“党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教师团队成员均为党员,本学院教师党支部为全国样板支部,教师形成了优良的思政学习意识及素质。课程团队与专业其他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研讨会, 凝练共识、形成合力。课程团队经常参加相关培训和教学竞赛,激发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热情,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2.2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拓宽思政教育范围
课程思政的实施不能简单地将思想政治元素机械嵌入课程,而应基于专业和课程特色,深入挖掘其中所含的思想政治育人因素从而拓展课程内涵、提高课程育人效果。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和本课程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出具有特色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家国情怀、人文精神,更加明确自己专业的社会意义和自己的职业使命。
立足于让学生掌握“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中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相关基础知识,以适应导游实际工作需要,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和谐观、创新观、开放观(思政融入理念见图1)。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保护资源、传承发展的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导游的历史使命,争做文化传播的生动者和实践者。
图1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融入理念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每一地区内容均包括地区基本概况、旅游资源、文化艺术、民族民俗、风物特产这几部分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知识体系,选择与其契合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教学模块,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每一模块思政融入视角构思见图2)。
图2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模块思政融入构思
3.2.3 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思政教育载体与活动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政意识。在传统地方导游课程中,学生可能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地方历史、文化等知识,而通过引入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和了解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引导学生由被动思政到主动思政。
例如,在学习某个历史名胜地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入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历史名胜地?”“这个历史事件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研究来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欲望。通过主动思考和深入了解,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地方导游的基本知识,还能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对于一些地方的文化遗产或传统习俗,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亲身体验传统习俗。例如,让学生参与当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亲身体验民俗表演或参与手工艺制作。这种实践性的学习体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并在实践中体会思政教育的价值,从而激发主动思政的意识。
3.2.4 组织思政教育评价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应采用动态评价方式,根据课程育人目标,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两方面进行,以期全面考量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和提高育人质量。对学生的评价,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由于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一些目标,如历史文化的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的了解可通过知识测试进行考评。一些能力目标的实现可通过过程性评价进行,如课堂讨论的参与、情景模拟的表现、实操任务的完成程度。而一些素养目标,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等则需要借助载体进行评判评价,如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一些思想意识的反馈。对教师的评价,设计合理的问卷,向督导、听课同事、学生询求教学效果反馈和意见。评价后的结果可以为下一轮“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反馈。
4 结语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思政融入研究,为旅游专业课程以及其他类似课程的思政融入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开端,课程思政融入研究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融入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由被动思政转向主动思政。课程思政融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更加优秀、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