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双链”模式创新
2023-11-10刘变叶陈安琪
刘变叶 陈安琪
【摘要】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 信贷资源配给不均衡、 融资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但核心企业权益无法拆分、 信用不能转化并顺畅传递等也成为供应链金融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无法逾越的鸿沟。区块链技术的融入为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的优化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双链”模式下“四流”数据上链解决信息割裂问题, 利用数字凭证可进行债权多级拆分和流转, 从而赋予小微企业所需信用, 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融资效率, 进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智能合约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22-0112-7
一、 引言
党的二十大指出: 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对于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未来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小微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 其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大众所关注的焦点, 破除小微企业发展桎梏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 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 竞争力、 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增强金融普惠性。随着区块链、 人工智能、 云计算、 物联网等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不断深入运用, 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时代普惠金融创新发展, 为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改善民生基本功能注入了新的活力(任太增和殷志高,2022)。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最早由Satoshi Nakamoto提出, 它运用了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生成和更新数据, 并借助密码学原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区块链的点对点(peer-to-peer,P2P)传输技术、 时间戳、 哈希加密算法、 共识机制、 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 可以满足多中心协同治理的核心需求(朱婉菁,2021)。石娟等(2021)认为, 区块链技术赋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具有一定可行性,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治理可以解决数据信任、 数据确权、 数据溯源及数据完整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传统风控模式面临的数据孤岛、 数据权威性存疑等现象, 郭晓蓓和蒋亮(2020)指出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技术背书的方式重新进行信用创造, 形成新的信用机制。温红梅和王宏宇(2021)通过对区块链应用于农业供应链金融信息核实的比较优势发现, 分布式账本法可丰富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手段,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资源共享也可以使金融机构突破传统的信息壁垒。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指通过优化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和风险分担机制, 以满足供应链各参与方的资金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它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金融解决方案, 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其供应链的现金流效率, 同时保护供应商的收入和信用, 并通过供应链的每一环节解决付款、 融资和信用风险问题。供应链金融融资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 动产质押融资、 预付账款融资三种模式, 但三种融资模式各有其缺陷, 对此学者们从模式本身、 信用风险等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王鑫和陈力源,2020;王大山和宁钟,2021;邱晖和杜忠连,2017)。
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为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应用中最典型的瓶颈便是银行难以识别特定信息的真实性, 而基于区块链(联盟链)技术的金融监管仓, 可以有效解决货物监管不力的问题(龚强等,2021)。针对供应链金融各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难题, 盛守一(2021)指出, 可以依靠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该平台可以完整、 透明、 安全地记录相关数据和管理相关资产交易权利的转移。楼永等(2022) 从银行和企业融资效率优化的双重视角出发, 利用三方博弈和动态演化博弈模型, 研究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影响。研究发现, 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增加其获取资金的机会。同时, 银行在引入区块链技术后, 事前和事后的交易成本以及维系供应链稳定的成本转变为技术的运维成本。这种技术成本能够带来巨大的规模效益, 降低参与方的成本, 提高融资效率。但区块链技术的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区块链认证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并不一定比线下传统模式和平台借贷模式更具优势(孙浩等,2021), 因此出于成本考虑, 供应链上的各金融主体往往会由于区块链技术的运维成本过高而拒绝引入。
综上所述, 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新利器”, 但如何降低区块链技术的使用门槛依旧是限制区块链与供应链融合发展的一大桎梏。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破解小微企業融资困境的“双链”模式及其实施路径, 为降低区块链技术的使用门槛、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参考。
二、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源
我国政府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出台了设立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 提供低息贷款和贴息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解决其融资难题, 并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在政府的支持下,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取得了重大进展。艾瑞咨询联合信也科技、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共同发布的《2022年小微融资发展与展望研究报告》显示,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2017年的8.8万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19.7万亿元, 年度复合增长率达22.1%,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也从28.1%上升到39.3%。但小微企业仍然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易受到信息因素的制约, 因此会产生更多的交易费用。在传统的供应链融资中, 大型企业拥有着更多的合作伙伴和信息资源, 与银行的合作更加密切, 相对于大中型企业, 大多数小微企业存在更严重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报表不规范等问题。小微企业为了提高融资成功率可能会做出一些机会主义行为, 这使得小微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银行为了解小微企业的真实情况会对其资产进行多方评估, 因此小微企业融资的资产担保费、 公证费等费用增加, 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加。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 截至2022年底,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为1.71%, 其中小微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是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来源。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准确评估融资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融资项目中也随之增加, 进而降低了银行提供信贷的意愿。相对于小微企业, 银行对大型企业数据信息的掌握更加全面, 而银行在贷后工作中难以对小微企业的行为实施全方位监控, 且监督成本高昂, 面对如此情况银行在面对小微企业时往往会更加“惜贷”。
2. 信贷资源配给不均衡。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特征。一方面, 小微企业融资规模偏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 202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3.99万亿元, 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为32.14万亿元, 同比增长21.2%。其中,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23.8万亿元, 同比增长23.8%, 增速比上年末低3.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普惠金融领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迅速, 但增速有所减缓。相比小微企业贷款需求, 小微企业贷款总量占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总量的比例较低, 小微企业融资规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 社会信贷资源主要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刘小玄和周晓艳(2011)对我国2001 ~ 2007年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融资状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非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量甚至不到贷款总量的20%。其中: 我国民营企业支付的实际融资费率为5.4%, 利润率达到7.8%; 国有企业支付的实际融资费率为1.6%, 利润率仅为1.3%。由此可见, 由于大中型企业可抵押(质押)资产更加丰富,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更倾向于选择大中型企业, 同时大中型企业也凭借其丰富的资源获得了更大的议价权。大部分小微企业经营时间并不长, 主要原因是主营业务收入单一、 抗风险能力弱, 当经济不景气时, 小微企业更易出现经营困难。而大型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风控体系已较为成熟, 能够及时发布企业风控状况, 把握企业形势变化, 做到对风险的及时反应和控制。从ESG投资①角度出发, 大企业也往往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金融机构对其贷款明显更具有可持续性。
3. 融资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着融资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一是银行体制不健全,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意识有所欠缺。银行机构在小微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时, 往往存在着流程过多且费用高昂的现象, 小微企业急需资金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二是信用评级方式不适用, 银行机构对大型、 中型、 小微企业都采用同一套信用评级方式, 无法准确反映各类企业的信用状况。三是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有所欠缺, 多数银行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产品基本与大中型企业相同, 没有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四是在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担保体系方面,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 民营担保机构未能建立系统化的合作共担机制, 这使得这些担保机构必须独自承担风险。此外, 不完善的补偿制度导致实施担保的机构难以分散风险。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 当前的信贷技术发展尚无法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商业银行的日常信贷业务还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维持, 融资效率低使得小微企业融资周期长、 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白燕飞等,2020)。
我国金融供给存在根本性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其原因在于金融体系的结构不合理和不平衡。微观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础和支柱, 其发展不充分必然导致金融供给结构的不合理, 进而导致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 “双链”模式及其应用场景
1.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 不可篡改、 高效性、 可靠性等优点。将区块链技术与传统供应链融合, 对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图1所示, 在“双链”融合模式下, 各供应链参与主体依托物联网技术组建平台, 通过“四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将数据上链, 结合区块链技术, 弥补了传统物联网可扩展性、 安全性、 效率等方面的不足, 保证了各上链数据的真实性、 完整性, 上链后的数据不可篡改, 加强了各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依靠区块链技术, 供应链上的数据可以实时更新。通过强化数据存储管理, 精准描绘企业画像, 并通过对供应链上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使各主体之间形成统一的意见, 从而更好地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服务。与此同时, 可以对供应链上的上中下游企业信息引入债权数据区块。债权数据区块包括债权人、 债务人、 债权金额、 还款计划等信息, 区块与智能合约相关联, 包含与执行债权相关的自动化规则和条件。智能合约可以根据预设条件自动执行债权的转让、 还款的划扣等操作。债权的无限拆分与无限转让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的信用传递, 通过链上信用数据动态监测, 达到了风险实时评估目的。而智能合约使各主体之间的约束力增强, 如小微企业贷款到期时若没有办理延期手续, 事先写入的智能合约则会依据相应情况从小微企业提供的账户中自动划款偿还贷款。如果小微企业无法偿贷造成违约, 系统则会按照智能合约上写入的还款比例自动划扣保证金。同时, 可将政府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写入智能合约中, 商业银行和保理机构如果按照国家政策支持了小微企业, 智能合约则自动从财政有关账户上划拨相关补贴和奖励。“双链”模式维护了各主体的契约和权利, 通过区块链对抵押信息的快速确认, 也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强化了信息的可靠性, 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当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的节点通过链上数据对比实现竞价适配时, 匹配成功的交易信息被实时记录到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中, 实现一种无需信任的点对点通信, 释放了小微企业有形资产的过剩产能, 数字化整合了价值链, 对供应链条上小微企业融资的信用与风险进行重新定价, 实现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自控。
“双链”模式下的小微企业融资相比于传统模式下的小微企业融资有了顯著差异, 主要体现在信息透明度、 风险分散性、 信用背书及生态系统的可扩展性方面(见图2)。传统模式下的小微企业融资依赖于成熟的商业模式和金融机构支持, 信用评估较为严格, 导致融资流程繁琐且审批时间较长, 小微企业往往面临较高的融资门槛。此外, 还存在信息流通不畅、 风险集中在金融机构一方以及数据安全性和防篡改性不足等问题。“双链”模式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通过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执行和数据共享, 提高了供应链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和协作水平。此外, 风险集中、 数据安全性和防篡改性不足等问题也得到了改善。需要注意的是,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融合在技术成熟度和投入成本、 监管和合规性要求以及生态系统建设方面仍面临挑战。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和需求, 并在技术和监管等方面持续完善。
2. 传统供应链应用场景的优化。从传统供应链的三大融资方式来看, 在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模式中, 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签订采购协议形成应收账款后, 将应收账款的相应单据及其证明材料等相关数据上链。当融资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 金融机构可以快速对链上“四流”信息进行筛查及核对, 符合条件者便生成相应智能合约自动放贷(见图3)。“双链”模式下应收账款融资的链上各主体可以实时查看和验证应收账款信息, 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支付和结算, 可提高供应商的资金周转效率和融资的灵活性。通过将物流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 可提高货物流转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发货、运输、验收等)均可上传物流数据, 这样参与方可以准确追踪货物的位置和状态, 确保货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 可靠的信任机制和多方参与的信用评估, 可以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信用评估系统, 使链上各主体能更准确地评估供应商的信用状况, 为资金供给方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和参与机会。“双链”模式通过“四流”合一使得小微企业信用增级, 有效提升了应收账款融资效率。
存货融资业务模式中, 融资企业将货物以质押形式入库, 对其进行检验后将数据上链, 上链数据包括存货的数量、 重量、 型号、 质量等级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被供应链中的各方实时查看和验证。金融机构可以基于存货信息评估和确定抵押价值。通过智能合约, 存货的所有权和抵押权可以被编码和验证, 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流动。当融资企业向金融机构提交存货融资申请时, 金融机构可基于存货的价值和企业的信用评估来审批申请。一旦存货融资到期或融资合同约定的条件满足, 企业即可通过智能合约进行存货的回购或转移。
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模式下, 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时, 将合同数据上链。当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 银行快速反应并对链上数据进行快速审查, 若条件符合则批准融资申请, 同时系统自动生成相应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包含了与融资企业的贷款合同、 部分货物提货协议等。融资企业完成线上签订后自动触发智能合约, 完成资金划转并获得相应的提货权。金融机构完成合同金额所对应的提货权的转让后, 链上节点快速做出反应, 更新提货余额直至保证金余额等于汇票金额, 智能合约自动核销账款。
在以上三种融资模式中, 可以看出“双链”模式下, 链上各节点可以快速响应, 金融机构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线下调研, 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也杜绝了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当融资企业销售货物时, 提货信息可以实时更新, 时滞缩短。同时, 智能合约自动划扣账户资金缩小了可人为操纵的空间。
四、 “双链”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机理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优势是能够通过对核心企业信用能力的背书实现对各产业节点中小企业隐性服务能力的价值识别。传统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在于各融资主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 使各融资主体实现点对点、 无中心化的信息传输与信用传递, 从而减少人为干扰, 提高融资效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供应链金融优势。
1. 促进信用增级, 解决信任危机。传统小微企业融资中各主体之间信任问题的解决通常依靠制度来实现, 这使得融资流程往往存在人為操纵的可能。一方面是部分小微企业可能会通过篡改信息来骗取融资, 也有部分核心企业出于商业机密考虑而不愿提供全量数据。另一方面是融资机构单方面对小微企业的相关信息不够了解而拒绝提供信贷支持。因此, 将信用问题的解决从制度转移至技术往往能促进各融资主体间的互信往来。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中, 小微企业通常依赖高信用水平的核心企业提供担保以获取融资。然而, 核心企业的担保范围仅限于一二级经销商, 对于更下一级的经销商则无法涵盖, 这使得小微企业在贸易开展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为突破小微企业融资瓶颈, 供应链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成为一个突破口。通过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 融资数据可以上传至区块链, 银行能够快速基于链上信息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 并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贷款流程。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 公开透明、 不可篡改的特点使得小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数据能够及时反映在链上。当小微企业通过电子凭证申请银行信贷融资时, 银行只需依赖区块链上的相关信息, 快速评估小微企业的信用并发放贷款。在整个过程中, 上下游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实现信用传递, 使得融资过程信用可量化, 让小微企业不再受制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当融资主体间出现来自交易双方以外的数据验证需求时, 公私钥加密机制保证了数据验证只输出结果而不泄漏数据内容, 实现数据脱敏及匿名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小微企业融资信任问题的解决可以更多依靠技术来实现, 核心企业信用传递的穿透力得以增强, 并进一步促进信用增级, 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危机得到化解。
2. 促进精准对接, 提高融资效率。确保数据质量是数据开发的关键。传统融资模式下, 小微企业的数据开发应用往往存在数据质量低、 数据量少、 运用能力差等问题, 各融资主体之间存在的一定信息差导致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认知深度不足。优质小微企业可能会因此难以获得融资, 信贷资源却更多地流向盈利能力差、 风险高的“劣质”企业, 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双链”模式下,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Merkle树是一种哈希二叉树, 可以归纳区块中的所有数据, 并生成整个数据集合的数字指纹, 从而有效实现数据的整合和校验。当融资主体需要查询某项数据信息时, 通过Merkle树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定位及溯源, 小微企业融资的人工审核校验成本也由此降低。与此同时, 金融机构可利用更加全面、 精准的数据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精准定位, 定向降准, 使信贷资源更多地流向优质企业, 促进信贷资源的供给均衡, 实现信贷资源的精准投放。
通过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流程可以得到较大简化。以往政府发布相关政策时, 从政策发布到各主体响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成本, 且会出现一定的时滞, 尤其是小微企业不能因此得到及时补贴而使成本增加。基于“双链”模式的小微企业融资架构在政府发布区域政策及相关补贴时, 链上节点可以快速作出响应, 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 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并且通过对资源的点对点精准投放, 限制了私自篡改信息等不良行为导致的资源浪费, 使融资供给结构更加均衡。
3. 保障“四流”合一, 实现风险自控。三式记账法(Triple Entry Accounting)由日裔会计学家Ijiri Yuji提出, 其作为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通过引入第三方对交易进行电子签名来提高账目的可信度, 杜绝了复式记账法中企业内部通过对借、 贷两方项目进行调整来做假账的行为。“双链”模式依靠分布式账本技术将三式记账法扩展至小微企业融资网络。在该网络中, 小微企业融资全流程都被实时记录在共享账本当中, 每一个节点都存有副本, 避免了单点故障可能造成的损失。时间戳证明让每一次融资变动都有相应的时间记录留存, 每个节点在经过许可后都可以查看与验证交易和信息。此外, 交易的隐私和机密性也可以得到保护, 确保“四流”合一不会受到信息泄露和被篡改的威胁。“双链”模式下每一个区块信息都有着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特性, 当供应链上的数据信息出现异常时, 各节点都可以实时追踪, 对道德风险进行实时管控, 最大限度地推进链上各节点之间的跨组织协作与共享, 充分发挥“四流”合一的价值, 使融资风险降到最低, 实现小微企业融资全流程的风险自控。
五、 “双链”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实施路径
“双链”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小微企业融资中各主体的支持, 但由于区块链技术存在技术门槛和运维成本高等问题, 各融资主体的参与意愿不强, “双链”模式的推行存在困难。对此, 本文提出了以下实施路径:
1. 搭建平台做好顶层设计。依靠“双链”模式的小微企业融资平台, 构建一个使物流、 商流、 信息流、 资金流呈闭环状态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不再以核心企业或商业银行为主导, 而是开放共享的多边交易格局。该体系各节点都有各自的私钥和公钥, 公钥用于数据加密, 私钥用于解密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平台数据上链过程由各节点完成, 上链后当某节点向另一节点发出数据解密请求后, 该节点迅速响应完成数据解密过程。数据上链后, 各节点各司其职, 小微企业发出融资请求, 金融机构在智能合约基础上提供融资服务, 担保机构为融资担保增信, 供应链物流企业通过链上数据实现商流、 物流管控, 政府部门基于该平台实施监管与奖惩。
该系统的架构包括数据层、 网络层、 激励层、 合约层和应用层。在数据层, 采用数字签名、 哈希算法、 数据区块、 Merkle树、 时间戳、 链式结构、 非对称加密等技术, 以确保存储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非对称加密技术用于防止数据泄露, 从而创建了安全的交易环境。在网络层, 采用联盟链和点对点网络, 确保各个节点参与数据的接收、 验证和记录。在激励层, 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为参与记账的节点提供一定的奖励机制。在合约层, 智能合约以脚本化的形式封装在具体场景中, 并通过一定的算法机制实现。在应用层, 基于“双链”模式系统可以实现融资交易、 数据存储、 合约执行与信息共享。
2. 创建数据共享系统。在传统小微企业融资中, 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平台的采集与主动上传, 易存在偏差, 数据造假问题严重, 数据需要各平台的核对, 但由于“数據孤岛”现象的存在, 数据核对工作量大、 成本高且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通过创建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系统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分布式账本是一种数据库, 在网络成员之间共享、 复制和同步, 记录了网络参与者之间的交易, 如资产或数据的交换, 并参与验证交易的合法性, 同时也可以作为共同证明。这种共享账本, 可以减少调解不同账本差异所需的时间和支出。因此, 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的效率低、 成本高的问题。而导致当前市场基础设施成本高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交易费用、 维护资本的费用和投保风险费用。基于分布式账本的区块链技术, 使创建数据共享系统并有效降低交易费用、 资本维护费用及投保风险费用成为可能。
传统的分布式存储有一个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通过向其他节点备份数据实现数据共享。而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的每个节点都是独立的, 依靠共识机制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存储。通过数据打包上链, 各节点依靠共识机制完成数据筛选、 挖掘、 分析、 整合的专业化加工处理及核对工作, 保证数据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同时系统中的各节点都可以向其他节点发送数据的授权请求, 其他节点批准后实现数据共享。“双链”模式下的数据共享系统可以有效消除“数据孤岛”现象, 降低成本, 实现数据增值, 为小微企业融资体系建设降本增效。
3. 构建场景生态金融。通过连接客户生态, 构建开放式、 平台化的小微企业融资平台, 广泛触达并嵌入多元化服务场景, 可以全面了解和服务客户(KYC)并提高获客效率。“双链”模式下融资流程各环节有供应商、 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 以及服务于供应链的商业银行、 供应链服务商、 物流公司等主体, 环节运作需要面对各主体一对一、 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等多个场景, 因此构建场景生态金融十分必要。同时, 每一个场景在实现线上化的过程中, 供应链中各主体的商业利益大多存在博弈, 利益分歧现象普遍。构建场景生态金融, 一是要设计差异化金融服务, 满足各主体的不同需求以化解利益分歧, 提高获客效率。二是要深入挖掘数据, 提高风险定价的精确性, 促进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紧密衔接。
4. 加强“双链”模式构建的政策支持。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对于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要推动企业建设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管理平台, 融合物流、 信息流、 资金流, 提升供应链效率,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成本, 促进区块链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三点政策支持建议: 一是加强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 以数据为支撑, 推动金融数据的开发利用。二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补贴力度, 促进融资供给结构的均衡,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微企业进行部分资源倾斜。三是推动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完善, 推进风险分担、 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 完善奖惩制度, 严厉打击投机行为。
五、 结论与建议
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并不是简单地将小微企业融资与数字技术相叠加。应将数字技术原理与小微企业融资痛点相结合, 从现实出发, 以满足现实需求为目的, 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019年10月24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强调, 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在以往, 基于核心大企业的信誉和资质, 银行或保理机构愿意通过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提供资金, 投资者也愿意通过资产证券化给一级供应商融资。但二级、 三级乃至多级供应商拥有的是知名度不高或信用基礎不够牢固的企业的债权, 这些债权的资质和未来收益的保障弱于核心大企业的债权, 而且多级供应商本身的经营风险较高, 融资额度较小, 金融机构的尽调成本很高。为了弥补较高的风险, 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会提高贷款利率或者谨慎放贷, 从而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而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形成“双链”模式则可以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促进“双链”模式的顺畅运行还需要制定多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优化金融服务。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是打造生态金融的基础, 对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生态圈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加大数字人才的培养力度。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 要提高金融科技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 更好地发挥“干中学”效应。
【 注 释 】
① ESG投资是指在投资研究实践中融入ESG理念,在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E(Environmental)、S(Social)、G(Governance)三个维度考察企业中长期发展潜力,以找到既创造股东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具有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投资标的。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白燕飞,翟冬雪,吴德林,林熹.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优化策略研究[ 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4):119 ~ 132.
龚强,班铭媛,张一林.区块链、企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 J].管理世界,2021(2):22 ~ 34+3.
郭晓蓓,蒋亮.数字经济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探讨[ J].金融科技时代,2020(9):41 ~ 47.
韩玉芳,庞宇雄.区块链赋能供应链金融——以某供应链服务平台为例[ J].商场现代化,2022(24):7 ~ 9.
刘小玄,周晓艳.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配置关系的检验——兼论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 J].金融研究,2011(2):57 ~ 70.
楼永,常宇星,郝凤霞.区块链技术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基于三方博弈、动态演化博弈的视角. 中国管理科学,2022(12):352 ~ 360.
邱晖,杜忠连.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研究[ J].商业经济,2017(3):167 ~ 168+178.
任太增,殷志高.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 J].管理学刊,2022(1):23 ~ 35.
盛守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信息资源共享模型构建研究[ J].情报科学,2021(7):162 ~ 168.
石娟,郑鹏,常丁懿.大数据环境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区块链技术赋能[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2):24 ~ 32.
孙浩,高广阔,马见闻.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选择研究[ J].浙江金融,2021(7):23 ~ 31.
王大山,宁钟.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及其运行模式研究——以郑明企业为例分析农产品质押与第三方物流托管关系[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9):68 ~ 73.
王鑫,陈力源.基于区块链技术多层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优势、价值及构建——信用无损失传递微观视角下的分析[ J].南方金融,2020(1):60 ~ 68.
温红梅,王宏宇.农业信贷规模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关系[ J].现代经济探讨,2022(4):114 ~ 125.
(责任编辑·校对: 许春玲 李小艳)